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扁平线圈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扁平线圈是一种扁平式的电感线圈,线圈的绕制方式采用扁平发散式,即将电线在同一个平面上绕制,其两端接脚部朝与外部电路导接方向折弯,线圈整体都有绝缘漆覆盖,只暴露一部分与外部电路焊接的接口,生产扁平线圈时需要将多余的引脚切除。
3.一般的,在生产规模小的工厂内,引脚的切除需要人为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切割处,切割刀移动至待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切割,操作人员利用切割刀向上移动的时间,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机器,放置完毕后,迅速将撤离机器,在加工过程中一直重复该操作,直到所有待切割的扁平线圈切割完毕。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人为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加工机器上,不仅仅加工效率慢,而且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操作人员在放置待切割的扁平线圈,切割刀不停止运动,操作人员容易被切割刀碰到,容易受伤,故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人工放置待切割扁平线圈容易受伤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架和按照工序依次安装于所述支架顶部的送料机构、切割机构、第一转移机构、拍照机构、第二转移机构、收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送料驱动器和送料夹板,所述送料驱动器与所述支架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送料夹板的一端与所述送料驱动器固定连接,所述送料夹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吸住偏平线圈的吸盘。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送料机构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转移至切割机构,切割机构对待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切割,切割完毕后,第一转移机构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转移至拍照机构拍照,再由第二转移机构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转移至收料机构,收料机构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收集。加工的过程利用各个机构相互配合使用,实现全自动化,完成对扁平线圈的切割,操作人员不用在在加工过程中对待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调整,从而减少操作人员接触到切割刀的可能,实现减少操作人员有受伤的可能,同时省去人工操作的时间,使得加工效率提高。
8.送料驱动器可在支架的顶部往复运动,带动送料夹板移动,以实现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的转移至切割机构,为了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稳定抓住,将送料夹板以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接触的一端设置有吸盘,吸盘能稳定吸住待切割的扁平线圈。
9.可选的,所述切割机构包括控制台、切割板和底板,所述控制台安装于所述送料夹板的出料端,所述切割板与所述控制台活动连接,所述控制台控制所述切割板的升降运动,
所述切割板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切割刀,所述底板安装于所述切割板的底部,所述底板中部设置有若干个与切割刀相对应的切割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台控制切割板的运动,当切割板向下移动,带动切割刀移动至切割孔。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底板,且覆盖切割孔,切割刀移动至待切割的扁平线圈,对扁平线圈进行切割,切割的引脚线由切割孔掉落至外部。
11.可选的,该切割机构还包括废弃箱,所述废弃箱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底部,所述废弃箱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弃箱的开口朝向底板,切割孔与废弃箱连通,切割的引脚线由切割孔进入废弃箱,可将引脚线机集中在对其进行处理,废弃箱可从底板的底部抽出,方便转移引脚线。
13.可选的,所述拍照机构包括显示器和自下而上依次间隔包括载片、调光器、相机,所述载片、所述调光器和所述相机均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出料端,所述相机通过传感器与所述显示器相连。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切割后,由第一转移机构输送至载片,载片对准调光器,调节调光器的亮度,相机对对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启动相机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拍照,相机通过传感器将图片信息传送至显示器,操作人员通过显示器上的信息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观察切割情况,无须操作人员手持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观察判断。
15.可选的,所述拍照机构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控制载片运动的控制板和固定滑轨,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固定滑轨安装于所述控制板的顶部,所述载片与所述固定滑轨滑动连接。
16.第一转移机构转移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时,放置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有可能放置不到位,导致拍到的照片只有一部分,得到图片的信息不完全,对此,将定位组件设置于载片的底部,第一转移机构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载片的顶部,载片沿固定滑轨滑行至调光器的底部,以减少待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
17.可选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一夹板,第一驱动器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吸住偏平线圈的吸盘。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夹板沿支架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转移至载片的顶部。为了第一夹板能更加稳定夹住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对此,第一夹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吸住偏平线圈的吸盘,吸盘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稳定吸住,减少转移过程中已切割的扁平线圈从第一夹板掉落的可能。
19.可选的,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夹板,第二驱动器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吸住偏平线圈的吸盘。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夹板沿支架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的转移至收料机构的顶部,为了第二夹板能更加稳定夹住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对此,第二夹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吸住偏平线圈的吸盘,吸盘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稳定吸住,减少转移过程中已切割的扁平线圈从第二夹板掉落的可能。
21.可选的,所述收料机构包括转动板、支撑板和料插,所述支撑板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转动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料插与的所述支架顶部活动连接,所述转动板的顶部凹设有放置槽。
22.如果直接第二夹板直接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转移至料插内,则有可能导致已切割的扁平线圈不能落入料槽内。对此,先将第二夹板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转移至转动板,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容置槽内后,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定位,再将转动板旋转180
°
,使得已切割的扁平线圈能垂直落入料插内。当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累积的高度与料插的高度相同时,移动料插远离转动板,取出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实现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的收集,再将料插移动至转动板的底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送料机构、切割机构、第一转移机构、拍照机构、第二转移机构、收料机构与支架可形成全自动化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实现全自动化切割引脚线,操作人员不用在在加工过程中对待切割的扁平线圈进行调整,减少操作人员接触到切割刀的可能,从而减少操作人员有受伤的可能,同时省去人工操作的时间,使得加工效率提高,实用性高。
25.2.送料夹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设置有吸盘,能稳定抓住扁平线圈,减少转移过程中扁平线圈掉落的可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
27.图2是所述送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所述切割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所述拍照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所述收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2、送料机构;21、送料滑轨;22、送料驱动器;221、送料气缸;222、送料滑块;223、送料连接带;23、送料夹板;24、送料支撑架;3、切割机构;31、废弃箱;32、底板;321、切割孔;322、定位槽;33、切割板;331、上切割板;332、下切割板;3331、连接杆;3332、切割刀;34、控制台;341、升降轴;4、第一转移机构;41、第一滑轨;42、第一驱动器;421、第一气缸;422、第一滑块;423、第一连接带;43、第一夹板;44、第一支撑架;5、拍照机构;51、载片;52、调光器;53、相机;54、显示器;55、固定滑轨;56、控制板;57、支撑杆;58、传感器;6、第二转移机构;61、第二滑轨;62、第二驱动器;621、第二气缸;622、第二滑块;623、第二连接带;63、第二夹板;64、第二支撑架;7、收料机构;71、支撑板;711、固定块;72、转动板;73、料插;74、放置槽;8、吸盘;9、皮带轮传动组件;10、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参照图1,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包括支架1、安装于支架1一端的送料机构2、安装于送料机构2
出料端的切割机构3、安装于切割机构3出料端的拍照机构5、安装于拍照机构5一侧的第一转移机构4、安装于拍照机构5另一侧的第二转移机构6和安装于支架1另一端的收料机构7,送料机构2的底部设置有送料支撑架24,送料支撑架24的顶部设置有与送料机构2滑动连接的送料滑轨21,第一转移机构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架44,第一支撑架44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转移机构4滑动连接的第一滑轨41,第二转移机构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架64,第二支撑架64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二转移机构6滑动连接的第二滑轨61。
36.参照图2,送料机构2包括与送料滑轨21滑动连接的送料驱动器22和与送料驱动器22连接的送料夹板23,送料驱动器22沿送料滑轨21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带动送料夹板23移动,驱动器包括送料气缸221、送料滑块222和送料连接带223,送料气缸221通过送料连接带223与送料滑块222连接,送料气缸221安装于送料滑轨21的一端,送料滑块222与送料滑轨21滑动连接,送料夹板23远离送料气缸221的一端对称设置有若干个吸盘8,可将待切割的扁平线圈稳定吸住。
37.参照图3,切割机构3包括,安装与支架1顶部的废弃箱31、安装于废弃箱31顶部的底板32、安装于底板32顶部的切割板33和与切割板33活动连接的控制台34,控制台34的底部与废弃箱31的顶部连接,控制台34设置有升降轴341,升降轴341与切割板33连接。切割板33包括上切割板331和下切割板332,上切割板331和下切割板332通过连接杆3331连接,连接轴贯穿下切割板332,上切割板331和下切割板332之间设置有弹簧,用于缓冲升降轴341对上切割板331的压力,上切割板331与升降轴341连接,下切割板332的底部安装有多个切割刀3332。底板32的两侧设置有供连接杆3331嵌设的定位槽322,底板32的中部开设有若干个切割孔321,切割孔321与废弃箱31连通。
38.参照图4,第一转移机构4包括与第一滑轨41滑动滑动连接的第一驱动器42和与第一驱动器42固定连接的第一夹板43,第一驱动器42包括第一气缸421、第一滑块422和第一连接带423,第一气缸421通过第一连接带423与第一滑块422连接,第一气缸421安装于第一滑轨41的一端,第一滑块422与第一滑轨41滑动连接,第一夹板43的一端与第一滑块422固定连接,第一夹板43远离第一滑块422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吸盘8,能稳定吸住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实现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从底板32转移至载片51。
39.参照图5,拍照机构5包括安装于支架1顶部的定位组件、安装于定位组件的载片51、安装于载片51顶部的调光器52、安装于调光器52顶部的相机53和安装于支架1顶部的显示器54,支架1的顶部安装有与显示器54平行的支撑杆57,照相机53和调光器52自上而下依次间隔安装于支撑杆57,显示器54通过传感器58与相机53连接,相机53捕捉的图片信号传送至显示器54。定位组件包括安装于支架1顶部的控制板56,控制板5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滑轨55,固定滑轨55的顶部与载片51滑动连接,控制板56控制载片51沿滑片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实现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移动至调光器52的底部。
40.参照图6,第二转移机构6包括与第二滑轨61滑动滑动连接的第二驱动器62和与第二驱动器62固定连接的第二夹板63,第二驱动器62包括第二气缸621、第二滑块622和第二连接带623,第二气缸621通过第二连接带623与第二滑块622连接,第二气缸621安装于第二滑轨61的一端,第二滑块622与第二滑轨61滑动连接,第二夹板63的一端与第二滑块622固定连接,第二夹板63远离第二滑块622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吸盘8,可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稳定吸住,实现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从载片51转移中在收料机构7。
41.参照图7,收料机构7包括安装于支架1顶部的支撑板71、安装于支撑板71一端的转动板72和与支架1顶部活动连接的料插73,转动板72与支撑板71转动连接,且转动板72靠近第二夹板63的出料端,转动板72的顶部凹设有可放置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的放置槽74。支撑架的顶部设置于固定块711,固定块711通过皮带轮传动组件9与转动板72连接,已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放置后,启动皮带轮传动组件9,皮带轮传动组件9驱动转动板72转动180
°
,放置槽74正对于料插73的上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垂直落入料插73,收料机构7的底部对称设置有滑道10,料插73的两侧与滑道10滑动连接,料插73沿滑道10的长度移动,移动至转动板72的正下方。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带有切割扁平线圈引脚功能的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送料夹板23将偏平线圈转移至底板32的顶部,扁平线圈的孔对准切割孔321,切割刀3332对准偏平线圈,控制台34控制切割板33向下移动,直到切割刀3332接触扁平线圈,切割刀3332对扁平线圈的线头进行切割,切割的引脚线从切割孔321落入废弃箱31,再对切割的引脚线进行回收。
43.第一气缸421驱动第一夹板43移动至放置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处,通过吸盘8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夹住,第一夹板43移动至载片51,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放置于载片51顶部,控制板56控制载片51至调光器52的底部,调光器52对准已切割的扁平线圈,相机53对已切割的扁平线圈拍照,并通过传送器将信号传送至显示器54。
44.第二气缸621驱动第二夹板63移动至已拍照的扁平线圈处,通过吸盘8将已拍照的扁平线圈夹住,第二夹板63移动至转动板72的顶部,将已拍照的扁平线圈放置于放置槽74内,转动板72旋转180
°
,使得已拍照的扁平线圈垂直落入料槽内,得到成品。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