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刀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
背景技术:
2.缸体缸孔是发动机加工的重要工序,特别是涉及一种4j/4k缸体缸孔的加工中,该工序所使用的珩磨机为双进方式,即在同一个珩磨头上安装6根粗珩磨条和6根精珩磨条,珩磨加工时实现粗精珩磨,达到该工序的加工质量要求。粗珩磨条材质为金刚石珩磨条寿命较长,但精珩磨条材质为碳化硅寿命较短,更换频次快,影响生产效率,该工序的珩磨条需要粘结在珩磨条底座上,粘结工作都是由作业人员实施,需要提前粘结准备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加上更换频次快导致粘结和更换工作耗费时间较多。
3.由于精珩磨条加工寿命低,更换频繁,需提前粘结准备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作业者工作量,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包括:安装座;
6.夹持座,所述夹持座通过连接锁紧件与所述安装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夹持座之间配合形成用于安装珩磨条的夹紧安装槽。
7.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夹持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8.优选的是,所述夹持座设有支脚,所述支脚抵紧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壁上,所述夹持座通过所述支脚与所述安装座之间形成间隙,所述连接锁紧件穿过所述间隙连接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夹持座。
9.优选的是,所述夹持座设有与所述连接锁紧件配合的安装孔。
10.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座顶部设有第一夹持部,所述夹持座顶部设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配合形成所述夹紧安装槽。
11.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锁紧件的数量为3个。
12.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锁紧件为沉头螺栓。
13.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座顶壁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安装座一侧壁开设有第三安装槽。
14.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座底侧设有第一倾斜部、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并排设
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一侧。
15.优选的是,所述夹持座的长度大于所述珩磨条的长度的三分之二。
16.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利用安装座和夹持座夹持珩磨条,减少了粘结和更换操作,节约了人力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的安装侧视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的安装后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的安装俯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的安装主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的安装仰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的夹持座的侧视图。
27.图中:1为安装座;101为第一安装槽;102为间隙;103为第一夹持部;104 为第二安装槽;105为第三安装槽;106为第一倾斜部;107为第二倾斜部;2 为夹持座;201为支脚;202为第二夹持部;203为安装孔;3为连接锁紧件;4 为珩磨条;5为夹紧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珩磨条底座,包括:
30.安装座1;
31.夹持座2,所述夹持座2通过连接锁紧件3与所述安装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座1与所述夹持座2之间配合形成用于安装珩磨条4的夹紧安装槽5。
3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进行精珩磨条加工时,将珩磨条4放置在安装座1和夹持座2之间,通过连接锁紧件3将安装座1和夹持座2夹紧,此时珩磨条4被夹紧在夹紧安装槽5内。
3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利用安装座1和夹持座2 夹持珩磨条4,减少了粘结和更换操作,节约了人力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01,所述夹持座2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01内。
3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安装珩磨条底座时,首先将夹持座2 预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01内,第一安装槽101便于对夹持座2定位,将珩磨条4 放置后,再通过连
接锁紧件3将安装座1和夹持座2锁紧。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座2设有支脚201,所述支脚201抵紧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01内侧壁上,所述夹持座2通过所述支脚201与所述安装座1之间形成间隙102,所述连接锁紧件3穿过所述间隙102连接所述安装座1和所述夹持座2。
3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夹持座2预安装后,利用连接锁紧件3锁紧夹持座2和安装座1时,由于夹持座2设有支脚201,支脚201作为杠杆点,实现了连接锁紧件3的锁紧力转换为夹紧力,由于支脚201,夹持座2和安装座1之间形成间隙102,在锁紧过程中,通过锁紧力安装座1和夹持座2之间往靠近间隙102的方向轻微压缩变形,使珩磨条4被夹持的更加稳定。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座2设有与所述连接锁紧件3配合的安装孔203。
3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安装孔203未贯穿夹持座2,可避免珩磨条底座的两侧面干涉。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顶部设有第一夹持部103,所述夹持座2顶部设有第二夹持部202,所述第一夹持部103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02配合形成所述夹紧安装槽5。
4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珩磨条4在第一夹持部103和第二夹持部202的作用下固定在夹紧安装槽5内,避免了采用粘结方式造成的时间浪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锁紧件3的数量为3个。
4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连接锁紧件3的数量为3个,使夹持座2被锁紧在安装座1上时更加稳定。同时3个连接锁紧件3可以起到定位效果。
4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锁紧件3为沉头螺栓。
4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利用沉头螺栓做为连接锁紧件3,其互换性高,便于安装座1和夹持座2的锁紧和拆卸。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顶壁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04,所述安装座1 一侧壁开设有第三安装槽105。
4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珩磨条底座是安装在珩磨头上的一种珩磨头配件,在安装座1上开设第二安装槽103和第三安装槽104,是用于安装弹簧与珩磨头配合,便于珩磨条底座缩回。
4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底侧设有第一倾斜部106、第二倾斜部107,所述第二倾斜部107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106一侧。
4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第一倾斜部105、第二倾斜部106用于跟珩磨头内部推杆上的锥面配合,其斜面倾斜度要求为22.5
°±
10
′
,同时对斜面左右侧进行了倒角处理,便于珩磨条底座加工时伸缩。
5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座2的长度大于所述珩磨条4的长度的三分之二。
5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珩磨条4总长为80mm,夹持珩磨条 4的长度必须大于总长的2/3,设置夹持长度为60mm,此时珩磨条4能被夹持的更加稳定,夹持座2主要起夹紧作用,占珩磨条4安装面的小部分,剩下大部分面积便于珩磨条底座定位。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