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时电缆线挂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20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临时电缆线挂设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钢结构柱及网架等施工中,施工现场电源线架空挂设为主要挂设方法,目前一般会采用铁丝或绳子将电缆线临时绑扎在钢柱上的操作方式,但临时绑扎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拆装过程操作工人耗时费力,施工效率低下;绑扎无法规范造成现场杂乱以及线路走向不够顺畅,不利于现场规范化管理;施工过程中临时线路有变化的情况时,转换线缆位置的工作繁琐费时费力,适应性差;硬性绑扎方式很容易造成电源线的损坏引发危险,以及破坏钢柱表面图层。
3.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成为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牢固、使用方便快捷,即能快速装卸,又便于精准调节的临时电缆线挂设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临时电缆线挂设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与钢柱卡接配合的紧固件,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设置有与电缆线配合的支撑架;
6.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簧;
7.所述紧固件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强磁铁;
8.所述支撑架连接有调节部件。
9.所述紧固件包括两个开口相对设置的弧形板,两个所述弧形板相同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两个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滑动块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强磁铁,两块所述强磁铁异极相对;
10.所述安装板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横向滑槽,每个所述滑槽均与一个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
11.每个所述滑槽内侧一端的内壁均沿滑动方向固定连接一根所述拉簧的一端,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
12.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紧固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箱;
13.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箱内的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外侧套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中心转轴与所述第一转杆的中心转轴同轴;
14.所述第一齿轮的边缘处与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安装箱上的通槽伸向远离所述安装箱的一侧;
15.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外侧同轴套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16.所述第二转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箱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调节旋钮。
17.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一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托架;
18.所述托架的一端顶面铰接有开口朝下的弧形盖架,所述托架远离铰接端的一侧顶面开设有卡槽,所述盖架远离铰接端一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19.当所述卡块完全卡入所述卡槽内时,所述托架与所述盖架形成封闭的圆环结构。
20.所述第二转杆位于所述安装箱外部分的外壁沿轴向对称设置有至少两根限位条;
21.所述第二转杆位于所述安装箱外部分的外侧套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与所述第二转杆同轴;
22.所述限位套的内壁沿轴向对应所述限位条开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每根所述限位条均位于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
23.所述限位套靠近所述安装箱一侧的顶面沿轴向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限位杆,对应所述限位杆在所述安装箱靠近所述限位套的一侧外壁开设有若干限位孔,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孔插接配合。
24.所述弧形板的外壁包裹有弹性的橡胶材料。
25.所述托架与所述盖架的外壁均包裹有绝缘橡胶材料。
26.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将该装置带动预安装的位置旁,拉开两侧的弧形板将钢柱置于两个弧形板之间后,缓慢释放两个弧形板,弧形板在拉簧和强磁铁的作用下相向而行,直到将钢柱夹紧,通过转动旋钮调整支撑架的高度到需要的位置后,将限位套推至与安装箱贴合,即限位杆插入至限位孔内,锁定第一齿轮的角度,稳固支撑架的位置,如顺序穿设电缆线就将电缆线从托架与盖架之间顺序穿过即可,如果是部分电缆线做调整,就将盖架上卡块从托架上的卡槽内拉出,并将盖架向外侧旋转,就可将电缆线从托架内直接取出进行位置调整,调整后放入托架内,再将盖架通过卡块卡入卡槽内与托架连接合并,使用完毕,取出电缆线后,直接拉拽两侧的弧形板即可将该装置取下。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8.1、该装置方便安装拆卸且固定牢靠,通过拉簧和强磁铁的共同作用将该装置固定于钢柱上,安装和拆卸仅需拉拽两块弧形板即可完成;
29.2、该装置便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精准灵活的调节,调节部件通过旋钮可精准的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支撑杆支撑线缆的高度,而无需再次整体移动该装置;
30.3、盖架与托架的卡接配合,灵活方便,线缆部分调整时可快速将当前位置线缆取出进行调整而无需顺序将线缆全部拽出,调整后又可通过盖架快速遮挡住线缆,避免脱落;
31.4、弧形板和托架以及盖架包裹橡胶材料,在绝缘安全的同时避免损坏钢柱及电缆线的表面。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套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其中,附图标记为:1、安装板;101、滑槽;2、钢柱;3、紧固件;301、弧形板、302、滑动块;4、支撑架;401、支撑杆;402、托架;403、盖架;404、卡槽;405、卡块;5、拉簧;6、强磁铁;7、调节部件;701、第一转杆;702、第一齿轮;703、第二转杆;704、第二齿轮;705、旋钮;706、限位条;707、限位套;708、限位槽;709、限位杆;8、安装箱;801、通槽;802、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41.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临时电缆线挂设装置,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的一侧设置有与钢柱2卡接配合的紧固件3,安装板1的另一侧设置有与电缆线配合的支撑架4,紧固件3与安装板1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簧5,紧固件3远离安装板1的一侧设置有强磁铁6,支撑架4连接有调节部件7。
42.紧固件3包括两个开口相对设置的弧形板301,弧形板301的外壁包裹有弹性的橡胶材料,两个弧形板301相同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302,两个弧形板301远离滑动块30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强磁铁6,两块强磁铁6异极相对,安装板1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横向滑槽101,每个滑槽101均与一个滑动块302滑动连接,每个滑槽101内侧一端的内壁均沿滑动方向固定连接一根拉簧5的一端,拉簧5的另一端与一个滑动块302固定连接。
43.安装板1远离紧固件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箱8,调节部件7包括转动连接于安装箱8内的第一转杆701,第一转杆701外侧套接有第一齿轮702,第一齿轮702的中心转轴与第一转杆701的中心转轴同轴,第一齿轮702的边缘处与支撑架4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架4的另一端通过安装箱8上的通槽801伸向远离安装箱8的一侧,安装箱8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703,第二转杆703的外侧同轴套接有第二齿轮704,第二齿轮704与第一齿轮702啮合,第二转杆703的一端位于安装箱8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调节旋钮705。第二转杆703位于安装箱8外部分的外壁沿轴向对称设置有至少两根限位条706,第二转杆703位于安装箱8外部分的外侧套设有限位套707,限位套707与第二转杆703同轴,限位套707的内壁沿轴向对应限位条706开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708,每根限位条706均位于与其对应的限位槽708内并与限位槽708滑动配合,限位套707靠近安装箱8一侧的顶面沿轴向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限位杆709,对应限位杆709在安装箱8靠近限位套707的一侧外壁开设有若干限位孔802,限位杆709与限位孔802插接配合。支撑架4包括支撑杆401,支撑杆40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齿轮702,支撑杆401远离第一齿轮7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托架402,托架402的一端顶面铰接有开口朝下的弧形盖架403,托架402远离铰接端的一侧顶面开设有卡槽404,盖架403远离铰接端一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卡块405,卡块405与卡槽404卡接配合,当卡块405完全卡入卡槽404内时,托架402与盖架403形成封闭的圆环结构,托架402与盖架403的外壁均包裹有绝缘橡胶材料。
44.实际使用时:将该装置带动预安装的位置旁,拉开两侧的弧形板301将钢柱2置于两个弧形板301之间后,缓慢释放两个弧形板301,弧形板301在拉簧5和强磁铁6的作用下相向而行,直到将钢柱2夹紧,通过转动旋钮705调整支撑架401的高度到需要的位置后,将限
位套707推至与安装箱8贴合,即限位杆709插入至限位孔802内,锁定第一齿轮702的角度,稳固支撑架4的位置,如顺序穿设电缆线就将电缆线从托架402与盖架403之间顺序穿过即可,如果是部分电缆线做调整,就将盖架403上卡块405从托架402上的卡槽404内拉出,并将盖架403向外侧旋转,就可将电缆线从托架402内直接取出进行位置调整,调整后放入托架402内,再将盖架403通过卡块405卡入卡槽404内与托架402连接合并,使用完毕,取出电缆线后,直接拉拽两侧的弧形板301即可将该装置取下。
45.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