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囊桥接件及采用该水囊桥接件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7  192



1.本技术涉及腔内超声检测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囊桥接件及采用该水囊桥接件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腔内超声探头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腔内超声探头上面会带上医用保护套,探头与医用保护套以及医用保护套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空气将阻碍超声波的传输,影响超声成像图像的清晰度。为获得高质量的清晰图像,需要使用液体传导介质来连接探头与人体组织。常用的液体传导介质有耦合剂、纯化水等。
3.在经直肠超声检查时,会在超声探头声头区域涂抹耦合剂,受到超声探头声头面积小的因素影响,检测时成像区域受限,同时超声探头声头上面的耦合剂量少,影响超声成像图像的清晰度。如果在腔内超声探头与医用保护套之间装入一定体积的液体传导介质(如纯化水等),可以增大成像区域以及图像的清晰度。但是,当经直肠超声探头在进入直肠时,受到直肠的挤压作用,前端的液体传导介质会被压到医用保护套后端未进入人体的区域,影响超声检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将被挤压到医用保护套后端的液体传导介质引流到探头前端区域以辅助超声成像的水囊桥接件和采用该水囊桥接件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
5.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在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水囊桥接件,用于腔内超声检测,所述水囊桥接件为软胶材料制成的长条形件,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面和与安装面相对的支撑面以及分别连接安装面和支撑面的两侧的两个连接面,所述安装面具有与腔内超声探头的探头本体外周相贴合的轮廓,所述支撑面具有在安装面与探头本体贴合时与探头本体的外周形成平滑过渡的轮廓,所述水囊桥接件还形成有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引流通道。
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通道具有封闭形状的截面或贯通至支撑面的开放式截面。
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通道具有封闭圆形截面或封闭椭圆形截面。
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通道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具有贯通至支撑面的开口。
9.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面呈外凸的弧形。
1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连接面呈外凸的弧形,与安装面和支撑面均平滑过渡。
1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囊桥接件的两端均形成从安装面平
滑过渡到支撑面的弧形导引面。
12.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囊桥接件还设有将所述安装面贴合固定于探头本体上的固定结构。
1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为粘接结构、卡扣结构、卡槽结构、胶带和绑带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在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腔内超声检测装置,包括腔内超声探头和将腔内超声探头的探头本体包裹起来的医用保护套,所述医用保护套内装有液体传导介质,所述医用保护套的尾端扎紧在探头本体上,所述腔内超声检测装置还包括如前所述的水囊桥接件,所述水囊桥接件的安装面与探头本体的外周贴合固定,所述水囊桥接件的引流通道引导流动到医用保护套后端的液体传导介质在外力挤压下向医用保护套的前端流动。
15.实施本技术的水囊桥接件及采用该水囊桥接件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水囊桥接件通过安装面与腔内超声探头的探头本体贴合,通过支撑面撑起医用保护套,使引流通道形成液体传导介质的流动通道,便于腔内超声探头的探头本体进入人体后液体传导介质从医用保护套的后端流动到前端声头区域,有效地辅助腔内超声探头实现超声成像功能,使超声检查成像范围更大,图像更清楚,从而提高超声检查的效率。
附图说明
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7.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所示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采用的水囊桥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所示的水囊桥接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1所示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组装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即将进入人体时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进入人体过程中的示意图;
23.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进入人体后的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超声检测装置的进入人体后的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水囊桥接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腔内超声检测装置100包括腔内超声探头10、水囊桥接件20、医用保护套30和扎带40。腔内超声探头10主要由探头手柄11和探头本体12构成,探头本体12的头端设有声头121。水囊桥接件20贴合固定在腔内超声探头10的探头本体12上,用于为液体传导介质提供
引流通道25,其具体结构在后续将给出详细描述。医用保护套30内装入液体传导介质(例如耦合剂或纯化水)后套装在探头本体12上将探头本体12及其上的水囊桥接件20包裹起来,提供隔离保护作用。扎带40将医用保护套30的尾端扎紧在探头本体12上,使其不漏液。腔内超声检测装置100使用时的状态参见图5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100在探头本体12上设置水囊桥接件20,利用水囊桥接件20提供的引流通道25可将流到医用保护套30后端的液体传导介质50引流到医用保护套前端的声头区域,辅助超声成像。
28.具体如图2和图3结合图4所示,水囊桥接件20为软质材料制成的长条形件,所述软质材料可以是例如硅胶、橡胶、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软质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水囊桥接件20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面21和与安装面21相对的支撑面22以及分别连接安装面21和支撑面22的两侧的两个连接面23和24。其中,安装面21具有与探头本体12的圆形外周122相贴合的内凹弧形轮廓,方便将水囊桥接件贴合固定在探头本体12上。支撑面22呈外凸的弧形,以便安装面21与探头本体12贴合时支撑面22与探头本体12的外周形成平滑过渡的轮廓,超声检测使用过程中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两个连接面23和24呈外凸的弧形,与安装面21和支撑面22均平滑过渡,亦能够减少水囊桥接件20随探头本体12进入人体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水囊桥接件20形成有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引流通道25。引流通道25大致位于水囊桥接件20的中部,具有封闭椭圆形截面,使用过程中不易被不压扁。根据本技术的不同实施例中,引流通道25还可具有其他封闭形状的截面,例如封闭圆形截面。将水囊桥接件20安装到探头本体12上后,水囊桥接件20的支撑面22撑起医用保护套30,使引流通道25形成医用保护套30内的液体传导介质50的流动通道。再如图2和图3所示,水囊桥接件20的两端均形成有从安装面21平滑过渡到支撑面22的弧形导引面27,引流通道25贯通水囊桥接件20两端的弧形引导面27。在随探头本体12进入人体的过程中,水囊桥接件20端部的弧形引导面27能够减少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
29.以下结合图5至图7介绍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腔内超声检测装置100利用水囊桥接件20辅助超声成像的操作过程。首先如图5所示是腔内超声检测装置100进入人体的腔道60之前的状态,水囊桥接件20通过安装面21贴合固定(例如通过粘接的方式)在探头本体12上,然后将装有液体传导介质50的医用保护套30套装在探头本体12上,并通过扎带40将医用保护套30的尾端扎紧以使其不漏液。此时,液体传导介质50集中在医用保护套30的前端区域。然后如图6所示,在探头本体12进入人体腔道60的过程中,医用保护套30受到人体的挤压,前端区域的液体传导介质50会向后端区域流动,如图中箭头71所示。此时液体传导介质50集中在医用保护套30的后端区域,导致探头本体12的声头区域液体传导介质不足,会影响超声成像效果。然后如图7所示,探头本体12进入人体后,在探头本体12后端施加外力的作用下,医用保护套30后端区域的液体传导介质50会通过水囊桥接件20上的引流通道25向医用保护套30的前端区域流动,如图中箭头72所示,填充探头本体12的声头121与患处之间的区域,从而实现辅助超声成像的作用,使超声成像范围更大,图像更清楚。
30.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超声检测装置进入人体后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超声检测装置采用的水囊桥接件20还设有将安装面21贴合固
定于探头本体12上的固定结构。具体如图所示,该固定结构是分设于水囊桥接件20的前后两端的两根胶带或绑带281和282,缠系于探头本体12上将水囊桥接件20固定。根据本技术的不同实施例中,根据超声探头10的探头本体12的形状,水囊桥接件20的安装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合适的结构,例如粘接结构、卡扣结构、卡槽结构、胶带、绑带、和与探头凹槽弹性过盈配合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31.图9示出了根据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水囊桥接件20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水囊桥接件20上的引流通道25还可以设计成贯通至支撑面22的开放式截面,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的封闭形状的截面,只要支撑面22能够撑起医用保护套30形成一个流动通道就行。具体如图9所示,引流通道25的截面呈椭圆形并具有贯通至支撑面22的开口26。不同实施例中,引流通道25的截面还可呈圆形并开设贯通至支撑面22的开口26,从而形成开放式截面。
3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