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气液分离器方式大多采用u型弯、扁管结构,同端进出,结构缺点是,气态冷媒经过重力的作用下上行,会增加流阻,且原有结构因管路长,摩擦力比较大会增加流阻。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以解决现有气液分离器流阻较大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包括上下开口一体成型的筒体,筒体上端设置进口,下端焊接封盖,封盖上设置出口,筒体内铆接第二管路,且第二管路的底端与出口连通,第二管路与进口之间设置阻油盖,阻油盖中部凸起,周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第一通孔,且阻油盖的上部与筒体的上端间留有间隙,阻油盖的下部与接第二管路的顶端间留有间隙;
6.筒体内还设置有第一管路,且第一管路的底端与封盖螺纹连接,且与出口间歇性连通,第一管路侧壁偏下的位置设置回油孔,回油孔上设置滤网组件。
7.进一步,封盖上设置电磁阀组件,且电磁阀组件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底端连通。
8.进一步,第一管路为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结构,且第一管路上设置两个回油孔,且两个回油孔一个位于第一管路的底端,另一个位于第一管路的中部偏下的位置;
9.滤网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一管路上的固定架,固定架和第一管路之间设置滤网。
10.进一步,筒体内固定设置有支撑环,支撑环上沿周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对应。
11.进一步,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间一体成型设置加强筋。
12.进一步,阻油盖上设置八个孔,且阻油盖中部向上凸起,阻油盖朝向第二管路的一侧一体成型设置防溅檐,防溅檐相对于第二管路的管口向下继续延伸。
13.进一步,筒体上端位于进口的一侧设置沉孔,且该沉孔内壁设置内螺纹。
14.进一步,第二管路周侧通过扎带固定有干燥剂。
15.进一步,第二管路周侧设置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与支撑环相接触,第二凸台与封盖相接触。
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上进下出结构,不改变原来的气液分离效果,采用单一管,减少管路长度,减少摩擦力。并利用气态冷媒重力作用下行使流阻变小;加工简单,造价低廉,同时采用第二管路精确控制回油,第二管路可以采用多孔设计使气液分离器回油更好,提高压缩机使用寿命和提升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的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筒体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筒体的俯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封盖的剖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封盖的仰视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阻油盖的仰视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阻油盖的剖视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二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管路的剖视图。
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支撑环的剖视图。
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支撑环的主视图。
29.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滤网组件的剖视图。
30.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滤网组件的侧视图。
31.图中标记说明:1、筒体;2、进口;3、封盖;4、出口;5、第二管路;6、阻油盖;7、第一通孔;8、第一管路;9、回油孔;10、滤网组件;101、固定架;102、滤网;103、梯形封盖;11、电磁阀组件;12、第二通孔;13、支撑环;14、沉孔;15、加强筋;16、干燥剂;17、扎带;18、防溅檐;19、第一凸台;20、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33.如图1-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进下出结构,不改变原来的气液分离效果,采用单一管,减少管路长度,减少摩擦力。并利用气态冷媒重力作用下行使流阻变小;加工简单,造价低廉,同时采用第二管路精确控制回油,第二管路可以采用多孔设计使气液分离器回油更好,提高压缩机使用寿命和提升续航里程。
34.一种低耗能的气液分离器,包括上下开口一体成型的筒体1,筒体1上端设置进口2,且进口2朝向筒体1内侧设置为斜口,使得进入筒体1内的液体为发散的状态,下端焊接封盖3,封盖3上设置出口4,筒体1内铆接第二管路5,且第二管路5的底端与出口4连通,第二管路5与进口2之间设置阻油盖6,阻油盖6中部凸起,周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第一通孔7,且阻油盖6的上部与筒体1的上端间留有间隙,阻油盖6的下部与接第二管路5的顶端间留有间隙,第二管路5周侧通过扎带17固定有干燥剂16;
35.筒体1内还设置有第一管路8,且第一管路8的底端与封盖3螺纹连接,且与出口4间歇性连通,第一管路8侧壁偏下的位置设置回油孔9,回油孔9上设置滤网组件10。
36.在本实施方式中,封盖3上设置电磁阀组件11,且电磁阀组件11与第一管路8和第二管路5的底端连通。
3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8为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结构,且第一管路8上设置两个回油孔9,且两个回油孔9一个位于第一管路8的底端,另一个位于第一管路8的中部偏下
的位置,该专利采用双回油孔9方式,由电磁阀组件11控制开合,上进下出的流动方式;筒体1内的冷煤和油,在某种程度上,如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会发生分层,且分层以后底部的冷煤会多一些,油会少一些,首先油会顺着上方的回油孔9进入第一管路8。当液面降低以后,油将由底端的回油孔9进入第一管路8,这样可以使油尽可能多的回流进入第一管路8;
38.滤网组件10包括固定在第一管路8上的固定架101,固定架101和第一管路8之间设置滤网102,固定架101为中空结构,顶端设置梯形封盖103,液体由进口2进入后与固定架101顶端的梯形封盖103的边缘接触后将顺着边沿留下;
39.且第一管路8顶端的封闭结构为三角锥形,底端设置外螺纹和突耳,通过突耳与封盖3和固定架进行紧密连接,以防筒体1内的油及杂质流出。
40.在本实施方式中,筒体1内固定设置有支撑环13,支撑环13上沿周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12,且第二通孔12与第一通孔7相对应。
41.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7间一体成型设置加强筋15,支撑环13固定在第二管路5的顶端,且其顶端与阻油盖6相接触。
42.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油盖6上设置八个孔,且阻油盖6中部向上凸起,阻油盖6朝向第二管路5的一侧一体成型设置防溅檐18,防溅檐18相对于第二管路5的管口向下继续延伸,以防进入筒体1内的液体飞溅到第二管路5内。
43.在本实施方式中,筒体1上端位于进口2的一侧设置沉孔14,且该沉孔14内壁设置内螺纹。
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路5周侧通过扎带17固定有干燥剂16。
4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路5周侧设置第一凸台19和第二凸台20,第一凸台19与支撑环13相接触,第二凸台20与封盖3相接触,通过第一凸台19对支撑环13和阻油盖6进行支撑,通过第二凸台20进行定位并与封盖进行铆接。
46.工作原理:
47.气液混合态经进口2进入筒体1内,经阻油盖6上的第一通孔7进入筒体1内,液态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落到筒体1的底端,气态的冷媒在阻油盖6底端中部汇集,进入第二管路5,最终经第二管路5进入压缩机;
48.液态冷媒在筒体1内分层,下层的油层经滤网102过滤后通过回油孔9进入第一管路8,最终经第一管路8流出;
49.压缩机工作时,电磁阀组件11给电启动工作,筒体1内的油,以及油和冷媒的混合物将经回油孔9、电磁阀组件11和出口4流出;压缩机关闭时,电磁阀组件11同时关闭。
50.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