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失重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失重秤,是一种间断给料连续出料的称重设备,由于失量控制是在料斗中进行,可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结构又易于密封,故在粉料控制时与用螺旋秤来相比是一大提高,适用于水泥、石灰粉和煤粉等微细物料的控制配料。
3.失重称在生产过程中,其控制仪表的外壳通常是通过注塑的方式进行生产成型的,目前一般使用注塑成型装置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注塑成型,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但是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注塑完成以后,温度较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散热,导致工人要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温度较高时进行拾取,工人容易烫伤,故而,我们提出一种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具备快速冷却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注塑完成以后,温度较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散热,导致工人要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温度较高时进行拾取,工人容易烫伤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注塑装置,所述工作台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冷却装置;
6.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箱体、底座、冷却箱、冷却管、铜板、风扇和下料槽,所述工作台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铜板,所述铜板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风扇,所述工作台的内部开设有下料槽。
7.进一步,所述防护罩的正面滑动连接有防护门,所述注塑装置包括气缸、伸缩杆、第一注塑夹具、第二注塑夹具、电动推杆和注塑口,所述防护罩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防护罩的内左壁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注塑夹具,所述防护罩的内右壁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注塑夹具,所述防护罩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注塑口。
8.进一步,所述气缸的底部和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气管,所述气缸通过气管与伸缩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伸缩杆通过限位板与第一注塑夹具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顶部与防护罩的内顶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注塑夹具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伸缩软管,所述第二注塑夹具通过伸缩软管与注塑口固定连接。
9.进一步,所述箱体的正面活动安装有箱门,所述底座固定安装于箱体的内底壁,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滑槽,所述冷却箱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数量为四个的滑轮,所述冷却箱通过滑轮与滑槽滑动连接。
10.进一步,所述冷却箱的前后左右四侧内壁及内底壁均固定安装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内部存储有水,所述铜板的数量为五个,五个所述铜板的外侧分别与五个冷却管贴合。
11.进一步,左右两个所述铜板相对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风扇,四个所述风扇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过滤网,其中两个所述风扇靠近冷却箱的顶部,另外两个所述风扇靠近冷却箱的底部。
12.进一步,所述下料槽位于冷却箱的顶部上方,所述下料槽的右侧靠近防护罩内右壁。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通过设置冷却箱,冷却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铜板,因为铜具有很强的导热性,所以当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落入冷却箱的内部时,自身的热量会通过铜板进行传导,而热量传导的同时,铜板外侧的冷却管通过给铜板降温的方式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进一步的散热,并且冷却箱内部的四个风扇会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持续性的风冷散热,在热传导散热、水冷散热和风冷散热三种散热方式的持续作用下,能够使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在最短时间内降温。
15.2、该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通过设置下料槽,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注塑成型完成以后,会通过下料槽自动的进入冷却箱的内部进行冷却,工人无需与温度较高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接触,避免工人受伤,而冷却箱通过底部的四个滑轮与底座滑动连接,使得在冷却箱被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装满时,只需拉出冷却箱,即可对冷却箱内部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剖视图。
20.图中:1、工作台;2、防护罩;3、注塑装置;4、冷却装置;401、箱体;402、底座;403、冷却箱;404、冷却管;405、铜板;406、风扇;407、下料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一种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用于支撑防护罩2和注塑装置3,工作台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防护罩2,防护罩2防止失重
称控制仪表外壳在注塑成型时,发生注塑液飞溅,避免工人受伤,防护罩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注塑装置3,注塑装置3是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注塑成型的主要装置,工作台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冷却装置4,温度较高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在冷却装置4的作用下,能够快速的冷却;
23.请参阅图1-4,冷却装置4包括箱体401、底座402、冷却箱403、冷却管404、铜板405、风扇406和下料槽407,工作台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箱体401,箱体401为其内部的冷却箱403提供防护,箱体4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底座402,冷却箱403通过底部活动安装的滑轮与底座402的顶部滑动连接,方便了工人对冷却完成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清理,底座402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冷却箱403,冷却箱403是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冷却的主要结构,冷却箱4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冷却管404,冷却管404主要用于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水冷散热,冷却管404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铜板405,铜板405用于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热传导散热,铜板405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风扇406,风扇406用于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风冷散热,工作台1的内部开设有下料槽407,成型之后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通过下料槽407,进入冷却箱403中,工人无需与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直接接触,避免了工人受伤,该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通过设置冷却箱403,冷却箱4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铜板405,因为铜具有很强的导热性,所以当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落入冷却箱403的内部时,自身的热量会通过铜板405进行传导,而热量传导的同时,铜板405外侧的冷却管404通过给铜板405降温的方式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进一步的散热,并且冷却箱403内部的四个风扇406会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持续性的风冷散热,在热传导散热、水冷散热和风冷散热三种散热方式的持续作用下,能够使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在最短时间内降温。
24.在实施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25.1)先打开设备的电源开关;
26.2)然后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注塑成型;
27.3)再等成型后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入冷却箱403的内部进行冷却;
28.4)最后拉出冷却箱403,将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取出。
29.综上所述,该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该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通过设置冷却箱403,冷却箱4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铜板405,因为铜具有很强的导热性,所以当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落入冷却箱403的内部时,自身的热量会通过铜板405进行传导,而热量传导的同时,铜板405外侧的冷却管404通过给铜板405降温的方式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进一步的散热,并且冷却箱403内部的四个风扇406会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持续性的风冷散热,在热传导散热、水冷散热和风冷散热三种散热方式的持续作用下,能够使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在最短时间内降温。
30.并且,该失重称控制仪表壳生产用的注塑成型装置,通过设置下料槽407,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注塑成型完成以后,会通过下料槽407自动的进入冷却箱403的内部进行冷却,工人无需与温度较高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接触,避免工人受伤,而冷却箱403通过底部的四个滑轮与底座402滑动连接,使得在冷却箱403被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装满时,只需拉出冷却箱403,即可对冷却箱403内部的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清理,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注塑完成以后,温度较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进行散热,导致工人要在失重称控制仪表外壳温度
较高时进行拾取,工人容易烫伤的问题。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