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纺织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棉花是一种纺织原料。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获取棉卷,棉花经定型设备加热成型后,收卷设备对成型棉进行收卷,从而得到棉卷。
3.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保持定型设备的出料速度和收卷设备的收卷速度基本一致,当定型设备的出料口高于收卷设备入口的高度时,需要人工检测即将进入收卷设备的无胶棉的高度是否高于或低于收卷设备入口的高度,以此判断成型棉上的张力是否均匀。若即将进入收卷设备的无胶棉的高度远高于收卷设备入口的高度,则工作人员减小无胶棉的收卷速度,避免无胶棉上的拉力过大,拉坏无胶棉。
4.针对上述相关问题,发明人发现:人工根据无胶棉的高度判断无胶棉的收卷速度进而调节收卷设备的收卷速度,人力成本高,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人工检测无胶棉收卷速度及调节收卷速度的人力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包括:
8.收卷组件,用于收卷无胶棉;
9.第一检测组件,沿无胶棉的收卷路径设置于所述收卷组件的上游,用于检测经过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无胶棉的高度,发出第一检测信息;以及,
10.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及所述收卷组件相通信,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基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向所述收卷组件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使得所述收卷组件降低收卷速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检测组件检测无胶棉的高度,当无胶棉经过第一检测组件时,若无胶棉的高度达到第一检测组件设置的高度值,说明无胶棉处于绷紧状态,此时控制器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收卷组件,收卷组件降低收卷速度,进而避免由于收卷速度过快导致无胶棉受到的拉力过大,从而减少无胶棉被拉坏的可能性,同时无须人工进行检验,降低了人工成本。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
13.第一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无胶棉是否靠近;以及,
14.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相连接,用于设置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的高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无胶棉是否靠近第一接近传感器,由于第一接近传感器在使用时高度固定,通过检测无胶棉是否与第一接近传感器接触,
即可检测无胶棉是否达到第一接近传感器所处高度。
16.可选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
17.支撑杆,与地面相固定连接;
18.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相固定连接;
19.第一固定管,滑移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且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固定连接;以及,
20.锁紧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固定管在所述支撑杆中的位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管在支撑杆中的位置,进而调节第一接近传感器所处的高度。
22.可选的,所述锁紧件包括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与所述第一固定管相螺纹连接且与所述支撑杆相抵紧。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纹杆用户固定第一固定管的位置。
24.可选的,所述张力调节装置还包括:
25.第二检测组件,沿无胶棉的收卷路径设置于所述收卷组件的上游,与所述控制器相通信,用于检测经过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无胶棉的高度,并发出第二检测信息至控制器;
26.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向所述收卷组件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使得所述收卷组件增加收卷速度。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经过第二检测组件的无胶棉的高度并发出第二检测信息至控制器;控制器基于第二检测信息向收卷组件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使得收卷组件增加收卷速度,减少收卷速度过慢导致无胶棉堆积,无胶棉与地面接触导致无胶棉被污染的可能性。
28.可选的,所述收卷组件包括:
29.收卷辊,转动轴线与无胶棉的收卷路径相平行;
30.连接架;
31.收卷辊,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架,且转动轴线与所述收卷辊的转动轴线相平行;以及,
32.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收卷辊转动;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控制信号进行转速调节。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无胶棉的一端与收卷辊相固定连接,拉动辊转动时带动无胶棉在收卷辊上收卷。
34.可选的,所述收卷组件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之间设置有预冷传送装置;所述预冷传送装置包括:
35.安装架,设置于所述收卷组件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之间;
36.第一转动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转动轴线与所述收卷辊转动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一转动辊位于所述安装架的其中一端;
37.第二转动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辊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38.传送带,绕过所述第一转动辊及第二转动辊,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辊及第二转动辊同步转动;
39.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辊与所述收卷辊同步转动。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胶棉在传送带中传输的过程中进行冷却提高无胶棉的
性能,同时传送带带动无胶棉移动,便于无胶棉在收卷辊上进行收卷。
41.可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动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设置有用于传动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转动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收卷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二链条。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一个电机既能驱动带动辊转动,又能驱动传动带移动,节省了电机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成本。
43.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所述预冷传送装置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
44.可选的,所述导向组件包括:
45.导向台,沿无胶棉的收卷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于所述预冷传送装置之间;所述导向台开设有供无胶棉通过的导向口;以及,
46.导向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导向台,便于无胶棉进入所述导向口。
附图说明
47.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48.图2是本技术主要用于展示第一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
50.附图标记说明:1、控制器;2、第一接近传感器;3、支撑杆;4、第一固定板;5、第一固定管;6、第一螺纹杆;7、拉动辊;8、连接架;9、收卷辊;10、电机;11、安装架;12、第一转动辊;12、第二转动辊;13、传送带;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一链条;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二链条;20、导向台;21、导向杆;22、第二接近传感器;23、第二固定板;24、第二螺纹杆;25、导向口;26、第二转动辊;27、第二固定管。
具体实施方式
5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参照图1,一种蓬松复合无胶棉收卷的张力调节装置包括:收卷组件、第一检测组件及控制器1。具体的,收卷组件用于收卷无胶棉,无胶棉经定型设备定型后通过收卷组件进行收卷。第一检测组件沿无胶棉的收卷路径设置于收卷组件的上游,即无胶棉先经过第一检测组件再经过收卷组件;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经过第一检测组件的无胶棉的高度并发出第一检测信息,上述的检测为判别无胶棉的高度是否达到设置的高度值。控制器1与第一检测组件及收卷组件相通信;控制器1接收第一检测组件发出的第一检测信息后,基于第一检测信息向收卷组件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使得收卷组件降低收卷速度。
53.在本技术中,通过第一检测组件检测无胶棉的高度,当无胶棉经过第一检测组件时,若无胶棉的高度达到第一检测组件设置的高度值,说明无胶棉处于绷紧状态,此时控制器1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收卷组件,收卷组件降低收卷速度,进而避免由于收卷速度过快导致无胶棉受到的拉力过大,从而减少无胶棉被拉坏的可能性。
54.参照图2,第一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接近传感器2及支撑部件。第一接近传感器2用于检测无胶棉是否靠近第一接近传感器2,由于第一接近传感器2在使用时高度固定,通过检
测无胶棉是否与第一接近传感器2接触,即可检测无胶棉是否达到第一接近传感器2所处高度。支撑部件与第一接近传感器2相连接,支撑部件用于固定第一接近传感器2,并用于设置第一接近传感器2的高度。
55.继续参照图2,支撑部件包括支撑杆3、第一固定板4、第一固定管5及锁紧件。支撑杆3呈竖直设置,支撑杆3与地面相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4与第一接近传感器2相固定连接,第一接近传感器2穿设第一固定板4。第一固定管5与第一固定板4相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管5滑移套设于支撑杆3。锁紧件用于固定第一固定管5在支撑杆3中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管5在支撑杆3中的位置,进而调节第一接近传感器2所处的高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锁紧件包括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杆6与第一固定管5相螺纹连接且与支撑杆3相抵紧。
56.参照图2,为了便于减少收卷速度过慢导致无胶棉堆积,无胶棉与地面接触导致无胶棉被污染,张力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沿无胶棉的收卷路径,第二检测组件设置于收卷组件的上游,第二检测组件与控制器1相通信,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经过第二检测组件的无胶棉的高度并发出第二检测信息至控制器1;控制器1基于第二检测信息向收卷组件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使得收卷组件增加收卷速度。
57.继续参照图2,第二检测组件包括第二接近传感器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管27及第二螺纹杆24。第二接近传感器22用于检测无胶棉是否靠近第二接近传感器22,第二接近传感器22设置于第一接近传感器2的下方。第二固定板23与第二接近传感器22相固定连接,第二接近传感器22穿设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管27与第二固定板23相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管27滑移套设于支撑杆3。第二螺纹杆24与第一固定管5与第一固定板4相固定连接相螺纹连接且与支撑杆3相抵紧。通过设置第二固定管27在支撑杆3中的位置调节第二接近开关的位置。
58.参照图1和图3,收卷组件包括拉动辊7、连接架8、收卷辊9及电机10。具体的,拉动辊7的转动轴线与无胶棉的收卷路径相平行;收卷辊9转动连接于连接架8,且收卷辊9转动轴线与拉动辊7的转动轴线相平行;电机10,用于驱动收卷辊9转动;电机10接收控制器1发送的控制信号进行转速调节。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无胶棉的一端与收卷辊9相固定连接,拉动辊7转动时带动无胶棉在收卷辊9上收卷。
59.参照图3,为了便于对无胶棉进行冷却,收卷组件与第一检测组件之间设置有预冷传送装置;预冷传送装置包括安装架11、第一转动辊12、第二转动辊26及传送带13。其中,安装架11设置于收卷组件与第一检测组件之间。第一转动辊12转动连接于安装架11,第一转动辊12转动轴线与收卷辊9转动轴线相平行,第一转动辊12位于安装架11的其中一端;第一转动辊12与收卷辊9同步转动。第二转动辊26转动连接于安装架11,第二转动辊26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辊12的转动轴线相平行。传送带13绕过第一转动辊12及第二转动辊26,传送带13带动第一转动辊12及第二转动辊26同步转动。无胶棉在传送带13中传输的过程中进行冷却,同时传送带13带动无胶棉移动,便于无胶棉在收卷辊9上进行收卷。
60.参照图3,为了实现第一转动辊12与收卷辊9同步转动。电机10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4,第一转动辊12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5,第一齿轮14与第二齿轮15之间设置有用于传动的第一链条16;第一转动辊12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17,收卷辊9同轴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18,第三齿轮17与第四齿轮18之间设置有第二链条19。
61.参照图1,第一检测组件与预冷传送装置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导
向台20及导向杆21。导向台20沿无胶棉的收卷方向设置于第一检测组件于预冷传送装置之间;导向台20开设有供无胶棉通过的导向口25。导向杆21转动连接于导向台20,导向杆21便于无胶棉进入导向口25。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