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常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主要由压缩机本体和储液器组成。其中,压缩机本体主要由泵体组件、电机组件、外壳组成,储液器主要由进气管、滤网、直管、筒体、隔板、出气弯管等组成。储液器设置于压缩机本体一侧,通过储液器压板固定在压缩机本体的壳体上的储液器支架上,其进气管与系统管路连接,出气弯管与压缩机本体的泵体吸气孔连接。压缩机泵体组件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制冷气体由压缩机出气口进入系统管路,经过系统管路的冷凝、蒸发作用转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后,再由储液器进气管进入储液器,经储液器滤网的过滤后,流经储液器直管、出气弯管,进入压缩机泵体中,实现压缩机及系统管路周期性循环工作过程。
3.由于上述常规转子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本体的一侧,其随压缩机转动部件的旋转而产生的摇摆振动,是储液器振动的主要来源之一。储液器筒体的摇摆振动通过储液器支架的固定,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而储液器下部,尤其是出气弯管部位因处于自由摆动状态,且是与压缩机泵体腔体的连接部位,其相对壳体的径向振动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当储液器下部的径向固频峰值较大时,一旦其结构模态被激发而引起固频共振,将使压缩机在固频处的噪声峰值异常偏大,从而会导致压缩机整机噪声及振动恶化严重。
4.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转子压缩机存在储液器下部,尤其是出气弯管部位因处于自由摆动状态,且是与压缩机泵体腔体的连接部位,其相对壳体的径向振动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当储液器下部的径向固频峰值较大时,一旦其结构模态被激发而引起固频共振,将使压缩机在固频处的噪声峰值异常偏大,从而会导致压缩机整机噪声及振动恶化严重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气缸、压缩机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转子压缩机存在储液器下部的出气弯管部位因处于自由摆动状态而导致相对壳体的振动相对较大,产生较大噪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其包括:
7.压缩机本体、储液器、出气弯管、壳体吸气管和出气弯管缓振件,所述出气弯管的一端与所述储液器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吸气管连通,所述壳体吸气管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本体上,且所述壳体吸气管与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设置在所述出气弯管与所述壳体吸气管相接的位置,且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能够对所述出气弯管产生沿所述壳体吸气管的径向方向和周向方向的限位。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为柱状结构,包括位于其轴向一端的第一端面、和位于其轴向另一端的第二端面,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还包括开口,所述开口朝向
所述出气弯管并能通过所述开口卡设于所述出气弯管的外周。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为通过圆柱筒状结构在其周向一侧沿轴向方向切割形成。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本体上位于所述壳体吸气管的位置还设置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套设于所述壳体吸气管的外周,且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的所述第二端面卡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上。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包括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连接,所述第一弯管与储液器同轴,所述第二弯管与所述壳体吸气管同轴,所述开口包括沿轴向方向相接的第三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所述第三配合孔卡设在所述壳体吸气管上,所述第二配合孔卡设在所述第二弯管的外部,所述第一端面上开设内凹的第一配合孔,所述第一配合孔卡设在所述第一弯管上。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孔为内凹半圆柱形孔,所述第二配合孔为内凹半圆柱形孔,所述第三配合孔为内凹半圆柱形孔。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还包括第三直管,所述第三直管的至少部分插设进入所述壳体吸气管中,所述第三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管的一端连接。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分别与所述出气弯管和所述壳体吸气管过盈配合;当所述出气弯管包括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开口包括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和第三配合孔时,所述第一配合孔与所述第一弯管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孔与所述第二弯管过盈配合,所述第三配合孔与壳体吸气管过盈配合。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通过弹性材料制成。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气弯管和壳体吸气管相接位置设置的出气弯管缓振件,能够对所述出气弯管产生沿所述壳体吸气管的径向方向和周向方向的限位,优化转子压缩机用储液器的约束形式,改善储液器下部径向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因其下部出气弯管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器缓振件为复合橡胶类等具有一定弹性的软性材料,缓振件通过其弹性特性实现其与储液器弯管、壳体吸气管和安装凸台过盈配合的装配关系。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增加了对储液器弯管的径向和周向约束,大大改善储液器下部的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因其下部出气弯管的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
附图说明
19.图1为背景技术图——常规转子压缩机整机装配结构示意图;
20.图1-1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整机结构示意图;
22.图2-1为图2的压缩机整机局部剖视图;
23.图2-2为图2储液器缓振件配合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2-3为图2的储液器缓振件结构示意图;
25.图2-4为图2-3的a向图;
26.图2-5为图2-3的b向图;
27.图3为特定机型噪声频谱改善效果对比图。
28.附图标记表示为:
29.1、压缩机本体;11、泵体组件;2、储液器;26、出气弯管;261、第一弯管;262、第二弯管;263、第三直管;131、安装凸台;132、壳体吸气管;5、出气弯管缓振件;50、开口;51、第一配合孔;52、第二配合孔;53、第三配合孔;54、开口面;55、第一端面;56、第二端面;12、电机组件;13、外壳;14、出气口;21、进气管;22、滤网;23、直管;24、筒体;25、隔板;3、储液器支架;4、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其包括:
31.压缩机本体1、储液器2、出气弯管26、壳体吸气管132和出气弯管缓振件5,所述出气弯管26的一端与所述储液器2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吸气管132连通,所述壳体吸气管132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本体1上,且所述壳体吸气管132与所述压缩机本体1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设置在所述出气弯管26与所述壳体吸气管132相接的位置,且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能够对所述出气弯管26产生沿所述壳体吸气管132的径向方向和周向方向的限位。
3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气弯管和壳体吸气管相接位置设置的出气弯管缓振件,能够对所述出气弯管产生沿所述壳体吸气管的径向方向和周向方向的限位,优化转子压缩机用储液器的约束形式,改善储液器下部径向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因其下部出气弯管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器缓振件为复合橡胶类等具有一定弹性的软性材料,缓振件通过其弹性特性实现其与储液器弯管(即出气弯管26,下同)、壳体吸气管和安装凸台过盈配合的装配关系。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增加了对储液器弯管的径向和周向约束,大大改善储液器下部的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因其下部出气弯管的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
33.如图1,常规转子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安装于压缩机本体的一侧,其随压缩机转动部件的旋转而产生摇摆振动。储液器下部,尤其是出气弯管部位因处于自由摆动状态,且是与压缩机泵体腔体的连接部位,其相对壳体的径向振动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当储液器下部的径向固频峰值较大时,一旦其结构模态被激发而引起固频共振,将使压缩机在固频处的噪声峰值异常偏大,从而会导致压缩机整机噪声及振动恶化严重。
34.本实用新型在储液器与压缩机壳体连接的出气弯管部位设置于出气弯管结构向匹配的复合橡胶类等具有弹性的软性材料的缓振件,同时壳体上设置有缓振件配合结构,达到优化连接部约束及储液器弯管的共振模态,缓振降噪的作用。优化了转子压缩机用储液器的约束形式,改善储液器下部径向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因其下部出气弯管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
35.本实用新型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储液器出气弯管缓振件创新结构,优化储液器的约束形式,改善储液器下部径向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因其下部出气弯管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
36.提供一种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由压缩机本体和储液器等主要部件组成,所述储液器与压缩机本体通过储液器的出气弯管、压缩机本体的壳体吸气管连接,储液器弯管由与储液器本体同轴的第一弯管和与壳体吸气管同轴的第二弯管组成。所述出气弯管与压缩机本体的连接部位装配有储液器出气弯管缓振件。所述压缩机本体,其外壳上对应储液器出气弯管与压缩机本体的连接部位设计有储液器缓振件安装凸台;
37.储液器出气弯管缓振件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开口面的柱状结构,第一端面、开口面上设计有贯通连接的内凹半圆柱型配合孔道,第二端面与压缩机本体上的缓振件安装凸台端面配合;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储液器弯管结构及其与压缩机壳体配合结构的特殊形式,进行的向匹配的特征结构设计。以使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和减振降噪效果。
38.贯通连接的内凹配合孔道(开口50),包括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和第三配合孔。其中,第一配合孔设置于第一端面上,第二配合孔、第三配合孔设置于开口面上,分别与第一弯管、第二弯管、壳体吸气管过盈配合;
39.所述的缓振件为复合橡胶类等具有弹性的软性材料,缓振件通过其弹性特性实现其与储液器弯管、壳体吸气管和安装凸台的过盈配合的装配关系。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为柱状结构,包括位于其轴向一端的第一端面55、和位于其轴向另一端的第二端面56,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还包括开口50,所述开口50朝向所述出气弯管26并能通过所述开口50卡设于所述出气弯管26的外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气弯管缓振件的优选结构形式,即柱状结构并且形成开口,通过开口能够卡设出气弯管,能够有效地形成对出气弯管卡接固定以及定位的效果,有效地减小出气弯管的振动。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50为通过圆柱筒状结构在其周向一侧沿轴向方向切割形成。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开口的优选成型方式,即通过在圆柱筒状结构的周向一端,优选为如图所示的下端,沿轴向方向切割一部分而形成开口,使得开口能够对出气弯管形成卡接作用。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本体1上位于所述壳体吸气管132的位置还设置有安装凸台131,所述安装凸台131套设于所述壳体吸气管132的外周,且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的所述第二端面56卡设于所述安装凸台131上。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安装凸台的设置能够在对壳体吸气管安装固定的同时还能对出气弯管缓振件的第二端面形成固定和定位的作用,使得出气弯管缓振件能够有效地固定到压缩机本体上,进一步地将出气弯管牢固的限位和固定,减小其振动。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26包括第一弯管261和第二弯管262,所述第一弯管261和所述第二弯管262连接,所述第一弯管261与储液器2同轴,所述第二弯管262与所述壳体吸气管132同轴,所述开口50包括沿轴向方向相接的第三配合孔53和第二配合孔52,所述第三配合孔53卡设在所述壳体吸气管132上,所述第二配合孔52卡设在所述第二弯管262的外部,所述第一端面55上开设内凹的第一配合孔51,所述第一配合孔51卡设在所述第一弯管261上。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气弯管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以及出气弯管缓振件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出气弯管包括第一和第二弯管,而出气弯管缓振件的开口包括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和第三配合孔,第一配合孔朝向第一弯管并与第一弯管卡接配合,第二配合孔朝向第二弯管并与第二弯管卡接配合,第三配合孔与壳体吸气管卡接配合,从而使得将
出气弯管的两段弯管以及与壳体吸气管相接的位置均实现了牢固的靠接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出气弯管的多个方向的限位作用,减小出气弯管的振动。
44.如图1、图1-1所示,分别为常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整机装配结构的外观结构和剖视结构示意图。常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主要由压缩机本体1和储液器2组成。其中,压缩机本体1主要由泵体组件11、电机组件12、外壳13组成,储液器2主要由进气管21、滤网22、直管23、筒体24、隔板25、出气弯管26等组成。储液器2设置于压缩机本体1的一侧,通过储液器压板4固定在压缩机本体1的外壳13上的储液器支架3上,其进气管21与系统管路连接,出气弯管26与压缩机本体1的壳体吸气管132连接。压缩机泵体组件11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制冷气体由压缩机出气口14进入系统管路,经过系统管路的冷凝、蒸发作用转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后,再由储液器进气管21进入储液器2,经储液器滤网22的过滤后,流经储液器直管23、出气弯管26,进入泵体组件11中,实现压缩机及系统管路周期性循环工作过程。
45.由于上述常规转子式压缩机的储液器2安装于压缩机本体1的一侧,其随压缩机转动部件的旋转而产生的摇摆振动,是储液器振动的主要来源之一。储液器筒体24的摇摆振动通过储液器支架3的固定约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而储液器下部,尤其是出气弯管26部位因处于自由摆动状态,且是与泵体组件11的连接部位,其径向振动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当储液器2下部的径向固频峰值较大时,一旦其结构模态被激发而引起固频共振,将使压缩机在固频处的噪声峰值异常偏大,从而会导致压缩机整机噪声及振动恶化严重。
46.本发明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储液器出气弯管缓振件创新结构,通过优化储液器弯管位置的约束形式,改善其振动噪声。
47.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案压缩机结构示意图。
48.图2、图2-1、图2-2分别为本发明压缩机整机装配结构示意图和局部剖视图、局部剖视放大图。本发明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由压缩机本体1和储液器2等主要部件组成,所述储液器2与压缩机本体1通过储液器的出气弯管26、压缩机本体的壳体吸气管132连接,出气弯管26由与储液器本体同轴的第一弯管261和与壳体吸气管同轴的第二弯管262组成。储液器出气弯管26与压缩机本体1的连接部位装配有储液器出气弯管缓振件5。压缩机本体1的外壳13上对应储液器出气弯管26与压缩机本体1的连接部位设计有储液器缓振件安装凸台131。
49.图2-3,2-4,2-5为本发明储液器缓振件结构示意图。
50.本发明储液器缓振件的剖视图、a向图、b向图。出气弯管缓振件5是具有第一端面55、第二端面56和开口面54的柱状结构,其中,第一端面55、开口面54上设计有贯通连接的内凹半圆柱型配合孔道(开口50),第二端面56与压缩机本体1上的缓振件安装凸台131端面配合。所述内凹配合孔道(开口50)包括第一配合孔51、第二配合孔52和第三配合孔53,其中,第一配合孔51设置于第一端面55上,第二配合孔52、第三配合孔53设置于开口面54上,分别与第一弯管261、第二弯管262、壳体吸气管132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本发明结构的出气弯管缓振件5为复合橡胶类等具有一定弹性的软性材料,出气弯管缓振件5通过其弹性特性实现其与出气弯管26、壳体吸气管132和安装凸台131过盈配合的装配关系。通过本发明创新结构,增加了对出气弯管26的径向和周向约束,大大改善储液器2下部的振动模态,降低储液器2因其下部出气弯管26的结构模态激发而引起的压缩机整机共振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孔51为内凹半圆柱形孔,所述第二配合孔52为内凹半圆柱形孔,所述第三配合孔53为内凹半圆柱形孔。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配合孔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内凹半圆柱形孔能够分别与三个圆柱管段的外周面相配合以有效实现大面积的卡接配合作用,提高卡接牢固度,提高对出气弯管的限位作用,提高减振效果。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26还包括第三直管263,所述第三直管263的至少部分插设进入所述壳体吸气管132中,所述第三直管26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管262的一端连接。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气弯管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三直管能够将其插入至壳体吸气管中,以形成与壳体吸气管之间的牢固连接,并且出气弯管缓振件能够有效对该部分结构进行限位和过盈配合,以减小出气弯管的振动。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分别与所述出气弯管26和所述壳体吸气管132过盈配合;当所述出气弯管26包括第一弯管261和第二弯管262,所述开口50包括第一配合孔51、第二配合孔52和第三配合孔53时,所述第一配合孔51与所述第一弯管26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配合孔52与所述第二弯管262过盈配合,所述第三配合孔53与壳体吸气管132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出气弯管缓振件与多段管之间分别的过盈配合,能够增强对出气弯管的固定作用,以提高对出气弯管的减振效果。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弯管缓振件5通过弹性材料制成,优选为复合橡胶。
55.图3为发明人在特定机型的压缩机样机上验证本发明创新结构的应用效果对比图。其中,红色线条为常规结构噪声频谱,绿色线条为本发明创新结构噪声频谱,频谱对比结果显示,特定机型样机储液器出气弯管模态频率1970hz(模态测试所得)及该频率点附近频段的噪声峰值明显降低,从而使本发明结构样机的低频段(2khz以内)噪声总值及分液器切向振动优化明显,如下表所示,为国标80hz工况下,特定机型常规结构与本发明结构样机2khz内噪声总值和分液器切向振动的对比数据,相对常规方案压缩机,本发明技术方案压缩机在2khz内的噪声总之降低3.68dba,切向振动加速度降低了4.25dba。
56.图1
[0057][0058][005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压缩机组件。
[006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
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