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7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工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欠缺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工业废水废渣不经处理的随意排放和堆砌,都对地表和地下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地下水的污染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3.可渗透反应墙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原位修复地下水的技术,具体是在污染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上,安装一个由活性材料构成的反应墙,当污染地下水流经可渗透反应墙后,墙体内的活性材料通过物理吸附、化学沉淀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相比于传统的泵抽治理污染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是一种更为有效、经济的处理技术。
4.目前,使用可渗透反应墙进行修复污染地下水仍存在一些缺陷。墙体内的活性材料会受到周围含水层介质的挤压作用,使反应墙的孔隙度降低,从而导致墙体内优先流的产生。这会大大降低反应墙的使用寿命和对活性材料的利用率。此外,渗透反应墙存在一定的实效性,需定期更换,更换反应介质基本上需要重新安装反应墙系统,常用大开挖方式,成本较高,且很难对修复介质进行规范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可有效减弱含水层对墙体内部活性材料的挤压作用,防止活性材料因挤压而降低孔隙度,运行维护成本低,反应介质更换方便。
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固定墙架、多块挡板和内设活性材料的反应层,多块所述挡板分别布满于所述固定墙架的两侧形成支撑墙面,所述反应层填充于两侧支撑墙面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中,且可自所述固定墙架内自由取出,每个所述挡板上布满渗透孔。
8.所述固定墙架的两侧支撑墙面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由下至上被分隔为多层网格架,多个所述网格架由下至上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反应层填充于各层的所述网格架中。
9.所述挡板为钢板结构,每个所述挡板的尺寸与所述网格架的外侧面尺寸相匹配。
10.每层所述网格架中被分隔为多个网格结构,所述反应层有多个反应块组成,所述反应块对应填充于各层网格架的所述网格结构中。
11.两所述反应块呈前后并列设置于同一个所述网格结构中,每个所述反应块占用所述网格结构的一半区域。
12.每个所述反应块为包裹有活性材料的铁丝网结构。
13.所述固定墙架由多根可拆卸的钢管拼接组装而成,其包括墙面支撑管和墙面连接管,所述墙面支撑管组装后形成多个呈矩阵分布的网格墙面,两所述网格墙面之间通过所述墙面连接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挡板布满于所述网格墙面的各网格中。
14.所述墙面支撑管的钢管直径大于所述墙面连接管的钢管直径。
15.所述渗透孔的孔径为0.15~0.25cm,相邻两个所述渗透孔之间的间隔为 0.2~0.4cm。
16.所述活性材料为零价铁颗粒、活性炭、石英砂、石灰石颗粒中的一种。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8.a.本实用新型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通过将反应层设置于两侧支撑墙面所形成的钢性空腔中,两侧支撑墙面可有效减弱含水层对墙体内部活性材料的挤压作用,且对含水层的介质具有支撑作用,防止活性材料因挤压而降低孔隙度,从而增加污染水体在反应墙内的停留时间,有效降低优先流的产生,提高了反应墙的使用寿命和对活性材料的利用率。且本实用新型装置拆装方便,运行维护成本低,反应介质更换方便。
19.b.本实用新型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结构简单,可灵活拼接组装,在使用过程中搭建便捷,可按实际场地需求,拼接合适大小的反应墙体。
20.c.本实用新型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两反应块呈前后并列设置于同一个网格结构中,每个反应块占用网格结构的一半区域,当地下水流流出可渗透反应墙后仍未达标,需更换内部反应层材料时,取出地下水流入可渗透反应墙那侧的反应块,将另一侧的反应块材料放至地下水流入的那侧,另外空出的位置用新的反应块材料填满,实现可对失活的材料进行选择性更换,有效提高活性材料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外框架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单元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识如下:
26.1-固定墙架,11-方形网格架;2-挡板;3-渗透孔;4-反应层,41-反应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挤压、防变形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固定墙架1、多块挡板2和内设活性材料的反应层4,多块挡板 2分别布满于固定墙架1的两侧形成支撑墙面,反应层4填充于两侧支撑墙面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中,且可自固定墙架1内自由取出,每个挡板2上布满渗透孔3,地下水流通过渗透孔3流入或流出可渗透反应墙。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减弱含水层对墙体内部活性材料的挤压作用,且对对含水层的介质具有支撑作用,防止活性材料因挤压而降低孔隙度,从而增加污染水体在反应墙内的停留时间,有效降低优先流的产生,提高了反应墙的使用寿命和对活性材料的利用率。且本实用新型装置拆装方便,运行维护成本低,反应介质更换方便。
31.进一步地,固定墙架1的两侧支撑墙面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由下至上被分隔为多层网格架,多个网格架11由下至上形成一体式结构,反应层4填充于各层的网格架11中。挡板2为钢板结构,每个挡板2的尺寸与网格架 11的外侧面尺寸相匹配。每层网格架11中被分隔为多个网格结构,反应层 4有多个反应块41组成,反应块41对应填充于各层网格架11的网格结构中。两反应块41呈前后并列设置于同一个网格结构中,每个反应块41占用网格结构的一半区域。当地下水流流出可渗透反应墙后仍未达标,需更换内部反应层材料时,取出地下水流入可渗透反应墙那侧的反应块,将另一侧的反应块材料放至地下水流入的那侧,另外空出的位置用新的反应块材料填满。每个反应块41为包裹有活性材料的铁丝网结构,活性材料可选为零价铁颗粒、活性炭、石英砂、石灰石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32.固定墙架1由多根可拆卸的钢管拼接组装而成,其包括墙面支撑管和墙面连接管,墙面支撑管组装后形成多个呈矩阵分布的网格墙面,两网格墙面之间通过墙面连接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挡板2布满于网格墙面的各网格中。墙面支撑管的钢管直径大于墙面连接管的钢管直径。特别地,固定墙架1可由中空、长1m、厚0.3cm的钢管拼接而成,构成固定墙架1最外侧的钢管的外直径选为5cm,内侧的钢管的外直径选为2cm。挡板2由许多1m
×
1m的小钢板组成。反应块41长宽均为1m,厚0.5m。渗透孔3的孔径为0.15~0.25cm,优选为0.2cm,相邻两个渗透孔之间的间隔为 0.2~0.4cm,优选为0.3cm。
33.本实用新型中可渗透反应墙在搭建过程中,先将固定墙架1拼接在反应墙体所在位置,再将挡板2固定在固定墙架1的前后两面,确保待修复的污染地下水流从反应墙的前面流入。然后将包裹有活性材料的反应块41,紧密的堆叠到固定墙架1内,反应块41内的活性材料可根据需修复的污染地下水类型进行灵活替换。污染地下水从可渗透反应墙前面的渗流孔3流入墙体内部进行修复,净化后的水体从反应墙的后面渗流孔3流出墙体。当可渗透反应墙长时间使用,地下水流流出可渗透反应墙后仍未达标,需更换内部反应材料时,拆卸下固定墙架1上部的钢管,取出反应墙前面那层的反应块41,将后侧的反应块41移至前
侧,在后侧空出的位置重新放置新的反应块41,充分利用活性材料的修复效果。
3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灵活拼接组装,在使用过程中搭建便捷,可按实际场地需求,拼接合适大小的反应墙体。可对失活的材料进行选择性更换,有效提高活性材料的利用率。
35.本实用新型未述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3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