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盒、加热不燃烧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作为新兴的技术,因其以加热烟油或低温卷烟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燃烧型卷烟,工作温度低,并且所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成分要远远少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使用电子雾化装置能够极大的避免香烟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成为一种更健康的抽烟方式。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雾化装置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通过蒸发烟油形成可抽吸烟雾的电子雾化烟具,其二是通过低温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加热烟草气溶胶形成基体形成可抽吸烟雾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加热不燃烧装置相对传统的燃烧型卷烟来说,其所产生的气溶胶中的有害成分大大降低,即,相对抽吸传统卷烟来说,使用加热不燃烧装置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是更健康的一种方式。
3.目前,加热不燃烧装置的结构多为分体式,即,充电盒与加热不燃烧装置独立设置。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加热不燃烧组合装置,该加热不燃烧组合装置包括充电盒10和加热不燃烧装置20,且充电盒10与加热不燃烧装置20组合使用。其中,加热不燃烧装置20包括:第二收容腔21、发热体22、烟具电路板23和烟具电池24,而且,该第二收容腔21用于容置气溶胶形成基质(例如烟支)和形成气流通道;烟具电路板23上设置有控制组件,用于控制发热体22的加热;烟具电池24用于为控制模组件和发热体22提供能量。结合图 2,充电盒10包括有充电盒主体16及第一收容腔19,该第一收容腔19用于容置加热不燃烧装置20;充电盒主体16内设置有可充电电池15、充电盒电路板17,且充电盒电路板17上设置有主控单元、充电dc/dc变换器、放电dc/dc 变换器。充电盒主体16的上方还设置有电量指示灯181和电压指示灯182,分别用于指示可充电电池15的电量及充放电电压。第一收容腔19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加热不燃烧装置20连接的第二接口。
4.结合图1和图2,充电盒在充电时与电源适配器连接,且可将电源适配器提供的直流电经过内部的充电dc/dc变换器变换后给可充电电池充电,而在放电时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且将可充电电池提供的直流电经过放电 dc/dc变换器变换后给加热不燃烧装置供电。该充电盒在内部需要设置两个 dc/dc变换器,所以存在电路复杂,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电路复杂、成本高的缺陷。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分体式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充电盒,包括可充电电池、用于在充电时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的第一接口及用于在放电时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的第二接口,还包括双向dc/dc 变换器和控制模块,而且,在充电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电源适配器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为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在放电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从所述可充电电池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加热不燃
烧装置供电。
7.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主控单元及单刀双掷继电器,而且,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一静触头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连接,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二静触头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动触头通过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
8.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二主控单元、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而且,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主控单元的相应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一并通过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
9.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接口接入有所述电源适配器时将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及在所述第一接口未接入所述电源适配器时将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的弹片式微动开关。
10.优选地,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电感及第三主控单元,而且,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双向 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为双向 dc/dc变换器的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电感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主控单元的相应输出端。
11.优选地,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地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二电压端与地之间。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包括但不限于type-c接口、miniusb接口、 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
13.优选地,所述第二接口包括但不限于pogo pin接口、磁吸充电接口。
14.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加热不燃烧组合装置,包括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以上所述的充电盒,所述充电盒与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组合使用。
1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充电盒内的dc/dc变换器选用了双向 dc/dc变换器,且该双向dc/dc变换器在可充电电池充放电时都得到了重复使用,即,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共用一套dc/dc变换器,所以在充电盒内,可仅设置一个双向dc/dc变换器,从而以更简洁的方案实现充电盒功能,在需要大电流充放电的场合,可以体现电路占用面积小的优势,而且,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7.图1是现有的一种加热不燃烧组合装置的结构图;
18.图2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加热不燃烧组合装置的逻辑结构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充电盒实施例一的逻辑结构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充电盒实施例二的逻辑结构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充电盒实施例三的电路图;
22.图6a是图5中的充电盒在充电时的电路图;
23.图6b是图5中的充电盒在放电时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体式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充电盒实施例一的逻辑结构图,该实施例的充电盒包括有:第一接口11、第二接口12、双向dc/dc变换器13、控制模块14和可充电电池15。其中,第一接口11用于在充电时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第一接口11包括但不限于:type-c接口、miniusb接口、 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第二接口12用于在放电时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第二接口12包括但不限于:pogo pin接口、磁吸充电接口。而且,在充电时,控制模块14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13通过第一接口11从电源适配器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为可充电电池15充电;在放电时,控制模块14 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13从可充电电池15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通过第二接口12为加热不燃烧装置供电。
26.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充电盒的dc/dc变换器选用了双向 dc/dc变换器,且该双向dc/dc变换器在可充电电池充放电时都得到了重复使用,即,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共用一套dc/dc变换器,所以在充电盒内,可仅设置一个双向dc/dc变换器,从而以更简洁的方案实现充电盒功能,在需要大电流充放电的场合,可以体现电路占用面积小的优势,而且,成本更低。另外需说明的是,该充电盒也可应用在其它需要大电流工作的装置中,即,加热不燃烧装置可替换为其它的二次电源装置。
27.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4,该实施例的充电盒包括有:第一接口(未示出)、第二接口(未示出)、双向dc/dc变换器13、控制模块和可充电电池 15。其中,第一接口用于在充电时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第二接口用于在放电时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控制模块包括主控单元141和单刀双掷继电器k,而且,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控制端连接主控单元141的输出端,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第一静触头s1通过第一接口与电源适配器连接,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第二静触头s2通过第二接口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动触头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13连接可充电电池15。另外,控制单元以电源适配器是否接入第一接口作为可充电电池充放电的判断条件,而且,在充电时,主控单元141控制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动触头与其第一静触头s1连接,从而使得双向dc/dc变换器13通过第一接口11从电源适配器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为可充电电池15充电;在放电时,主控单元141控制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动触头与其第二静触头s2连接,从而使得双向dc/dc变换器13从可充电电池15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通过第二接口12为加热不燃烧装置供电。最后需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双向dc/dc变换器13的控制由主控单元141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完成,应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主控单元141 也可由独立设置的用于控制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第一主控单元及用于驱动双向dc/dc变换器13中开关管的第三主控单元组成。
28.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实施例的充电盒包括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模块和可充电电池。其中,第一接口用于在充电时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第二接口用于在放电时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控制模块包括第二主控单元、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而且,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及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主控单元的相应输出端相连,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接口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接口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一并通过双向 dc/dc变换器连接可充电电池。另外,第二控制单元以电源适配器是否接入第一接口作为可充电电池充放电的判断条件,而且,在充电时,第二主控单元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从而使得双向dc/dc变换器通过第一接口从电源适配器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为可充电电池充电;在放电时,第二主控单元控制第二开关管导通,从而使得双向dc/dc变换器从可充电电池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通过第二接口为加热不燃烧装置供电。同样需说明的是,双向 dc/dc变换器的控制可由第二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完成,也可由独立设置的第三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完成。
29.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实施例的充电盒包括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模块和可充电电池。其中,第一接口用于在充电时与电源适配器连接。第二接口用于在放电时与加热不燃烧装置连接。控制模块包括弹片式微动开关,而且该弹片式微动开关用于在第一接口接入有电源适配器时将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第一接口连接,及在第一接口未接入电源适配器时将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第二接口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弹片式微动开关以接插件互斥的方式切换与双向dc/dc变换器连接的是电源适配器或加热不燃烧装置,具体地,在充电时,当用户将电源适配器通过第一接口与电池盒连接时,弹片式微动开关将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第一接口连接,从而使得双向dc/dc变换器通过第一接口从电源适配器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为可充电电池充电;在放电时,弹片式微动开关将 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与第二接口连接,从而使得双向dc/dc变换器从可充电电池取电并对其进行电压转换后通过第二接口为加热不燃烧装置供电。
30.图5是本发明分体式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充电盒实施例三的电路图,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4,双向dc/dc变换器13包括第三开关管q1、第四开关管 q3、第五开关管q2、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主控单元,而且,第三开关管q1、第四开关管q3、第五开关管q2均为nmos管。其中,第三开关管q1的漏极为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一电压端,即,连接单刀双掷继电器k的动触头,第三开关管q1的源极连接第四开关管q3的漏极,第四开关管q3的源极接地,第五开关管q2的漏极为双向dc/dc变换器的第二电压端,即,连接可充电电池的正端bat,第五开关管q2的源极通过电感 l1连接第三开关管q1的源极,第三开关管q1的栅极、第四开关管q3的栅极及第五开关管q2的栅极分别连接主控单元的相应输出端。第一电容c1连接在双向dc/dc变换器13的第一电压端与地之间,第二电容c2连接在双向 dc/dc变换器13的第二电压端与地之间。
31.在该实施例中,主控单元通过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的三个开关管q1、 q2、q3来构建双向的buck同步整流电路或boost同步整流电路。具体地,当电源适配器给可充电电池充电时,如图6a所示,该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模式为电源适配器作为输入,可充电电池作为输出,即,能量传输方向为由左到右的buck同步整流电路;当可充电电池给二次电源放电
时,如图6b所示,该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模式为可充电电池作为输入,加热不燃烧装置作为输出,即,能量传输方向为由右到左的boost同步整流电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双向dc/dc变换器为也可选用双向升降压电路,电路拓扑的选择和控制由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完成,而选择拓扑的条件通过电源适配器充电插座是否连接来识别。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