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原竹杆的组合楼板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建筑业越来越倡导可再生建材的利用。竹材因其自然生长且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房屋建筑。竹材结构还具有较低的全寿命建筑能耗、优良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美观等优点。
3.原竹楼板的稳定性是竹材结构的关键,然而,现有原竹楼板存在稳定性差、刚度低的问题,无法满足较大的荷载要求,同时,考虑到原竹楼板施工复杂的缺陷,严重影响竹材结构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原竹杆的组合楼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原竹杆的组合楼板结构,包括钢框架和设置在钢框架内部的楼板竹架。
6.所述钢框架为由四根c型钢相连接形成的矩形框,四根c型钢的开口均朝向钢框架的内侧,每根c型钢的上下翼缘之间紧密排列有竖直的若干竹段,若干竹段排列形成的竹排延伸至对应c型钢的两端。
7.所述楼板竹架包括若干原竹杆件和若干原竹支杆,水平的若干原竹杆件沿钢框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形成一层原竹杆件组,上下两层原竹杆件组间隔布置且分别与若干竹段所形成竹排的上下边缘齐平。两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原竹杆件的数量相同且在竖直方向上两两对应。
8.与所述钢框架长度方向平行的两根c型钢均记为c型钢ⅰ,两根c型钢ⅰ内的部分竹段记为竹段ⅰ,每根竹段ⅰ的上下端分别低于所在竹排的上下边缘,这些竹段ⅰ沿所在c型钢ⅰ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c型钢ⅰ内的竹排上下边缘形成若干相互间隔的缺口。
9.与所述钢框架宽度方向平行的两根c型钢均记为c型钢ⅱ,靠近两根c型钢ⅱ的原竹杆件与对应c型钢ⅱ内的竹排紧贴。
10.上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根c型钢ⅰ内并安装到对应竹排上边缘的缺口内,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根c型钢ⅰ内并安装到对应竹排下边缘的缺口内,对拉螺杆穿过c型钢ⅰ的上下翼缘、竹段ⅰ、上下层原竹杆件组的原竹杆件,一颗螺母旋入对拉螺杆的上端并与从上翼缘的上表面抵紧,另一颗螺母旋入对拉螺杆的下端并与c型钢ⅰ下翼缘的下表面抵紧。
11.若干所述原竹支杆竖直设置,原竹支杆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在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上。
12.上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的每根原竹杆件上均安装有若干套箍组件,下层原竹杆
件组中相邻两根原竹杆件之间通过套箍组件连接有若干撑杆。
13.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每根原竹杆件与上层原竹杆件组中相对应原竹杆件邻近的原竹杆件之间通过套箍组件连接有若干撑杆
·
。
14.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上设置有若干原竹杆件,这些原竹杆件记为原竹杆件ⅰ,若干原竹杆件ⅰ与钢框架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沿钢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靠近两根c型钢ⅰ的原竹杆件与对应c型钢ⅰ内的竹排紧贴。
15.所述楼板竹架的上表面铺设有砂浆层,下表面安装有波形钢板或压型钢板。
16.进一步,所述套箍组件包括钢套箍、端头螺栓和贯穿螺栓。
17.所述钢套箍包括弧形箍板和翼板,两块翼板分别连接在弧形箍板的两端,弧形箍板上设有供贯穿螺栓穿过的两个通孔。
18.所述钢套箍套设在原竹杆件上,撑杆的端部位于钢套箍的两块翼板之间,撑杆的端部通过端头螺栓与对应的两块弧形箍板连接,贯穿螺栓穿过弧形箍板上的两个通孔和原竹杆件并旋紧螺母。
19.进一步,所述原竹支杆采用竖直螺杆连接在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之间,竖直螺杆穿过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相对应的原竹杆件以及原竹支杆,竖直螺杆的上下端伸出原竹杆件并旋有螺母,每个螺母与原竹杆件之间设置有弧形垫片。
20.进一步,所述原竹杆件ⅰ通过异形抱箍与下层原竹杆件组的每根原竹杆件连接,异形抱箍包括钢圆环和抱箍ⅰ,钢圆环的外壁和抱箍ⅰ的外壁焊接且两者的轴线垂直,抱箍ⅰ固定在下层原竹杆件组的原竹杆件上,原竹杆件ⅰ穿过钢圆环。
2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采用c型钢与原竹杆件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了整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原材的损耗,有利于原竹结构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为楼板结构整体示意图;
23.图2为撑杆的连接示意图;
24.图3为楼板结构内部的示意图;
25.图4为原竹杆件ⅰ的连接示意图;
26.图5为钢套箍示意图;
27.图6为套箍组件的安装详图。
28.图中:套箍组件1、钢套箍101、弧形箍板1011、翼板1012、端头螺栓102、贯穿螺栓103、撑杆2、原竹杆件3、c型钢11、竹段13和原竹支杆14。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0.实施例1:
3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原竹杆的组合楼板结构,包括钢框架和设置在钢框架内
部的楼板竹架。
32.参见图1,所述钢框架为由四根c型钢11相连接形成的矩形框,四根c型钢11的开口均朝向钢框架的内侧,每根c型钢11的上下翼缘之间紧密排列有竖直的多根竹段13,多根竹段13排列形成的竹排延伸至对应c型钢11的两端。
33.参见图3,所述楼板竹架包括多根原竹杆件3和多根原竹支杆14,水平的多根原竹杆件3沿钢框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形成一层原竹杆件组,上下两层原竹杆件组间隔布置且分别与多根竹段13所形成竹排的上下边缘齐平。两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原竹杆件3的数量相同且在竖直方向上两两对应。
34.与所述钢框架长度方向平行的两根c型钢11均记为c型钢ⅰ,两根c型钢ⅰ内的部分竹段13记为竹段ⅰ,每根竹段ⅰ的上下端分别低于所在竹排的上下边缘,这些竹段ⅰ沿所在c型钢ⅰ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c型钢ⅰ内的竹排上下边缘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缺口。
35.与所述钢框架宽度方向平行的两根c型钢11均记为c型钢ⅱ,靠近两根c型钢ⅱ的原竹杆件3与对应c型钢ⅱ内的竹排紧贴。
36.参见图3,上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3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根c型钢ⅰ内并安装到对应竹排上边缘的缺口内,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3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根c型钢ⅰ内并安装到对应竹排下边缘的缺口内,对拉螺杆穿过c型钢ⅰ的上下翼缘、竹段ⅰ、上下层原竹杆件组的原竹杆件3,一颗螺母旋入对拉螺杆的上端并与从上翼缘的上表面抵紧,另一颗螺母旋入对拉螺杆的下端并与c型钢ⅰ下翼缘的下表面抵紧。
37.多根所述原竹支杆14竖直设置,原竹支杆14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在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3上。参见图4,所述原竹支杆14采用竖直螺杆连接在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之间,竖直螺杆穿过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相对应的原竹杆件3以及原竹支杆14,竖直螺杆的上下端伸出原竹杆件3并旋有螺母,每个螺母与原竹杆件3之间设置有弧形垫片。
38.参见图2,上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的每根原竹杆件3上均安装有多个套箍组件1,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相邻两根原竹杆件3之间通过套箍组件1连接有多根撑杆2。
39.所述套箍组件1包括钢套箍101、端头螺栓102和贯穿螺栓103。
40.参见图5,所述钢套箍101包括弧形箍板1011和翼板1012,两块翼板1012分别连接在弧形箍板1011的两端,弧形箍板1011上设有供贯穿螺栓103穿过的两个通孔。
41.参见图6,所述钢套箍101套设在原竹杆件3上,撑杆2的端部位于钢套箍101的两块翼板1012之间,撑杆2的端部通过端头螺栓102与对应的两块弧形箍板1011连接,贯穿螺栓103穿过弧形箍板1011上的两个通孔和原竹杆件3并旋紧螺母。
42.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每根原竹杆件3与上层原竹杆件组中相对应原竹杆件3邻近的原竹杆件3之间通过套箍组件1连接有多根撑杆2。
43.参见图3,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上设置有多根原竹杆件3,这些原竹杆件3记为原竹杆件ⅰ,多根原竹杆件ⅰ与钢框架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沿钢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靠近两根c型钢ⅰ的原竹杆件3与对应c型钢ⅰ内的竹排紧贴。
44.参见图4,所述原竹杆件ⅰ通过异形抱箍与下层原竹杆件组的每根原竹杆件3连接,异形抱箍包括钢圆环和抱箍ⅰ,钢圆环的外壁和抱箍ⅰ的外壁焊接且两者的轴线垂直,抱箍ⅰ固定在下层原竹杆件组的原竹杆件3上,原竹杆件ⅰ穿过钢圆环。
45.所述楼板竹架的上表面铺设有砂浆层,下表面安装有波形钢板或压型钢板。
46.实施例2:
47.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原竹杆的组合楼板结构,包括钢框架和设置在钢框架内部的楼板竹架。
48.参见图1,所述钢框架为由四根c型钢11相连接形成的矩形框,四根c型钢11的开口均朝向钢框架的内侧,每根c型钢11的上下翼缘之间紧密排列有竖直的多根竹段13,多根竹段13排列形成的竹排延伸至对应c型钢11的两端。
49.参见图3,所述楼板竹架包括多根原竹杆件3和多根原竹支杆14,水平的多根原竹杆件3沿钢框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形成一层原竹杆件组,上下两层原竹杆件组间隔布置且分别与多根竹段13所形成竹排的上下边缘齐平。两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原竹杆件3的数量相同且在竖直方向上两两对应。
50.与所述钢框架长度方向平行的两根c型钢11均记为c型钢ⅰ,两根c型钢ⅰ内的部分竹段13记为竹段ⅰ,每根竹段ⅰ的上下端分别低于所在竹排的上下边缘,这些竹段ⅰ沿所在c型钢ⅰ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c型钢ⅰ内的竹排上下边缘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缺口。
51.与所述钢框架宽度方向平行的两根c型钢11均记为c型钢ⅱ,靠近两根c型钢ⅱ的原竹杆件3与对应c型钢ⅱ内的竹排紧贴。
52.参见图3,上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3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根c型钢ⅰ内并安装到对应竹排上边缘的缺口内,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3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根c型钢ⅰ内并安装到对应竹排下边缘的缺口内,对拉螺杆穿过c型钢ⅰ的上下翼缘、竹段ⅰ、上下层原竹杆件组的原竹杆件3,一颗螺母旋入对拉螺杆的上端并与从上翼缘的上表面抵紧,另一颗螺母旋入对拉螺杆的下端并与c型钢ⅰ下翼缘的下表面抵紧。
53.多根所述原竹支杆14竖直设置,原竹支杆14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在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的原竹杆件3上。
54.参见图2,上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的每根原竹杆件3上均安装有多个套箍组件1,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相邻两根原竹杆件3之间通过套箍组件1连接有多根撑杆2。
55.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中每根原竹杆件3与上层原竹杆件组中相对应原竹杆件3邻近的原竹杆件3之间通过套箍组件1连接有多根撑杆2。
56.参见图3,下层所述原竹杆件组上设置有多根原竹杆件3,这些原竹杆件3记为原竹杆件ⅰ,多根原竹杆件ⅰ与钢框架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沿钢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靠近两根c型钢ⅰ的原竹杆件3与对应c型钢ⅰ内的竹排紧贴。
57.所述楼板竹架的上表面铺设有砂浆层,下表面安装有波形钢板或压型钢板。
58.实施例3:
59.本实施例主要结构同实施例2,进一步,所述套箍组件1包括钢套箍101、端头螺栓102和贯穿螺栓103。
60.参见图5,所述钢套箍101包括弧形箍板1011和翼板1012,两块翼板1012分别连接在弧形箍板1011的两端,弧形箍板1011上设有供贯穿螺栓103穿过的两个通孔。
61.参见图6,所述钢套箍101套设在原竹杆件3上,撑杆2的端部位于钢套箍101的两块翼板1012之间,撑杆2的端部通过端头螺栓102与对应的两块弧形箍板1011连接,贯穿螺栓103穿过弧形箍板1011上的两个通孔和原竹杆件3并旋紧螺母。
62.实施例4:
63.本实施例主要结构同实施例2,进一步,参见图4,所述原竹支杆14采用竖直螺杆连接在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之间,竖直螺杆穿过上下层原竹杆件组中相对应的原竹杆件3以及原竹支杆14,竖直螺杆的上下端伸出原竹杆件3并旋有螺母,每个螺母与原竹杆件3之间设置有弧形垫片。
64.实施例5:
65.本实施例主要结构同实施例2,进一步,参见图4,所述原竹杆件ⅰ通过异形抱箍与下层原竹杆件组的每根原竹杆件3连接,异形抱箍包括钢圆环和抱箍ⅰ,钢圆环的外壁和抱箍ⅰ的外壁焊接且两者的轴线垂直,抱箍ⅰ固定在下层原竹杆件组的原竹杆件3上,原竹杆件ⅰ穿过钢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