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柄拖把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78



1.本实用新型涉及曲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曲柄拖把。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胶棉拖把的一般结构包括拖把杆、拖把板,拖把板的底面设有胶棉拖把头,拖把板包括固定板、枢接在固定板两头的折叠板,拖把杆上设有挤水机构。
3.现有的胶棉拖把的挤水机构一般包括拉手、连接在拉手上的拉杆及挤水机构。存在的缺点在于:挤水机构在拉杆的带动下,只能上下直线运动,胶棉拖把头安装于拖把杆的末端,与拖把杆位于同一平面,使胶棉拖把头与地面的接触面只有拖把头面积的三分之一,清洁地面时的阻力大,拖地时不便用力,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拖把头与拖把杆之间具有倾角的曲柄拖把。
5.一种曲柄拖把,包括中空的拖把柄和与所述拖把柄具有倾角的拖把头部,所述拖把头部包括拖地胶棉和曲柄拉伸挤压装置,所述曲柄拉伸挤压装置包括拉手、拉杆机构、翻转机构和挤压机构,所述拉杆机构穿设于所述拖把柄的内部,所述拉手通过所述拉杆结构带动拖地胶棉进入所述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挤压拖地胶棉内的水分,所述翻转机构用于调节拖地胶棉与所述拖把柄之间的倾角。
6.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和第三拉杆,所述第一拉杆、所述第二拉杆和所述第三拉杆之间分别以第一连接销和第二连接销为轴连接并旋转,所述第一拉杆、所述第二拉杆和所述第三拉杆以长度方向贯穿于中空的所述拖把柄内、靠近所述拖把头部的一端。
7.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拉手和拖地胶棉安装板,所述拉手的一端设有手握部,所述拉手的另一端设有u型连接部,所述u型连接部的两个顶端与凸设于所述拖把柄中部两侧的第一安装轴连接,所述拉手的中部具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穿设于所述拖把柄侧壁的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拉杆的顶端通过第三连接销相连,拉动所述拉手,所述拉手以所述第一安装轴为轴转动,带动所述拉杆机构在所述拖把柄内向上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拉杆呈h型,所述第三拉杆包括两个侧壁和设于所述两个侧壁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销与所述第二拉杆相连,所述横梁两端与所述两个侧壁之间分别设有一个弧形轴,所述弧形轴具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横梁的两端固定连接至两个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上,所述横梁与所述两个侧壁以两个弧形轴连接并转动,所述两个侧壁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
9.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第一翻转结构件和第二翻转结构件,所述拉杆机构贯穿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包括中空的拖把柄连接部和中空的拉杆容纳部,所述拖把柄连接部设于所述拉杆容纳部的顶部,
并一体成型。
10.进一步地,所述拉杆容纳部包括依次封闭连接的四个侧壁和与所述拖把柄连接部相连的底板,所述四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上侧壁、第一下侧壁、第一左侧壁和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一下侧壁分别设有两个凸起的挡板,所述挡板的相邻的两个边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上侧壁或者第一下侧壁相连,所述挡板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弧形凸起;四个所述挡板两两相对设置,相对的两个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拉杆的侧壁的宽度相同,两对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弧形轴之间的距离相同。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和所述第一右侧壁的末端具有第三弧形凸起,所述第三弧形凸起的内侧相对地设有一对凸起的旋转主轴,所述旋转主轴偏离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的中轴线。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包括依次封闭连接的第二上侧壁、第二左侧壁、第二下侧壁和第二右侧壁,所述第二左侧壁和第二右侧壁分别通过两个所述旋转主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左侧壁和第一右侧壁相连,使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的末端,并以所述旋转主轴为轴旋转。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内凹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与所述下半部分之间具有台阶,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的末端边沿卡设于所述台阶上,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的末端边沿与所述台阶之间具有夹角。
14.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四个挤压杆和四个挤压杆连接件,所述挤压杆连接件固设于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内部,并凸伸出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的末端,四个所述挤压杆连接件两两相对设置,四个所述挤压杆两两相对安装于所述挤压杆连接件的末端,所述挤压杆上套设有旋转的辊轮,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设于所述辊轮之间,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在所述第三拉杆的带动下穿过所述辊轮,所述辊轮挤压出拖地胶棉内的水分。
15.上述曲柄拖把中,拖地时,所述翻转机构使拖地胶棉与所述拖把柄之间具有倾角,人们在拖地时便于施力,同时更加省力,且使拖地胶棉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至现有产品的两倍;挤水时,所述翻转机构内的所述挡板改变了所述第三拉杆中所述横梁和所述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使拖地胶棉在所述挤压机构在作用下挤干水分,使人们在使用时更加便捷。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柄拖把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柄拖把的正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柄拖把的剖面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柄拖把的拉手及拉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柄拖把的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柄拖把的第一翻转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3.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柄拖
把100,包括中空的拖把柄10和与所述拖把柄10具有倾角的拖把头部,所述拖把头部包括拖地胶棉(未示出)和曲柄拉伸挤压装置,所述曲柄拉伸挤压装置包括拉手20、拉杆机构30、翻转机构40和挤压机构50,所述拉杆机构30穿设于所述拖把柄10的内部,所述拉手20通过所述拉杆结构带动拖地胶棉进入所述挤压机构50,所述挤压机构50挤压拖地胶棉内的水分,所述翻转机构40用于调节拖地胶棉与所述拖把柄10之间的倾角。通过调节倾角,能使手持所述拖把柄10时,拖地胶棉与地面接触,拖地时便于着力,同时更加省力,且增加拖地胶棉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24.具体地,所述拉杆机构30采用多节式结构,各节拉杆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倾角,同时,所述翻转机构40采用套设折叠结构,使拖把头部与所述拖把柄10之间具有倾角,人们在使用时便于用力,使用更加便捷。
25.具体地,所述拖把柄10具有长度调节机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拖把柄10的长度。
26.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机构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拉杆31、第二拉杆32和第三拉杆33,所述第一拉杆31、所述第二拉杆32和所述第三拉杆33之间分别以第一连接销和第二连接销为轴连接并旋转,所述第一拉杆31、所述第二拉杆32和所述第三拉杆33以长度方向贯穿于中空的所述拖把柄10内、靠近所述拖把头部的一端。所述拉杆机构3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拉手20和拖地胶棉安装板60,所述拉手20的一端设有手握部21,所述拉手20的另一端设有u型连接部,所述u型连接部的两个顶端与凸设于所述拖把柄10中部两侧的第一安装轴11连接,所述拉手20的中部具有第一凸起22,所述第一凸起22穿设于所述拖把柄10侧壁的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拉杆31的顶端通过第三连接销相连,拉动所述拉手20,所述拉手20以所述第一安装轴11为轴转动,带动所述拉杆机构30在所述拖把柄10内向上移动。
27.具体地,所述拉手2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轴11安装于所述拖把柄10上,拉动所述拉手20的自由端,可以使所述拉手20以所述第一安装轴11为轴转动,同时带动所述拉杆机构30在所述拖把柄10内部,沿所述拖把柄10长度方向向上移动。
28.具体地,所述拉杆机构30中,所述第一拉杆31和所述第二拉杆32采用彼此相连的直杆,使其在所述拖把柄10内部顺利穿行。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拉杆33呈h型,所述第三拉杆33包括两个侧壁332和设于所述两个侧壁332之间的横梁331,所述横梁33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销与所述第二拉杆32相连,所述横梁331两端与所述两个侧壁332之间分别设有一个弧形轴333,所述弧形轴333具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横梁331的两端固定连接至两个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上,所述横梁331与所述两个侧壁332以两个弧形轴333连接并转动,所述两个侧壁33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60。
30.具体地,所述两个侧壁332的末端安装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安装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60,同时,也便于更换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60。
31.具体地,所述第三拉杆33中,所述横梁331通过两个所述弧形轴333与所述两个侧壁332连接,所述横梁331与所述两个侧壁332之间可以具有倾角,就使与所述第三拉杆33连接的拖地胶棉可以改变角度。
32.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机构40包括依次连接第一翻转结构件41和第二翻转结构件42,所述拉杆机构30贯穿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和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所述第一翻
转结构件41包括中空的拖把柄10连接部和中空的拉杆容纳部,所述拖把柄10连接部设于所述拉杆容纳部的顶部,并一体成型。所述拉杆容纳部包括依次封闭连接的四个侧壁和与所述拖把柄10连接部相连的底板,所述四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上侧壁、第一下侧壁、第一左侧壁和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一下侧壁分别设有两个凸起的挡板411,所述挡板411的相邻的两个边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上侧壁或者第一下侧壁相连,所述挡板411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弧形凸起;四个所述挡板411两两相对设置,相对的两个所述挡板41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拉杆33的侧壁的宽度相同,两对所述挡板411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弧形轴333之间的距离相同。
33.具体地,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呈喇叭状,收缩的一端通过螺纹与所述拖把柄10相连,开放的一端用于容纳所述第三拉杆33。
34.具体地,四个所述挡板411中,与所述第一下侧壁连接的两个所述挡板411形成所述第三拉杆33的滑行槽道,与所述第一上侧壁连接的两个所述挡板411与两个所述弧形轴333相抵,以改变所述横梁331与所述两个侧壁332之间的夹角,以改变所述第三拉杆33的滑动方向。
35.具体地,所述第三拉杆33由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进入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所述拉杆容纳部时,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与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相接触,并沿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的外侧滑动,使所述第三拉杆33的两个侧壁332滑入两对所述挡板411之间的槽道。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和所述第一右侧壁的末端具有第三弧形凸起,所述第三弧形凸起的内侧相对地设有一对凸起的旋转主轴412,所述旋转主轴412偏离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中轴线。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包括依次封闭连接的第二上侧壁、第二左侧壁、第二下侧壁和第二右侧壁,所述第二左侧壁和第二右侧壁分别通过两个所述旋转主轴412分别与所述第一左侧壁和第一右侧壁相连,使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套设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末端,并以所述旋转主轴412为轴旋转。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内凹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与所述下半部分之间具有台阶421,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末端边沿卡设于所述台阶421上,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末端边沿与所述台阶421之间具有夹角。
37.具体地,现有产品中的翻转机构通常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体,本技术方案中的所述翻转机构40分为互相连接的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和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两部分,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与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之间的所述旋转主轴412偏离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中轴线,优选地,所述旋转主轴412偏离所述第一翻转机构件41的中轴线的最佳角度为20度,使人们在拖地时便于施力,同时更加省力,且增大了拖地胶棉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
38.具体地,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的上半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内部,并以所述旋转主轴412为轴转动,所述第一翻转结构件41的末端边沿与所述台阶421之间的夹角,限制了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与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之间的旋转角度,同时,也控制了拖地时,所述拖把头部与所述拖把柄10之间的最大倾角。
39.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机构50包括四个挤压杆51和四个挤压杆连接件52,所述挤压杆连接件52固设于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内部,并凸伸出所述第二翻转结构件42的末端,四个所述挤压杆连接件52两两相对设置,四个所述挤压杆51两两相对安装于所述挤压杆连
接件52的末端,所述挤压杆51上套设有旋转的辊轮53,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60设于所述辊轮53之间,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60在所述第三拉杆33的带动下穿过所述辊轮53,所述辊轮53挤压出拖地胶棉内的水分。
40.具体地,所述挤压杆51与所述挤压杆连接件52之间呈井字型,并分成上下两层排列,所述拖地胶棉安装板60设于两层所述挤压杆51之间。
41.具体地,当所述拉钩机构带动拖地胶棉经过所述挤压杆51,所述挤压杆51上的所述辊轮53转动并挤干拖地胶棉中的水分。
42.上述曲柄拖把中,拖地时,所述翻转机构40使拖地胶棉与所述拖把柄10之间具有倾角,人们在拖地时便于施力,同时更加省力,且使拖地胶棉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至现有产品的两倍;挤水时,所述翻转机构40内的所述挡板411改变了所述第三拉杆33中所述横梁331和所述两个侧壁332之间的夹角,使拖地胶棉在所述挤压机构50在作用下挤干水分,使人们在使用时更加便捷。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