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推拉式泵管控制装置,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建筑业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的一种主流形式。由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楼层高荷载大的特点,墙、柱的混凝土标号要高于楼板,因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应特别注意不同标号的混凝土的浇筑部位。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为:先浇墙柱,后浇梁板,在浇筑墙柱时,泵管转移过程,泵管内剩余混凝土会洒落在楼板上,由于楼板钢筋已绑扎完成,难以清理;若清理不及时,会在拆完模板的楼板底出现“补丁”,既影响楼板强度,也影响观感,同时布料机在挪泵过程中混凝土容易漏出污染外架安全网。如何实现高低标号混凝土分开浇筑,保证结构质量及混凝土成型观感效果是项目施工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推拉式泵管控制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混凝土推拉式泵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架和与其连接的泵管,所述矩形框架的一组相对长边的内侧对称开设有等长的滑槽,所述矩形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可推拉的截止板,所述截止板的一组相对边卡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截止板可推拉移动封堵住泵管。
5.进一步的,所述泵管通过板材连接固定在所述矩形框架上的一端,所述板材固定在矩形框架上方靠近长度方向一侧的位置,所述板材的中部开设有不小于泵管直径的通孔,所述泵管的轴向中心与通孔对齐,称矩形框架固定泵管的一端为上游,相对端为下游;
6.所述矩形框架的上游侧上下并排设置有连接其长边的上游上支架和上游下支架,所述上游上支架和上游下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上下两侧;所述矩形框架的下游侧短边设置有下游下支架,所述下游下支架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下侧。
7.进一步的,所述截止板的下游侧设置有拉杆。
8.进一步的,所述泵管的下游侧设置有中游固定环,当所述截止板处于上游封堵状态时,所述拉杆卡在中游固定环中固定;所述矩形框架的下游侧短边设置有下游固定环,当所述截止板处于下游非封堵状态时,所述拉杆卡在下游固定环中固定。
9.进一步的,所述拉杆呈“l”形,由水平杆和竖直杆连接组成,所述水平杆垂直于截止板的侧面,所述竖直杆垂直于水平杆所在的平面,且竖直向上。
10.进一步的,所述中游固定环由中游圆杆和中游波形圆杆连接组成,所述中游波形圆杆平行于水平杆,所述中游波形圆杆由三个半圆端点共面相切连接而成,且相邻半圆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中游波形圆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杆垂直。
11.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架的中部设置有中游上支架和中游下支架,所述中游上支
架和中游下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上下两侧,所述中游固定环设置在中游上支架的下游侧,所述中游圆杆垂直于中游上支架的下游侧面;
12.所述下游固定环由下游圆杆和下游波形圆杆连接组成,所述下游波形圆杆平行于水平杆,所述下游波形圆杆由三个半圆端点共面相切连接而成,且相邻半圆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下游波形圆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杆垂直。
13.进一步的,所述下游圆杆由长杆和短杆连接组成,所述长杆和短杆平行于截止板所在的平面,所述长杆设置在滑槽的上侧,所述短杆垂直于长杆。
14.进一步的,所述泵管的外壁面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一圈抱箍凹槽。
15.基于一种混凝土推拉式泵管控制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6.步骤1,检查装置:检查泵管管壁是否有裂缝,检查矩形框架是否有变形、是否牢固,检查截止板是否能够正常滑动;
17.步骤2,安装装置:将该装置的泵管外接于混凝土布料机的软管端头,用抱箍锁死,解开拉杆并向下游拉,通过拉杆滑动截止板,将拉杆扣入下游固定环;
18.步骤3,更换浇筑部位:当一个柱子混凝土浇筑完毕转移到另一个柱子或者一片区域混凝土浇筑完毕需要挪布料机时,先停止混凝土泵送,解开拉杆并向上游推,通过拉杆滑动截止板,将拉杆扣入中游固定环,阻止泵管内的混凝土继续流出,解开抱箍,当布料机方向调转完成或布料机移动完成后重复步骤2;
19.步骤4,维护保养: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解开抱箍,将该装置拆卸下来,清除装置表面及其缝隙内残留的混凝土,放于干燥通风处保存进一步的,所述泵管的上端口设置有泵管抱箍。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通过截止板的推拉设置,实现了对泵管内混凝土的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将高低标号混凝土分开浇筑的目的,以此来提高结构质量及观感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取材常见,加工方便,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透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截止板非封堵状态的透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截止板封堵状态的透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截止板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宽度边剖面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长度边剖面图,
30.图中:1-矩形框架,f1-上游上支架,f2-上游下支架,f3-下游下支架,f4-中游上支架,f5-中游下支架,2-泵管,3-滑槽,4-截止板,5-拉杆,5a-水平杆,5b-竖直杆,6-板材,7-中游固定环,7a-中游圆杆,7b-中游波形圆杆,8-下游固定环,8a-下游圆杆,8a1-长杆,8a2-短杆,8b-下游波形圆杆,9-抱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从整体上包括矩形框架1、泵管2、滑槽3、截止板4、拉杆5、板材6、中游固定环7、下游固定环8、抱箍凹槽9,矩形框架1的一组相对长边的内侧对称开设有等长的滑槽3,矩形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可推拉的截止板4,截止板4的一组相对边卡在滑槽3内,截止板4的推拉移动可封堵住泵管,为方便使用,截止板4的侧面还设置有拉杆5。如图6所示,截止板4近似方形,长度约为矩形框架1长度的一半,拉杆5由水平杆5a和竖直杆5b连接组成,所述水平杆5a垂直于截止板4的侧面,所述竖直杆5b垂直于水平杆5a所在的平面,且竖直向上。
33.如图8所示,矩形框架1的上游侧并排设置有连接其长度边的上游上支架f2和上游下支架f2,且分别与滑槽3的上下两端对应突起部分连接;矩形框架1的下游宽度边为一根下游下支架f3,且与所述滑槽3的下端对应突起部分连接;矩形框架1的中部设置有中游上支架f4和中游下支架f5,且分别与所述滑槽3的上下两端对应突起部分连接。
34.如图2所示,上游上支架f2、中游上支架f4和矩形框架1的两个长度边包围形成的方形区域设置有中部开口的板材6,板材6的中部开口边缘与泵管2的底部边缘连接,泵管2的外壁面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一圈抱箍凹槽9,用于外加抱箍来固定混凝土布料机的软管端头。
35.中游上支架f4的下游侧面居中设置有中游固定环7,中游固定环7平行于截止板4所在的平面,中游固定环7由中游圆杆7a和中游波形圆杆7b连接组成,中游圆杆7a垂直于中游上支架f4的下游侧面,中游波形圆杆7b由三个半圆端点共面相切连接而成,且相邻半圆的开口方向相反,中游波形圆杆7b所在平面与竖直杆5b垂直。当截止板4处于如图4所示的封堵状态时,即推入截止板4,能够轻松地将拉杆5扣入固定环7,阻止泵管内混凝土的注入。
36.矩形框架1的下游宽度边设置有下游固定环8,下游固定环8平行于截止板4所在的平面,下游固定环8由下游圆杆8a和下游波形圆杆8b连接组成,下游圆杆8a的长杆8a1平行于下游下支架f3与滑槽3的上端对应突起部分连接,且长度为下游下支架f3的一半,下游圆杆8a的短杆8a2垂直于长杆8a1,且方向向外,所述下游波形圆杆8b与中游波形圆杆7b完全相同。同样地,下游波形圆杆8b的中部半圆开口位置至所述长杆8a1的距离与所述拉杆5的水平长度相等,如此,当截止板4处于如图3所示的非封堵状态时,即拉出截止板4,能够轻松地将拉杆5扣入固定环8,便于泵管内混凝土的注入。
37.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