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
背景技术:
2.ic厌氧罐是指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目前行业内ic配套的气水分离器可以有效的提高厌氧反应效率,但是仍存在如下问题:因渗滤液硬度高,运行一段时间后,内回流管存在结垢的情况,且越来越严重,严重降低回流效果,影响厌氧处理效率;内回流管结垢后,导致分离出来的水回流不及时,气水分离器内液位上升,漫过集气管口,会导致罐体憋压,致使安全阀一直动作,造成沼气外泄的环境问题;集气管进入气水分离器为水平切向进水,随着气水分离器内液位上升,致使气水在罐内离心向下倾斜式运动的距离缩短,从而影响气水分离效果。
3.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其包括:气水分离器、至少一根连接气水分离器的集气管和中心回流管;其中所述中心回流管用于连接气水分离器和厌氧罐;各集气管分别向气水分离器输入混合沼气,所述气水分离器适于从混合沼气中分离出气体和液体,即所述气水分离器分离出的液体通过中心回流管回流至厌氧罐;以及所述中心回流管上设置有高压冲洗口,以用于冲洗中心回流管的管壁上结垢。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回流管设置有软连接头,且通过活动连接件将气水分离器与厌氧罐活动安装。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包括:第一集气管组、第二集气管组;所述第一集气管组、第二集气管组分别连接厌氧罐上的一层三相分离器、二层三相分离器,即所述一层三相分离器、二层三相分离器分别收集厌氧罐中混合沼气,所述一层三相分离器通过第一集气管组向气水分离器输入混合沼气,所述二层三相分离器通过第二集气管组向气水分离器输入混合沼气。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气管组、第二集气管组分别设置有两根集气管,所述第一集气管组、第二集气管组均匀环布于气水分离器四周,且所述第一集气管组、第二集气管组中各集气管与气水分离器切向设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水分离器的顶部设置有沼气出口管,所述气水分离器从混合沼气中分离出的气体从沼气出口管进入沼气综合利用设备。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气水分离器上且位于各集气管的下方处设置有溢流管,以使所述气水分离器中液位不高于各集气管的高度。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连接厌氧罐上对应的三相分离器下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气水分离器上且位于各集气管的上方处设置有连通管,且所述连通管与厌氧罐的顶部相连,以使厌氧罐内压力与气水分离器中压力一致。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水分离器从各集气管输入的混合沼气分离出气体和液体,其中气体通过沼气出口管送至沼气综合利用设备处置,而分离出来的液体经过中心回流管回到厌氧罐的底部进行搅拌,并且通过在中心回流管上设置高压冲洗口,能够定期进行冲洗,防止中心回流管堵塞,提高回流效果和厌氧处理效率。
14.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1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的结构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的俯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与厌氧罐的整体结构图。
20.图中:
21.气水分离器1、集气管2、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中心回流管3、高压冲洗口31、厌氧罐4、沼气出口管5、溢流管6、连通管7。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1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的结构图。
2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ic厌氧罐4气水分离设备,其包括:气水分离器1、至少一根连接气水分离器1的集气管2和中心回流管3;其中所述中心回流管3用于连接气水分离器1和厌氧罐4;各集气管2分别向气水分离器1输入混合沼气,所述气水分离器1适于从混合沼气中分离出气体和液体,即所述气水分离器1分离出的液体通过中心回流管3回流至厌氧罐4;以及所述中心回流管3上设置有高压冲洗口31,以用于冲洗中心回流管3的管壁上结垢。
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中心回流管3上设置有高压冲洗口31,解决了厌氧罐4因气水分离效果较差导致内循环系统效率降低以及气水分离器1压力不稳的问题。
27.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气水分离器1从各集气管2输入的混合沼气分离出气
体和液体,其中气体通过沼气出口管5送至沼气综合利用设备处置,而分离出来的液体经过中心回流管3回到厌氧罐4的底部进行搅拌,并且通过在中心回流管3上设置高压冲洗口31,能够定期进行冲洗,防止中心回流管3堵塞,提高回流效果和厌氧处理效率。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回流管3设置有软连接头,且通过活动连接件将气水分离器1与厌氧罐4活动安装。
29.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连接件可以采用法兰,通过法兰将气水分离器1与厌氧罐4活动安装,如出现堵塞无法下水的情况,可将其拆开,用高压水枪直接冲洗。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的俯视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与厌氧罐的整体结构图。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ic厌氧罐4气水分离设备包括: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所述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分别连接厌氧罐4上的一层三相分离器、二层三相分离器,即所述一层三相分离器、二层三相分离器分别收集厌氧罐4中混合沼气,所述一层三相分离器通过第一集气管组21向气水分离器1输入混合沼气,所述二层三相分离器通过第二集气管组22向气水分离器1输入混合沼气。
33.在本实施例中,厌氧罐4有上下两层三相分离器,即一层三相分离器、二层三相分离器;各三相分离器收集的混合沼气通过相应集气管2收集后水平切向进入气水分离器1,在气水分离器1中,气体和液体进行分离,其中沼气经过沼气出口管5进入沼气综合利用设备,液体经过中心水流管回到厌氧罐4底部,进行布水。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分别设置有两根集气管2,所述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均匀环布于气水分离器1四周,且所述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中各集气管2与气水分离器1切向设置。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气管组21、第二集气管组22分别设置有两根集气管2,增加离心效果。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水分离器1的顶部设置有沼气出口管5,所述气水分离器1从混合沼气中分离出的气体从沼气出口管5进入沼气综合利用设备。
37.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气水分离器1上且位于各集气管2的下方处设置有溢流管6,以使所述气水分离器1中液位不高于各集气管2的高度,能够防止液位过高漫过各集气管2。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6连接厌氧罐4上对应的三相分离器下方。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6接入二层三相分离器下方,保证气水在气水分离器1内离心向下倾斜式运动的距离。
4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气水分离器1上且位于各集气管2的上方处设置有连通管7,且所述连通管7与厌氧罐4的顶部相连,以使厌氧罐4内压力与气水分离器1中压力一致。
41.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下水速度不及时,导致液位漫过各集气管2,从而使气水分离器1憋压出现安全阀动作,沼气外泄的情况,在各集气管2上方设置连通管7与厌氧罐4顶部相连,确保厌氧罐4内压力和气水分离器1内压力一致,防止气水分离器1憋压。
4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水分离器从各集气管输入的混合沼气分离出气体和液体,其中气体通过沼气出口管送至沼气综合利用设备处置,而分离出来的液体经过中心回流管回到厌氧罐的底部进行搅拌,并且通过在中心回流管上设置高压冲洗口,能够定期进行冲洗,防止中心回流管堵塞,提高回流效果和厌氧处理效率。
43.本技术中选用的各个器件(未说明具体结构的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4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