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铰链排水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76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柔性铰链排水槽。


背景技术:

2.目前虹吸雨水排放系统在种植屋面及种植顶板已被广泛应用,通常先在建筑、车库或路面上先铺设一层防水板,然后在防水板上铺设集水板,集水板之间连接有排水槽。然后在集水板及排水槽的上方铺设一层土工布,在土工布的顶部再回填绿化土。土壤中的渗透水穿过土工布进入集水板,再通过排水槽两侧的进水口流进排水槽,最终从排水槽中进入蓄水池。该系统主要利用虹吸式排水槽产生虹吸作用,将渗透水收集至蓄水池中,对屋面绿化或地面植被进行灌溉喷洒,实现给排水的同时,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现有的排水槽按种类主要分为直通排水槽、三通排水槽、四通排水槽等,其中三通排水槽或四通排水槽用于将直通排水槽进行拼装连接。
3.现有技术中,直通排水槽为刚性的排水盲槽,三通排水槽或四通排水槽的连接角度固定(一般为90
°
),因此直通排水槽只能以一种固定的形式布置在建筑屋面(一般为横纵交错的棋盘布局型式)。由于建筑屋面的平面形状常常不规则、不方正、变化多端,一方面,刚性的直通排水槽难以完整覆盖建筑屋面的不规则位置(例如:曲线边缘);另一方面,根据建筑屋面形状而优化布置的直通排水槽之间存在多种连接角度,三通排水槽或四通排水槽有限的规格难以满足,存在直通排水槽连接困难的问题。因此,现有的排水槽存在布置形状和连接形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柔性铰链排水槽,用于解决排水槽布置形状和连接形式单一的问题,达到排水槽以任意形状和任意位置布置、排水槽之间以任意角度连接的效果,从而满足排水槽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5.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铰链排水槽,包括若干节排水槽单元和排水槽转接单元;每节排水槽单元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排水槽单元之间通过连接结构相互连接,并可以相互旋转;排水槽转接单元的一端设有连接结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其他类型的排水槽连接的组装结构;若干节排水槽单元逐个依次连接后,其两端再分别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组成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
6.本方案通过仿生设计,在现有的直通排水槽的基础上,将其分隔为若干节排水槽单元。每节排水槽单元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若干节排水槽单元两两依次连接后,其两端再分别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进而组装成柔性铰链排水槽。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两端通过组装结构可以与现有的排水槽连接。一方面,由于任意两个排水槽单元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结构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互旋转,由若干节排水槽单元组成的整条排水槽相对于现有的直通排水槽具有一定柔性,可以根据建筑屋面的具体形状或位置,调整成合适的形状。具体地,柔性铰链排水槽整体可以调整为c字型、s型等。当然,为了规避建筑屋面上的建筑结构,柔性铰
链排水槽还可以随意调整为任何不规则的形状。此外,相比于现有的直通排水槽的有限的长度规格,柔性铰链排水槽的长度规格是灵活多变的。随着逐个依次连接的排水槽单元的数量的逐渐增加或减少,柔性铰链排水槽的整体长度也逐渐增加或减少。柔性铰链排水槽的长度以一节排水槽单元为单位进行自由增加或减少,直至满足排水槽之间连接的需求。因此,柔性铰链排水槽解决了排水槽布置形状单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排水槽以任意形状、任意位置和任意长度布置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上述排水槽的柔性,以局部呈三角形的建筑屋面为例继续说明。根据建筑屋面的三角形形状,直通排水槽较优的一种布置方案为:分别以三角形的三边为基准,按一定间隔从外侧向中心,以若干个相似三角形进行多重环状布置。较优的布置方案中,直通排水槽之间将以三角形的三个边角的角度进行连接。由于边角不一定为90
°
,现有的通用的三通排水槽或四通排水槽将不能直接使用。柔性铰链排水槽可以通过调整其各个排水槽单元之间的旋转角度,从而使两端获得任意的连接角度,相当于一个排水槽连接器以连接两个呈任意角度布置的直通排水槽。因此,柔性铰链排水槽解决了排水槽连接形式单一的问题,达到了排水槽之间以任意角度连接的效果。
7.本方案通过若干节排水槽单元实现了排水槽自身的柔性和排水槽之间的软连接,使排水槽可以根据建筑屋面的具体形状和施工要求,采用不规则的、较优的布置方案,而不被局限于刚性的、单一的布置形式(例如:横纵交错的棋盘布局型式),从而满足排水槽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8.现有的排水槽种类繁多,不同品牌的排水槽的组装结构互不相同,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系列的排水槽的组装结构也不尽相同。在若干节排水槽单元组装后的两端分别增加不同类型的排水槽转接单元后,柔性铰链排水槽即可通过不同的组装结构与现有的任意的其他排水槽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与所述排水槽单元的结构基本类似,不同的是,排水槽转接单元的一端为组装结构。本方案通过设置排水槽转接单元,极大地丰富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柔性铰链排水槽和其他排水槽的兼容性,进一步扩大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使用范围。此外,在受制于连接位置的长度时,柔性铰链排水槽可以仅包含两个排水槽转接单元,不包含排水槽单元。当然,两个排水槽转接单元各自的组装结构还可以不同,两者通过一端的连接结构相互连接,两者通过各自的另一端的组装结构与两种不同的其他排水槽连接。此时的柔性铰链排水槽相当于一种排水槽转接件,连接两种具有不同组装结构的其他排水槽。
9.进一步,每一节排水槽单元的长度将直接影响组装后的柔性铰链排水槽弯曲的最小圆弧半径。本方案中,以排水槽单元两端的连接结构的中心距离为排水槽单元的节长,以直通排水槽侧面设置的两个进水口之间的距离为柔性排水槽的分割长度。根据批量生产需要,节长可以设计为多种长度规格,节长的范围等于1至3个分割长度。
10.优选地,所述排水槽单元的连接结构包括组成铰链的插孔和转轴;插孔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两端的侧壁上;转轴插入排水槽单元之间对齐后的插孔。
11.优选地,所述排水槽单元的连接结构包括组成铰链的插孔和转轴;插孔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一端的侧壁上;转轴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另一端的侧壁上。
12.本方案采用铰链结构作为排水槽单元的连接结构,包括有转轴和插孔。铰链结构
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端部的侧壁上,以防止相邻的排水槽单元在相互旋转时,侧壁发生相互干涉。在方案一中,排水槽单元的两端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插孔,插孔在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而转轴作为单独的零件。相邻的排水槽单元连接时,先调整排水槽单元之间的位置,使两个排水槽单元上的插孔对齐,然后将转轴插入插孔完成最后的固定;连接后,两个排水槽单元就可以以转轴为中心,相互旋转。在方案二中,排水槽单元仅在一端的侧壁上竖直地设置有插孔,在另一端的侧壁上则竖直地设置有转轴。插孔与转轴在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转轴可以朝下设置在插孔的上方,或朝上设置在插孔的下方。相邻的排水槽单元连接时,排水槽单元之间相对上下移动,使一个排水槽单元上的转轴插入另一个排水槽单元上的插孔;连接后,两个排水槽单元就可以以转轴为中心,相互旋转。此外,转轴和插孔作为连接结构,可以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单侧侧壁或双侧侧壁。
13.进一步,所述插孔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为多组,或所述转轴和插孔沿排水槽单元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为多组。所述节长为一个排水槽单元上的转轴和插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当转轴和插孔并列设置为多组时,则排水槽单元的节长将不再固定,柔性铰链排水槽弯曲的最小圆弧半径可以根据连接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上述方案一,并列设置2组为例说明。以排水槽单元上靠近端部的一组插孔为第一插孔,另一组为第二插孔。排水槽单元的两端的第一插孔之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排水槽单元的两端的第二插孔之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相邻的排水槽单元连接时,转轴可以选择插入第一插孔或第二插孔,从而改变排水槽单元的节长。
14.优选地,所述排水槽单元包括主体和连接部;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主体的两端;一端的连接部的上表面设有插片,另一端的连接部的上表面设有与插片配合的插槽;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所述连接结构。主体的横截面形状与现有的排水槽大致相同,根据不同需求具体设计。连接部通过从主体的两端的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连接部的表面与主体的表面相平齐,连接部具有上表面和侧壁。连接部上的插片为主体的一端的上部边缘向外侧延伸的片状结构,插片的边缘可以进一步优化圆弧边;插槽为另一端的连接部的上表面与侧壁相交处的一对凹槽;插片可以插入插槽内。进一步,一端的插片的上表面去除一定厚度的材料,另一端的插槽的下表面也去除一定厚度的材料,使得相邻的排水槽单元的插片和插槽连接后,连接部的表面不突出主体的表面,保持排水槽单元的表面光滑。
15.进一步,所述主体的横截面整体为倒u型。主体的表面光滑,无凸出的棱边,以避免在建筑屋面回填绿化土后,铺设在柔性铰链排水槽上方的土工布被割破,泥沙涌入排水槽造成堵塞的问题。
16.进一步,所述排水槽单元的连接部的侧壁设有缺口,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设有第一缺口,另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设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相互配合使排水槽单元之间可以相互嵌入。以上述方案一的转轴和插孔方式为例继续说明。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的上部分设有第一缺口,下部分设有所述插孔;另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的下部分设有第一缺口,上部分设有所述插孔。相邻的排水槽单元连接时,一个排水槽单元的第一缺口的边缘与另一个排水槽单元的第二缺口的边缘恰好贴齐;一个排水槽单元的一端的插孔与另一个排水槽单元的一端的插孔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两个排水槽单元相互嵌入,在相互限定位置的同时,避免了其连接部的侧壁的相互干涉。当然,所述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与上述连接结构一样,可以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单侧侧壁或双侧侧壁。
17.更进一步,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为多层,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为相互错开的栅栏式结构。每节排水槽单元的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设有缺口时,另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没有缺口;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没有缺口时,另一端的连接部的侧壁设有缺口。每节排水槽单元的连接部的侧壁类似人的手指,相邻的排水槽单元连接时,一个排水槽单元的第一缺口与另一个排水槽单元的第二缺口形成类似十字相扣的结构。
18.进一步,所述主体的侧壁设有进水口,进水口设置在主体的侧壁的下边缘。一方面,排水槽单元的连接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具有一定间隙;另一方面,相互旋转后的相邻的排水槽单元之间的连接部的侧壁也具有一定间隙;上述间隙虽然可以充当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进水口,但进水流量有限。通过在排水槽单元的主体的侧壁上额外设置进水口,使柔性铰链排水槽具备一定尺寸的进水口,从而实现从土壤中高效吸收渗透水,完成虹吸排水功能。
19.进一步,所述主体的高度根据柔性铰链排水槽布置的位置设有两种规格。一种规格中,主体的高度与其他排水槽的高度相同,集水板搭接在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侧面边缘。另一种规格中,主体的高度比其他排水槽的高度矮一块集水板的高度,柔性铰链排水槽放置在集水板上,并与其他排水槽连接。
20.进一步,所述主体的侧壁设有下沿边,下沿边水平设置在主体的侧壁的下边缘。下沿边的设置,增加了排水槽单元布置时的接触面积。当柔性铰链排水槽放置在集水板上时,下沿边能有效地分散其承受的绿化土压力,避免排水槽单元的主体压坏集水板。下沿边可以在主体的单侧或双侧设置,可以朝向主体的内侧或外侧设置。下沿边外侧设置时,还能进一步地提高柔性铰链排水槽的防倾覆能力,避免柔性铰链排水槽在后续施工中容易被掀翻。
21.优选地,还包括输水管道,输水管道设置在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的内部。当柔性铰链排水槽用作排水槽连接器,连接直通排水槽或其他排水槽时,柔性铰链排水槽将主要起输送水流的作用。柔性铰链排水槽连接其他排水槽后,其自身通常被调整为曲线形状,同时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侧面还具有若干个上述的缺口和进水口,这将减弱其对渗透水的导流效果,降低排水槽整体的排水效率。在柔性铰链排水槽内部设置输水管道,一方面保留了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进水口,另一方面解决了上述渗透水导流效果的问题。此外,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输水通道还可以作为一种内部加强结构,增加柔性铰链排水槽整体的承压能力。
22.进一步,所述排水槽单元通常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注塑成型,排水槽单元的壁厚优选为2.0至3.0mm。柔性铰链排水槽中的各个排水槽单元的连接部为受力薄弱处,在回填绿化土后,会产生比排水槽单元的主体更大的形变。因此,当所述输水管道具有一定抗压能力时,排水槽单元可选择较薄的壁厚;当所述输水管道抗压能力较弱时,排水槽单元应选择较厚的壁厚。
23.优选地,所述排水槽转接单元的组装结构包括能相互扣合的凸台和空心凸起;凸台或空心凸起居中设置在排水槽转接单元的一端的上表面;所述用于与排水槽单元连接的连接结构设置在排水槽转接单元的另一端。若干节排水槽单元逐个依次连接后,其两端再分别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组成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两端分别为凸台和空心凸起。其他排水槽也采用上述的能相互扣合的凸台和空心凸起的组装结构。一个排
水槽转接单元的凸台的外表面和另一个其他排水槽的空心凸起的内表面相互扣合;另一个排水槽转接单元的空心凸起的内表面和另一个其他排水槽的凸台的外表面相互扣合。柔性铰链排水槽实现了两个其他排水槽的连接。进一步,凸台和空心凸起的侧面为倾斜面,以便于组装结构的扣合和拆分,进而方便柔性铰链排水槽的组装调整和连接。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5.本方案通过若干节排水槽单元实现了排水槽自身的柔性和排水槽之间的软连接,使排水槽可以根据建筑屋面的具体形状和施工要求,采用不规则的、较优的布置方案,而不被局限于刚性的、单一的布置形式(例如:横纵交错的棋盘布局型式),从而满足排水槽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本方案通过设置排水槽转接单元,极大地丰富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柔性铰链排水槽和其他排水槽的兼容性,进一步扩大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使用范围。
26.本方案通过将连接结构并列设置为多组,使排水槽单元的节长将不再固定,柔性铰链排水槽弯曲的最小圆弧半径可以根据连接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7.本方案通过在柔性铰链排水槽内部设置输水管道,一方面保留了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进水口,另一方面解决了渗透水流过柔性铰链排水槽内部时的阻力问题。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应用于虹吸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应用于虹吸排水系统的仰视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排水槽单元的结构图一。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排水槽单元的结构图二。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排水槽转接单元的结构图一。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排水槽转接单元的结构图二。
34.标号说明:排水槽单元10、主体20、进水口21、连接部30、连接结构31、插孔32、转轴33、插片34、插槽35、第一缺口36、第二缺口37、输水管道40、排水槽转接单元50、组装结构51、凸台52、空心凸起53、柔性铰链排水槽100、直通排水槽210。
具体实施方式
35.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6.实施例1
37.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柔性铰链排水槽100,包括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和排水槽转接单元50;每节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31;排水槽单元1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31相互连接,并可以相互旋转;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一端设有连接结构31,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其他类型的排水槽连接的组装结构51;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逐个依次连接后,其两端再分别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50,组成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100。
38.本实施例通过仿生设计,在现有的直通排水槽210的基础上,将其分隔为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每节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31,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两两依次连
接后,其两端再分别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50进而组装成柔性铰链排水槽100。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两端通过组装结构51可以与现有的排水槽连接。一方面,由于任意两个排水槽单元1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结构3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互旋转,由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组成的整条排水槽相对于现有的直通排水槽210具有一定柔性,可以根据建筑屋面的具体形状或位置,调整成合适的形状。具体地,柔性铰链排水槽100整体可以调整为c字型、s型等。当然,为了规避建筑屋面上的建筑结构,柔性铰链排水槽还可以随意调整为任何不规则的形状。此外,相比于现有的直通排水槽210的有限的长度规格,柔性铰链排水槽的长度规格是灵活多变的。随着逐个依次连接的排水槽单元10的数量的逐渐增加或减少,柔性铰链排水槽的整体长度也逐渐增加或减少。柔性铰链排水槽的长度以一节排水槽单元10为单位进行自由增加或减少,直至满足排水槽之间连接的需求。因此,柔性铰链排水槽解决了排水槽布置形状单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排水槽以任意形状、任意位置和任意长度布置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上述排水槽的柔性,以局部呈三角形的建筑屋面为例继续说明。根据建筑屋面的三角形形状,直通排水槽210较优的一种布置方案为:分别以三角形的三边为基准,按一定间隔从外侧向中心,以若干个相似三角形进行多重环状布置。较优的布置方案中,直通排水槽210之间将以三角形的三个边角的角度进行连接。由于边角不一定为90
°
,现有的通用的三通排水槽或四通排水槽将不能直接使用。柔性铰链排水槽100可以通过调整其各个排水槽单元10之间的旋转角度,从而使两端获得任意的连接角度,相当于一个排水槽连接器以连接两个呈任意角度布置的直通排水槽210。因此,柔性铰链排水槽解决了排水槽连接形式单一的问题,达到了排水槽之间以任意角度连接的效果。
39.本实施例通过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实现了排水槽自身的柔性和排水槽之间的软连接,使排水槽可以根据建筑屋面的具体形状和施工要求,采用不规则的、较优的布置方案,而不被局限于刚性的、单一的布置形式(例如:横纵交错的棋盘布局型式),从而满足排水槽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40.现有的排水槽种类繁多,不同品牌的排水槽的组装结构51互不相同,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系列的排水槽的组装结构51也不尽相同。在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组装后的两端分别增加不同类型的排水槽转接单元50后,柔性铰链排水槽即可通过不同的组装结构51与现有的任意的其他排水槽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50与所述排水槽单元10的结构基本类似,不同的是,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一端为组装结构5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排水槽转接单元50,极大地丰富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柔性铰链排水槽和其他排水槽的兼容性,进一步扩大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使用范围。此外,在受制于连接位置的长度时,柔性铰链排水槽100可以仅包含两个排水槽转接单元50,不包含排水槽单元10。当然,两个排水槽转接单元50各自的组装结构51可以不同,两者通过一端的连接结构31相互连接,两者通过各自的另一端的组装结构51与两种不同的其他排水槽连接。此时的柔性铰链排水槽100相当于一种排水槽转接件,连接两种具有不同组装结构的其他排水槽。
41.进一步,每一节排水槽单元10的长度将直接影响组装后的柔性铰链排水槽弯曲的最小圆弧半径。本实施例中,以排水槽单元10两端的连接结构31的中心距离为排水槽单元10的节长,以直通排水槽210侧面设置的两个进水口21之间的距离为柔性排水槽的分割长度。根据批量生产需要,节长可以设计为多种长度规格,节长的范围等于1至3个分割长度。
42.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排水槽单元10的连接结构31包括组成铰链的插孔32和转
轴33;插孔32沿所述排水槽单元10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的侧壁上;转轴33插入排水槽单元10之间对齐后的插孔32。
43.本实施例采用铰链结构作为排水槽单元10的连接结构31,包括有转轴33和插孔32。铰链结构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的端部的侧壁上,以防止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在相互旋转时,侧壁发生相互干涉。在方案一中,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插孔32,插孔32在排水槽单元10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而转轴33作为单独的零件。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连接时,先调整排水槽单元10之间的位置,使两个排水槽单元10上的插孔32对齐,然后将转轴33插入插孔32完成最后的固定;连接后,两个排水槽单元10就可以以转轴33为中心,相互旋转。此外,转轴33和插孔32作为连接结构31,可以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的单侧侧壁或双侧侧壁。本实施例中插孔32为竖直贯穿侧壁的销孔,转轴33为独立的销轴,插孔32和转轴33仅设置排水槽单元10的单侧侧壁。
44.进一步,所述插孔32沿所述排水槽单元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为多组,或所述转轴33和插孔32沿排水槽单元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为多组。所述节长为一个排水槽单元10上的转轴33和插孔3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当转轴33和插孔32并列设置为多组时,则排水槽单元10的节长将不再固定,柔性铰链排水槽弯曲的最小圆弧半径可以根据连接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上述方案一,并列设置2组为例说明。以排水槽单元10上靠近端部的一组插孔32为第一插孔,另一组为第二插孔。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的第一插孔之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的第二插孔之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连接时,转轴33可以选择插入第一插孔或第二插孔,从而改变排水槽单元10的节长。本实施例中,每个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的插孔32并列设置为三组,而转轴33单独地设置一组即可。
45.优选地,所述排水槽单元10包括主体20和连接部30;连接部30分别设置在主体20的两端;一端的连接部30的上表面设有插片34,另一端的连接部30的上表面设有与插片34配合的插槽35;连接部30的侧壁设置有所述连接结构31。主体20的横截面形状与现有的排水槽大致相同,根据不同需求具体设计。连接部30通过从主体20的两端的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连接部30的表面与主体20的表面相平齐,连接部30具有上表面和侧壁。连接部30上的插片34为主体20的一端的上部边缘向外侧延伸的片状结构,插片34的边缘可以进一步优化圆弧边;插槽35为另一端的连接部30的上表面与侧壁相交处的一对凹槽;插片34可以插入插槽35内。进一步,一端的插片34的上表面去除一定厚度的材料,另一端的插槽35的下表面也去除一定厚度的材料,使得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的插片34和插槽35连接后,连接部30的表面不突出主体20的表面,保持排水槽单元10的表面光滑。本实施例中,插孔32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两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转轴33单独配置。
46.进一步,所述主体20的横截面整体为倒u型。主体20的表面光滑,无凸出的棱边,以避免在建筑屋面回填绿化土后,铺设在柔性铰链排水槽上方的土工布被割破,泥沙涌入排水槽造成堵塞的问题。
47.进一步,所述排水槽单元10的连接部30的侧壁设有缺口,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设有第一缺口36,另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设有第二缺口37;第一缺口36和第二缺口37相互配合使排水槽单元10之间可以相互嵌入。以上述方案一的转轴33和插孔32方式为例继续说明。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的上部分设有第一缺口36,下部分设有所述插孔32;另一端的
连接部30的侧壁的下部分设有第一缺口36,上部分设有所述插孔32。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连接时,一个排水槽单元10的第一缺口36的边缘与另一个排水槽单元10的第二缺口37的边缘恰好贴齐;一个排水槽单元10的一端的插孔32与另一个排水槽单元10的一端的插孔32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两个排水槽单元10相互嵌入,在相互限定位置的同时,避免了其连接部30的侧壁的相互干涉。当然,所述的第一缺口36和第二缺口37与上述连接结构31一样,可以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的单侧侧壁或双侧侧壁。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36和第二缺口37分别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的两端的单侧侧壁上。
48.更进一步,所述第一缺口36和所述第二缺口37沿所述排水槽单元10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为多层,第一缺口36和第二缺口37为相互错开的栅栏式结构。每节排水槽单元10的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设有缺口时,另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没有缺口;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没有缺口时,另一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设有缺口。每节排水槽单元10的连接部30的侧壁类似人的手指,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连接时,一个排水槽单元10的第一缺口36与另一个排水槽单元10的第二缺口37形成类似十字相扣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36和第二缺口37分别设置为3层。
49.如图4所示,进一步,所述主体20的侧壁设有进水口21,进水口21设置在主体20的侧壁的下边缘。一方面,排水槽单元10的连接部3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缺口36和第二缺口37,具有一定间隙;另一方面,相互旋转后的相邻的排水槽单元10之间的连接部30的侧壁也具有一定间隙;上述间隙虽然可以充当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进水口21,但进水流量有限。通过在排水槽单元10的主体20的侧壁上额外设置进水口21,使柔性铰链排水槽具备一定尺寸的进水口21,从而实现从土壤中高效吸收渗透水,完成虹吸排水功能。本实施例中,进水口21仅设置在排水槽单元10的不带连接结构31的一侧的主体20的侧壁上,进水口21并进一步延伸至主体20两端的连接部30的侧壁,进水口21为圆弧状。
50.优选地,还包括输水管道40,输水管道40设置在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的内部。当柔性铰链排水槽100用作排水槽连接器,连接直通排水槽210或其他排水槽时,柔性铰链排水槽将主要起输送水流的作用。柔性铰链排水槽连接其他排水槽后,其自身通常被调整为曲线形状,同时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侧面还具有若干个上述的缺口和进水口21,这将减弱其对渗透水的导流效果,降低排水槽整体的排水效率。在柔性铰链排水槽内部设置输水管道40,一方面保留了柔性铰链排水槽的进水口21,另一方面解决了上述渗透水导流效果的问题。此外,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输水通道40还可以作为一种内部加强结构,增加柔性铰链排水槽100整体的承压能力。本实施例中,输水管道40可以为排水盲管或软式透水管。排水盲管或软式透水管直径小于排水槽单元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排水盲管或软式透水管完全嵌入柔性铰链排水槽的内部。排水盲管或软式透水管的长度比柔性铰链排水槽略长。安装时,排水盲管或软式透水管的两端略微伸入其他排水槽的内部。
51.进一步,所述排水槽单元10通常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注塑成型,排水槽单元10的壁厚优选为2.0至3.0mm。柔性铰链排水槽中的各个排水槽单元10的连接部30为受力薄弱处,在回填绿化土后,会产生比排水槽单元10的主体20更大的形变。因此,当所述输水管道40具有一定抗压能力时,排水槽单元10可选择较薄的壁厚;当所述输水管道40抗压能力较弱时,排水槽单元10应选择较厚的壁厚。
52.如图5、6所示,优选地,所述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组装结构51包括能相互扣合的凸
台52和空心凸起53;凸台52或空心凸起53居中设置在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一端的上表面;所述用于与排水槽单元10连接的连接结构31设置在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另一端。若干节排水槽单元10逐个依次连接后,其两端再分别连接排水槽转接单元50,组成所述柔性铰链排水槽。柔性铰链排水槽的两端分别为凸台52和空心凸起53。其他排水槽也采用上述的能相互扣合的凸台52和空心凸起53的组装结构51。一个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凸台52的外表面和另一个其他排水槽的空心凸起53的内表面相互扣合;另一个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空心凸起53的内表面和另一个其他排水槽的凸台52的外表面相互扣合。柔性铰链排水槽实现了两个其他排水槽的连接。进一步,凸台52和空心凸起53的侧面为倾斜面,以便于组装结构51的扣合和拆分,进而方便柔性铰链排水槽的组装调整和连接。本实施例中,凸台52和空心凸起53为直径相匹配的圆台。排水槽转接单元50为两个,具体结构与排水槽单元10类似,不再累述。一个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一端的上表面为凸台52,另一端为排水槽单元10的具有插槽35和插孔32的连接部30;另一个排水槽转接单元50的一端的上表面为空心凸起53,另一端为排水槽单元10的具有插片34和插孔32的连接部30。
53.实施例2
54.本实施例为一种柔性铰链排水槽。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似,铰链结构中的转轴采用固定方式设置连接部的侧壁,相同结构不再累述,具体区别如下:
55.优选地,所述排水槽单元的连接结构包括组成铰链的插孔和转轴;插孔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一端的侧壁上;转轴沿所述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排水槽单元的另一端的侧壁上。
56.在方案二中,排水槽单元仅在一端的侧壁上竖直地设置有插孔,在另一端的侧壁上则竖直地设置有转轴。插孔与转轴在排水槽单元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转轴可以朝下设置在插孔的上方,或朝上设置在插孔的下方。相邻的排水槽单元连接时,排水槽单元之间相对上下移动,使一个排水槽单元上的转轴插入另一个排水槽单元上的插孔;连接后,两个排水槽单元就可以以转轴为中心,相互旋转。
57.本实施例中插孔为竖直贯穿侧壁的销孔,转轴朝下设置在侧壁上,插孔和转轴仅设置排水槽单元的单侧侧壁。每个排水槽单元的转轴和插孔分别并列设置为三组。转轴和插孔分别设置在排水槽单元两端的连接部的侧壁上。
58.进一步,所述主体的高度根据柔性铰链排水槽布置的位置设有两种规格。一种规格中,主体的高度与其他排水槽的高度相同,柔性铰链排水槽直接放置在建筑屋面上。另一种规格中,主体的高度比其他排水槽的高度矮一块集水板的高度,柔性铰链排水槽放置在集水板上,并与其他排水槽连接。
59.进一步,所述主体的侧壁设有下沿边,下沿边水平设置在主体的侧壁的下边缘。下沿边的设置,增加了排水槽单元布置时的接触面积。当柔性铰链排水槽放置在集水板上时,下沿边能有效地分散其承受的绿化土压力,避免排水槽单元的主体压坏集水板。下沿边可以在主体的单侧或双侧设置,可以朝向主体的内侧或外侧设置。下沿边外侧设置时,还能进一步地提高柔性铰链排水槽的防倾覆能力,避免柔性铰链排水槽在后续施工中容易被掀翻。
6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