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88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


背景技术:

2.水冷永磁发电机是通过内循环水冷散热,将热能转变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
3.图1所示的是水冷永磁发电机的外壳,包括壳体1以及对称安装在壳体1下部两侧的两支撑件,每一支撑件均包括沿竖直方向平行布置的两肋板2以及与两肋板2下部固定相连的底板3,底板3水平布置。
4.一般在固定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时,是将底板3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然而螺栓固定的方式在都需要人工拧动螺栓,费时费力,不便于对水冷永磁发电机的外壳进行拆卸维修或者更换,而且多次拧动螺栓,还有可能导致螺栓滑丝,增大了拆卸难度和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根据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不便于拆卸或安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内开设有转动腔,所述转动腔上部相向开设有两插入孔,两所述插入孔用于一一对应插入所述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板,所述转动腔内设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转动腔内的支撑部、转动套设在支撑部外侧的传动部、与传动部滑动相连的两夹持部以及转动穿设在转动腔内外侧之间的驱动部,所述支撑部位于两插入孔的正下方,两所述夹持部相向布置且一一对应滑动卡接在两插入孔与转动腔上部内壁之间,所述传动部与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7.操作驱动部带动传动部转动,使得两夹持部相向或相离滑动。
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先将底座本体固定安装在指定位置处,随后抬起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壳体,将两底板一一对应插入两插入孔内,并且置于支撑部上,然后操作驱动部转动,带动传动部转动,使得两夹持部相向滑动并穿入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对应的两肋板之间且与底板滑动相抵,从而将底板进行夹持;需要拆卸时,则操作驱动部反向转动,使得两夹持部相离滑动,从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两肋板之间滑出并且与底板脱离相抵,然后取出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即可。
9.优选地,所述传动部包括水平布置且转动套设在所述支撑部外侧的蜗轮齿圈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蜗轮齿圈上部端面上的螺旋连接块,所述螺旋连接块按照螺旋线的轨迹同心布置在蜗轮齿圈的上部端面上,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与蜗轮齿圈啮合,两所述夹持部与螺旋连接块滑动相连。
10.优选地,所述转动腔的上部内壁相向开设有滑槽,两所述滑槽沿所述蜗轮齿圈的径向布置,两所述夹持部一一对应与两滑槽滑动卡接,每一夹持部均包括与对应滑槽滑动
卡接的l型滑块,所述l型滑块的竖直段自由端与所述螺旋连接块滑动相连,l型滑块的水平段滑动穿设在对应滑槽和插入孔之间且用于与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对应的底板滑动相抵。
11.优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转动设置在底座本体外的手柄、转动安装在转动腔内的蜗杆以及设置在手柄与底座本体侧壁之间的单向锁止件,所述蜗杆的一端穿出转动腔与所述手柄固定相连,蜗杆与所述蜗轮齿圈啮合,所述单向锁止件用于限制手柄仅能带动两l型滑块相向滑动。
12.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固定安装在转动腔底部的支撑盘,所述支撑盘位于两插入孔的正下方,所述蜗轮齿圈转动套设在支撑盘外侧。
13.优选地,所述单向锁止件包括固定套设在蜗杆穿出转动腔的一端上的棘轮以及转动连接在底座本体侧壁上的棘爪,所述棘爪与棘轮卡接配合,棘爪通过卷簧与底座本体侧壁弹性相连。
14.优选地,转动腔的上下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柱,两所述插入孔位于所述支撑柱的两侧,所述支撑盘固定套设在支撑柱上。
15.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6.图1为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与本实用新型装配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未装配状态下的剖视图。
19.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0.图5为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21.图中标号依次为:1、壳体;2、肋板;3、底板;4、底座本体;41、转动腔;42、支撑柱;43、支撑盘;44、蜗轮齿圈;45、螺旋连接块;46、滑槽;47、l型滑块;48、插入孔;5、手柄;51、蜗杆;6、棘轮;7、棘爪。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23.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包括底座本体4,所述底座本体4内开设有转动腔41,所述转动腔41上部相向开设有两插入孔48,两所述插入孔48用于一一对应插入所述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板3,所述转动腔41内设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转动腔41内的支撑部、转动套设在支撑部外侧的传动部、与传动部滑动相连的两夹持部以及转动穿设在转动腔41内外侧之间的驱动部,所述支撑部位于两插入孔48的正下方,两所述夹持部相向布置且一一对应滑动卡接在两插入孔48与转动腔41上部内壁之间,所述传动部与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操作驱动部带动传动部转动,使得两夹持部相向或相离滑动。
24.先将底座本体4固定安装在指定位置处,随后抬起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壳体1,将两底板3一一对应插入两插入孔48内,并且置于支撑部上,然后操作驱动部转动,带动传
动部转动,使得两夹持部相向滑动并穿入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对应的两肋板2之间且与底板3滑动相抵,从而将底板3进行夹持;需要拆卸时,则操作驱动部反向转动,使得两夹持部相离滑动,从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两肋板2之间滑出并且与底板3脱离相抵,然后取出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即可。
25.如图2-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对其包括的传动部、夹持部、驱动部以及支撑部进一步优化,所述传动部包括水平布置且转动套设在所述支撑部外侧的蜗轮齿圈44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蜗轮齿圈44上部端面上的螺旋连接块45,所述螺旋连接块45按照螺旋线的轨迹同心布置在蜗轮齿圈44的上部端面上,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与蜗轮齿圈44啮合,两所述夹持部与螺旋连接块45滑动相连。
26.所述转动腔41的上部内壁相向开设有滑槽46,两所述滑槽46沿所述蜗轮齿圈44的径向布置,两所述夹持部一一对应与两滑槽46滑动卡接,每一夹持部均包括与对应滑槽46滑动卡接的l型滑块47,所述l型滑块47的竖直段自由端与所述螺旋连接块45滑动相连,l型滑块47的水平段滑动穿设在对应滑槽46和插入孔48之间且用于与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对应的底板3滑动相抵。
27.所述驱动部包括转动设置在底座本体4外的手柄5、转动安装在转动腔41内的蜗杆51以及设置在手柄5与底座本体4侧壁之间的单向锁止件,所述蜗杆51的一端穿出转动腔41与所述手柄5固定相连,蜗杆51与所述蜗轮齿圈44啮合,所述单向锁止件用于限制手柄5仅能带动两l型滑块47相向滑动。
28.所述支撑部包括固定安装在转动腔41底部的支撑盘43,所述支撑盘43位于两插入孔48的正下方,所述蜗轮齿圈44转动套设在支撑盘43外侧。
29.抬起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壳体1,将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板3插入对应的插入孔48,置于支撑盘43上,随后转动手柄5带动蜗杆51转动,蜗杆51带动蜗轮齿圈44转动,使得螺旋连接块45与两l型滑块47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带动两l型滑块47相向滑动,使得两l型滑块47穿入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两肋板2之间且与底板3滑动相抵,从而将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板3进行夹持,并且由于单向锁止件的存在,使得手柄5仅能单向转动,保证两l型滑块47对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底板3夹持的牢固;当需要取下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时,反向转动手柄5,通过蜗杆51和蜗轮齿圈44的传动,使得两l型滑块47相离滑动,从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两肋板2之间滑出并且与底板3脱离相抵,随后取下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
30.如图2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对其包括的单向锁止件进一步优化,所述单向锁止件包括固定套设在蜗杆51穿出转动腔41的一端上的棘轮6以及转动连接在底座本体4侧壁上的棘爪7,所述棘爪7与棘轮6卡接配合,棘爪7通过卷簧(未示出)与底座本体4侧壁弹性相连,保证棘爪7随时复位与棘轮6卡接,棘轮6与棘爪7的配合方式和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做详细描述。
31.如图2-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座,优选地,转动腔41的上下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柱42,两所述插入孔48位于所述支撑柱42的两侧,所述支撑盘43固定套设在支撑柱42上;通过支撑柱42来提高底座本体4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而且支撑柱42与底座本体4为一体成型的。
3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板3插入对应的插入孔48,置于支撑盘43上,随后转动手柄5带动蜗杆51转动,蜗杆51带动蜗轮齿
圈44转动,使得螺旋连接块45与两l型滑块47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带动两l型滑块47相向滑动,使得两l型滑块47相向滑动并穿入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对应的两肋板2之间且与底板3滑动相抵,从而将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底板3进行夹持,并且由于棘轮6棘爪7的配合的存在,使得手柄5仅能单向转动,保证两l型滑块47对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底板3夹持的牢固;当需要取下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时,转动棘爪7与棘轮6脱离配合,然后反向转动手柄5,通过蜗杆51和蜗轮齿圈44的传动,使得两l型滑块47相离滑动,从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的两肋板2之间滑出并且与底板3脱离相抵,随后取下水冷永磁发电机外壳。
3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