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制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用于生产预制构件的模具结构复杂,重量较大,且针对不同尺寸的预制构件,需要订制相应规格的模具,而各个施工项目采用的预制构件尺寸各不相同,模具的通用性差导致模具的使用率低,模具成本居高不下,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需要专门的仓库去存放使用率不高的模具,增加了管理和储存成本。
3.另一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是使用角铁、定制钢模然后开一系列槽作为出筋预制件的模具,但上述模具有如下问题:第一,漏浆,混凝土从槽中流出,形成漏浆现象,影响预制楼板质量与美观;第二,模具拆模不易,故实际拆模存在暴力拆模现象,且预先开设一批孔槽,导致刚度降低,模具易变形从而致使生产的预制件存在尺寸偏差;第三,模具通用性问题,现有技术制作钢模只能用于本项目(开设孔槽间距不同)不能用于其他项目,造成模具资源的浪费。
4.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可防止漏浆,同时克服了现有边模出筋间距不能改变的技术问题的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止漏浆,同时克服了现有边模出筋间距不能改变的技术问题的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
6.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包括边模,多块所述边模围合成浇筑空间,所述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的出筋侧的边模为出筋模,所述出筋模包括侧模和钢筋定位模,所述侧模包括上层边模和下层边模,所述上层边模与下层边模上下设置,所述上层边模与下层边模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所述上层边模、第一密封条、第二密封条和下层边模通过紧固件连接成整体,所述钢筋定位模设有多个定位孔或定位槽,所述钢筋定位模设置在所述侧模的外侧。
7.本实用新型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模具布置时,根据预制件的尺寸以及出筋的位置设置边模,不出筋的那侧可以选择普通的整体式的挡边模,当然优选模具的四侧都设置成包括上层边模和下层边模的侧模,然后在出筋的那一侧设置钢筋定位模即可,增加通用性;预制件制备过程中,先安装下层边模,用固定工装(磁力盒或其它加紧装置)使下层边模固定在模台上,然后根据出筋的情况设置固定钢筋定位模,钢筋定位模位于下层边模外侧,此处所述的外侧是指相对浇筑空间而言,侧模在浇筑空间外的一侧即为外侧;然后再铺设钢筋及预埋件,钢筋搭接在第二密封条上穿入定位孔或定位槽中,再安装第一密封条和上层边模,最后将上层边模、第一密封条、第二密封条和下层边模通过紧固件连接成整体,伸出钢筋穿过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之间,伸出钢筋周围的密封条变形,将紧紧裹覆伸出
钢筋;最后在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
8.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出筋挡边模开口后漏浆的问题,密封条会将伸出钢筋的周围进行封堵以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时漏出;优选钢筋定位模设置的定位孔或定位槽尽可能的密集,这样钢筋定位模即可适用伸出钢筋布置密,同时也可适用于伸出钢筋布置疏的情况(间隔多个定位孔或定位槽即可),而且定位孔或定位槽仅对伸出钢筋起到限位作用,上层边模和下层边模不会对伸出钢筋的位置产生任何限制,伸出钢筋的间距可以根据生产需要任意调整,克服了现有边模出筋间距不能改变的技术问题,提高的模具的适用性。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钢筋定位模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侧板呈l型设置,所述定位孔或定位槽设置在所述侧板上,所述侧板紧贴所述侧模的外侧。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层边模的底面和所述下层边模的顶面。如此设置,这样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分别与上层边模和下层边模构成整体结构,无需再预制件的制备过程中再另外设置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上下两层对伸出钢筋的裹覆更加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紧固件为螺栓,所述下层边模上设置有螺孔,所述上层边模以及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对应于所述螺孔设有通孔,所述下层边模和上层边模通过所述螺栓相连。具体设置过程中,上层边模和下层边模设置好后,螺栓依次穿过上层边模的通孔、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的通孔与下层边模的螺孔进行紧固。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粘贴在所述上层边模的底面和所述下层边模的顶面。如此设置,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的拆卸更换较为方便。
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为橡胶条。
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层边模和上层边模采用铝合金型材、钢型材、木材或塑料制备。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一方面上层边模和下层边模不会对伸出钢筋的位置产生任何限制,伸出钢筋的间距可以根据生产需要任意调整,克服了现有边模出筋间距不能改变的技术问题,提高的模具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模板无需开设出筋孔,密封条会对伸出钢筋的周围进行封堵,可有效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时漏浆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筋定位模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
21.1出筋模
ꢀꢀꢀꢀꢀꢀꢀꢀꢀ
2侧模
ꢀꢀꢀꢀꢀꢀꢀꢀꢀꢀꢀ
3钢筋定位模
ꢀꢀꢀꢀ
4上层边模
22.5下层边模
ꢀꢀꢀꢀꢀꢀꢀ
6第一密封条
ꢀꢀꢀꢀꢀ
7第二密封条
ꢀꢀꢀꢀ
8紧固件
23.9底板
ꢀꢀꢀꢀꢀꢀꢀꢀꢀꢀꢀ
10侧板
ꢀꢀꢀꢀꢀꢀꢀꢀꢀꢀ
11定位槽
ꢀꢀꢀꢀꢀꢀꢀ
12浇筑空间
24.13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3,一种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包括边模,多块所述边模围合成浇筑空间12,所述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的模具的出筋侧的边模为出筋模1,所述出筋模1包括侧模2和钢筋定位模3,所述侧模2包括上层边模4和下层边模5,所述上层边模4与下层边模5上下设置,所述上层边模4与下层边模5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所述上层边模4、第一密封条6、第二密封条7和下层边模5通过紧固件8连接成整体,所述钢筋定位模3设有多个定位孔或定位槽11,所述钢筋定位模3设置在所述侧模2的外侧。
27.本实用新型用于制备出筋预制件,模具布置时,根据预制件的尺寸以及出筋的位置设置边模,不出筋的那侧可以选择普通的整体式的挡边模,当然优选模具的四侧都设置成包括上层边模4和下层边模5的侧模2,然后在出筋的那一侧设置钢筋定位模3即可,增加通用性;预制件制备过程中,先安装下层边模5,用固定工装(磁力盒或其它加紧装置)使下层边模5固定在模台上,然后根据出筋的情况设置固定钢筋定位模3,钢筋定位模3位于下层边模5外侧,此处所述的外侧是指相对浇筑空间12而言,侧模2在浇筑空间12外的一侧即为外侧;然后再铺设钢筋13及预埋件,钢筋13搭接在第二密封条7上穿入定位孔或定位槽11中,再安装第一密封条6和上层边模4,最后将上层边模4、第一密封条6、第二密封条7和下层边模5通过紧固件8连接成整体,伸出钢筋13穿过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之间,伸出钢筋13周围的密封条变形,将紧紧裹覆伸出钢筋13;最后在浇筑空间12内浇筑混凝土。
28.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出筋挡边模开口后漏浆的问题,密封条会将伸出钢筋13的周围进行封堵以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时漏出;优选钢筋定位模3设置的定位孔或定位槽11尽可能的密集,这样钢筋定位模3即可适用伸出钢筋13布置密,同时也可适用于伸出钢筋13布置疏的情况(间隔多个定位孔或定位槽11即可),而且定位孔或定位槽11仅对伸出钢筋13起到限位作用,上层边模4和下层边模5不会对伸出钢筋13的位置产生任何限制,伸出钢筋13的间距可以根据生产需要任意调整,克服了现有边模出筋间距不能改变的技术问题,提高的模具的适用性。
2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钢筋定位模3包括底板9和侧板10,所述底板9和侧板10呈l型设置,所述定位孔或定位槽11设置在所述侧板10上,所述侧板10紧贴所述侧模2的外侧。
3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层边模4的底面和所述下层边模5的顶面。如此设置,这样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分别与上层边模4和下层边模5构成整体结构,无需再预制件的制备过程中再另外设置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上下两层对伸出钢筋13的裹覆更加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
3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述紧固件8为
螺栓,所述下层边模5上设置有螺孔,所述上层边模4以及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对应于所述螺孔设有通孔,所述下层边模5和上层边模4通过所述螺栓相连。具体设置过程中,上层边模4和下层边模5设置好后,螺栓依次穿过上层边模4的通孔、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的通孔与下层边模5的螺孔进行紧固。
3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粘贴在所述上层边模4的底面和所述下层边模5的顶面。如此设置,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的拆卸更换较为方便。
3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条6和第二密封条7为橡胶条。
3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层边模5和上层边模4采用铝合金型材、钢型材、木材或塑料制备。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