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mos的mosfet结构及锂电池保护模块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osfet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双mos的mosfet结构及锂电池保护模块。
背景技术:
2.如今锂电池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因为锂电池在使用中严禁过充电、过放电和短路,否则将会使锂电池发生起火和爆炸等致命缺点,所以在使用可充电锂电池时都会带有一块保护板来保护电芯的安全。锂电池保护模块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在锂电池保护模块中,除了保护芯片外还需要两颗mosfet器件作为过充和过放的控制器件。在锂电池保护模块应用当中,两颗mosfet器件mos1、 mos2分别起到过充和过放控制。当锂电池低压充电时,mos1栅极高电平导通;当充电电压达到控制ic的过充检测电压时,mos1栅极信号变为低电平关断,停止过度充电。当锂电池放电时,mos2栅极高电平导通;当放电电压降低到控制ic的过放检测减压室,mos2栅极信号变为低关断,停止过度放电。
3.在锂电池保护模块中,mosfet较为关键的两个参数是耐压(bv)和导通电阻 (rdson)。耐压需要保证mosfet承受住电芯电压和充电器的电压,较低的导通电阻可以降低mosfet的功率损耗,保证电池的电流输出能力以及电压稳定性。
4.现有技术中通常选择的锂电池保护mosfet为两颗单独的芯片,分别通过打线封装后接入锂电池保护模块中;但现有技术中独立存在的两颗单独的芯片成本高,且采用传统的打线封装,封装面积更大,散热性能差,封装后成品寄生阻抗大,封装成本高。
5.因此,亟待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减小芯片面积的双mos的 mosfet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基于双mos的mosfet结构的锂电池保护模块。
8.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mos的mosfet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衬底、外延层、外延层表面注入杂质形成的沟道区以及钝化层,所述沟道区和外延层内设有填充有多晶硅的沟槽,所述钝化层内淀积有形成第一mos单元的源极和栅极的第一顶层金属和第二mos单元的源极和栅极的第二顶层金属。
9.其中,所述沟道区上表面离子注入形成第一mos单元的第一源区和第二mos单元的第二源区。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顶层金属下方分别通过第一金属层与沟槽内多晶硅、第一源区和沟道区相连;所述第二顶层金属分别通过第二金属层与沟槽内多晶硅、第二源区和沟道区相连。
11.再者,所述第一顶层金属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一源极铜柱和第一栅极铜柱;所述第
二顶层金属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源极铜柱和第二栅极铜柱。
12.进一步,还包括包封于外周的塑封料,且第一源极铜柱、第一栅极铜柱、第二源极铜柱和第二栅极铜柱均裸露于塑封料的外面。
13.优选的,所述衬底的背面设有封装基岛。
14.再者,所述沟槽内淀积有一层用于包覆多晶硅的栅氧。
15.本发明一种基于双mos的mosfet结构的锂电池保护模块,包括控制ic、电芯以及用于过充和过放控制的双mos的mosfet结构,其中控制ic、与电芯和双mos 的mosfet结构三者相互连接。
16.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将第一mos单元和第二mos单元集成在同一mosfet结构中,节省了芯片版图设计时中间划片槽的面积,从而减小了芯片整体的面积,降低了芯片成本;第一mos单元与第二mos单元内部漏极相连,减少了单一mos封装后再通过电路相连的寄生阻抗;
18.(2)、本实用新型在芯片封装时采用面板级封装(plp)形式,即利用封装料包覆和铜柱外接电路;通过生长铜柱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打线方案,提升了封装可靠性,降低了封装成本,封装体积缩小,且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封装寄生电阻更小,从而避免因 mosfet内阻太大影响锂电池保护模块功耗等现象;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双mos的mosfet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双mos的mosfet结构的性能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锂电池保护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mos的mosfet结构,包括衬底1、外延层2、沟道区3、钝化层4、多晶硅5、沟槽6、第一顶层金属7、第二顶层金属8、第一源区9、第二源区10、第一金属层11、第二金属层12、第一源极铜柱13、第一栅极铜柱14、第二源极铜柱15、第二栅极铜柱16、塑封料17、封装基岛18和栅氧19。
24.本实用新型中封装基岛18、衬底1、外延层2、沟道区3和钝化层4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沟道区3由外延层2表面注入杂质形成,沟道区3和外延层2内设有若干个沟槽 6,沟槽6内壁首先氧化形成一层栅氧19,再在内壁填充有多晶硅5。
25.钝化层4内淀积有第一顶层金属7和第二顶层金属8,第一顶层金属7为第一mos 单元的源极和栅极,第二顶层金属8为第二mos单元的源极和栅极。沟道区3上表面离子注入形成第一mos单元的第一源区9和第二mos单元的第二源区10。第一顶层金属7下方分别通过第一金属层11与沟槽内多晶硅、第一源区和沟道区相连;第二顶层金属8分别通过第二金属层12与沟槽内多晶硅、第二源区和沟道区相连。第一顶层金属7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一源极铜柱13和第一栅极铜柱14;所述第二顶层金属8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源极铜柱15和第二栅极铜柱16。第一mos单元和第二mos单元分别起到过充和过放控制,第一mos单元和第二mos单元在芯片内部相连,无需设置引出的漏极;本实用新型将第一mos单元和第二mos单元集成在
同一mosfet结构中,节省了芯片版图设计时中间划片槽的面积,从而减小了芯片整体的面积,降低了芯片成本。
26.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包封于外周的塑封料17,且第一源极铜柱13、第一栅极铜柱 14、第二源极铜柱15和第二栅极铜柱16均裸露于塑封料17的外面。本实用新型的封装上采用plp封装形式替代了传统的打线封装,封装面积更小;plp封装采用的埋入式盲孔互联技术,铜柱直径远大于铜线,且与芯片可存在多个接触孔,所以可以通更大的电流,散热性能更好,封装后成品寄生阻抗更小,封装成本也更低。
27.与现有技术中传统封装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更低的寄生内阻:
28.如图2所示,图中从左到右分别为plp和传统打线工艺封装后的成品在vgs=10v 以及vgs=4.5v时的内阻对比。应用plp封装的成品寄生电阻在0.3mω左右,使用传统封装的寄生内阻在1mω左右,实际能降低0.7mω左右。
29.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保护模块包括控制ic20、电芯21以及用于过充和过放控制的双mos的mosfet结构,其中控制ic20、与电芯21和双mos的mosfet 结构三者相互连接,双mos的mosfet结构的第一栅极铜柱14和第一栅极铜柱14分别与控制ic20相连,双mos的mosfet结构的第一源极铜柱13与电源负极相连,双 mos的mosfet结构的第二源极铜柱15与电芯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