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英式插头内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8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英式插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英式插头内架组件。


背景技术:

2.英式插头也称为bs(british standard)插头,专指以英国标准作为参考准则的电源插头。英式插头有组装式与注塑式之分,组装式英式插头可拆,可自由个性化定制,而注塑式一般是一体化成型,不可拆。市场上常见的英国标准有 bs1363、bs546、bs5733等,它们规定了一个产品进入英国必须要遵循的标准。
3.现有英式插头的压力盖底部设置有用于隔离零线接线端子、火线接线端子和地线接线端子的隔板,通常这种结构的隔板与压力盖一体成型,不能拆卸。然而由于隔板本身的强度原因,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折断或破损,那么隔板就不再能够起到隔离的作用。由于隔板不可拆卸,维修只能只能将整个压力盖换掉,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维修的英式插头内架组件。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英式插头内架组件,包括压力盖、内架主体、地线插脚、零线插脚、火线插脚、左导电夹、右导电夹、零线接线端子、火线接线端子和地线接线端子,所述压力盖盖设在所述内架主体顶部,所述地线插脚、所述零线插脚和所述火线插脚贯穿所述内架主体设置,所述内架主体顶部向上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内具有安装保险丝的空腔;所述左导电夹和所述右导电夹安装在所述凸起部的顶部;所述零线接线端子与所述零线插脚连接,所述火线接线端子与所述左导电夹连接,所述地线接线端子与所述地线插脚连接;所述压力盖靠近所述零线接线端子、所述火线接线端子和所述地线接线端子的一侧铰接有尾盖,所述尾盖整体呈u型,所述火线接线端子位于所述尾盖内。
6.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盖靠近所述零线接线端子、所述火线接线端子和所述地线接线端子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具有斜面,所述第一铰接部的斜面上设置有两处凸起,所述凸起内横向设置有通孔;所述尾盖上突出设置有第二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两侧对应所述通孔分别设置有圆柱销。
7.进一步地,所述零线接线端子和所述零线插脚、所述火线接线端子和所述左导电夹以及所述地线接线端子和所述地线插脚通过连接片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底部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两侧的所述限位块分别位于连接所述零线接线端子和所述零线插脚的连接片以及连接所述地线接线端子和所述地线插脚的连接片上方。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部的斜面底部设置有加强筋。
10.进一步地,所述内架主体上位于所述火线插脚上方处设置有横截面呈l型的用于隔离所述地线接线端子和所述火线插脚的隔板。
11.进一步地,所述内架主体顶部四周设置有封条。
12.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盖和所述内架主体卡扣连接。
13.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英式插头内架组件,其设置有尾盖且尾盖铰接于压力盖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尾盖在功能在可实现现有隔板的功能,即可以隔离零线接线端子、火线接线端子和地线接线端子;同时由于其与压力盖铰接的原因,使得当尾盖损坏可将损坏的尾盖拆卸下来,再换上好的尾盖,便于维修,且不用将压力盖整个换掉。
附图说明
1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英式挤压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英式挤压插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6.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盖与尾盖的装配图;
17.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盖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号:1-压力盖;2-内架主体;3-地线插脚;4-零线插脚;5-火线插脚; 6-左导电夹;7-右导电夹;8-零线接线端子;9-火线接线端子;10-地线接线端子;11-凸起部,12-尾盖;13-第一铰接部;14-斜面;15-凸起;16-通孔;17
‑ꢀ
第二铰接部;18-圆柱销;19-连接片;20-限位块;21-加强筋;22-隔板;23
‑ꢀ
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实用新型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22.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展示了一种英式插头内架组件,包括压力盖1、内架主体2、地线插脚3、零线插脚4、火线插脚5、左导电夹6、右导电夹7、零线接线端子8、火线接线端子9和地线接线端子10,所述压力盖1盖设在所述内架主体2顶部,所述地线插脚3、所述零线插脚4和所述火线插脚5贯穿所述内架主体2设置,所述内架主体2顶部向上形成凸起部11,所述凸起部11内具有安装保险丝的空腔;所述左导电夹6和所述右导电夹7安装在所述凸起部11的顶部;所述零线接线端子8与所述零线插脚4连接,所述火线接线端子9与所述左导电夹6连接,所述地线接线端子10与所述地线插脚3连接;所述压力盖1 靠近所述零线接线端子8、所述火线接线端子9和所述地线接线端子10的一侧铰接有尾盖12,所述尾盖12整体呈u型,所述火线接线端子9位于所述尾盖12 内。
23.上述结构中,所述压力盖1和所述内架主体2卡扣连接;零线接线端子8 与所述零线插脚4通过连接片连接,其中连接片与零线插脚4旋铆连接;右导电夹7通过连接片与火线插脚5连接,其中连接片与火线插脚5旋铆连接;地线接线端子10与所述地线插脚3通过连接
片连接,其中连接片与地线插脚3旋铆连接。
24.本实施例中尾盖12即可以隔离零线接线端子8、火线接线端子9和地线接线端子10;同时由于其与压力盖1铰接的原因,使得当尾盖12损坏可将损坏的尾盖12拆卸下来,再换上好的尾盖12,便于维修,且不用将压力盖1整个换掉。
25.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盖1靠近所述零线接线端子8、所述火线接线端子9和所述地线接线端子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部13,所述第一铰接部13具有斜面14,所述第一铰接部13的斜面14上设置有两处凸起15,所述凸起15内横向设置有通孔16;所述尾盖12上突出设置有第二铰接部17,第二铰接部17两侧对应所述通孔16分别设置有圆柱销18。
26.在这些实施例中,尾盖12通过圆柱销18和通孔16的配合实现与所述压力盖1的铰接。
27.更具体的,所述零线接线端子8和所述零线插脚4、所述火线接线端子9和所述左导电夹6以及所述地线接线端子10和所述地线插脚3通过连接片19连接。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部13底部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20,两侧的所述限位块20分别位于连接所述零线接线端子8和所述零线插脚4的连接片19以及连接所述地线接线端子10和所述地线插脚3的连接片19上方。
29.在压力盖1盖设在内架主体2上时,限位块20对连接零线接线端子8和零线插脚4的连接片19以及连接地线接线端子10和地线插脚3的连接片19起限位作用,即防止这两处的连接片19大幅度晃动。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部13的斜面14底部设置有加强筋21。加强筋21 的设置增强了第一铰接部13整体的强度。所述内架主体2上位于所述火线插脚 5上方处设置有横截面呈l型的用于隔离所述地线接线端子10和所述火线插脚5 的隔板22。
31.更具体的,所述内架主体2顶部四周设置有封条23。此处封条23防止灰尘从压力盖1与内架主体2之间的间隙进入压力盖1内。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