【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5月前  40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倾机构,该可倾机构在车门后视镜等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将用于搭载镜板、照相机等视觉辨认部主体的旋转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侧的固定部,使该旋转部能够向至少使用位置移位,该可倾机构谋求了使该旋转部旋转时的异响的降低。


背景技术:

2.车辆的车门后视镜普遍构成为,将搭载有镜板的旋转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竖立设置到门外表面的固定部的轴,能够使该旋转部向收纳位置和使用位置(展开位置)移位。
3.将以往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中的、将旋转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固定部的可倾机构的、轴周围的机构的一个例子分解表示在图2中。简单地说明该机构。轴24通过螺钉固定而竖立设置并固定于未图示的基座,该未图示的基座固定设置到门外表面。轴24和基座构成车门后视镜的固定部。此外,也存在基座和轴通过一体铸造、一体成形等构成为一体构造物的情况。在轴24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有未图示的旋转部的框架。轴24的轴线30(中心轴线)构成旋转部的旋转轴线。在将旋转部的框架支承到轴24的状态下,未图示的压缩螺旋弹簧以能够伸缩动作的方式外套于轴24。而且,在压缩螺旋弹簧的上侧垫圈32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外套于轴24。压缩螺旋弹簧的下端面载置支承于旋转部的框架的底板。在压缩螺旋弹簧的上端面载置支承有垫圈32。在克服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力而按下垫圈32并使压缩螺旋弹簧缩短(压缩)了的状态下,在垫圈32的上侧,u字状的板34(u板)从轴24的侧方插入于轴24的两侧面的两根槽24d而安装于轴24。由此,垫圈32相对于轴24向上方的移动被板34卡定。若在该状态下解除压缩螺旋弹簧的按下(压缩),则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施加到旋转部的框架的底板与垫圈32之间的状态,且保持已施加有该作用力的状态。该作用力作为将旋转部按压于固定部的力起作用。在旋转部和固定部的抵接面,沿着旋转轴线30的环绕方向在多个部位以等间隔形成有凹凸的嵌合构造。此外,在图2中示出有轴基部的上表面24e作为固定部的抵接面。所述嵌合构造在旋转部位于至少使用位置时嵌合。利用其嵌合,能够将旋转部保持在使用位置。另外,若对位于使用位置的旋转部施加旋转轴线的环绕方向的预定值以上的力,则该嵌合脱开而能够使旋转部向收纳位置移位。或者,若对位于使用位置的旋转部施加逆环绕方向的预定值以上的力,则能够使旋转部向前方可倾位置移位。
4.在轴24的外周面形成有对边部(日文:二面幅部)24c。也在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内周面形成有对边部32b。对边部24c、对边部32b彼此卡合。对边部24c、对边部32b构成对垫圈32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的空转进行卡定的旋转卡定机构。在组装有具有图2的可倾机构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状态下,若以手动使旋转部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则发生如下动作。压缩螺旋弹簧的下端面载置支承于旋转部的框架的底板且该压缩螺旋弹以按压状态与其所载置支承的部位抵接,由此,与框架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轴24的对边部
24c与垫圈32的对边部32b彼此卡合,由此,垫圈32相对于轴24的旋转被卡定。因而,此时,压缩螺旋弹簧与垫圈32一边在压缩螺旋弹簧的上端面与垫圈32的下表面之间产生滑移一边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相对旋转。
5.此外,作为公开有具有使用垫圈和u板而将压缩螺旋弹簧固定于轴的结构的车门后视镜的可倾机构的现有技术文献,存在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151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0.在具有图2的可倾机构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中,存在如下问题:在以手动使旋转部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位、另外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位时产生异响(撞击声等)。
11.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以往技术中的上述的问题而谋求了使旋转部旋转时的异响的降低(包括不产生异响的情况)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
1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3.本发明人等利用实验对具有图2的可倾机构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确认了上述撞击声的产生原因,结果可知:由于轴24的外周面与垫圈32的内周面之间的碰撞,产生该撞击声。参照图3a、图3b而说明撞击声产生的机理。图3a、图3b表示在组装有具有图2的可倾机构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状态下的、存在垫圈32的位置(即,沿着轴线30的方向的位置)处的轴24的截面(即,与轴线30正交的方向的截面),表示该位置处的垫圈32与轴24的位置关系。图3a表示使旋转部旋转之前的状态,图3b表示使旋转部旋转了时的状态。在图3a中,轴24插入于垫圈32的中心孔32a。轴24的对边部24c与垫圈32的对边部32b彼此面对。在该状态下,在轴24的外周面与垫圈32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有间隙(gap)g。该间隙g在轴24具有由起模斜度等引起的顶端细的形状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即,在组装具有图2的可倾机构的车门后视镜时,在将压缩螺旋弹簧和垫圈32外套于轴24并将板34插入于槽24d之际,需要将垫圈32暂时向下方压下。此时,若轴24由于顶端细形状而下侧变粗,则为了压下垫圈32,需要将垫圈32的中心孔32a形成为与该压下的位置的轴的粗细相应的大小。其结果,当在将板34插入到槽24d之后解除压缩螺旋弹簧的压缩(缩短)状态而利用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返回到使垫圈32与板34卡定的高度的状态下,在轴24的外周面与垫圈32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间隙g。另外,间隙g也由于轴24和垫圈32的制造误差(公差)而产生。并且,若产生间隙g,则在以手动使旋转部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位、另外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位时,如图3b所示,在移位初始,垫圈32与压缩螺旋弹簧一起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垫圈32的内周面的对边部32b的周向的中途部位同轴24的外周面的对边部24c与圆形部24g的边界位置p碰撞而无法进一步旋转,从而垫圈32的旋转停止。由该碰撞,产生撞击声。尤其是,若间隙g较大,则撞击声变大。另外,在垫圈32旋转时,有时也在垫圈32与板34之间产生磨擦声。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解决所述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点而谋求了使旋转部旋转时的异响的降低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
14.在本发明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中,所述可倾机构具有:固定部,其具备轴且固定于车身;旋转部,其以能够搭载视觉辨认部主体的方式构成,以能够在所述轴的中心轴线的环绕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固定部;压缩螺旋弹簧,其外套于支承有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轴,对所述旋转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赋予按压力;垫圈,其具有中心孔,在外套有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所述轴的自由端侧,该轴插入于该中心孔而该垫圈外套于该轴;板,其安装于外套有所述压缩螺旋弹簧和所述垫圈的所述轴的自由端侧,卡定所述垫圈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所述轴的自由端侧的移动,以及偏倚机构,在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该轴与该垫圈的径向的间隙,所述轴的外周面具有异径部,该异径部形成于该轴的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绕方向的1个或多个部位,直径与该环绕方向的其他部位的直径不同,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具有异径部,该异径部形成于该中心孔的中心轴线的环绕方向的1个或多个部位,直径与该环绕方向的其他部位的直径不同,所述偏倚机构作用于所述轴与所述垫圈之间而使该垫圈相对于该轴在所述径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以在相互面对的至少1个部位的所述异径部彼此之间使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由此,所述偏倚机构在所述轴的环绕方向的旋转力施加到所述垫圈时利用所述异径部彼此的卡合抑制该垫圈的旋转。异径部能够由例如对边部、d形切除部等非圆形部、其他各种形状构成。根据本发明,偏倚机构使垫圈相对于轴在径向上移动而使垫圈的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轴的位置偏倚,以在相互面对的至少1个部位的异径部彼此之间使间隙变窄或使该间隙为零。因而,在轴的环绕方向的旋转力施加到垫圈时,能够利用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彼此的卡合抑制垫圈的旋转。由此,能够降低使旋转部旋转时的异响。
15.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偏倚机构具有隔着所述轴而分别配置到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的相反侧的位置的、构成于所述板的被夹持部和构成于所述垫圈的夹持部,所述被夹持部被夹在所述轴与所述夹持部之间,限制该轴与该夹持部之间的、由所述间隙导致的间隔比预定状态窄,从而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在此,在异径部由对边部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偏倚机构能够使垫圈的中心孔的位置例如向对边部的面的相对方向的一方向偏倚。
16.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垫圈具有从该垫圈的外周部整周向上方立起而形成的壁部,该壁部的内周侧的空间构成用于收纳所述板的板收纳空间,所述偏倚机构具有收纳到所述板收纳空间的所述板的外周面与所述壁部的内壁面抵接的抵接部位,所述壁部的所述抵接部位构成所述夹持部,所述板的所述抵接部位与所述轴之间的、该板的部分构成所述被夹持部。
17.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被夹持部在所述板的所述外周面具有朝向该板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板侧突起,所述板在所述板侧突起处与所述壁部的所述抵接部位抵接。
18.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垫圈的所述壁部的所述内壁面具有朝向该垫圈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的垫圈侧突起,所述垫圈在所述垫圈侧突起处与所述板的所述外周面抵接。
19.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偏倚机构具有形成于在沿着所述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垫圈与所述板的相对面彼此的凹凸的嵌合构造,所述垫圈侧的所述嵌合构造构成所述夹持部,所述板侧的所述嵌合构造与所述轴之间的、该板的部分构成所述被夹
持部。
20.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被夹持部具有从所述板的内周位置朝向下方突出形成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在隔着所述轴而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处插入于所述间隙,在所述插入部插入于所述间隙的位置处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构成所述夹持部。在此,在异径部由对边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能够设为,所述被夹持部具有从所述板的内周位置朝向下方突出形成的插入部,所述垫圈的所述对边部的一个面构成所述夹持部,所述插入部插入于所述垫圈的构成所述夹持部的所述对边部的一个面同与该面相对的、所述轴的所述对边部的一个面之间的所述间隙。
21.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可倾机构具有夹持于在沿着所述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垫圈与所述板的相对面之间的追加板,所述偏倚机构具有构成于所述追加板的被夹持部和构成于所述垫圈的夹持部,所述被夹持部被夹在所述轴与所述夹持部之间,限制该轴与该夹持部之间的、由所述间隙形成的间隔比预定状态窄,从而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在此,对于“使其偏倚”,在异径部由对边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相当于使其向所述对边部的面的相对方向的所述一方向偏倚。
22.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偏倚机构具有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彼此的抵接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是相对于所述轴的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了的面(即,相对于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了的面),所述倾斜面通过将施加于所述垫圈的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的一部分转换成使该垫圈相对于所述轴在所述径向上移动的力,从而使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的所述抵接面彼此沿着所述倾斜面滑动,由此,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在此,对于“所述径向”,在异径部由对边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所述对边部的面的相对方向的所述一方向与其相符。另外,对于“使其偏倚”,在异径部由对边部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使其向所述对边部的面的相对方向的所述一方向偏倚与其相符。
23.在本发明中,所述可倾机构例如能够如下这样构成。所述倾斜面设定成,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的所述抵接面彼此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沿着所述倾斜面滑动的中途的位置,在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处使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彼此抵接,卡定该垫圈相对于该轴的所述径向的移动。由此,所述可倾机构构成为,保持在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处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彼此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按压抵接着的状态。
24.在此,在异径部由对边部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可倾机构例如能够如下这样构成。所述倾斜面设定成,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的所述抵接面彼此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沿着所述倾斜面滑动的中途的位置,在所述对边部的面的相对方向上,该对边部的面彼此在所述轴的单侧抵接而卡定所述垫圈向所述一方向的移动。由此,所述可倾机构保持在所述对边部的面的相对方向上在所述轴的单侧该对边部的面彼此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按压抵接着的状态。此时,能够设为,所述被夹持部具有与所述轴的构成所述对边部的两个面中的另一个面按压抵接的直线部。这样的话,轴的对边部的面与被夹持部的直线部按压抵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轴的环绕方向的被夹持部的旋转而更可靠地抑制轴的环绕方向的垫圈的旋转。
25.在本发明中,所述可倾机构例如能够如下这样构成。所述垫圈具有从该垫圈的外
周部整周向上方立起而形成的壁部。该壁部的内周侧的空间构成用于收纳所述板的板收纳空间。所述垫圈具有配置于所述板收纳空间的辅助件。所述辅助件被夹在所述板的外周面与所述壁部的内壁面之间而构成所述夹持部。
附图说明
26.图1a是表示在图4的实施方式1中在轴杆部组装有垫圈和板的状态(实际使用时的状态)的图、且是轴杆部的轴线方向的存在垫圈和板的位置处的、与该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
27.图1b是图1a的e-e向视剖视图。
28.图2是表示以往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中的可倾机构的、轴周围的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29.图3a是在组装有具有图2的可倾机构的手动收纳式车门后视镜的状态下的、轴的轴线方向的存在垫圈的位置处的、与该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表示使旋转部旋转之前的该位置处的垫圈与轴的位置关系。
30.图3b是与图3a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截面方向的剖视图,表示使旋转部从图3a的状态旋转了时的垫圈与轴的位置关系。
3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且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分解立体图。
32.图5a是表示图4的垫圈的详细结构的俯视图。
33.图5b是图5a的a-a向视剖视图。
34.图5c是图5b的b部放大图。
35.图6a是表示图4的板的详细结构的俯视图。
36.图6b是图6a的c-c向视剖视图。
37.图6c是图6b的d部放大图。
38.图7是在用于安装板的槽的位置处以与轴杆部的轴线正交的面剖切图4的轴杆部而成的剖视图。
39.图8a~图8d是说明在图4的实施方式1中将垫圈和板向轴杆部组装的步骤的图,分别表示利用通过轴杆部的中心轴线且与轴杆部的对边部的面正交的平面剖切而成的截面。这些图中的图8a表示第1工序(配置垫圈的工序)。
40.图8b表示接着图8a的工序的第2工序(使压缩螺旋弹簧压缩的工序)。
41.图8c表示接着图8b的工序的第3工序(插入板的工序)。
42.图8d表示接着图8c的工序的第4工序(解除压缩螺旋弹簧的压缩而完成了垫圈和板的组装的状态)。
43.图9a、图9b是表示在图4的实施方式1中垫圈和板相对于轴杆部的组装完成了的状态的图。这些图中的图9a是以通过轴杆部的中心轴线且与轴杆部的对边部的面正交的平面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44.图9b是在图9a的组装完成了的状态下相对于图9a的截面位置在中心轴线30的环绕方向旋转了90度的位置的剖视图。
45.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剖视图,表示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1b相同的
位置的截面。
46.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剖视图,表示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1b相同的位置的截面。
47.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图,表示板侧突起的配置的变更例,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48.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图,表示板侧突起的配置的变更例,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49.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图,表示板侧突起的配置的变更例,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50.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图,表示垫圈侧突起的配置的一个例子,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51.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图,表示垫圈侧突起的配置的变更例,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52.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图,表示垫圈侧突起的配置的变更例,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53.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图,表示垫圈侧突起的配置的变更例,且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54.图1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图,表示垫圈和板组装到轴杆部后的状态,且是轴杆部的轴线方向的存在垫圈和板的位置处的、与该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
55.图19b是图19a的f-f向视剖视图。
56.图20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图,表示垫圈和板组装到轴杆部后的状态,且是轴杆部的轴线方向的存在垫圈和板的位置处的、与该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
57.图20b是图20a的g-g向视剖视图。
58.图2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图,表示垫圈和板组装到轴杆部后的状态,且是轴杆部的轴线方向的存在垫圈和板的位置处的、与该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
59.图21b是图21a的h-h向视剖视图。
60.图22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图,表示垫圈和板组装到轴杆部后的状态,且是轴杆部的轴线方向的存在垫圈和板的位置处的、与该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剖视图。
61.图22b是图22a的i-i向视剖视图。
62.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图,且是在与实施方式1的图1相同的部位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63.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图,且是在与实施方式15的图23相同的部位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64.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图,且是在与实施方式15的图23相同的部位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65.附图标记说明
66.20、车门后视镜;22、基座;24、轴;24a、轴基部;24b、轴杆部;24c、对边部(异径部);24c1、24c2、对边面(对边部的面);24d、槽;24d1、槽的底部;24e、轴基部的上表面;24f、台阶部;24g、圆形部;24h、d形切除部(轴杆部的异径部);24i、凸部;24j、锯齿状或波状的面(轴
杆部的异径部);25、贯通孔;26、固定部;28、旋转部;30、轴的轴线(轴的中心轴线、旋转部的旋转轴线);32、垫圈;32a、中心孔;32b、对边部(异径部);32b1、32b2、对边面(对边部的面);32c、垫圈的中心轴线(垫圈中心孔的中心轴线);32d、平面部;32e、壁部;32f、板收纳空间;32g、内壁面;32g1、倾斜面;32g2、圆角面;32g3、平坦面;32h、壁部的上端面内周侧角部;32i、垫圈侧突起(偏倚机构);32j、角部;32k、偏心防止用突起;32m、d形切除部(垫圈的中心孔的异径部);32n、凹部;32p、锯齿状或波状的面(垫圈的中心孔的异径部);34、板,34a、平行部;34b、开口部;34c、弧状部;34d、相对边部;34e、进入口;34f、弧状部的内周面;34f1、34f2、圆弧部;34f3、直线部;34g、板侧突起(偏倚机构);34g1、板侧突起的顶端面;34g2、倾斜了的顶端面的上侧角部;34h、弧状部的外周面;36、框架;36a、内筒;36b、外筒;36c、底板;36d、圆筒状空间;36e、圆柱状空间;38、压缩螺旋弹簧;40、夹持部;42、被夹持部;44、凹凸的嵌合构造;44a、凹部;44b、凸部;46、插入部;48、辅助件;48a、辅助件的倾斜面;50、追加板,50a、中心孔;50a1、直线部;50b、追加板侧突起;50b1、追加板侧突起的顶端面;p、轴的外周面的对边部与圆形部的边界位置;g、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67.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与图2、图3a、图3b的以往构造相对应的部位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另外,在各实施方式相互间,也对相互对应的部位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68.《实施方式1》
6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4分解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20。该车门后视镜20具有以下的结构。基座22是安装于车身的门的零部件,由锌、铝等的压铸件、或者硬质树脂(强化树脂等)等构成。在基座22通过螺钉固定而竖立设置并固定有轴24。基座22和轴24构成车门后视镜的固定部26。此外,也存在基座22和轴24通过一体铸造、一体成形等构成为一体构造物的情况。在轴24与基座22一体构成的情况下,轴24与基座22由同一材料形成。在轴24与基座22分体构成的情况下,轴24由锌、铝等的压铸件、或者硬质树脂(强化树脂等)等构成。
70.轴24在此将下侧的大径的轴基部24a和上侧的小径的轴杆部24b同轴地配置而由一体构造构成。轴基部24a的外周面的、与轴线30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圆形。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与轴线30正交的截面形状不算对边部24c(轴杆部24a的异径部)和槽24d是非圆形(直线)在内是圆形。在轴24形成有沿着轴线30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5。轴24在轴基部24a的下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而竖立设置并固定于基座22。轴杆部24b具有由起模斜度等引起的顶端细的形状。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隔着轴24的轴线30(轴24的中心轴线、旋转部28的旋转轴线)而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在沿着轴24的轴线30的方向(准确而言,相对于轴线30稍微倾斜)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构成对边部24c的两面。即,对边部24c具有利用大致平行(准确而言,与轴杆部24b的顶端细的形状相应,间隔随着去往下侧而扩大)的两个平面切割轴杆部24b的外周面而成的两面(以下称为“对边面”)24c1、24c2。对边部24c起到与随后论述的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对边部32b卡合而卡定垫圈32相对于轴24的、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旋转的作用。另外,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上部的、隔着轴24的轴线30而相互对称的位置(在此,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相对于对边部24c旋转了90度的位置),以在与轴线30正交
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供随后论述的板34插入的两根槽24d。
71.旋转部28的框架36以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于轴24。轴24的轴线30构成旋转部28的旋转轴线。框架36由锌、铝等的压铸件、或者硬质树脂(强化树脂等)等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在框架36的自由端侧(远离轴线30的一侧)的前表面借助未图示的镜面致动器安装有构成视觉辨认部主体的未图示的镜板。镜面致动器在来自车内的遥控下通过马达驱动在上下左右各方向上调整镜角度。在框架36的基端侧(靠近轴线30的一侧)同轴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内筒36a和外筒36b。内筒36a和外筒36b在它们的下部由底板36c(图9a、图9b)相互连结。在内筒36a与外筒36b之间形成的圆筒状空间36d由底板36c堵塞。在内筒36a的内周侧形成的圆柱状空间36e构成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框架36的贯通孔。轴杆部24b从下方插入于圆柱状空间36e。轴杆部24b的上部从内筒36a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而暴露于外部空间。框架36在内筒36a与外筒36b之间的底板36c(图9a、图9b)的下表面整周载置支承于轴基部24a的上表面24e,且在圆柱状空间36e的内周面整周支承成能够在轴24的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未图示的遮阳板(也称为镜外壳)盖在框架36而安装于框架36。搭载有镜面致动器、镜板、遮阳板的框架36构成车门后视镜的旋转部28。
72.在框架36的圆筒状空间36d以与轴24同轴且伸缩动作自由的方式收纳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38(图9a、图9b)。由此,成为压缩螺旋弹簧38伸缩动作自由地外套到轴杆部24b的状态。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下端面载置支承于内筒36a与外筒36b之间的底板36c(图9a、图9b)的上表面(圆筒状空间36d的底面)。在轴杆部24b插入于圆柱状空间36e且压缩螺旋弹簧38收纳配置到圆筒状空间36d的状态下,在从内筒36a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轴杆部24b以升降自由的方式外套有环状的垫圈32。即,垫圈32通过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上侧(轴杆部24b的自由端侧)将轴杆部24b插入于垫圈32的中心孔32a而外套于轴杆部24b。垫圈32载置支承于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上端面。在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内周面,在隔着中心孔32a的中心轴线而对称的位置形成有构成对边部32b的两面。即,对边部32b具有利用平行的两个平面切割该中心孔32a的内周面而成的两面(以下称为“对边面”)32b1、32b2。在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与垫圈32的对边部32b彼此面对的位置(即,轴杆部24b与垫圈32的、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相对旋转角度位置)处,能够将轴杆部24b插入于垫圈32的中心孔32a。在将垫圈32外套到轴杆部24b的状态下,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旋转被对边部24c、对边部32b彼此的卡合限制。即,对边部24c、对边部32b构成即使在没有由压缩螺旋弹簧38带来的施力的状态下也对垫圈32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的空转进行卡定的旋转卡定机构。
73.在垫圈32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上侧外套到轴杆部24b的状态下,u字状的板34(u板)安装于轴杆部24b。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8的弹簧力而按下垫圈32,使压缩螺旋弹簧38缩短(压缩),在垫圈32的上侧(轴杆部24b的自由端侧)从轴杆部24b的侧方将板34插入于轴杆部24b的两侧面的两根槽24d,从而进行板34相对于轴杆部24b的安装。即,将板34的平行部34a、34a插入于轴杆部24b的槽24d、24d,一边使板34的平行部34a、34a滑动,一边使轴杆部24b进入板34的开口部34b而将板34安装于轴杆部24b。由此,成为垫圈32的、向上方的移动被板34卡定的状态。若在该状态下解除压缩螺旋弹簧38的按下(压缩),则成为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施加到框架36的底板36c与垫圈32之间的状态(图9a、图9b),保持该状态。该作用力作为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将旋转部28向固定部26按压的按压力发挥作用。在该按
压力所作用的旋转部28与固定部26的抵接面(框架36的底板36c的下表面和轴基部24a的上表面24e,参照图9a、图9b),沿着旋转轴线30的环绕方向在多个部位以等间隔形成有未图示的凹凸的嵌合构造。该嵌合构造在旋转部28位于至少使用位置时嵌合。能够利用由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着的该嵌合将旋转部28保持在使用位置。另外,若旋转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预定值以上的力施加于位于使用位置的旋转部28,则该嵌合脱开,能够使旋转部28向收纳位置方向旋转而移位。或者,若将逆环绕方向的预定值以上的力施加于位于使用位置的旋转部28,则该嵌合脱开,能够使旋转部28向前方可倾位置方向旋转而移位。
74.若在车门后视镜20如以上这样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以手动使旋转部28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则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下端面以按压状态同内筒36a与外筒36b之间的底板36c的上表面抵接,因此,压缩螺旋弹簧38与旋转部28一起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另一方面,轴24的对边部24c与垫圈32的对边部32b彼此卡合,因此,阻止了垫圈32相对于轴24的旋转。因而,此时,压缩螺旋弹簧38和垫圈32一边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上端面与垫圈32的下表面之间产生滑移,一边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相对旋转。
75.参照图5a~图5c而说明图4的垫圈32的详细结构。垫圈32是对铁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作的。如图5a所示,垫圈32的俯视形状(外形)是圆形,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心孔32a。在中心孔32a的内周面,在隔着中心孔32a的中心轴线(与垫圈32的中心轴线相同的)32c而对称的位置形成有对边部32b(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异径部),该对边部32b(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异径部)具有利用平行的平面切割该内周面而成的对边面32b1、32b2。中心孔32的内周面不将对边部32b是非圆形(直线)的情况算在内是以中心轴线32c为中心的圆形。中心孔32a的大小(直径)设定成,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的预定的高度位置(即,外套到轴杆部24b的垫圈32被板34卡定的位置)处,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与中心孔32a的内周面之间在整周上产生比较大的间隙的大小。即,如前述那样轴杆部24b由于起模斜度等而具有顶端细的形状。另一方面,当在车门后视镜20的装配工序中将板34插入于轴杆部24b的槽24d之际,需要使垫圈32下降到能将板34插入于槽24d的位置。中心孔32a设定成与其下降预定位置的轴杆部24b的粗细相应的大小,以便能够使垫圈32相对于顶端细形状的轴杆部24b下降到该下降预定位置。其结果,在装配好车门后视镜20的状态(垫圈32上升到轴杆部24b的上部的状态)下,在轴杆部24b的上部的外周面与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
76.如图5b所示,垫圈32具有:平面部32d,其构成中央部;和壁部32e,其从平面部32d的外周部整周向上方立起而形成。壁部32e的内周侧的空间构成用于收纳板34的板收纳空间32f。壁部32e的内壁面32g的截面形状如图5c所放大地表示那样形成。即,内壁面32g具有倾斜面32g1、圆角面32g2、平坦面32g3。倾斜面32g1从平面部32d的外周缘部向斜上方立起。圆角面32g2从倾斜面32g1的上部起使倾斜逐渐平缓地形成。平坦面32g3与圆角面32g2的外周侧连续,与平面部32d平行地形成到垫圈32的最外周位置。根据这样的内壁面32g的形状,如随后论述那样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将板34易于诱入(易于引入)于板收纳空间32f。
77.在垫圈32的平面部32d的下表面,以垫圈32的中心轴线32c为中心在周向上等间隔地突出形成有4个偏心防止用突起32k。偏心防止用突起32k配置于接近了与垫圈32的下表面抵接的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上端面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的位置(图9a、图9b)。偏心防止用
突起32k起到防止压缩螺旋弹簧38的偏心(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中心轴线偏离轴24的中心轴线30)的功能。此外,在除了图5a、图5b、图5c、图9a、图9b之外的图中,省略了偏心防止用突起32k的图示。
78.参照图6a~图6c而说明图4的板34的详细结构。板34通过冲压加工对与垫圈32相同的铁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模切而整体制作成均匀的厚度的平板状。如图6a所示,板34的俯视形状是大致u字状。即,板34具有相互平行的两根平行部34a、34a和使平行部34a、34a的一端部彼此相连成弧状的弧状部34c。板34具有由平行部34a、弧状部34c、平行部34a围成的开口部34b。开口部34b在平行部34a、34a的自由端侧敞开,构成使轴杆部24b进入的进入口34e。一边将平行部34a、34a的相互平行的相对边部34d、34d插入于轴杆部24b的槽24d、24d(图4),一边使轴杆部24b从进入口34e进入开口部34b。其结果,在平行部34a、34a与槽24d、24d卡合了的状态下,轴杆部24b收纳于开口部34b。由此,板34安装于轴杆部24b且沿着轴线30的方向的移动被卡定。开口部34b的宽度(相对边部34d、34d之间的距离)是比收纳于开口部34b的部位的轴杆部24b的外尺寸(槽24d、24d的底部24d1、24d1之间的距离,参照图7)稍大的程度。因而,板34在轴杆部24b的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基本无法旋转。
79.弧状部34c的内周面34f与板34安装到轴杆部24b的位置处的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应地形成。即,弧状部34c的内周面34f具有两侧的圆弧部34f1、34f2和使圆弧部34f1、34f2之间相连的直线部34f3而构成。圆弧部34f1、34f2的外端部与相对边部34d、34d分别相连。在垫圈32和板34安装于轴杆部24b而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着的状态下,直线部34f3与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2(平面)平行且紧密接触地按压抵接(图1a、图1b)。由此,板34可靠地阻止轴杆部24b的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晃动。此时,圆弧部34f1、34f2以大致没有间隙的方式面对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2的两侧的圆形部24g(圆弧状的外周面)(图1a)。
80.在板34的弧状部34c的周向中心位置的外周面朝向板34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有板侧突起34g。板侧突起34g构成偏倚机构的一部分。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6c所示,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形成为与板34的面呈直角的面。
81.参照图7而说明图4的轴杆部24b的槽24d的位置处的、与轴线30正交的截面形状。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与轴线30正交的截面形状不算对边部24c和槽24d在内是圆形(圆形部24g)。对边面24c1、24c2的截面形状是配置到隔着轴线30而相互对称的位置的相互平行的直线。槽24d、24d的底部24d1、24d1的截面形状是配置到隔着轴线30而相互对称的位置的相互平行的直线。对边面24c1、24c2的截面形状和槽24d、24d的底部24d1、24d1的截面形状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在轴杆部24b形成有上下贯通轴24的整体的贯通孔25。在贯通孔25贯穿有用于镜面致动器等的供电用电缆。
82.在此,参照图8a~图8d而说明向轴杆部24b组装垫圈32和板34的步骤。此外,图8a~图8d省略了压缩螺旋弹簧38和框架36的图示。
83.(第1工序:图8a)
84.使轴杆部24b贯穿框架36的圆柱状空间36e(图4)而将框架36支承于轴24,并且,将压缩螺旋弹簧38收纳于框架36的圆筒状空间36d。在该状态下,使轴杆部24b贯穿垫圈32的中心孔32a而将垫圈32载置支承于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上端面。在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内周面与轴杆部24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其原因在于,在将板34插入于槽24d之际,使垫圈32相对于下侧变粗的轴杆部24b向比槽24d的位置充分靠下方的位置下降。
85.(第2工序:图8b)
86.按下垫圈32而使压缩螺旋弹簧38压缩。压缩在垫圈32被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1、24c2的下端的台阶部24f卡定的位置处停止。
87.(第3工序:图8c)
88.使板34从轴杆部24b的侧方进入而插入于槽24d。
89.(第4工序:图8d)
90.解除压缩螺旋弹簧38的压缩。由此,垫圈32被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向上方上推,与板34按压抵接而被卡定。板34收纳于垫圈32的上表面的板收纳空间32f。如关于图5c进行了说明那样,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从上侧起形成有圆角面32g2和倾斜面32g1,因此,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使板34易于诱入(易于引入)板收纳空间32f。通过以上工序,垫圈32和板34相对于轴杆部24b的组装完成。
91.图9a、图9b以包括压缩螺旋弹簧38和框架36的方式表示垫圈32和板34相对于轴杆部24b的组装完成后的状态。图9a表示利用通过轴杆部24b的中心轴线30且与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1、24c2正交的平面剖切而成的截面。图9b表示使图9a的该截面位置在中心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了90度的位置的截面。压缩螺旋弹簧38以压缩状态配置于框架36的圆筒状空间36d的底面(底板36c的上表面)与垫圈32的下表面之间。垫圈32被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向上方上推,与板34卡定。框架36的内筒36a与外筒36b之间的底板36c的下表面和轴基部24a的上表面24e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而按压抵接。在其按压抵接面如前述那样沿着旋转轴线30的环绕方向形成有用于将框架36(旋转部28)保持在至少使用位置的凹凸的嵌合构造。若在旋转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对旋转部28施加预定值以上的力,则凹凸的嵌合脱开而旋转部28向收纳方向或前方可倾方向旋转。框架36在凹凸的嵌合脱开之际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相对于轴24上升与凹凸的高度相应的量,在再次嵌合之际下降与凹凸的高度相应的量。
92.图1a、图1b表示在轴杆部24b组装有垫圈32和板34的状态下的轴杆部24b、垫圈32、板34的位置关系。板34收纳于垫圈32的上表面的板收纳空间32f。垫圈32被未图示的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并与板34按压抵接而被卡定。如图1b所示,存在板侧突起34g的周向位置(即,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位置)处的板34的宽度“a”相对于该周向位置处的垫圈32的平面部32d的宽度“b”设定成“a>b”。在轴杆部24b与垫圈32的中心孔32a之间存在间隙g,因此,通过该尺寸的设定(即,a>b),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向朝向板侧突起34g的方向偏倚。即,垫圈32的中心轴线32c相对于轴杆部24b的轴线30在图1a、图1b中向右方向偏倚。换言之,垫圈32的中心孔32a相对于轴杆部24b向朝向板侧突起34g的方向偏倚。由此,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的间隙g在图1a、图1b中看来在轴杆部24b的右侧变大,在左侧变小。若使左右的间隙g相加而得到的值设为“c”,则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b所示这样设定成“a≥(b+c)”。其结果,在轴杆部24b的左侧,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1与垫圈32的对边面32b1平行地面对,该两面间的间隙g为零(成为对边面24c1、32b1抵接着的状态)。另外,在轴杆部24b的右侧,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2与板34的内周面34f的直线部34f3的面平行地面对,该两面间的间隙为零(成为对边面24c2与直线部34f3抵接着的状态)。即,成为利用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垫圈32的对边面32b1和轴杆部24b的右侧的板34的直线部34f3的面从左右以间隙为零的方式(以没有间隙的方式)夹持轴杆部24b的状态。该间隙为零的状态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维持。
由此,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关于图3b进行了说明的旋转)。其结果,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由轴杆部24b的外周面与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内周面之间的碰撞造成的撞击声、垫圈32与板34之间的磨擦声等)。即,即使使旋转部28旋转,图1a、图1b的各部的位置关系也不产生变化。尤其是在设定成“a>(b+c)”的情况下,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保持在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倾斜面32g1的高度方向的中途位置按压抵接而被卡定了的状态(其结果,板34相对于垫圈32稍微倾斜)。其结果,在轴杆部24b的左侧,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1与垫圈32的对边面32b1彼此以紧密接触的方式按压抵接,在轴杆部24b的右侧,轴杆部24b的对边面24c2与板34的内周面34f的直线部34f3的面以紧密接触的方式按压抵接。即,成为利用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垫圈32的对边面32b1和轴杆部24b的右侧的板34的直线部34f3的面从左右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夹住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的状态。因而,即使由于公差而尺寸a、b、c存在稍微的误差,另外,即使由于经年变化而尺寸a、b、c产生稍微的变化,板侧突起34g的顶端也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使垫圈32的壁部32e的倾斜面32g1下降而吸收该尺寸的变化。其结果,能够将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维持为零。此外,在设定成“a<(b+c)”的情况下,存在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不为零的可能性,但只要“a>b”,与“a<b”的情况(图2~图3b所示的以往设计)相比,就能够缩小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其结果,与该以往设计相比能够缩小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因而,只要尺寸a、b、c的关系设定成如下任一个,就获得旋转初始的撞击声降低效果。
93.·“(b+c)>a>b”:与以往设计相比能够缩小旋转初始的撞击声。
94.·“a=(b+c)”:能够使旋转初始的撞击声为零。
95.·“a>(b+c)”:能够吸收由公差、经年变化导致的尺寸变化等而将旋转初始的撞击声维持在零。
96.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本发明的“夹持部”、“被夹持部”在图1a中分别相当于如下部位。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中的、与板侧突起34g抵接的部位。被夹持部42相当于板34的、从板侧突起34g到内周面34f的直线部34f3的区域。即,由垫圈32的夹持部40和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夹着的、板34的区域相当于被夹持部42。被夹持部42限制垫圈32的夹持部40与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之间的间隔比图1b的尺寸a窄,从而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不扩大。
97.《实施方式2》
98.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表示在图10中。这是针对实施方式1变更了垫圈32的壁部32e的截面形状和板34的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的形状而成的。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0表示与图1b相同的位置的截面。在实施方式2中,垫圈32的壁部32e具有从平面部32d的外周部整周向上方呈直角立起而形成的截面形状。因而,壁部32e的内壁面32g形成为相对于平面部32d直立的面。壁部32e的内周侧的空间构成用于收纳板34的板收纳空间32f。板34的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斜向下倾斜地形成。垫圈32和板34相对于轴杆部24b的组装能够与关于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的图8a~图8d(第1工序~第4工序)同样地进行。此时,在与图8d相对应的第4工序中发生如下动作。若解除压缩螺旋弹簧38的压缩,则板侧突起34g的斜向下倾斜了的顶端面34g1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上端面内周侧角部32h抵接。随着由于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而板34相对于垫圈32相对地下降,由于角部32h和倾斜了的
顶端面34g1的滑动,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向图10的右方向滑动。由此,板34被诱入板收纳空间32f,最终达到图10所示的状态。通过以上工序组装完成。在组装结束了的状态下,角部32h与倾斜了的顶端面34g1的抵接脱开,作为替代,顶端面34g1的上侧角部34g2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直立的内壁面32g抵接。此外,也可以是,不是如图10这样在板34完全收纳到板收纳空间32f的状态下完成组装,而是通过将板34的尺寸a设定得稍长,在角部32h与倾斜了的顶端面34g1的中途位置抵接了的状态(板34未完全收纳到板收纳空间32f的半嵌合的状态)下完成组装。由此,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构造同样地成为能够吸收由公差、经年变化导致的尺寸变化等的构造。
99.《实施方式3》
100.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表示在图11中。这是针对实施方式1变更了板34的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的形状而成的。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11表示与图1b相同的位置的截面。在实施方式3中,垫圈32的壁部32e具有图5c所示的、与实施方式1的壁部32e相同的截面形状。即,壁部32e的内壁面32g具有:倾斜面32g1,其从平面部32d的外周缘部向斜上方立起;圆角面32g2,其从倾斜面32g1的上部起使倾斜逐渐平缓地形成;以及平坦面32g3,其与圆角面32g2的外周侧连续,与平面部32d平行地形成到垫圈32的最外周位置。另一方面,板34的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斜向下倾斜地形成。两倾斜面32g1、34g1的倾斜角度相等地设定。垫圈32和板34相对于轴杆部24b的组装能够与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的图8a~图8d(第1工序~第4工序)同样地进行。此时,在与图8d相对应的第4工序中发生如下动作。若解除压缩螺旋弹簧38的压缩,则倾斜面32g1、34g1彼此抵接。由于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倾斜面32g1、34g1彼此滑动而板34相对于垫圈32相对地下降。随着板34下降,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向图11的右方向滑动。由此,板34被诱入板收纳空间32f,最终达到图11所示的状态。通过以上工序组装完成。此外,也可以是,不是如图11这样在板34完全收纳到板收纳空间32f的状态下完成组装,而是通过将板34的尺寸a设定得稍长,在倾斜面34g1在倾斜面32g1上未完全下降完的中途(成为板34未完全收纳到板收纳空间32f的状态)完成组装。由此,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构造同样地成为能够吸收由公差、经年变化导致的尺寸变化等的构造。
101.此外,在实施方式1~3中,将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中任一者设为倾斜面,将另一者设为相对于平面部32d直立的面,或者,将顶端面34g1、内壁面32g(32g1)这两者设为倾斜面,但也能够将顶端面34g1、内壁面32g这两者设为直立的面。特别在尺寸的关系是所述“(b+c)>a>b”的情况下,即使顶端面34g1、内壁面32g这两者是直立的面,也能够在顶端面34g1、内壁面32g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能够将板34容易地诱入并收纳于板收纳空间32f。
102.《实施方式4~6》
103.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6分别表示在图12~图14中。这些实施方式4~6是针对实施方式1分别变更板侧突起的配置位置而成的。图12~图14均是将垫圈和板组装于轴杆部并从轴杆部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对与实施方式1的各部相对应的部位使用通用的附图标记。说明实施方式4~6。
104.(实施方式4:图12)
105.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4是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宽幅地形成板侧突起34g而成的。
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以周向的整个宽度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抵接。
106.(实施方式5:图13)
107.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5是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两个部位形成板侧突起34g而成的。各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分别抵接。
108.(实施方式6:图14)
109.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6是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在板34的整个宽度上形成板侧突起34g而成的。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以周向的整个宽度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抵接。
110.在实施方式4~6中,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中的、与板侧突起34g抵接的部位。被夹持部42相当于板34的、从板侧突起34g到板34的内周面的直线部34f3的区域。即,由垫圈32的夹持部40和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夹着的、板34的区域相当于被夹持部42。
111.《实施方式7~10》
112.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10分别表示在图15~图18中。这些实施方式7~10是分别针对实施方式1、4~6将突起的位置从板34侧变更成垫圈32侧而成的。图15~图18均是将垫圈32和板34组装于轴杆部24b并从沿着轴杆部24b的轴线30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对与实施方式1的各部相对应的部位使用通用的附图标记。说明实施方式7~10。
113.(实施方式7:图15)
114.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7是将实施方式1(图1a)的板侧突起34g以配置位置保持原样的方式设置到垫圈32侧而成的。即,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朝向垫圈32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有垫圈侧突起32i。垫圈32在垫圈侧突起32i的顶端面与板34的外周面34h抵接。垫圈侧突起32i构成偏倚机构的一部分。
115.(实施方式8:图16)
116.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8是将实施方式4(图12)的板侧突起34g以配置位置保持原样的方式设置到垫圈32侧而成的。即,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朝向垫圈32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有在周向上宽幅的垫圈侧突起32i。垫圈32在垫圈侧突起32i的顶端面的周向全长与板34的外周面34h抵接。
117.(实施方式9:图17)
118.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9是将实施方式5(图13)的两个板侧突起34g以配置位置保持原样的方式设置到垫圈32侧而成的。即,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的两个部位朝向垫圈32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有垫圈侧突起32i。垫圈32在两个垫圈侧突起32i的顶端面与板34的外周面34h分别抵接。
119.(实施方式10:图18)
120.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10是将实施方式6(图14)的板34的整个宽度的板侧突起34g以配置位置保持原样的方式设置到垫圈32侧而成的。即,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在面对板34的弧状部34c的外周面的整个宽度上朝向垫圈32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有垫圈侧突起32i。垫圈32在垫圈侧突起32i的顶端面的周向全长与板34的弧状部34c的外周面34h抵接。
121.在实施方式7~10中,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垫圈侧突起32i的顶端面。被夹持
部42相当于板34的、从与垫圈侧突起32i抵接的抵接面到板34的内周面的直线部34f3的区域。即,由垫圈32的夹持部40和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夹着的、板34的区域相当于被夹持部42。
122.此外,在实施方式4~10中,垫圈侧突起32i的顶端面和与该顶端面抵接的板34的外周面的纵截面形状也能够设定成如下任一个
123.·
将任一者设为倾斜面,将另一者设为非倾斜面(直立面)
124.·
两者都设为倾斜面
125.·
两者都设为直立面。
126.《实施方式11》
127.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表示在图19a、图19b中。这是在垫圈32和板34的相对面彼此构成凹凸的嵌合构造44而成的。除了具有凹凸的嵌合构造44和不具有图1a、图1b的板侧突起34g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凹凸的嵌合构造44在此具有在垫圈32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44a和在板34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44b而构成。凹部44a和凸部44b以在垫圈32的半径方向上相互稍微错开的方式配置。由此,凹部44a与凸部44b彼此在垫圈32的半径方向上嵌合成半嵌合状态。凹凸的嵌合构造44配置于压缩螺旋弹簧38(未图示)在垫圈32的下表面不与凹凸的嵌合构造44干涉的位置。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将垫圈32相对于板34按压,从而在凹部44a的外周侧的壁面与凸部44b的外周侧的壁面之间产生与轴线30正交的方向的力。其结果,板34的内周面的直线部34f3按压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垫圈32的左侧的对边面32b1按压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对边面24c1,由此,成为利用板34和垫圈32从左右夹住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的状态。由此,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为零,由此,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凹部44a的外周侧的壁面。被夹持部42相当于板34的、凸部44b的外周侧的壁面与直线部34f3之间的区域。此外,在实施方式11中,构成凹凸的嵌合构造44的凹部44a、凸部44b分别形成为在图19b中看来朝下的凹部、凸部,但取而代之或与之同时,凹部44a、凸部44b也能够分别形成为在图19b中看来朝上的凹部、凸部。另外,在实施方式11中,将凹凸的嵌合构造44配置到在图19a中看来相当于板34的弧状部34c的位置,但取而代之或与之同时,也能够将凹凸的嵌合构造44分别配置于在图19a中看来相当于板34的两根平行部34a、34a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将图19a的凹凸的嵌合构造44以原样的姿势(即,不使图19a的凹凸的嵌合构造44在轴的中心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旋转而平行移动了的姿势)分别配置于平行部34a、34a。
128.《实施方式12》
129.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表示在图20a、图20b中。这是使插入部46从板34的内周位置朝向下方与板34一体地突出形成而成的。插入部46形成为板厚朝向下方变薄的楔状。除了具有插入部46和不具有图1a、图1b的板侧突起34g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插入部46插入于右侧的对边面24c2、32b2之间的间隙g。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未图示)的作用力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将垫圈32相对于板34按压,从而在插入部46的外周侧的面与垫圈32的右侧的对边面32b2之间产生与轴线30正交的方向的力。其结果,垫圈32的左侧的对边面32b1按压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对边面24c1,由此,成为利用板34和垫圈32从左右夹住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的状态。由此,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为零,由此,不产生与旋转部28
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右侧的对边面32b2。被夹持部42相当于插入部46。
130.《实施方式13》
131.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表示在图21a、图21b中。这是垫圈32具备辅助件48作为垫圈32的一部分、由辅助件48的倾斜面48a构成夹持部40而成的。在此,使用了在实施方式2(图10)中进行了说明的、壁部32e从平面部32d的外周部整周向上方呈直角立起的构造的垫圈32。除了板34不具有板侧突起、垫圈32具备辅助件48、以及垫圈32的壁部32e从平面部32d呈直角立起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辅助件48由锌、铝等的压铸件、或者硬质树脂(强化树脂等)等构成。辅助件48的俯视形状如图21a所示这样是弓状。辅助件48收纳于板收纳空间32f,如图21b所示这样配置于垫圈32的平面部32d与壁部32e之间的角部32j。辅助件48在前表面具有倾斜面48a。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未图示)的作用力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将垫圈32相对于板34按压,从而板34的外周面与辅助件48的倾斜面48a彼此按压抵接。其结果,板34的内周面的直线部34f3按压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垫圈32的左侧的对边面32b1按压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对边面24c1,由此,成为利用板34和垫圈32从左右夹住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的状态。由此,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为零,由此,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辅助件48的倾斜面48a。被夹持部42相当于板34的、与辅助件48抵接的抵接面和直线部34f3之间的区域。
132.《实施方式14》
133.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表示在图22a、图22b中。这是在垫圈32与板34的相对面之间夹入追加板50、在追加板50形成被夹持部42而成的。除了设置有追加板50、板34不具有板侧突起、与层叠追加板50相应地提高了垫圈32的壁部32e的高度(板收纳空间32f的高度)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追加板50通过冲压加工等对与垫圈32和板34相同的铁合金等金属进行成形而整体制作成均匀的厚度的平板状。如图22a所示,追加板50的俯视形状是大致环状。即,追加板50的外形形成为收纳于板收纳空间32f的大小的圆形。在追加板50的中心部形成有供轴杆部24b贯穿的中心孔50a。在追加板50的外周面朝向追加板50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有追加板侧突起50b。追加板侧突起50b构成偏倚机构的一部分。在实施方式14中,如图22b所示,追加板侧突起50b的顶端面50b1形成为与板34的面呈直角的面。在追加板50的中心孔50a的内周面的、在径向上隔着追加板50的面而与追加板侧突起50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形成有直线部50a1。如图22b的剖视图所示,追加板侧突起50b的顶端面50b1与直线部50a1之间的宽度“a”相对于其截面位置处的垫圈32的平面部32d的宽度“b”设定成“a>b”。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形成有倾斜面32g1。追加板侧突起50b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未图示)的作用力在厚度方向上夹在板34与垫圈32之间。追加板50在存在追加板侧突起50b的周向位置处在半径方向上夹在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与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之间。追加板侧突起50b的顶端面50b1与垫圈32的倾斜面32g1按压抵接。其结果,追加板50的内周面的直线部50a1按压轴杆部24b的右侧的对边面24c2,垫圈32的左侧的对边面32b1按压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对边面24c1,由此,成为利用追加板50和垫圈32从左右夹住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的状态。由此,左侧的对边面24c1、32b1之间的间隙g为零,由此,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
的撞击声。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的倾斜面32g1中的、追加板侧突起50b的顶端面50b1所抵接的部位。被夹持部42相当于追加板侧突起50b的顶端面50b1与直线部50a1之间的区域。此外,即使使追加板50相对于轴杆部24b左右翻转而组装(即,在图22a、图22b中,即使以追加板侧突起50b配置于轴杆部24b的左侧的方式组装),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134.《实施方式15》
135.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表示在图23中。这是在实施方式1中配置d形切除部24h、32m来替代轴杆部24b的对边部24c和垫圈32的对边部32b(图1)而成的。对与实施方式1的各部相对应的部位使用通用的附图标记。在图23中,在轴杆部24b的外周面,以在沿着轴24的轴线30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构成d形切除部24h(轴杆部24a的异径部)的平面。此外,准确而言,该平面以随着轴杆部24b的起模斜度而相对于轴线30稍微倾斜的方式延伸。另一方面,在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内周面形成有d形切除部32m(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异径部)。板34的弧状部34c的内周面34f在其周向的全长上形成为圆弧状。即,板34的弧状部34c的内周面34f不具有图1的直线部34f3。图23表示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图1)的作用力保持在板侧突起34g的顶端面34g1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倾斜面32g1的高度方向的中途位置或下端部按压抵接而被卡定了的状态的实际使用时的状态。此时,在轴杆部24b的左侧,d形切除部24h、32m彼此在周向的全长以紧密接触的方式按压抵接。如图23所示这样d形切除部24h、32m彼此的抵接面的俯视形状是直线。另外,在轴杆部24b的右侧,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圆形部24g与板34的弧状部34c的圆弧状的内周面34f按压抵接。即,成为利用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垫圈32的d形切除部32m和轴杆部24b的右侧的、板34的圆弧状的内周面34f从左右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夹住轴杆部24b的状态。由此,能够将d形切除部24h、32m之间的间隙g维持在零。由此,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夹持部40相当于垫圈32的、壁部32e的内壁面32g中的、与板侧突起34g抵接的部位。被夹持部42相当于板34的、从板侧突起34g到弧状部34c的圆弧状的内周面34f与轴杆部24b的外周面的圆形部24g抵接的部位的区域。此外,根据具有图23的d形切除部24h、32m的结构,与具有图1的对边部24c、对边部32b的结构相比,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图23的纸面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扩大。因此,根据图23的结构,在垫圈32未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的状态下,存在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空转的可能性。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在垫圈32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着的图23所示的状态下,d形切除部24h、32m彼此按压抵接,因此,垫圈32不相对于轴杆部24b空转,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因而,对于在垫圈32未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的状态下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空转这样的结构,本发明也成立。即,对于不具有即使在没有由压缩螺旋弹簧38带来的施力的状态下也对垫圈32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的空转进行卡定的对边部等旋转卡定机构的结构,本发明也成立。
136.《实施方式16》
137.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表示在图24中。这是在实施方式15中在d形切除部24h、32m彼此的抵接面设置由凹凸构成的嵌合部而成的。在图24中,对与图23的实施方式15的各部相对应的部位使用通用的附图标记。在图24中,在轴杆部24b的d形切除部24h的宽度方向(图24的纸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以在沿着轴24的轴线30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凸
部24i。此外,准确而言,凸部24i以随着轴杆部24b的起模斜度而相对于轴线30稍微倾斜的方式延伸。另一方面,在垫圈32的d形切除部32m的宽度方向(图24的纸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32n。凸部24i与凹部32n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相互松配合,由此,垫圈32能够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相对于轴杆部24b自由地移动。根据图24的结构,即使在垫圈32未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的状态下,凸部24i与凹部32n也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相互松配合,因此,垫圈32不相对于轴杆部24b空转。若垫圈32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则在凸部24i与凹部32n相互嵌合着的状态下,d形切除部24h、32m彼此按压抵接。因而,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
138.《实施方式17》
139.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表示在图25中。这是设置有由锯齿状或波状的凹凸构成的嵌合部替代实施方式15的d形切除部24h、32m而成的。在图25中,对与图23的实施方式15的各部相对应的部位使用通用的附图标记。在图25中,在轴杆部24b的左侧的外周面形成有锯齿状或波状的面24j(轴杆部24a的异径部)。该面24j的与轴线30正交的截面形状如图25所示这样是锯齿状或波状,该面24j以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准确而言,面24j以随着轴杆部24b的起模斜度而相对于轴线30稍微倾斜的方式延伸。另一方面,在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左侧的内周面形成有锯齿状或波状的面32p(垫圈32的中心孔32a的异径部)。锯齿状或波状的面24j、32p彼此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相互松配合,由此,垫圈32能够在沿着轴线30的方向上相对于轴杆部24b自由地移动。根据图25的结构,在垫圈32未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的状态下,锯齿状或波状的面24j、32p彼此也在轴线30的环绕方向上相互松配合,因此,垫圈32不相对于轴杆部24b空转。若垫圈32被压缩螺旋弹簧38施力,则锯齿状或波状的面24j、32p以相互嵌合着的状态按压抵接。因而,不产生与旋转部28的旋转相伴的、垫圈32相对于轴杆部24b的旋转,不产生旋转部28的旋转初始的撞击声。
140.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垫圈32和板34中任一者或两者相对于轴杆部24b左右翻转而组装。例如,在图1a、图1b中,能够以板侧突起34g配置于轴杆部24b的左侧的方式组装。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仅设置有板侧突起34g(或追加板侧突起50b)和垫圈侧突起32i中任一者作为构成偏倚机构的突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同时设置板侧突起34g(或追加板侧突起50b)和垫圈侧突起32i。
141.此外,如前所述那样,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有在没有由压缩螺旋弹簧带来的施力的状态下对垫圈在轴的轴线环绕方向上的空转进行卡定的旋转卡定机构的结构、不具有该旋转卡定机构的结构中任一个。
14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到具有镜板作为视觉辨认部主体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有照相机和其他视觉辨认部主体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可倾机构具有:固定部,其具备轴且固定于车身;旋转部,其以能够搭载视觉辨认部主体的方式构成,以能够在所述轴的中心轴线的环绕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固定部;压缩螺旋弹簧,其外套于支承有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轴,对所述旋转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赋予按压力;垫圈,其具有中心孔,在外套有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所述轴的自由端侧,该轴插入于该中心孔而该垫圈外套于该轴;板,其安装于外套有所述压缩螺旋弹簧和所述垫圈的所述轴的自由端侧,卡定所述垫圈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所述轴的自由端侧的移动,以及偏倚机构,在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该轴与该垫圈的径向的间隙,所述轴的外周面具有异径部,该异径部形成于该轴的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绕方向的1个或多个部位,直径与该环绕方向的其他部位的直径不同,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具有异径部,该异径部形成于该中心孔的中心轴线的环绕方向的1个或多个部位,直径与该环绕方向的其他部位的直径不同,所述偏倚机构作用于所述轴与所述垫圈之间而使该垫圈相对于该轴在所述径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以在相互面对的至少1个部位的所述异径部彼此之间使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由此,所述偏倚机构在所述轴的环绕方向的旋转力施加到所述垫圈时利用所述异径部彼此的卡合抑制该垫圈的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偏倚机构具有隔着所述轴而分别配置到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的相反侧的位置的、构成于所述板的被夹持部和构成于所述垫圈的夹持部,所述被夹持部被夹在所述轴与所述夹持部之间,限制该轴与该夹持部之间的、由所述间隙导致的间隔比预定状态窄,从而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垫圈具有从该垫圈的外周部整周向上方立起而形成的壁部,该壁部的内周侧的空间构成用于收纳所述板的板收纳空间,所述偏倚机构具有收纳到所述板收纳空间的所述板的外周面与所述壁部的内壁面抵接的抵接部位,所述壁部的所述抵接部位构成所述夹持部,所述板的所述抵接部位与所述轴之间的、该板的部分构成所述被夹持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被夹持部在所述板的所述外周面具有朝向该板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板侧突起,所述板在所述板侧突起处与所述壁部的所述抵接部位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
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垫圈的所述壁部的所述内壁面具有朝向该垫圈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的垫圈侧突起,所述垫圈在所述垫圈侧突起处与所述板的所述外周面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偏倚机构具有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彼此的抵接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是相对于所述轴的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了的面,所述倾斜面通过将施加于所述垫圈的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的一部分转换成使该垫圈相对于所述轴在所述径向上移动的力,从而使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的所述抵接面彼此沿着所述倾斜面滑动,由此,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倾斜面设定成,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被夹持部的所述抵接面彼此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沿着所述倾斜面滑动的中途的位置,在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处使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彼此抵接,卡定该垫圈相对于该轴的所述径向的移动,由此,所述可倾机构构成为,保持在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的部位的异径部处所述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彼此由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按压抵接着的状态。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其中,所述轴的外周面和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分别具有构成所述异径部的对边部,所述偏倚机构使所述垫圈的所述中心孔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轴的位置偏倚,以在隔着所述轴相对的、构成所述对边部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的部位处使所述间隙变窄或为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谋求使旋转部旋转时的异响的降低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可倾机构。可倾机构具有将旋转部(2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固定部(26)的轴(24)的结构。在轴外套有压缩螺旋弹簧(38)。在轴的自由端侧以夹着垫圈(32)的方式安装有板(34)。轴的外周面和垫圈的中心孔(32a)分别具有异径部(24c、32b)。在轴的外周面与垫圈的中心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径向的间隙(g)。可倾机构具备偏倚机构。偏倚机构使垫圈相对于轴在径向上移动,在相互面对的至少1个部位的异径部处使间隙变窄或为零。利用异径部彼此的卡合抑制垫圈的、轴的环绕方向的旋转。轴的环绕方向的旋转。轴的环绕方向的旋转。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敏晴 长岛良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技术研发日:2021.09.08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