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干燥窑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99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窑,特别是涉及一种回转干燥窑,属于干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回转干燥窑在冶金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问世已逾百年,尤其在有色金属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来对矿石、精矿、中间产物进行加热脱水处理。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回转干燥窑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回转干燥窑与其它干燥设备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生产能力大,可连续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故障少,维修费用低;适用范围广,流体阻力小,可以用它干燥颗粒状物料,对于那些附着性大的也很有利。
3.传统的回转干燥窑存在以下不足:(1)接口处使用单层橡胶垫或者密封垫,长时间使用后密封垫老化容易漏气,冷空气通过接口处倒灌引起进入回转干燥窑的进气温度下降,影响干燥效果;(2)接口处老化漏气后进入的冷空气没有被加热,容易与进入的热空气形成较大的温差,容易引起密封垫圈加速老化,针对以上不足,怎样研究出一种减小接口处冷空气倒灌以及能够对倒灌的空气升温加热的回转干燥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回转干燥窑进气接口处老化漏气引起冷空气倒灌以及倒灌的冷空气与热空气温差较大加速密封垫老化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回转干燥窑。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6.一种回转干燥窑,包括筒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筒体下方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链条盘,所述主动链条盘通过链条连接有位于所述筒体外侧的从动链条盘,所述从动链条盘的一侧设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远离所述筒体的一侧设有进风机,所述进风机的进风端连接有热空气管道,所述进风机的出风端连接有第一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进料斗的底部连接有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二进风管靠近所述第一法兰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法兰盘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密封罩,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外侧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密封罩相互连接的第二密封罩,所述第一密封罩和所述第二密封罩之间设有第四法兰盘,所述第一密封罩和所述第二密封罩的内部均设有多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进风管和所述第二进风管外侧的电加热片,所述筒体远离所述进料斗的一侧设有出料斗。
7.优选的,所述进风机的底部设有底座。
8.优选的,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位于所述电机外侧的支架,所述从动链条盘的一侧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滑动凸起。
9.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多组与所述支架相互适应的托轮。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罩的外侧设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密封罩的外侧设有第
二保温层。
11.优选的,所述所述第一进风管的一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二进风管靠近所述第一法兰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进风管和所述第二进风管通过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密封垫。
12.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密封罩、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二密封罩均为圆筒形。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罩和所述第二密封罩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进风管和所述第二进风管上。
14.优选的,每两个所述电加热片之间均设有圆环形的翅片,所述电加热片为圆环形的电加热片。
15.优选的,所述出料斗的顶部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顶端连接有排风机。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通过第一密封垫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和第二进风管回转干燥窑连接处第一步密封,通过第一密封罩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和第二密封罩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的设置,能够防止外界冷气进入第一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和第二进风管回转干燥窑的接口处附近,防止冷空气倒灌,通过第三法兰盘回转干燥窑和第二密封垫回转干燥窑的设置,利用螺栓拧紧第三法兰盘回转干燥窑和第四法兰盘回转干燥窑,通过第三法兰盘回转干燥窑和第四法兰盘回转干燥窑压紧第二密封垫回转干燥窑实现进一步密封,防止外界冷空气进入第一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和第二进风管回转干燥窑接口处,通过电加热片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的设置,当空气进入第一密封罩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和第二密封罩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的内部时,能够加热第一密封罩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和第二密封罩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内部的空气,减小外界冷空气与第一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和第二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内部的热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减小外界冷空气对第一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和第二进风管回转干燥窑内部热空气的影响,减小温度差,进而减轻较大温度差引起的第二密封垫回转干燥窑和第一密封垫回转干燥窑回转干燥窑老化速度的加快。
附图说明
17.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进风机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筒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密封罩内部结构立体图;
22.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回转干燥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密封罩内部结构平面图。
23.图中:1-底座,2-进风机,3-第一进风管,4-第一保温层,5-第三法兰盘,6-第二密封垫,7-第四法兰盘,8-第二保温层,9-第二进风管,10-进料斗,11-从动链条盘,12-筒体,13-滑动凸起,14-出料斗,15-出风管,16-排风机,17-支架,18-托轮,19-电机,20-联轴器,21-主动链条盘,23-第二密封罩,24-第一密封罩,25-第二法兰盘,26-第一法兰盘,27-第一
密封垫,28-电加热片,29-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5.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回转干燥窑,包括筒体12以及安装在筒体12下方的电机19,电机19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20连接有主动链条盘21,主动链条盘21通过链条连接有位于筒体12外侧的从动链条盘11,从动链条盘11的一侧设有进料斗10,进料斗10远离筒体12的一侧设有进风机2,进风机2的进风端连接有热空气管道,进风机2的出风端连接有第一进风管3,第一进风管3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法兰盘26,进料斗10的底部连接有第二进风管9,第二进风管9靠近第一法兰盘26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25,第二法兰盘25和第一法兰盘26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垫27,第一进风管3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密封罩24,第二进风管9的外侧连接有与第一密封罩24相互连接的第二密封罩23,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之间设有第四法兰盘7,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的内部均设有多个分别位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外侧的电加热片28,筒体12远离进料斗10的一侧设有出料斗14。通过第一密封垫27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连接处第一步密封,通过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的设置,能够防止外界冷气进入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的接口处附近,防止冷空气倒灌,通过第三法兰盘5和第二密封垫6的设置,利用螺栓拧紧第三法兰盘5和第四法兰盘7,通过第三法兰盘5和第四法兰盘7压紧第二密封垫6实现进一步密封,防止外界冷空气进入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通过电加热片28的设置,当空气进入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的内部时,能够加热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内部的空气,减小外界冷空气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的热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减小外界冷空气对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热空气的影响,减小温度差,进而减轻较大温度差引起的第二密封垫6和第一密封垫27老化速度的加快。
2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进风机2的底部设有底座1。筒体12的底部设有位于电机19外侧的支架17,从动链条盘11的一侧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滑动凸起13。支架17上设有多组与支架17相互适应的托轮18。第一密封罩24的外侧设有第一保温层4,第二密封罩23的外侧设有第二保温层8。第一进风管3的一端设有第一法兰盘26,第二进风管9靠近第一法兰盘26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25,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通过第一法兰盘26和第二法兰盘25相互连接,第一法兰盘26和第二法兰盘25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垫27。通过底座1的设置,便于安装进风机2,通过底座1的设置,便于在底座1上安装相关减震的装置,进而减小进风机2产生的震动。通过支架17的设置,能够支撑筒体12,通过滑动凸起13的设置,能够让筒体12上的滑动凸起13在托轮18上的凹槽内部,在筒体12转动的同时滑动凸起13在托轮18上凹槽内部滚动,托轮18在支架17上滚动,进而对筒体12转动实现多点支撑,进而使筒体12转动的更加平稳。通过第一保温层4和第二保温层8的设置,能够对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实现保温,防止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保持了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空气的温度,有利于维持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空气温度,减小进入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空气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热空气的温度差。通过第一法兰盘26和第二法兰盘25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进风
管3和第二进风管9之间进行法兰连接,进而加强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强度,通过第一密封垫27的设置,在第二法兰盘25和第一法兰盘26通过螺栓拧紧的时候,第二法兰盘25和第一法兰盘26压紧第一密封垫27,进而增加了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的密封性。
2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保温层4、第一密封罩24、第二保温层8和第二密封罩23均为圆筒形。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分别焊接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上。每两个电加热片28之间均设有圆环形的翅片29,电加热片28为圆环形的电加热片。出料斗14的顶部连接有出风管15,出风管15的顶端连接有排风机16。通过将第一保温层4、第一密封罩24、第二保温层8和第二密封罩23均设置成圆筒形,便于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的接口处形成一个空腔,有利于缓冲进入的空气。通过将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焊接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上,能够增加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气密性,防止漏气。通过翅片29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外壁的散热面积,进而通过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的热空气加热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空气,通过将翅片29和电加热片28均设置成圆环形,便于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的外侧形成平滑的翅片带进而适应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的形状。通过出风管15和排风机16的设置,能够加快筒体12内部干燥进料内部水分产生的水蒸气排出筒体12,进而提高筒体12内部进料的干燥效果。
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转干燥窑的工作过程如下:
29.步骤1:使用时将待烘干的进料通过进料斗10投放入筒体12的内部;
30.步骤2:通过进风机2将热空气抽入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进而进入筒体12的内部对进料进行干燥,电机19接通电源工作带动主动链条盘21转动,主动链条盘21通过链条带动从动链条盘11转动,进而带动筒体12转动;
31.步骤3:筒体12上的多个滑动凸起13在托轮18上转动,减小转动的阻力;
32.步骤4:筒体12呈一定的斜度进行烘干,在筒体12转动的同时,内部物料翻转,充分进行烘干后到达靠近出料斗14的一端,进而通过出料斗14传输出来;
33.步骤5:热风对进料进行干燥后将物料内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通过出风管15由排风机16抽出;
34.步骤6:当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之间的第一密封垫27老化,接口处密封性变差时,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通过螺栓拧紧第三法兰盘5和第四法兰盘7,进而第三法兰盘5和第四法兰盘7压紧第二密封垫6,防止冷空气进入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造成冷空气倒灌降低进气温度,进而影响干燥效果;
35.步骤7:通过电加热片28通电发热,进而加热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空气,减小外界冷空气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热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减慢第二密封垫6和第一密封垫27的老化速度,通过电加热片28和翅片29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的外表面散热,利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空气散发的热量加热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空气。
36.综上,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本实施例的回转干燥窑,通过底座1的设置,便于安装进风机2,通过底座1的设置,便于在底座1上安装相关减震的装置,进而减小进风机2产生的震
动。通过支架17的设置,能够支撑筒体12,通过滑动凸起13的设置,能够让筒体12上的滑动凸起13在托轮18上的凹槽内部,在筒体12转动的同时滑动凸起13在托轮18上凹槽内部滚动,托轮18在支架17上滚动,进而对筒体12转动实现多点支撑,进而使筒体12转动的更加平稳。通过第一保温层4和第二保温层8的设置,能够对第一密封罩24和第二密封罩23实现保温,防止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保持了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空气的温度,有利于维持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空气温度,减小进入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空气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热空气的温度差。通过第一法兰盘26和第二法兰盘25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之间进行法兰连接,进而加强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强度,通过第一密封垫27的设置,在第二法兰盘25和第一法兰盘26通过螺栓拧紧的时候,第二法兰盘25和第一法兰盘26压紧第一密封垫27,进而增加了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的密封性。通过将第一保温层4、第一密封罩24、第二保温层8和第二密封罩23均设置成圆筒形,便于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的接口处形成一个空腔,有利于缓冲进入的空气。通过将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焊接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上,能够增加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与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接口处的气密性,防止漏气。通过翅片29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外壁的散热面积,进而通过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内部的热空气加热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内部的空气,通过将翅片29和电加热片28均设置成圆环形,便于在第一进风管3和第二进风管9的外侧形成平滑的翅片带进而适应第二密封罩23和第一密封罩24的形状。通过出风管15和排风机16的设置,能够加快筒体12内部干燥进料内部水分产生的水蒸气排出筒体12,进而提高筒体12内部进料的干燥效果。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