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便于调节的渣浆泵泵腔护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56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渣浆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调节的渣浆泵泵腔护板。


背景技术:

2.渣浆泵多用于输送含有渣滓的固体颗粒与水的混合物,叶轮和前护板之间的间隙对渣浆泵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渣浆泵叶轮与前护板间隙过大,会使渣浆泵的容积损失增大、使泵的流量和扬程下降,总体渣浆泵的效率降低;叶轮与后护板的间隙过大时、叶轮背面的压力将增大,使渣浆泵填料的轴封部件易泄漏、轴封部件使用寿命缩短。
3.目前现有的调整叶轮间隙的方法大多需要停机,然后再进行调整,调整完毕后开机判断间隙是否恰当,若不恰当则需再次停机调整,步骤繁琐且调整部件多,调整难度较大;而不需要停机便可调节泵间隙的现有技术需要同时转动多个螺栓,操作繁琐,准确性难以把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的渣浆泵泵腔护板,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调节渣浆泵内前护板和后护板与叶轮的间距。
5.一种便于调节的渣浆泵泵腔护板,包括前护板组件、后护板组件以及护套;所述前护板组件、所述后护板组件以及所述护套均设置在泵壳的内腔;叶轮设置在所述泵壳内腔中部;转轴一端贯穿所述泵壳的侧壁并与所述叶轮固定连接;所述护套固定安装在所述泵壳的内腔周壁上;所述前护板组件滑动安装在所述泵壳内腔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所述后护板组件滑动安装在所述泵壳内腔靠近所述转轴的一侧。
6.优选的,所述前护板组件包括前护板和第一螺杆;所述前护板在所述护套的内侧滑动设置;所述前护板远离所述叶轮的端面上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螺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泵壳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把手;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泵壳螺纹连接。
7.优选的,所述后护板组件包括后护板以及第二螺杆;所述后护板滑动设置在所述护套的内侧;所述后护板远离所述叶轮的端面上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泵壳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把手;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泵壳螺纹连接。
8.优选的,所述泵壳远离所述转轴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口;所述前护板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外壁与所述进料口的内壁贴合;所述套筒滑动设置在所述进料口内;所述前护板端面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贯穿所述前护板。
9.优选的,所述叶轮靠近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套;所述轴套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壁上;所述后护板套设在所述轴套外侧并与所述轴套滑动设置。
10.优选的,所述泵壳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内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贯穿所述泵壳内壁并与所述泵壳的内腔连通;在所述滑槽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条;两侧所述滑
条分别与所述前护板和所述后护板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护套的内壁上还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限位块。
12.优选的,所述泵壳的外侧周壁上还开设有出料口;所述护套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位置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与所述出料口连通。
13.优选的,所述护套通过螺钉与所述泵壳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实现对渣浆泵内护板与叶轮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无需使用任何工具,简单快捷;
16.(2)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护板中的前护板与后护板分开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前护板和后护板与叶轮间距的需求;
17.(3)本实用新型中的护板在调节过程中可以平稳运动,不会因为角度偏差而卡住。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局部放大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局部放大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c局部放大图;
24.其中:
25.1、泵壳;2、后护板;3、转轴;4、第二旋转把手;5、第二螺杆;6、出料口;7、护套;8、第一旋转把手;9、进料口;10、连通孔;11、前护板;12、套筒;13、螺钉;14、限位块;15、叶轮;16、轴套;17、通孔;18、凸起;19、第二轴承;20、第一轴承;21、第一螺杆;22、滑槽;23、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调节的渣浆泵泵腔护板包括前护板组件、后护板组件以及护套7;前护板组件、后护板组件以及护套7均设置在泵壳1的内腔;叶轮15设置在泵壳1内腔中部;转轴3一端贯穿泵壳1的侧壁并与叶轮15固定连接;护套7固定安装在泵壳1的内腔周壁上;前护板组件滑动安装在泵壳1内腔远离转轴3的一侧;后护板组件滑动安装在泵壳1内腔靠近转轴3的一侧。
29.进一步优化方案,前护板组件包括前护板11和第一螺杆21;前护板11在护套7的内侧滑动设置;前护板11远离叶轮15的端面上通过第一轴承20与第一螺杆21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螺杆21的另一端贯穿泵壳1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把手8;第一螺杆21与泵壳1螺纹连接;第一螺杆21与第一轴承20的内环固定连接,外环与前护板11固定连接,为了方便安装,可先将第一轴承20装入轴承座,在把轴承座固定安装在前护板11上。
30.进一步优化方案,后护板组件包括后护板2以及第二螺杆5;后护板2滑动设置在护套7的内侧;后护板2远离叶轮15的端面上通过第二轴承19与第二螺杆5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螺杆5的另一端贯穿泵壳1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把手4;第二螺杆5与泵壳1螺纹连接;同样,第二螺杆5与第二轴承19的内环固定连接,外环与后护板2固定连接,为了方便安装,可先将第二轴承19装入轴承座,在把轴承座固定安装在后护板2上。
31.进一步优化方案,泵壳1远离转轴3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口9;前护板11靠近进料口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筒12;套筒12的外壁与进料口9的内壁贴合;套筒12滑动设置在进料口9内;前护板11端面开设有连通孔10;连通孔10贯穿前护板11;套筒12即可以保护进料口9的内壁,还可以为前护板11提供导向的功能;套筒12在进料口9内滑动可以看成滑块与滑槽之间的运动,又因为套筒12与前护板11固定连接,所以前护板11的运动受到套筒12与进料口9的约束,使前护板11能够在轴向上平稳运动;进料口9通过套筒12和连通孔10与泵壳1的内腔连通。
32.进一步优化方案,叶轮15靠近转轴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套16;轴套16套设在转轴3的外壁上;后护板2套设在轴套16外侧并与轴套16滑动设置;轴套16可以保护转轴3不被摩擦损坏,同时还可以与后护板2形成滑块与滑轨的关系,后护板2在轴套16上滑动,可以使后护板2在轴向上受到约束,能够稳定运动。
33.进一步优化方案,泵壳1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凸起18;凸起18内开设有滑槽22;滑槽22贯穿泵壳1内壁并与泵壳1的内腔连通;在滑槽22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杆23;两侧滑杆23分别与前护板11和后护板2固定连接;凸起18的位置与第一螺杆21或者第二螺杆5中心对称;滑杆23与滑槽22可以使前护板11或者后护板2在第一螺杆21或者第二螺杆5推动的时候不会倾斜;增加运动的稳定型。
34.进一步优化方案,护套7的内壁上还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限位块14;限位块14可以限制前护板11或者后护板2的运动位置,不会使前护板11或者后护板2碰到叶轮15,以免部件损坏。
35.进一步优化方案,泵壳1的外侧周壁上还开设有出料口6;护套7靠近出料口6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7;通孔17与出料口6连通;经叶轮15离心作用使渣浆能够顺利从通孔17进入出料口6;。
36.进一步优化方案,护套7通过螺钉13与泵壳1固定连接;使护套7能够牢固的安装在泵壳1内腔。
37.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可以不需要停下渣浆泵来对渣浆泵内的前护板11和后护板2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其与叶轮15的间距达到最合适;若前护板11与叶轮15的间距不合适,可以转动第一旋转把手8来移动前护板;第一旋转把手8转动会带动第一螺杆21转动,又因为第一螺杆21与泵壳1为螺纹连接,所以第一螺杆21便会轴向移动,从而带动前护板11在泵壳1的内腔滑动,进而改变前护板11与叶轮15之间的距离;同理当后护板2与叶轮15之间
的间距不合适时,只需要转动第二旋转把手4即可,第二旋转把手4转动会带动第二螺杆5转动,同时第二螺杆5会轴向运动,进而带动后护板2在泵壳1内滑动,改变后护板2与叶轮15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泵壳1为常规结构,由两半部分可拆卸安装在一起。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