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治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85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胶治具。


背景技术:

2.点胶是一种工艺,也称施胶、涂胶、灌胶、滴胶等,是把电子胶水、油或者其他液体涂抹、灌封、点滴到产品上,让产品起到黏贴、灌封、绝缘、固定、表面光滑等作用。
3.目前,点胶工艺主要为旋涂和喷涂,其中旋涂主要用于平坦面的涂覆,喷涂可用于平坦面和非平坦面的涂覆。但针对尺寸较小的产品,特别是具有微结构的产品的涂覆,由于微结构的本身尺寸较小,相邻两个微结构的器件之间的间距较小,现有的点胶方式存在点胶精度低、均匀性差、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点胶效果较差。
4.因此,如何提高对微结构的点胶效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胶治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微结构的点胶效果较差的问题。
6.一种点胶治具,包括:机体,机体具有胶体储存腔与胶体储存腔连通的底部开口;进胶组件,进胶组件与胶体储存腔连通,以使胶体进入胶体储存腔;基板,基板与机体连接并封堵底部开口,基板具有点胶孔,点胶孔连通胶体储存腔和外界环境,点胶孔为多个,多个点胶孔呈阵列设置;进气组件,进气组件与胶体储存腔连通,气体通过进气组件进入胶体储存腔并将胶体从点胶孔挤出,以对待点胶件进行点胶处理。
7.上述点胶治具通过设置机体、进胶组件、基板和进气组件,机体具有胶体储存腔与胶体储存腔连通的底部开口,进胶组件与胶体储存腔连通,以使胶体进入胶体储存腔,为点胶提供原料,基板与机体连接并封堵底部开口,基板具有点胶孔,点胶孔连通胶体储存腔和外界环境,点胶孔为多个,多个点胶孔呈阵列设置,进气组件与胶体储存腔连通,气体通过进气组件进入胶体储存腔并将胶体从点胶孔挤出,从而为点胶提供动力,这样点胶孔能够与待点胶件一一对应,当待点胶件具有微结构时,通过将点胶孔设置为与微结构相对应的尺寸,能够实现对微结构的一一对应地点胶,一次点胶能够对多个微结构进行点胶,从而提高点胶效率,实现精准点胶,提高点胶的均匀性,且能够大幅减少胶体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点胶成本,最终实现良好的点胶效果,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微结构的点胶效果较差的问题。
8.可选地,点胶孔的孔径沿胶体的被挤出方向逐渐减小;或者点胶孔的孔径沿胶体的被挤出方向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减小。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得点胶孔的出口处具有较小的尺寸以和微结构相适配,且使得胶体在点胶孔内的运动的过程更加顺畅和均匀,有利于更准确地控制胶体从点胶孔挤出的速率,从而提高点胶精度。
9.可选地,进胶组件包括:驱动件;进胶管路,进胶管路分别与胶体储存腔和胶源连通,驱动件设置在进胶管路上,以带动胶体进入胶体储存腔;调节阀,调节阀设置在进胶管
路上,用于调节进入胶体储存腔的胶体的量。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根据需求调节进入胶体储存腔的胶体的量,从而更加准确地控制胶体储存腔内的胶体量,提高点胶精度,同时避免胶体浪费,节约成本。
10.可选地,机体还具有进胶口,进胶管路通过进胶口与胶体储存腔连通,进胶口位于机体的侧壁上。通过上述设置,胶体从机体的侧壁能够更均匀稳定地进入胶体储存腔,从而更加准确地控制胶体储存腔内的胶体量,提高点胶精度,同时避免胶体浪费,节约成本。
11.可选地,进胶口相对于基板靠近机体的顶部。这样能够避免基板对进胶口的阻挡,使得胶体能够进入每个点胶孔内,保证点胶的均匀性。
12.可选地,进气组件包括:进气管路,进气管路分别与胶体储存腔和气源连通;压力调节件,压力调节件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用于调节进入胶体储存腔的气体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根据需求调节胶体储存腔内的气压,从而准确地控制胶体从点胶孔挤出的速率,从而提高点胶精度。
13.可选地,机体还具有进气口,进气管路通过进气口与胶体储存腔连通,进气口位于机体的顶部。这样进入胶体储存腔的气体能够在高处挤压胶体储存腔内的胶体,保证胶体受挤压方向的一致性。
14.可选地,点胶治具还包括真空组件,真空组件与胶体储存腔连通,用于给胶体储存腔抽真空,以减小胶体挤出点胶孔的速度。这样通过真空组件,能够根据需求更加灵活地调节胶体从点胶孔的挤出速率,从而提高点胶精度。
15.可选地,点胶治具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进胶组件和进气组件均电连接,用于分别控制进入胶体储存腔的胶体的量和进入胶体储存腔的气体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点胶的自动控制,无需人工干预,节约人力的同时提高点胶效率。
16.可选地,基板与机体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能够根据待点胶件的具体规格相应地更换不同的基板,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待点胶件的点胶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点胶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19.10-机体;11-胶体储存腔;12-进胶口;13-进气口;20-进胶组件;21-进胶管路;22-调节阀;30-基板;31-点胶孔;40-进气组件;41-进气管路;42-压力调节件;50-待点胶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22.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对微结构的点胶效果较差的问题。
23.基于此,本技术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如图1所示,点胶治具包括机体10、进胶组件20、基板30和进气组件40。机体10具有胶体储存腔11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的底部开口。进胶组件20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以使胶体进入胶体储存腔11。基板30与机体10连接并封堵底部开口,基板30具有点胶孔31,点胶孔31连通胶体储存腔11和外界环境,点胶孔31为多个,多个点胶孔31呈阵列设置。进气组件40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气体通过进气组件40进入胶体储存腔11并将胶体从点胶孔31挤出,以对待点胶件50进行点胶处理。
24.上述点胶治具通过设置机体10、进胶组件20、基板30和进气组件40,机体10具有胶体储存腔11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的底部开口,进胶组件20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以使胶体进入胶体储存腔11,为点胶提供原料,基板30与机体10连接并封堵底部开口,基板30具有点胶孔31,点胶孔31连通胶体储存腔11和外界环境,点胶孔31为多个,多个点胶孔31呈阵列设置,进气组件40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气体通过进气组件40进入胶体储存腔11并将胶体从点胶孔31挤出,从而为点胶提供动力,这样点胶孔31能够与待点胶件50一一对应,当待点胶件50具有微结构时,通过将点胶孔31设置为与微结构相对应的尺寸,能够实现对微结构的一一对应地点胶,一次点胶能够对多个微结构进行点胶,从而提高点胶效率,实现精准点胶,提高点胶的均匀性,且能够大幅减少胶体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点胶成本,最终实现良好的点胶效果,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微结构的点胶效果较差的问题。
25.在本实施例中,待点胶件50为具有微结构阵列的产品。具体的,基板30可以有不同的规格,也就是说,不同规格的基板30的点胶孔31的孔径以及相邻两个点胶孔31之间的间距不同,从而满足具有不同微结构阵列的产品的点胶需求。
26.在本实施例中,点胶孔31的孔径沿胶体的被挤出方向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减小。也就是说,点胶孔31呈具有圆锥头的圆柱形。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得点胶孔31的出口处具有较小的尺寸以和微结构相适配,且使得胶体在点胶孔31内的运动的过程更加顺畅和均匀,有利于更准确地控制胶体从点胶孔挤出的速率,从而提高点胶精度。
27.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点胶孔31的孔径沿胶体的被挤出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点胶孔31呈锥形。
28.如图1所示,进胶组件20包括驱动件、进胶管路21和调节阀22。进胶管路21分别与胶体储存腔11和胶源连通,驱动件设置在进胶管路21上,以带动胶体进入胶体储存腔11。调节阀22设置在进胶管路21上,用于调节进入胶体储存腔11的胶体的量。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根据需求调节进入胶体储存腔11的胶体的量,从而更加准确地控制胶体储存腔11内的胶体量,提高点胶精度,同时避免胶体浪费,节约成本。
29.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为输送泵。输送泵设置在调节阀22与胶源之间的进胶管路21上。输送泵启动后能够将胶源处的胶体沿进胶管路21输送至胶体储存腔11内。当然,驱动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0.在本实施例中,点胶治具包括胶体储存箱,用于点胶的胶体先储存在胶体储存箱内,以使胶体储存箱作为胶源。进胶管路21分别与胶体储存箱和胶体储存腔11连通,从而在输送泵的带动下将胶体储存箱内的胶体输送至胶体储存腔11内。
31.如图1所示,机体10还具有进胶口12。进胶管路21通过进胶口12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进胶口12位于机体10的侧壁上。通过上述设置,胶体从机体10的侧壁能够更均匀稳定地
进入胶体储存腔11,从而更加准确地控制胶体储存腔11内的胶体量,提高点胶精度,同时避免胶体浪费,节约成本。
32.在本实施例中,进胶口12相对于基板30靠近机体10的顶部。这样能够避免基板30对进胶口12的阻挡,使得胶体能够进入每个点胶孔31内,保证点胶的均匀性。
33.如图1所示,进气组件40包括进气管路41和压力调节件42。进气管路41分别与胶体储存腔11和气源连通。压力调节件42设置在进气管路41上,用于调节进入胶体储存腔11的气体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根据需求调节胶体储存腔11内的气压,从而准确地控制胶体从点胶孔31挤出的速率,从而提高点胶精度。
34.如图1所示,机体10还具有进气口13,进气管路41通过进气口13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进气口13位于机体10的顶部。这样进入胶体储存腔11的气体能够在高处挤压胶体储存腔11内的胶体,保证胶体受挤压方向的一致性。
35.在本实施例中,点胶治具还包括真空组件。真空组件与胶体储存腔11连通,用于给胶体储存腔11抽真空,以减小胶体挤出点胶孔31的速度。这样通过真空组件,能够根据需求更加灵活地调节胶体从点胶孔31的挤出速率,从而提高点胶精度。
36.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进气组件40和真空组件并联设置。具体的,真空组件包括负压管路,负压管路和进气管路41一起并联在压力调节件42的一端,压力调节件42的另一端通过主管路与进气口13连通。压力调节件42能够控制负压管路和进气管路41的开闭,从而根据需求对胶体储存腔11进行充气或抽气。
37.在本实施例中,点胶治具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进胶组件20和进气组件40均电连接,用于分别控制进入胶体储存腔11的胶体的量和进入胶体储存腔11的气体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点胶的自动控制,无需人工干预,节约人力的同时提高点胶效率。进一步地,控制器还与真空组件电连接,从而根据需求自动控制对胶体储存腔11进行抽气。
38.在本实施例中,基板30与机体10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能够根据待点胶件50的具体规格相应地更换不同的基板30,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待点胶件50的点胶需求。具体的,基板30与机体10之间为卡接。基板30的两端具有卡扣,机体10对应的两侧具有卡槽,卡扣与卡槽配合连接,以将基板30紧固在机体10的底部开口处。当然,基板30与机体10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可拆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9.下面对使用本实施例中的点胶治具进行点胶的具体过程进行阐述。
40.待点胶件50的微结构阵列与多个点胶孔31对应放置。打开调节阀22并调整至预设开度,使胶体均匀地进入胶体储存腔11内。当胶体储存腔11内的胶体量达到预设值时,关闭调节阀22。打开压力调节件42以使气体进入胶体储存腔11,随着胶体储存腔11内的气压增大,胶体从点胶孔31挤出至微结构的表面,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点胶速率的需求通过压力调节件42调节胶体储存腔11内的气压,从而调节胶体从点胶孔31挤出的速率。
41.在本实施例中,点胶后的微结构能够用于led的拾取转移。当胶体在微结构的表面分布均匀后,对胶体以加热或者uv照射等方式进行固化,即可利用点胶后的微结构进行led的拾取转移。
42.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