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快拆式机臂结构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8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快拆式机臂结构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2.无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无人机用途广泛,应用于多种空中操作,如空中摄像、消防营救、军事射击等。在现有技术中无人飞行器机身部分的连接管与机臂之间通常采用焊接等方式直接固定。
3.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当无人机内发生损坏需要进行修理或检查时,由于其采用焊接等直接固定的方式,难以在不造成无人机结构损坏的情况下直接对其进行检修,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快拆式机臂结构的无人机,具有采用快速拆装的方式代替焊接等直接固定的方式对机臂进行检修,从而降低检修难度且不易对无人机结构造成损坏的效果。
5.一种带有快拆式机臂结构的无人机,包括机臂本体和无人机机身,所述机臂本体安装在无人机机身上,所述机臂本体与无人机机身之间通过夹持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被下夹持部贴合设置于所述机臂本体和无人机机身的上下两侧,所述上夹持部朝下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件,所述下夹持部朝上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件插接于定位槽内,所述下夹持部侧壁上连接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穿过定位槽的槽壁后与定位件可拆卸连接。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持部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定位件顶端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安装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定位件底端由安装槽的槽口伸出,所述安装槽内围绕定位件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底端固定在下夹持部上,所述复位弹簧原长状态下所述定位件底端位于定位槽的槽口上方。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臂本体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所述无人机机身上开设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拼合在一起,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夹持部相互拼合时位于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内,所述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的槽深与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厚度均相等。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臂本体朝向无人机机身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所述无人机机身朝向机臂本体一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件插接于连接槽内。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燕尾块,所述无人机机身位于连接槽上方开设有让位槽体,所述让位槽体与连接槽连通,所述连接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与连接件均相等。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装置一端形成有把手,另一端穿过定位件后与定位槽的槽壁螺纹连接。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与机臂本体和无人机机身接触处设施有橡胶垫。
12.在需要将机臂本体连接在无人机机身上时,令机臂本体上的连接件插入让位槽体的槽口处,然后使其整体下移,此时连接件嵌入连接槽内,将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移动至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处,此时复位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定位件位于定位槽的槽口外,然后将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压合在一起,此时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定位件插入定位槽内,令固定装置依次穿过定位件和定位槽另一侧槽壁后拧紧,完成机臂本体与无人机机身的连接过程。当需要拆卸机臂本体和无人机机身时,松开固定装置,复位弹簧恢复原长,定位件移出定位槽内,然后将松开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移动到无人机机身上,向上移动机臂本体后令连接件由让位槽体内移出,以便对无人机机身内进行检查和修理,无需破坏其本身结构。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由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构成的夹持装置,能够对机臂本体和无人机机身进行简便拆装,以便对其内部进行检修;
15.2.通过安装槽和复位弹簧的设置,在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处于未固定状态下将其撑开,并移动到无人机机身上;
16.3.通过连接件、连接槽和让位槽体的设置,能够对机臂本体和无人机机身进行简便定位,以便后续的加持装置固定。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连接件和连接槽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a部放大图。
21.图中,1、机臂本体;11、第一让位槽;12、连接件;2、无人机机身;21、第二让位槽;22、连接槽;23、让位槽体;3、夹持装置;31、上夹持部;311、安装槽;312、定位件;313、复位弹簧;32、下夹持部;321、定位槽;322、固定装置;323、把手;33、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3.实施例:
24.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一种带有快拆式机臂结构的无人机,包括机臂本体1和无人机机身2,机臂本体1安装在无人机机身2上,机臂本体1与无人机机身2
之间通过夹持装置3可拆卸连接,夹持装置3包括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上夹持部31被下夹持部32贴合设置于机臂本体1和无人机机身2的上下两侧,上夹持部31朝下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件312,下夹持部32朝上一侧开设有定位槽321,定位件312插接于定位槽321内,下夹持部32侧壁上连接有固定装置322,固定装置322穿过定位槽321的槽壁后与定位件312可拆卸连接。
25.如图2和图4所示,上夹持部31上开设有安装槽311,定位件312顶端设置于安装槽311内并与安装槽311的槽底固定连接,定位件312底端由安装槽311的槽口伸出,安装槽311内围绕定位件312设置有复位弹簧313,复位弹簧313底端固定在下夹持部32上,复位弹簧313原长状态下定位件312底端位于定位槽321的槽口上方。复位弹簧313压缩状态下,定位件312插入定位槽321内,固定装置322穿过定位件312和定位槽321槽壁,固定装置322一端形成有把手323,另一端穿过定位件312后与定位槽321的槽壁螺纹连接。
26.如图2和3所示,机臂本体1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11,无人机机身2上开设有第二让位槽21,第一让位槽11和第二让位槽21拼合在一起,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夹持部相互拼合时位于第一让位槽11和第二让位槽21内,第一让位槽11和第二让位槽21的槽深与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的厚度均相等。机臂本体1朝向无人机机身2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12,无人机机身2朝向机臂本体1一端开设有连接槽22,连接件12插接于连接槽22内。连接件12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燕尾块,无人机机身2位于连接槽22上方开设有让位槽体23,让位槽体23与连接槽22连通,连接槽22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与连接件12均相等。连接机臂本体1和无人机机身2时,令连接件12插入让位槽体23内,然后令机臂本体1下移,连接件12嵌入连接槽22内,以便后续的上夹持部31与下夹持部32的固定过程。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与机臂本体1和无人机机身2接触处设施有橡胶垫33,在夹持过程中不易造成机臂本体1和无人机机身2表面产生划痕或损坏。
27.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让位在需要将机臂本体1连接在无人机机身2上时,令机臂本体1上的连接件12插入让位槽体23的槽口处,然后使其整体下移,此时连接件12嵌入连接槽22内,将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移动至第一让位槽11和第二让位槽21处,此时复位弹簧313处于原长状态,定位件312位于定位槽321的槽口外,然后将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压合在一起,此时复位弹簧313处于压缩状态,定位件312插入定位槽321内,令固定装置322依次穿过定位件312和定位槽321另一侧槽壁后拧紧,完成机臂本体1与无人机机身2的连接过程。当需要拆卸机臂本体1和无人机机身2时,松开固定装置322,复位弹簧313恢复原长,定位件312移出定位槽321内,然后将松开的上夹持部31和下夹持部32移动到无人机机身2上,向上移动机臂本体1后令连接件12由让位槽体23内移出,以便对无人机机身2内进行检查和修理,无需破坏其本身结构。
2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