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搬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月前  29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公开涉及一种搬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日本专利特开2006-25922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将使用至少含有树脂的粒子绘制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辊对,包含第一定影辊以及与所述第一定影辊成对地配置的第二定影辊,至少一者为加热辊,且至少一个定影辊的表层可更换;粘附部件,包含使所述记录介质粘附的粘附构件;带电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以及所述粘附部件的至少一者带电;以及固定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前端部通过握持部而物理固定至所述粘附构件的规定位置,通过所述带电部件,使所述粘附构件与绘制有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静电吸附,且通过所述固定部件,使绘制有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固定于所述粘附构件的规定位置后,通过所述定影辊对,与所述粘附部件一同夹持搬送所述记录介质,由此,使所述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上。


技术实现要素:

3.在将被搬送至彼此接触的状态的第一搬送体(例如搬送辊或加热辊)与第二搬送体(例如搬送辊或加压辊)之间的被搬送材利用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予以包夹而搬送的结构中,有时被搬送材会产生褶皱。
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与将被搬送至彼此接触的状态的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之间的被搬送材利用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予以包夹而搬送的结构相比,抑制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
5.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搬送装置,包括:第一搬送体;第二搬送体,能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被搬送材;以及搬送部,在所述第二搬送体位于所述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被搬送材搬送到由所述第一搬送体与所述第二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的包夹区域,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由所述搬送部搬送到所述包夹区域的所述被搬送材,从而搬送所述被搬送材。
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所述第二搬送体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上方侧。
7.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向所述接触位置移动的第一移动速度比从所述接触位置向所述隔开位置移动的第二移动速度快。
8.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所述第一搬送体以及所述第二搬送体的至少一者是由弹性体所形成,所述弹性体因所述第二搬送体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时的载荷而弹性变形。
9.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从所述被搬送材的前端进入所述包夹区域开始直至通过
完所述包夹区域为止,所述第二搬送体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
10.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在所述第一搬送体以及所述第二搬送体这两者旋转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
11.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旋转的状态的所述第一搬送体以及所述第二搬送体的周速度一致。
12.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是作为所述搬送装置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搬送体是加热构件以及加压构件中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搬送体是所述加热构件以及所述加压构件中的另一者。
13.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在所述被搬送材为普通纸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第一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在所述被搬送材为涂布纸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比所述第一载荷大的第二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
14.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在所述被搬送材的基重小于预先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第一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在所述被搬送材的基重为所述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比所述第一载荷大的第二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
15.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含:第一搬送体,为加热构件以及加压构件的其中一者;第二搬送体,为所述加热构件以及所述加压构件的另一者,能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记录介质;以及搬送部,在所述第二搬送体位于所述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到由所述第一搬送体与所述第二搬送体包夹所述记录介质的包夹区域,且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由所述搬送部搬送到所述包夹区域的所述记录介质,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所述第二搬送体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图像形成部后,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记录介质。
16.(效果)
17.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将被搬送至彼此接触的状态的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之间的被搬送材利用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予以包夹而搬送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18.根据所述第二方案,与配置在下方侧的搬送体移动至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19.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第一移动速度比第二移动速度慢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20.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第一搬送体以及第二搬送体这两者是不弹性变形的刚体的结构相比,第二搬送体与第一搬送体来包夹被搬送材时的冲击被吸收。
21.根据所述第五方案,能够从第二搬送体与第一搬送体来包夹被搬送材的前端的状态开始被搬送材的搬送。
22.根据所述第六方案,与在第一搬送体以及第二搬送体中的至少一者停止的状态下,第二搬送体与第一搬送体来包夹被搬送材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23.根据所述第七方案,与旋转的状态的第一搬送体以及第二搬送体的周速度不同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24.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将被搬送至彼此接触的状态的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之间的被搬送材利用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予以包夹而搬送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25.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在被搬送材为涂布纸的情况下,第二搬送体以第一载荷而与第一搬送体来包夹被搬送材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的光泽得以提高。
26.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在被搬送材的基重为所述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第二搬送体以第一载荷而与第一搬送体来包夹被搬送材的结构相比,被搬送材的定影不良得以抑制。
27.根据所述第十一方案,与将被搬送至彼此接触的状态的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之间的记录介质利用第一搬送体与第二搬送体予以包夹而搬送的结构相比,记录介质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
附图说明
28.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29.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30.图3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加热辊位于相对于加压辊的隔开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31.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搬送带将记录介质搬送至包夹区域跟前为止的状态的概略图。
32.图5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搬送带将记录介质搬送至包夹区域的状态的概略图。
33.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将被搬送至包夹区域的记录介质利用加热辊与加压辊予以包夹的状态的概略图。
34.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对加热辊与加压辊所包夹的记录介质进行搬送的状态的概略图。
35.图8是表示在加热辊与加压辊接触的状态下,将记录介质搬送至加热辊与加压辊之间的结构(比较例)的概略图。
36.图9是表示在利用图8所示的结构而搬送的记录介质上产生了褶皱的状态的概略图。
37.图10是表示使用加热带来取代加热辊的变形例的概略图。
38.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40.<第一实施方式>
41.(图像形成装置10)
42.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另外,各图所示的箭头h表示铅垂方向且装置上下方向,箭头w表示水平方向且装置宽度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前后方向(装置纵深方向)。各图所示的各部分彼此的h方向、w方向以及d方向的尺寸比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43.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油墨图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p为被搬送材的一例,油墨图像为图像的一例。
44.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部14与定影装置60。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图像形成部14以及定影装置60)进行说明。
45.(图像形成部14)
46.图像形成部14具有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油墨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4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31、多个辊32、相向辊34、粘着层形成装置24、粒子供给装置18、喷头20、转印辊36以及清洁器28。
47.如图1所示,转印带31呈无接头状,并且以正视(即,沿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呈倒三角形状的姿势的方式,而卷绕于多个辊32以及相向辊34。转印带31由多个辊32的至少一个来旋转驱动,由此朝箭头a方向转动。
48.粘着层形成装置24、粒子供给装置18、喷头20、转印辊36以及清洁器28以此顺序,沿着转印带31的转动方向(以下称作“带转动方向”)而配置在转印带31的外周部。
49.具体而言,粘着层形成装置24被配置在倒三角形状的姿势的转印带31的水平部分的、装置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粘着层形成装置24在内侧收容有粘着剂,通过在转动的转印带31的外周面涂布粘着剂,从而形成未图示的粘着层。对于粘着剂,例如使用浆糊、有机溶剂等。
50.粒子供给装置18被配置在转印带31的水平部分的、相对于粘着层形成装置24的带转动方向的下游侧(图中的右侧)。粒子供给装置18在内侧收容有可容纳油墨滴的油墨容纳性粒子16,对形成有粘着层的转印带31供给油墨容纳性粒子16。其结果,由粒子供给装置18供给至所述转印带31的油墨容纳性粒子16利用粘着层的粘着力而附着于粘着层,在转印带31上形成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
51.喷头20被配置在转印带31的水平部分的、相对于粒子供给装置18的带转动方向的下游侧(图中的右侧)。所述喷头20以对应于每种颜色来形成油墨图像的方式而配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共计四色的喷头20。图1所示的(y)、(m)、(c)、(k)表示构成部分的对应的各色。
52.各色的喷头20中,利用热方式、压电方式等现有的方式,从喷嘴(省略图示)将油墨滴喷出至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油墨图像。从各色的喷头20喷出的油墨滴被容纳于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而形成油墨图像。
53.转印辊36是在相对于转印带31的下方侧与转印带31相向地配置。具体而言,转印辊36与相向辊34形成包夹转印带31的包夹区域36t。
54.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转印带31的转动,形成于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的油墨图像被
搬送至包夹区域36t,由搬送机构(省略图示)将记录介质p搬送至包夹区域36t。另外,各图中,以两点链线来表示搬送记录介质p的搬送路径,以箭头x来表示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
55.并且,转印辊36与转印带31来包夹被搬送至包夹区域36t的记录介质p以及油墨图像而进行加压,由此,将油墨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
56.另外,在包夹区域36t,与转印带31来包夹记录介质p以及油墨图像而进行加压时,也可通过转印辊36来对记录介质p以及油墨图像进行加热。
57.清洁器28被配置在相对于包夹区域36t的带转动方向的下游侧且相对于粘着层形成装置24的带转动方向的上游侧。清洁器28包括与转印带31的外周面接触的刮片28a。清洁器28伴随转印带31的转动,利用刮片28a来去除通过包夹区域36t的转印带31的部位所残留的粘着层、油墨容纳性粒子16、油墨以及其他异物(例如在记录介质p为纸的情况下的纸粉等)。
58.(定影装置60)
59.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60是将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油墨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的装置,为搬送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60具有搬送带65、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搬送带65为搬送部的一例。加压辊61为第一搬送体的一例,且为加压构件的一例。加热辊62为第二搬送体的一例,且为加热构件的一例。
60.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是上下排列地配置。具体而言,加热辊62被配置在相对于加压辊61的上方侧。所述加热辊62在辊内部具有卤素灯等加热源62a。
61.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其中一者受到旋转驱动,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另一者进行从动旋转。另外,也可为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这两者受到旋转驱动的结构。
62.加热辊62可在相对于加压辊61的接触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与隔开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加热辊62通过使用凸轮等的移动机构(以下称作移动机构a),在接触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与隔开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即,加热辊62例如通过移动机构a的弹性构件(例如弹簧等)的弹性力而被按向或拉伸向接触位置,并克服所述弹性力而通过移动机构a的凸轮移动到隔开位置。
63.如图6所示,所述加热辊62在接触位置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另外,各图中,以符号np来表示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包夹记录介质p的包夹区域。所述包夹区域np是在搬送方向x上具有宽度的区域。而且,如后述那样,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的记录介质p在包夹区域np由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予以包夹,因此包夹区域np也可以说是预定通过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来包夹的场所。
64.搬送带65是不接触至记录介质p的转印面且接触至非转印面,而搬送记录介质p的搬送部。具体而言,搬送带65包含卷绕于一对辊65a的环状的带。搬送带65例如利用借助负压或静电力的抽吸力来将记录介质p抽吸至带并予以搬送。另外,所谓记录介质p的转印面,是指被转印图像的面,所谓非转印面,是指相对于转印面的相反侧的面。而且,在包夹区域36t与搬送带65之间以及搬送带65与包夹区域np之间,设有对记录介质p进行引导的未图示的引导部(即引导件(guide))。
65.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搬送带65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记录介质p搬送至包夹区域np。具体而言,如图4以及图5所示,搬送带65使记录介质p的前
端沿着加压辊61而搬送至包夹区域np。即,搬送带65将记录介质p经由加压辊61的外周而搬送至包夹区域np。搬送带65例如在将记录介质p搬送至包夹区域np时停止。具体而言,从记录介质p的前端进入包夹区域np开始直至通过完包夹区域np为止,搬送带65使记录介质p停止。换言之,搬送带65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位于包夹区域np的状态下,使记录介质p停止。当记录介质p的前端进入包夹区域np时,例如,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设为不旋转的停止状态。
66.另外,记录介质p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例如是根据从包夹区域n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探测部(具体而言为传感器)探测到记录介质p的前端开始计起的时间来检测。
67.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而如图6所示,与加压辊61来包夹由搬送带65搬送至包夹区域np的记录介质p。具体而言,加热辊62从记录介质p的前端进入至包夹区域np开始直至通过完包夹区域np为止,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换言之,加热辊62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位于包夹区域np的状态下,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并且,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如图7所示,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开始旋转而搬送记录介质p。
68.定影装置60中,利用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一边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进行搬送,一边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此,将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油墨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
69.加热辊62在对记录介质p进行搬送后,从接触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到隔开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具体而言,加热辊62在结束了记录介质p的搬送后(换言之,图像向记录介质p的定影结束后)且接下来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进入包夹区域np之前,从接触位置移动到隔开位置。
70.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在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时,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当结束记录介质p的搬送时,从接触位置移动至隔开位置。并且,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向接触位置移动的第一移动速度比加热辊62从接触位置向隔开位置移动的第二移动速度快。即,加热辊62通过移动机构a,以比第二移动速度快的第一移动速度而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换言之,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直至接触位置为止的移动时间比从接触位置直至隔开位置为止的移动时间短。
71.此处,移动机构a包括:凸轮从动件(省略图示),被设于支撑加热辊62的支撑体(省略图示)或加热辊62;以及凸轮(省略图示),具有短径部分与从旋转中心计起的沿着半径方向的长度比短径部分长的长径部分。移动机构a中,例如通过凸轮朝向预先规定的旋转方向的旋转,在凸轮的外周面中的从短径部分直至长径部分为止的范围(以下称作范围x)接触至凸轮从动件,由此,使加热辊62从接触位置移动至隔开位置。进而,移动机构a中,例如通过凸轮朝向所述旋转方向的旋转,在凸轮的外周面中的从长径部分直至短径部分为止的范围(以下称作范围y)接触至凸轮从动件,由此,使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此结构中,例如,范围x在凸轮的外周面形成得长于范围y,范围x内的从短径部分直至长径部分为止的径方向长度的变化比范围y内的从长径部分直至短径部分为止的径方向长度的变化平缓。由此,加热辊62以比第二移动速度快的第一移动速度,而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
72.另外,也可为下述结构:在凸轮的外周面,范围x与范围y被设为相同的长度,范围x内的从短径部分直至长径部分为止的径方向长度的变化与范围y内的从长径部分直至短径
部分为止的径方向长度的变化被设为相同。此结构中,例如使范围y接触至凸轮从动件时的凸轮的旋转速度比范围x接触至凸轮从动件时的凸轮的旋转速度快,由此,加热辊62以比第二移动速度快的第一移动速度而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
73.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在记录介质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即并非涂布纸的情况下),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在记录介质p为涂布纸的情况下,以比第一载荷大的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在记录介质p为涂布纸的情况下,与记录介质p的基重无关地,以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普通纸是未形成有涂布层的纸张。
74.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定影装置60的使用者所进行的输入、或通过光传感器等探测部来探测记录介质p的涂布层的有无,由此来判定记录介质p是否为涂布纸。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作为判定,选择第一载荷或第二载荷来作为加热辊62的载荷。
75.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在记录介质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小于预先规定的基准值时,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为所述基准值以上时,以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
76.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定影装置60的使用者所进行的输入、或者通过超声波传感器等探测部来检测记录介质p的基重,由此来判定记录介质p的基重是否为基准值以上。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判定,选择第一载荷或第二载荷来作为加热辊62的载荷。
77.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a通过凸轮的旋转角度来改变凸轮的短径部分的对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由此来调整加热辊62的载荷。具体而言,移动机构a中,通过凸轮的短径部分的、径方向长度最短的最短径位置接触至凸轮从动件,从而产生第二载荷来作为加热辊62的载荷。进而,移动机构a中,通过凸轮的短径部分的、径方向长度比最短径位置长的位置接触至凸轮从动件,从而产生第一载荷来作为加热辊62的载荷。
78.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不根据记录介质p的尺寸来改变加热辊62的载荷。因此,在记录介质p为涂布纸的情况下,加热辊62无关于记录介质p的尺寸,以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而且,在记录介质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为所述基准值以上时,加热辊62无关于记录介质p的尺寸,以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进而,在记录介质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小于预先规定的基准值时,加热辊62无关于记录介质p的尺寸,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
79.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至少一者是由弹性体所形成,所述弹性体因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包夹记录介质p时的载荷而弹性变形。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这两者例如是由在辊的外周具有橡胶层的橡胶辊(弹性体的一例)所形成。
80.(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81.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1所示,粘着层形成装置24在转动的转印带31的外周面涂布粘着剂,由此来形成未图示的粘着层。接下来,粒子供给装置18对转印带31供给油墨容纳性粒子16,在转印带31的粘着层上形成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
82.接下来,喷头20向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喷出油墨滴而形成油墨图像。形成于油墨容纳性粒子层16a的油墨图像通过转印带31的转动而被搬送至包夹区域36t,记录介质p由搬送机构(省略图示)搬送至包夹区域36t。
83.转印辊36与转印带31来包夹被搬送至包夹区域36t的记录介质p以及油墨图像而
进行加压,由此将油墨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
84.转印有油墨图像的记录介质p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由搬送带65搬送至包夹区域np。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记录介质p在前端部刚刚接触到加压辊61之后,沿着加压辊61而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
85.接下来,如图6所示,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与加压辊61来包夹由搬送带65搬送至包夹区域np的记录介质p。并且,如图7所示,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开始旋转,以搬送记录介质p。
86.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一边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进行搬送,一边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此,将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油墨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
87.此处,如图8所示,在利用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来包夹被搬送至彼此接触的状态的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之间的记录介质p而予以搬送的结构(以下称作“第一结构”)中,会被限制为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进入至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之间时的姿势。例如,若记录介质p在起皱的状态或相对于搬送方向x而倾斜的状态下进入至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之间,则会保持此状态而被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包夹,因此如图9所示,有时会在记录介质p上产生褶皱。尤其,在记录介质p为薄纸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褶皱。
88.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搬送带65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记录介质p搬送至包夹区域np。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从而如图6所示,与加压辊61来包夹由搬送带65搬送至包夹区域np的记录介质p。并且,如图7所示,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搬送记录介质p。
89.这样,记录介质p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因此不会被限制为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进入至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之间时的姿势。因此,例如在记录介质p为起皱的状态或相对于搬送方向x而倾斜的状态的情况下,记录介质p的所述状态可被消除。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90.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相对于加压辊61的上方侧的加热辊62在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此处,在配置于下方侧的加压辊61在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以下称作“第二结构”)中,加压辊61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而包夹记录介质p时,载置于加压辊61的记录介质p会移动,从而记录介质p的姿势一边发生变化一边被包夹,由此,有时会在记录介质p上产生褶皱。
91.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配置在相对于加压辊61的上方侧的加热辊62在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与第二结构相比,载置于加压辊61的记录介质p难以移动,记录介质p的姿势难以一边变化一边被包夹。因此,与第二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92.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从记录介质p的前端进入至包夹区域np开始直至通过完包夹区域np为止,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由此,从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的前端的状态开始记录介质p的搬送。其结果,可从记录介质p的前端开始将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p。
93.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向接触位置移动的第一移动速度比加热辊62从接触位置向隔开位置移动的第二移动速度快。因此,例如即使在加热辊62相对于
加压辊61而倾斜等,而在加热辊62的轴方向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接触至记录介质p的接触时机存在偏离的情况下,所述偏离也比第一移动速度与第二移动速度为相同速度的结构要小。其结果,载荷偏向记录介质p的单侧而作用的时间得以降低,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94.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移动速度比第一移动速度慢,因此在凸轮的外周面的、从短径部分直至长径部分为止的范围x中,较之凸轮的外周面的、从长径部分直至短径部分为止的范围y,从短径部分直至长径部分为止的径方向长度的变化变得平缓。因此,在使加热辊62从接触位置向隔开位置移动时,因凸轮与凸轮从动件的接触造成的噪音得到抑制。
95.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这两者例如由在辊的外周具有橡胶层的橡胶辊(弹性体的一例)所形成。因此,与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这两者为不会弹性变形的刚体的结构相比,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时的冲击被吸收。
96.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记录介质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加热辊62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在记录介质p为涂布纸的情况下,加热辊62以比第一载荷大的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因此,与在记录介质p为涂布纸的情况下,加热辊62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的结构相比,对记录介质p赋予的热量增加,记录介质p的光泽得以提高。
97.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62在记录介质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小于预先规定的基准值时,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为所述基准值以上时,以第二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因此,与当记录介质p的基重为基准值以上时,加热辊62以第一载荷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的结构相比,对记录介质p赋予的热量增加,记录介质p的定影不良得到抑制。
98.(搬送装置的变形例)
99.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搬送装置的一例,是举具有搬送功能以及定影功能的定影装置60为例,但并不限于此。作为搬送装置的一例,例如也可具有具有搬送功能与定影功能以外的功能(例如转印功能)的装置、仅具有搬送功能的搬送装置。
100.(第一搬送体以及第二搬送体的变形例)
101.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搬送体,使用了加压辊61,但并不限于此。作为第一搬送体的一例,也可使用卷绕于多个辊的加压带。
102.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搬送体的一例,使用了加热辊62,但并不限于此。作为第二搬送体的一例,例如也可使用如图10所示那样卷绕于加热辊62与辊161的加热带162。
103.而且,也可为下述结构:作为第一搬送体的一例,使用加热辊以及加热带等加热构件,作为第二搬送体的一例,使用加压辊以及加压带等加压构件。
104.在使用具有搬送功能以及转印功能的装置来作为搬送装置的一例的情况下,作为第一搬送体以及第二搬送体的一例,也可使用转印辊或转印带等转印构件、以及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向的相向辊或相向带等相向构件。
105.在使用仅具有搬送功能的搬送装置来作为搬送装置的一例的情况下,作为第一搬送体以及第二搬送体的一例,也可使用搬送辊或搬送带等第一搬送构件、以及与所述搬送构件相向的搬送辊或搬送带等第二搬送构件。
106.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搬送体的一例的加压辊61、以及作为第二搬送体的一例的加热辊62这两者是由在辊的外周具有橡胶层的橡胶辊(弹性体的一例)所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为仅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其中一者由橡胶辊等弹性体所形成,只要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至少一者由弹性体所形成即可。
107.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为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其中一者受到旋转驱动,而另一者进行从动旋转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如前所述,也可为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这两者受到旋转驱动的结构。此结构中,例如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各自旋转,在此旋转状态下,搬送带65将记录介质p搬送至包夹区域np。由此,记录介质p从加压辊61被赋予搬送力。
108.并且,在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这两者旋转的状态下,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而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一边由加压辊61搬送记录介质p,一边利用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另外,此时,除了加压辊61以外,搬送带65也可搬送记录介质p。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例如是设为下述结构,即,驱动力经由齿轮等传递构件而传递至自身的旋转轴,由此来受到旋转驱动。另外,也可为下述结构: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的至少一者接触至与加热辊62及加压辊61不同的驱动辊而进行从动旋转,由此,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各自独立地旋转。此时,也可为下述结构:加热辊62取代加热源62a或者除了加热源62a以外,还从接触至加热辊62的驱动辊接受热的传递。
109.进而,旋转的状态的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周速度一致。另外,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周速度不需要完全一致,在记录介质p不会产生褶皱的范围内,容许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周速度差。
110.此处,在仅有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的其中一者旋转的状态下,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的结构(以下称作第一结构)中,对记录介质p的其中一面赋予搬送力,而制动作用于另一面,因此容易产生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
111.与此相对,所述变形例中,在加热辊62以及加压辊61这两者旋转的状态下,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来包夹记录介质p,因此与第一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112.而且,所述变形例中,旋转的状态的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周速度一致。因此,作用于记录介质p的其中一面与另一面的搬送力一致。其结果,与旋转的状态的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周速度不同的结构(以下称作第二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另外,第二结构为如下所述的结构,即:旋转的状态的加压辊61以及加热辊62的周速度不同到会在记录介质p上产生褶皱的程度。
113.(搬送部的变形例)
114.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搬送部的一例,使用了搬送带65,但并不限于此。作为搬送部的一例,例如也可使用搬送鼓等的、不接触至记录介质p的转印面且接触至非转印面来搬送记录介质p的搬送构件。
115.而且,作为搬送部的一例,也可为具有脱模层的搬送辊或搬送带等的、具有在对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图像无影响的范围内接触至转印面的接触构件的搬送部。
116.进而,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为在包夹区域36t与定影装置60之间不具有搬送记录介质p的搬送构件的结构。此时,转印带31以及转印辊36作为搬送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117.在使用具有搬送功能以及转印功能的装置或仅具有搬送功能的搬送装置来作为搬送装置的一例的情况等、不考虑记录介质p的图像的影响的情况下,作为搬送部的一例,也可使用与记录介质p的两面接触的搬送辊等搬送构件。
118.<第二实施方式>
119.(图像形成装置200)
120.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是使用油墨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于此。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例如也可为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形成图像的装置即可。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121.(图像形成部214)
122.图像形成装置200取代图像形成部14而具有图像形成部214。图像形成部214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214具有通过电子照相方式而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墨粉像(图像的一例)的功能。更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图像形成部214具有:形成墨粉像的墨粉像形成部222;以及将由墨粉像形成部222所形成的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转印装置217。
123.(墨粉像形成部222)
124.图11所示的墨粉像形成部222以对应于每种颜色来形成墨粉像的方式而配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设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共计四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图11所示的(y)、(m)、(c)、(k)表示构成部分的对应的各色。
125.另外,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除了所用的墨粉以外,是同样地构成,因此代表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而在图11中对墨粉像形成部222(k)的各部标注了符号。
126.具体而言,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具有单向(例如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体224。而且,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具有带电器223、曝光装置240以及显影装置238。
127.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中,带电器223使感光体224带电。进而,曝光装置240对通过带电器223而带电的感光体224进行曝光,在感光体224上形成静电潜像。而且,显影装置238对通过曝光装置240而形成在感光体224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墨粉像。
128.(转印装置217)
129.图11所示的转印装置217是将由墨粉像形成部222所形成的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装置。具体而言,转印装置217将各色的感光体224的墨粉像重叠地一次转印至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213,并将所述重叠的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转印装置217包括转印带213、一次转印辊226以及二次转印辊236。
130.一次转印辊226是使各色的感光体224的墨粉像在感光体224与一次转印辊226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1转印至转印带213的辊。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一次转印辊226与感光体224之间施加一次转印电场,从而将形成于感光体224的墨粉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1转印至转印带213。
131.转印带213从各色的感光体224将墨粉图像转印至外周面。如图11所示,所述转印带213呈无接头状,并且以正视(沿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呈倒三角形状的姿势的方式而卷绕于多个辊232以及相向辊234。转印带213通过多个辊232的至少一个受到旋转驱动而朝箭头
a方向转动。
132.二次转印辊236是将被转印至转印带213的墨粉图像在相向辊234与二次转印辊236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t2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辊。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相向辊234与二次转印辊236之间施加二次转印电场,从而将被转印至转印带213的墨粉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转印至记录介质p。
133.(定影装置60)
134.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60作为将通过二次转印辊236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墨粉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的装置发挥功能。
135.定影装置60中,利用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一边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进行搬送,一边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此,将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墨粉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定影装置60除了将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墨粉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136.(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137.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形成墨粉像。由各色的墨粉像形成部222所形成的墨粉像在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t1被重叠地一次转印至转印带213,所述重叠的墨粉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被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p。
138.如图4以及图5所示,转印有墨粉像的记录介质p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由搬送带65搬送至包夹区域np。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记录介质p在前端部刚刚接触到加压辊61后,沿着加压辊61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
139.接下来,如图6所示,加热辊62从隔开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与加压辊61来包夹由搬送带65搬送至包夹区域np的记录介质p。并且,如图7所示,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搬送记录介质p。
140.加热辊62与加压辊61一边在包夹着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进行搬送,一边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此,将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墨粉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p。
141.这样,记录介质p是在加热辊62位于隔开位置的状态下被搬送至包夹区域np,因此不会限制为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进入至加压辊61与加热辊62之间时的姿势。因此,例如在记录介质p为起皱的状态或相对于搬送方向x而倾斜的状态的情况下,可消除记录介质p的所述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142.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配置在相对于加压辊61的上方侧的加热辊62在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与第二结构相比,载置于加压辊61的记录介质p难以移动,记录介质p的姿势难以一边变化一边被包夹。因此,与第二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的产生得到抑制。
143.本公开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文所示的变形例也可适当地多个组合而构成。而且,实施方式中的构件除了单体以外,也可与周边构件成为一体。

技术特征:
1.一种搬送装置,包括:第一搬送体;第二搬送体,能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被搬送材;以及搬送部,在所述第二搬送体位于所述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被搬送材搬送到由所述第一搬送体与所述第二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的包夹区域,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由所述搬送部搬送到所述包夹区域的所述被搬送材,从而搬送所述被搬送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搬送体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上方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向所述接触位置移动的第一移动速度比从所述接触位置向所述隔开位置移动的第二移动速度快。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搬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搬送体以及所述第二搬送体的至少一者是由弹性体所形成,所述弹性体因所述第二搬送体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时的载荷而弹性变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搬送装置,其中从所述被搬送材的前端进入所述包夹区域开始直至通过完所述包夹区域为止,所述第二搬送体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搬送体以及所述第二搬送体这两者旋转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搬送装置,其中旋转状态的所述第一搬送体以及所述第二搬送体的周速度一致。8.一种定影装置,是作为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搬送装置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搬送体是加热构件以及加压构件中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搬送体是所述加热构件以及所述加压构件中的另一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被搬送材为普通纸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第一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在所述被搬送材为涂布纸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比所述第一载荷大的第二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被搬送材的基重小于预先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第一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在所述被搬送材的基重为所述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搬送体以比所述第一载荷大的第二载荷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被搬送材。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含:
第一搬送体,为加热构件以及加压构件的其中一者;第二搬送体,为所述加热构件以及所述加压构件的另一者,能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记录介质;以及搬送部,在所述第二搬送体位于所述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到由所述第一搬送体与所述第二搬送体包夹所述记录介质的包夹区域,且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由所述搬送部搬送到所述包夹区域的所述记录介质,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所述第二搬送体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脱离所述图像形成部后,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所述记录介质。

技术总结
一种搬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搬送装置包括:第一搬送体;第二搬送体,能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搬送体的接触位置与隔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第一搬送体包夹被搬送材;以及搬送部,在所述第二搬送体位于所述隔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被搬送材搬送到由所述第一搬送体与所述第二搬送体包夹所述被搬送材的包夹区域,所述第二搬送体从所述隔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而与所述第一搬送体来包夹由所述搬送部搬送到所述包夹区域的所述被搬送材,从而搬送所述被搬送材。从而搬送所述被搬送材。从而搬送所述被搬送材。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真登 下平善树 山田光介 小寺哲郎 松本充博 山下孝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3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