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独栋建筑又名别墅,改善型住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所谓小型独栋别墅是相对于建筑面积较大、总价较高的独栋产品和联排别墅而言的一种旨在通过建筑面积控制总价,扩大低密度产品置业客户群体的独栋别墅产品。现有的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大多结构简单,电磁供热系统的传热能效低,电磁供热系统所产生的热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介质出流管路,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一供热泵,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底部连通有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一端设置有三通管,三通管包括三通管出流管口、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且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与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相连通,所述三通管出流管口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过流金属罐,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的顶端连通有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的内腔设置有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第一过流金属罐的一端连通有第二过流金属罐,所述第二过流金属罐的顶端连通有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内安装有第一底部堵板和第一顶部堵板,所述第二过流金属罐内均安装有第二顶部堵板和第二底部堵板,所述第一顶部堵板和第一底部堵板各自的非中心部分分别对应均布贯穿开设有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第一底部堵板和第一顶部堵板各自的中心部分分别对应贯穿开设有第一底部通孔和第一顶部通孔,第二底部堵板的中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底部通孔,第二顶部堵板的偏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顶部通孔,若干根传热管主体设置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传热管两端管口分别与出流孔、进流孔密封固接,过流罐周壁、堵板未贯穿开设出流孔或进流孔的部分与传热管之间的空间形成对应设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一传热室和对应设置在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二传热室,传热室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和传热管相互隔开而互不相通,第一过流金属罐底部、第一底部堵板和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进流室,第一过流金属罐顶部、第一顶部堵板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出流室,第二过流金属罐底部、第二底部堵板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进流室,第二过流金属罐顶部、第二顶部堵板和第三供
热介质出流管路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出流室,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第二过流金属罐上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保温垫,第二保温垫,第一保温垫和第二保温垫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电磁导电线圈和第二电磁导电线圈,所述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的内腔设置有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的一端连通有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上连通有传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传热介质进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二供热泵,所述传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的一端连通有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所述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的顶部连通有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上连通有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过流金属罐内部的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连通,所述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远离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的一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连通,所述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远离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的一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连通,在每根传热管内固定填充有直线段状杆体与螺旋叶片,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与螺旋叶片均由金属材料构成,螺旋叶片以围绕直线段状杆体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套装在直线段状杆体上,螺旋叶片与直线段状杆体密封固接且同时与传热管周壁密封固接,传螺旋叶片相应与直线段状杆体、热管周壁共同形成围绕直线段状杆体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流道—螺旋线状供热介质过流通道;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管路、三通管等也均由金属材料构成,保温垫均由岩棉构成。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供热介质和传热介质在三通管、第一过流金属罐、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流动方向相同,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后端管口连通第一供热泵的进流口,第一供热泵的出流口依次通过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三通管出流管口、第一底部罐口、第一进流室、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第一传热管、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第一出流室、第一顶部罐口、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第二底部罐口、第二进流室、第二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第二传热管、第二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第二出流室、第二顶部罐口连通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前端管口。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所述第二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通管出流管口周壁与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电磁导电线圈加载由变频器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后产生高频交变磁场,高频交变磁场主要在过流金属罐及其内装有的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螺旋叶片内产生电磁涡流,磁涡流形成的闭合旋涡电流在金属内引起的涡流热效应可使均有金属构成的过流金属罐、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螺旋叶片、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连通相应底部或顶部通孔的管段等快速吸收热能,继而使流经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的供热介质(水)和流经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及过流金属罐内的传热室的传热介质
(油)吸收更多的热能,此外,由于供热介质在流过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沿螺旋线流动时,螺旋状流道的设计可明显延长供热介质在传热管内的滞留时间,使供热介质能吸储更多的电磁涡流释放的热能,进而提高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即在同样的流动容积内使过流流体供热介质加热时间大幅延长,使供热介质(水)的温度大大提升,再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供暖管路(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三通管与传热介质进流管路)中,部分较短的传热介质进流管路安装在三通管与部分较短的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例如: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呈弯曲状,其主体设置在三通管内,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前端管口与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相互固定密封连通的连接部位穿过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且与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密封固接,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经三通管出流管口/第一底部罐口伸进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继而与第一底部通孔固定密封连通,以此使得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与三通管周壁以互不接触的方式相对彼此固定,再例如: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呈直线段状,其主体置在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的前端管口经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前端管口/第一顶部罐口伸进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继而与第一顶部通孔固定密封连通,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的后端管口经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后端管口/第二底部罐口伸进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继而与第二底部通孔固定密封连通,以此使得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与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周壁以互不接触的方式相对彼此固定;因为传热介质(油)的比热容明显小于供热介质(水)的比热容,故流传热介质(油)在流过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及过流金属罐内的传热室后的温度就明显高于供热介质(水)在流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后的温度;由于传热介质(油)在依次流经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内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传热室及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内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后的温度明显大于供热介质(水)在依次流经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后的温度,所以,当传热介质(油)向第二传热室流动流经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且供热介质(水)流经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时,热介质(油)以环绕包覆供热介质(水)的状态放热给供热介质(水),传热介质(油)富含有的热能就可以进一步传递给供热介质(水),使供热介质(水)吸收更多的热能,供热介质(水)在流过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后的温度就会更高,存储的热能也就更多,继而也就在流过小型独栋小型建筑物内布设有的地暖供热管线时释放更多的热能给小型建筑物内部,因此,上述这种“部分较短的传热介质进流管路安装在三通管与部分较短的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的供热设计明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
13.由于第一供热泵的泵送供热介质(水)的流量保持稳定不变,第二供热泵的泵送传热介质(油)的流量由通用变频器调节,通过调节通用变频器即可达到调节第二供热泵泵送的传热介质(油)的流量,就可以调节传热介质(油)在第一、第二过流金属罐内或在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相对传热介质(油)的流速,当传热介质(油)和传热介质(油)的流速绝对差值越大,传热介质(油)单位时间给供热介质(水)传递的热量就越不充分、越少,供热介质(水)流经地暖供热管线的放热温度就相应降低,传热介质(油)相对传热介质(油)的流速越小,传热介质(油)单位时间给供热介质(水)传递的热量就越充分、越多,供热介质(水)流经地暖供热管线的放热温度就相应升高。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第一过流金属罐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第二过流金属罐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传热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传热管局部(图4中a处)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6a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底部/顶部堵板外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6b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过流金属罐内部的径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7a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底部堵板外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7b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顶部堵板外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3.图7c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过流金属罐内部的径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第一过流金属罐与第二过流金属罐连接结构的外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25.1-供热介质出流管路,2-供热流体介质,3-第一供热泵,4-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5-三通管,5a-三通管出流管口,5b-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c-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6a-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b-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7-第二供热泵,8-传热流体介质,9-传热介质进流管路,10-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1a-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1b-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12-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3-第二过流金属罐,14-第二顶部堵板,15-第二保温垫,16a-第一传热管,16b-第二传热管,17-第二底部堵板,18
‑‑
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9-第一过流金属罐, 20-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1-第一顶部堵板,22-第一保温垫,23-第一底部堵板,24-第一顶部通孔,25-第一顶部罐口,26-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27-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28-第一底部罐口,29-第一底部通孔,30-第二底部通孔,31-第二底部罐口,32-第二顶部罐口,33-第二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34-第二顶部通孔,35-第二底部堵板,36-第二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37-直线段状杆体,38-螺旋叶片,39-螺旋线状供热介质过流通道,40-第一电磁导电线圈,41-第二电磁导电线圈,42-第一传热室,43-第二传热室,44-第一进流室,45-第一出流室,46-第二进流室,47-第二出流室。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上设置有第一供热泵3,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底部连通有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远离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一端设置有三通管5,三通管5包括三通管出流管口5a、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且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与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相连通,三通管出流管口5a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过流金属罐19,第一过流金属罐19的顶端连通有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
20,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的内腔设置有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远离第一过流金属罐19的一端连通有第二过流金属罐13,第二过流金属罐13的顶端连通有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安装有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顶部堵板21,第二过流金属罐13内均安装有第二顶部堵板14和第二底部堵板35,第一顶部堵板21和第一底部堵板23各自的非中心部分分别对应均布贯穿开设有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26,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27,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顶部堵板21各自的中心部分分别对应贯穿开设有第一底部通孔29和第一顶部通孔24,第二底部堵板35的中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底部通孔30,第二顶部堵板14的偏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顶部通孔34,若干根传热管主体设置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传热管两端管口分别与出流孔、进流孔密封固接,过流罐周壁、堵板未贯穿开设出流孔或进流孔的部分与传热管之间的空间形成对应设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一传热室42和对应设置在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二传热室43,传热室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和传热管相互隔开而互不相通,第一过流金属罐19底部、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进流室44,第一过流金属罐19顶部、第一顶部堵板21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出流室45,第二过流金属罐13底部、第二底部堵板35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进流室46,第二过流金属罐13顶部、第二顶部堵板14和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出流室47,第一过流金属罐19,第二过流金属罐13上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保温垫22,第二保温垫15,第一保温垫22和第二保温垫15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电磁导电线圈40和第二电磁导电线圈41,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的内腔设置有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的一端连通有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a,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a上连通有传热介质进流管路9,传热介质进流管路9上设置有第二供热泵7,传热介质进流管路9远离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a的一端连通有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0,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0的顶部连通有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11b,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11b上连通有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1a,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的另一端与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部的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连通,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1a远离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11b的一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13连通,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1a远离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11b的一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13连通,在每根传热管内固定填充有直线段状杆体37与螺旋叶片38,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37与螺旋叶片38均由金属材料构成,螺旋叶片38以围绕直线段状杆体37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套装在直线段状杆体37上,螺旋叶片38与直线段状杆体37密封固接且同时与传热管周壁密封固接,传螺旋叶片38相应与直线段状杆体37、热管周壁共同形成围绕直线段状杆体37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流道—螺旋线状供热介质过流通道3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管路、三通管等也均由金属材料构成,保温垫均由岩棉构成,起到对过流金属罐进行保温的作用,防止其被由变频器施加在电磁导电线圈的高频电磁涡流加热的过流金属罐的热能大量散失。
28.供热介质和传热介质在三通管5、第一过流金属罐19、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与第二过流金属罐13内的流动方向相同,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后端管口连通第一供热泵3的进流口,第一供热泵3的出流口依次通过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
三通管出流管口5a、第一底部罐口28、第一进流室44、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27、第一传热管16a、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26、第一出流室45、第一顶部罐口25、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第二底部罐口31、第二进流室46、第二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36、第二传热管16b、第二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33、第二出流室47、第二顶部罐口32连通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的前端管口。
29.三通管出流管口5a周壁与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
30.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
31.第一传热管16a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第二传热管16b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
32.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3.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的后端管口通过供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第四供热介质出流管路、地暖供热管线固定连通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前端管口,供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在作用方面类似于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0,地暖供热管线基于已有供热技术设计预置布设在小型独栋小型建筑物内,电磁导电线圈的两端接头还需要与现今市售的电磁加热变频器的高频电源输出端配合电连接,电磁加热变频器加电工作时,能将适于电磁涡流产生的高频20-40khz交变电流输送至电磁导电线圈;若需要调节第二供热泵的转子转速/泵送流量,则第二供热泵需选用导热油泵/旋流泵及可电连接导热油泵的通用变频器,采用操控通用变频器即可调节设定第二供热泵的泵送流量,因为第一供热泵3的泵送供热介质水的流量此时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通过设定通用变频器即可达到调节第二供热泵泵送的传热介质油的流量,传热介质油的流量越大(流速越高),供热介质在流过第一过流金属罐19、 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或第二过流金属罐13后的温度就越低,反之就越高,继而达到动态调节供热介质水流经地暖供热管线的放热温度。
34.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
35.①
如图1-图3所示,第一供热泵3驱动传热介质总体沿填充有均布的黑点的管路循环流动,第二供热泵7驱动供热介质总体沿填充有均布的断开线段的管路循环流动;第一过流金属罐19与第二过流金属罐13内均安装有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第一顶部堵板21和第一底部堵板23各自的非中心部分分别对应均布贯穿开设有出流孔和进流孔,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顶部堵板21各自的中心部分分别对应贯穿开设有第一底部通孔29和第一顶部通孔24,第二底部堵板35的中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底部通孔30,第二顶部堵板14的偏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顶部通孔34,若干根传热管主体设置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传热管两端管口分别与出流孔、进流孔密封固接,过流罐周壁、堵板未开贯穿开设出流孔或进流孔的部分与传热管之间的空间形成对应设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的第一传热室42和对应设置在第二过流金属罐13内的第二传热室43,传热室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和传热管相互隔开而互不相通,第一过流金属罐19底部、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进流室44,第一过流金属罐19顶部、第一顶部堵板21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出流室45,第二过流金属罐13底部、第二底部堵板35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
第二进流室46,第二过流金属罐13顶部、第二顶部堵板和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出流室47;三通管5相应具有三通管出流管口5a、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在每根传热管内设置有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流道,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具体地举例说,在每根传热管内固定填充有直线段状杆体37与螺旋叶片38,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37与螺旋叶片38均由金属材料构成,螺旋叶片38以围绕直线段状杆体37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套装在直线段状杆体37上,螺旋叶片38与直线段状杆体37密封固接且同时与传热管周壁密封固接,传螺旋叶片38相应与直线段状杆体37、热管周壁共同形成围绕直线段状杆体37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流道—螺旋线状供热介质过流通道3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管路、三通管5等也均由金属材料构成,保温垫均由岩棉构成,起到对过流金属罐进行保温的作用,防止其被由变频器施加在电磁导电线圈的高频电磁涡流加热的过流金属罐的热能大量散失。
36.②
传热介质管路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第二供热泵7的出流口依次通过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a、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第一低部通孔29、第一传热室42、第一顶部通孔24、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第二底部通孔30、第二传热室43、第二顶部通孔34、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1a、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11b、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0、传热介质进流管路9连通第二供热泵7的进流口;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0的作用就是将由第二供热泵7从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1a泵送回流的传热介质进行循环暂存,并且在传热介质管路中的传热介质不足时,可即时给传热介质管路补加传热介质,使闭合的传热介质管路即时充满加热介质,保持传热介质在传热介质管路中足量循环流动,防止传热介质在传热介质管路内的流动中断。
37.③
供热介质管路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后端管口连通第一供热泵3的进流口,第一供热泵3的出流口依次通过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三通管出流管口5a(三通管出流管口5a周壁与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第一底部罐口28、第一进流室44、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27、第一传热管16a(第一传热管16a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26、第一出流室45、第一顶部罐口25、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第二底部罐口31、第二进流室46、第二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36、第二传热管16b(第二传热管16b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第二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33、第二出流室47、第二顶部罐口32连通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的前端管口。
38.④
如图1所示,供热介质和传热介质在三通管5、第一过流金属罐19、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与第二过流金属13罐内的流动方向相同。
39.⑤
在第一过流金属罐19和第二过流金属罐13上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保温垫22第二保温垫15,在第一保温垫22第二保温垫15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电磁导电线圈40和第二电磁导电线圈41。
40.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的后端管口通过供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第四供热介质出流管路、地暖供热管线固定连通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前端管口,供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在作用方面类似于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10,地暖供热管线基于已有供热技术设计预置布设在小型独栋小型建筑物内,电磁导电线圈41的两端接头
还需要与现今市售的电磁加热变频器的高频电源输出端配合电连接,电磁加热变频器加电工作时能将适于电磁涡流产生的高频(20-40khz)交变电流输送至电磁导电线圈41;若需要调节第二供热泵7的转子转速/泵送流量,则第二供热泵7需选用导热油泵/旋流泵及可电连接导热油泵的通用变频器,采用操控通用变频器即可调节设定第二供热泵的泵送流量,保持第一供热泵3的泵送供热介质(水)的流量稳定(不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操作通用变频器(输出给第二供热泵7的交流电频率)即可达到调节第二供热泵7泵送的传热介质(油)的流量,继而达到动态调节供热介质(水)流经地暖供热管线的放热温度。
41.⑦
第一供热泵3为大功率暖气循环泵,由南通明磊贸易有限公司市售且型号为drs-370,220v-50hz,p.w 370,class h,编号:ly206,流量峰值145l/min;第二供热泵7为旋流泵(导热油泵),由东莞油泵公司市售且型号为cy-2251/y-2051;可电连接导热油泵的通用变频器由杭州上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市售且型号为0.75kw系列;电磁加热变频器由佛山市佑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市售且型号为yh-kz001。
42.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创新点:电磁导电线圈41加载由变频器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后产生高频交变磁场,高频交变磁场主要在过流金属罐及其内装有的也由金属制成的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37,螺旋叶片38内产生电磁涡流,磁涡流形成的闭合旋涡电流在金属内引起的涡流热效应可使均有金属构成的过流金属罐、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37,螺旋叶片38、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连通相应底部或顶部通孔的管段等快速吸收热能,继而使流经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的供热介质(水)和流经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及过流金属罐内的传热室的传热介质(油)吸收更多的热能,此外,由于供热介质在流过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沿螺旋线流动时,螺旋状流道的设计可明显延长供热介质在传热管内的滞留时间,使供热介质能吸储更多的电磁涡流释放的热能,进而提高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即在同样的流动容积内使过流流体供热介质加热时间大幅延长,使供热介质(水)的温度大大提升,再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供暖管路(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三通管5与传热介质进流管路)中,部分较短的传热介质进流管路安装在进流室、出流室、三通管5与部分较短的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例如: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呈弯曲状,其主体设置在三通管5内,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前端管口与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a后端管口相互固定密封连通的连接部位穿过三通管5第二进流管口5c且与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密封固接,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后端管口经三通管5出流管口5a/第一底部罐口28伸进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继而与第一底部通孔29固定密封连通,以此使得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与三通管5周壁以互不接触的方式相对彼此固定,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及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位于三通管5中的环绕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的管段长度较短,而且,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一端与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的固定且其另一端经第一底部罐口28/三通管出流管口伸至第一进流室44内与第一底部通孔29固定,以此就能保持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与三通管5以互不接触的方式相对三通管5固定,再例如: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及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长度较短,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呈直线段状,其主体置在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内,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的前端管口经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前端管口/第一顶部罐口25伸进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继而与第一顶部通孔24固定密封连通,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的后端管口经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后端管口/第二底部罐
口31伸进第二过流金属罐13内继而与第二底部通孔30固定密封连通,以此使得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与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周壁以互不接触的方式相对彼此固定;因为传热介质(油)的比热容明显小于供热介质(水)的比热容,可先于供热介质(水)达到热饱和状态,故流传热介质(油)在流过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及过流金属罐内的传热室后的温度就明显高于供热介质(水)在流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后的温度;由于传热介质(油)在依次流经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内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的管段、传热室及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内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的管段后的温度明显大于供热介质(水)在依次流经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后的温度,所以,当传热介质(油)经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向第二传热室43流动且供热介质(水)流经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时,传热介质(油)就可以以被供热介质(水)环绕包覆的状态放热给供热介质(水),传热介质(油)富含有的热能就可以进一步传递给供热介质(水),使供热介质(水)就能吸收更多的热能,同理,供热介质(水)在流过第二过流金属罐13而进入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后的温度就会明显进一步明显升高,供热介质(水)所存储的热能也就更多,继而也就在流过小型独栋小型建筑物内布设有的地暖供热管线时释放更多的热能给小型建筑物内部。因此,本实用新型这种“部分较短的传热介质进流管路安装在三通管与部分较短的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的供热设计明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磁涡流热能的吸储利用率。
43.⑨
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中的大部分管段内置在三通管5内的结构设计可使供热介质(水)和传热介质(油)隔绝开来而分别对应在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内流动;
44.⑩
由于第一供热泵3的泵送供热介质(水)的流量保持稳定不变,第二供热泵7的泵送传热介质(油)的流量由通用变频器调节,通过预设通用变频器输出工频即可达到调节第二供热泵泵送的传热介质(油)的流量,就可以调节传热介质(油)在第一、第二过流金属罐内或在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内相对传热介质(油)的流速,当传热介质(油)和传热介质(油)的流速绝对差值越大,传热介质(油)单位时间给供热介质(水)传递的热量就越不充分、越少,供热介质(水)流经地暖供热管线的放热温度就相应降低,传热介质(油)相对传热介质(油)的流速越小,传热介质(油)单位时间给供热介质(水)传递的热量就越充分、越多,供热介质(水)流经地暖供热管线的放热温度就相应升高。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创新点:一、堵板、传热管等在金属过流罐内的配装使供热介质(水)和传热介质(油)在金属过流罐内以相互隔绝的方式分开流动;二、传热管内设置有螺旋状流道;三、部分较短的传热介质进流管路安装在三通管与部分较短的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本实用新型的最终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高了电磁涡流热能给供热介质的传热能效。
4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