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9  23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出水装置中一般设置有一转动件,转动件在水流的冲击下旋转,出水效果与水流水压的关系密切。当水压较大时,高压水流会冲击转动件快速旋转,但同时也会使得转动件与出水装置密切接触,使得转动时摩擦力较大,转动件的转速相应受到影响,出水效果一般;而当水压较小时,转动件转速较慢,出水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在高压水流和低压水流作用下均可快速旋转且出水效果理想的出水装置。
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技术方案一,一种出水装置,包括出水体,其设有过水腔,所述过水腔的底壁和侧壁分别设有出水孔和斜水道;其于过水腔内围绕所述出水孔还设有若干凸块,相邻的凸块间设有斜水槽,所述斜水槽与所述斜水道形成的切向水流旋转方向一致;各所述凸块远离所述出水孔的端面形成垂直于所述出水孔的轴线的支撑面;和转动件,其伸入所述出水孔并与所述出水孔间形成出水间隙,所述过水腔通过所述斜水槽引导水流流向所述出水间隙;所述转动件设有与所述斜水道对应的叶轮、与所述支撑面相对的抵接面和与各所述斜水槽对应的若干压水块;所述压水块迎向斜水槽出水方向设有推动面,所述推动面相对所述支撑面倾斜以使所述斜水槽的出水推动所述抵接面远离所述支撑面。
6.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所述压水块还设有背离所述斜水槽出水方向的第一增压面,所述第一增压面相对所述支撑面倾斜并将水流压向所述出水间隙。
7.基于技术方案二,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所述压水块还设有连接所述推动面和第一增压面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相对支撑面倾斜并适于被斜水槽的出水水流冲击;所述凸块设有与所述连接面对应的斜面。
8.基于技术方案三,还设有技术方案四,技术方案四中,所述转动件还设有本体、转盘和若干凸瓦;所述本体伸入所述出水孔并与所述出水孔形成第一间隙,所述本体设有出水腔,所述出水腔一端开口连通所述过水腔,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转盘围设于所述本体外壁,转盘朝向所述凸块的表面形成所述抵接面;所述叶轮从所述转盘沿背离所述出水孔的方向延伸而成;各所述凸瓦位于所述转盘下并沿圆周方向布设,所述凸瓦凸设于所述本体的外壁,所述压水块凸设于所述凸瓦上,所述凸瓦位于所述压水块下方的部分与所述出水孔配合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间距沿出水方向减小;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形成所述出水间隙;所述转盘设有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本体间的通水槽,所述通水槽连通相邻的所述凸瓦之间的间隔。
9.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所述凸瓦背离所述斜水槽出水方向的侧壁设有第二增压面,所述第二增压面相对所述支撑面倾斜并将水流压向所述第一间隙。
10.基于技术方案五,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出水孔的孔壁对应所述凸瓦设有若干周向布设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口于所述过水腔。
11.基于技术方案六,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所述过水腔的侧壁沿周向布设有若干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出水孔的出水方向延伸。
12.基于技术方案七,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所述过水腔的底壁对应所述凸块还设有若干减速块,所述减速块从所述凸块沿径向向所述侧壁延伸。
13.基于技术方案一至八,还设有技术方案九,技术方案九中,还包括座体,所述座体设有进水道和与所述进水道连通的容置腔;所述出水体包括出水座和密封盖;所述出水座固接于所述容置腔内,以将所述密封盖顶持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底和所述出水座之间;所述出水座和密封盖配合形成所述过水腔,所述出水孔、斜水道和凸块设于所述出水座上;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间形成连通所述斜水道的过水间隔,所述密封盖设有连通所述进水道与所述过水间隔的过水口。
14.基于技术方案九,还设有技术方案十,技术方案十中,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装设于所述密封盖上并位于所述进水道和所述过水口之间。
15.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6.1、技术方案一中,斜水槽与斜水道形成的切向水流旋转方向一致,使得转动件一方面由斜水道引导的水流冲击产生旋转,另一方面则由斜水槽引导的水流冲击产生旋转,使得低压水流作用下转动件也能旋转;同时,斜水槽引导的水流还可作用于推动面推动抵接面远离支撑面,从而减少了抵接面和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也即减少了转动件受到的摩擦力,使得高压水流下转动件可上浮从而快速旋转,低压水流下由于斜水道和斜水槽的双重作用转动件也能快速旋转,也即转动件的转动不受水压的影响;同时,出水间隙内的水流能够随转动件发生转动并最终实现出旋转出水水帘,具有良好的按摩效果;而水流流入斜水槽时,斜水槽的过水面积小,水流速度加快,使得出水间隙内的水流的流速增强,因此出水间隙内水流沿出水方向具有较大的出水初速度,增压效果明显,从而使得旋转出水水帘的水流更为集中和饱满、对使用者的冲洗效果和按摩效果也更佳。
17.2、技术方案二中,压水块设有第一增压面,第一增压面背离斜水槽的出水方向,第一增压面相对支撑面倾斜,第一增压面还将水流压向出水间隙内,因此转动件转动时,第一增压面受到水流一倾斜向上的阻力,水流推动转动件上浮,从而帮助推动抵接面远离支撑面;相应地,水流则受到一倾斜向下的压力,水流得以流向出水间隙内,且该压力使得水流在出水间隙中进一步加速,从而实现对出水间隙的水流增压。
18.3、技术方案三中,压水块还设有连接面,连接面连接推动面和第一增压面,连接面相对支撑面倾斜并适于被斜水槽的出水水流冲击,因此连接面受到一倾斜向上的推力,从而使得连接面可帮助推动抵接面远离支撑面;凸块设有与连接面对应的斜面,因此,连接面和斜面间在转动件未转动时如果有间隙,则水流通过该间隙时,流速增大,从而使得出水间隙内的水流的流速增强,增压效果明显;连接面和斜面间在转动件未转动时如果没有间隙,
随着转动件的转动,转动件上浮,连接面与斜面间形成间隙,同样使得水流通过该间隙时,流速增大,从而使得出水间隙内的水流的流速增强,增压效果明显。
19.4、技术方案四中,转动件还设有本体、转盘和若干凸瓦,结构简单且转动功能可靠;本体设有出水腔,过水腔内的一部分水流能够从出水腔内流过,又由于出水腔位于出水间隙内侧,因此,出水装置具有内出旋转水花、外出旋转出水水帘的效果,出水分布量相比于不转动出水的分布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出水细腻、按摩效果佳、用户的使用体验好,同时在外圈的转动水帘的包覆下,出水腔的出水水花无法往外飞溅,出水腔具有至少一个出水口,能够满足根据需求实现不同的出水效果。压水块凸设于凸瓦上,结构简单实用;本体与出水孔形成第一间隙,凸瓦位于压水块下方的部分与出水孔配合形成第二间隙,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连通形成出水间隙,水流由斜水槽进入第一间隙内时,过水面积减小,水流流速增大,使得出水间隙内水流沿出水方向具有较大的出水初速度,增压效果明显,在转动件离心力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以及减弱往外周飞甩的现象,从而使得旋转出水水帘的水流更为集中和饱满、对使用者的冲洗效果和按摩效果也更佳;转盘还设有位于叶轮和本体间的通水槽,通水槽连通相邻的凸瓦之间的间隔,也即过水腔的水流还可由通水槽流至相邻的凸瓦之间的间隔,凸瓦之间的间隔处能够形成相对较厚的水帘部分,冲洗力度更大,从而能够在出水水帘转动的状态下给使用者带来脉冲式的按摩体验。
20.5、技术方案五中,凸瓦背离斜水槽出水方向的侧壁设有第二增压面,第二增压面相对支撑面倾斜并将水流压向第一间隙,因此转动件转动时,第二增压面受到水流一倾斜向上的阻力,水流推动转动件上浮,从而还可帮助推动抵接面远离支撑面;相应地,水流受到一倾斜向下的压力,水流得以流向第一间隙内,且该压力使得水流在出水间隙中进一步加速,实现了对出水间隙的水流增压,增压效果明显。
21.6、技术方案六中,第一凹槽的设置增大了出水孔的孔壁的面积,从而增大了过水面积,且水流撞击在第一凹槽的槽壁,增加了出水间隙内的水流阻力,从而减小了出水孔内的水流流速,也即减小了出水间隙内的水流流速,从而减弱了离心力作用带来的影响、减弱旋转出水水帘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转动方向甩出的惯性,从而减弱了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和往外周飞甩的现象。
22.7、技术方案七中,第二凹槽的设置增大了过水腔的侧壁的面积,从而增大了过水面积,且水流撞击在第二凹槽的槽壁,增加了过水腔内的水流阻力,从而减小了过水腔内的水流流速,从而避免了转动件转动过快,从而再次减弱了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和往外周飞甩的现象。
23.8、技术方案八中,减速块的设置增大了过水腔的底壁的面积,从而增大了过水面积,且且水流撞击在减速块,增加了过水腔内的水流阻力,从而再次减小了过水腔内的水流流速。
24.9、技术方案九中,出水装置的结构设置简单易实现。
25.10、技术方案十中,过滤件的设置可滤除水中的杂质,用户使用更为健康。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出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28.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出水装置的剖视结构分解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出水装置的剖视示意图一;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出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二;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出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三;
32.图6为图3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出水座的立体示意图。
35.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36.座体10;进水道11;容置腔12;孔肩13;
37.出水体20;出水座21;壳体211;斜水道2111;限位槽2112;台阶面2113;卡块2114;第二凹槽2115;减速块2116;环壁212;出水孔2121;第一凹槽2122;凸块213;斜面2131;支撑面2132;斜水槽214;密封盖22;环形凸缘221;过水口2211;第一卡槽2212;第二卡槽2213;插接孔222;
38.过滤件30;凸柱31;环形卡块32;
39.第一密封圈40;第二密封圈50;
40.转动件60;本体61;出水腔611;出水口612;转盘62;抵接面621;通水槽622;叶轮63;凸瓦64;第二增压面641;压水块65;推动面651;第一增压面652;连接面653;
41.过水间隔100;第一间隙200;第二间隙300;第三间隙400。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44.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45.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
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46.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47.参见图1-8,图1-8示出了一种出水装置,包括座体10、出水体20、过滤件30、第一密封圈40、第二密封圈50和转动件60。
48.座体10为管状结构,其内设有台阶孔,其中,台阶孔的小孔构成了进水道11,台阶孔的大孔构成了容置腔12,台阶孔的孔肩13即形成了容置腔12的腔底,即使得进水道11和容置腔12连通;容置腔12的内壁设有内螺纹。
49.出水体20包括出水座21和密封盖22。
50.出水座21包括壳体211、环壁212和若干凸块213。
51.壳体211呈圆筒状,其外侧壁设有外螺纹、斜水道2111和环形的限位槽2112,其内壁靠近其开口端的部分设有垂直其轴线的台阶面2113,其开口端设有沿其轴线延伸的卡块2114;其中,外螺纹用于与容置腔12内部的内螺纹螺接,螺接时,壳体211的开口端朝向座体10 台阶孔的孔肩13,斜水道2111垂直于壳体211的轴线且相对于壳体211的径向倾斜;限位槽2112用于供第一密封圈40安装,当壳体211与座体10螺接到位时,第一密封圈40抵接于容置腔12内壁与限位槽2112的槽壁之间实现出水体20与座体10的密封连接,以避免容置腔12漏水;台阶面2113用于供第二密封圈50抵接,卡块2114用于实现与密封盖22卡接。
52.环壁212同轴贯穿且一体成型于壳体211的筒底,其凸伸出壳体211的筒底的外壁,其中心孔构成了出水体20的出水孔2121。
53.出水体20于过水腔内围绕出水孔2121还设有若干凸块213,具体为若干凸块213围绕环壁212设于壳体211的筒底,相邻的凸块213间设有斜水槽214。凸块213的内侧壁设有自上而下向出水孔2121倾斜的斜面2131。各凸块213远离出水孔2121的端面形成垂直于出水孔2121的轴线的支撑面2132。其中,斜水槽214与斜水道2111形成的切向水流旋转方向一致。
54.密封盖22适于密封地盖设于壳体211的开口端,具体地,密封盖22呈圆板结构,其侧壁设有环形凸缘221,环形凸缘221的外径小于容置腔12的内径,环形凸缘221上设有过水口2211,环形凸缘221的外壁上设有与卡块2114相适配的第一卡槽2212,环形凸缘22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卡槽2213;密封盖22上还设有插接孔222,当密封盖22盖设于壳体211时,密封盖22的部分匹配抵嵌入至壳体211的内腔中,环形凸缘221的一端抵接于壳体211的开口端端面,另一端抵接座体10的台阶孔的孔肩13,从而使得密封盖22被顶持于容置腔12 的腔底和出水座21之间,从而限制了密封盖22的轴向运动;且卡块2114与第一卡槽2212 卡接,限制了密封盖22的转动,第二密封圈50套设于密封盖22的外周且抵接于台阶面2113;当密封盖22与壳体211卡接到位时,密封盖22与壳体211的内腔界定出过水腔,壳体211 的筒底形成过水腔的底壁,壳体211的侧壁即形成过水腔的侧壁,环形凸缘221与台阶面2113 配合压抵第二密封圈50以避免过水腔漏水;当密封盖22相对座体10轴向限位时,由于环形凸缘221的外径小于容置腔12的内径,密封盖22的外侧壁与容置腔12的腔壁形成连通斜水道2111的过水间隔100,由进水道11流入的水流能够经由过水口2211流入过水间隔100,进而经过斜水道2111流入过水腔。
55.过滤件30装设于密封盖22上并位于进水道11和过水口2211之间。具体地,过滤件
30 为圆盘形的过滤网,其向下轴向延伸设有与插接孔222匹配插接的凸柱31,其侧壁凸出设有与第二卡槽2213适配的环形卡块32,当过滤件30装设于密封盖22上时,凸柱31插入插接孔222内,环形卡块32与第二卡槽2213沿其轴向卡接,从而限制了过滤件30的轴向位移,借此,由进水道11流入的水流经由过滤件30过滤后流向过水口2211,用户使用更为健康。
56.转动件60位于过水腔内,其伸入出水孔2121并与出水孔2121间形成出水间隙,过水腔通过斜水槽214引导水流流向出水间隙。具体地,如图7所示,转动件60设有本体61、转盘62、抵接面621、叶轮63、若干凸瓦64和与凸瓦64数量相等的压水块65。
57.本体61伸入出水孔2121并与出水孔2121形成第一间隙200,本体61设有出水腔611,出水腔611一端开口连通过水腔,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612;具体而言,本体61为圆筒状,其内腔界定出出水腔611,其开口端与过水腔连通,其筒底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612,该出水口612可以为纺锤形,也可以为若干与本体61轴线相距不同距离的柱孔,或周向排布的若干扇叶孔或径向延伸的若干直线孔;其中,纺锤形的出水孔能够形成刀片状出水;各柱孔可以位于同一径向上,也可以分布于不同的径向上,其能够形成水帘状出水;扇叶孔或直线孔则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水帘状出水。由于过水腔内的一部分水流能够从出水腔611 内流过,另一部分水流能够从第一间隙200流出,出水腔611流出的水流能够随转动件60发生转动实现出旋转水花,第一间隙200的水流能够随转动件60发生转动并最终实现出旋转出水水帘。且又由于出水腔611位于第一间隙200内侧,因此,出水装置具有内圈出旋转水花、外圈出旋转出水水帘的效果,出水分布量相比于不转动出水的分布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出水细腻、按摩效果佳、用户的使用体验好,同时在外圈的转动水帘的包覆下,出水腔611的出水水花无法往外飞溅,在外圈的转动水帘的包覆下,出水腔611的旋转水花无法往外飞溅。
58.转盘62为环形,转盘62围设于本体61外壁,转盘62朝向凸块213的表面形成与支撑面2132相对的抵接面621。叶轮63从转盘62沿背离出水孔2121的方向延伸而成,叶轮63 与斜水道2111对应,转盘62还设有位于叶轮63与本体61间的若干通水槽622,各通水槽 622沿周向均匀布设。应理解,转动盘的抵接面621搭接于凸块213的支撑面2132时,本体 61一部分位于各凸块213的内侧,另一部分则伸入出水孔2121,且抵接面621和支撑面2132 接触时,叶轮63的上端面与密封盖22的底面之间存有间隙,使得转动件60还能相对出水座 21向上运动。
59.各凸瓦64凸设于本体61的外壁,各凸瓦64位于转盘62下并沿圆周方向布设,压水块 65一一对应的凸设于凸瓦64上,凸瓦64位于压水块65下方的部分与出水孔2121配合形成第二间隙300,如图6所示,第二间隙300与第一间隙200连通形成出水间隙,位于凸瓦64 下方的第一出水间隙200的间距沿出水方向减小,应理解,第一间隙200由本体61外壁上未被凸瓦覆盖的部分与出水孔2121的孔壁配合形成。相邻的凸瓦64之间的间隔还与通水槽622 连通,也即各凸瓦64之间形成与通水槽622数量相等的间隔,且该间隔一一对应的与通水槽 622连通。过水腔的水流还可由通水槽622流至相邻的凸瓦64之间的间隔,凸瓦64之间的间隔处能够形成相对较厚的水帘部分,冲洗力度更大,从而能够在出水水帘转动的状态下给使用者带来脉冲式的按摩体验。凸瓦64背离斜水槽214出水方向的侧壁设有第二增压面641,第二增压面641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并将水流压向第一间隙200。
60.压水块65与斜水槽214相对应,也即与凸块213相对应,压水块65迎向斜水槽214出
水方向设有推动面651,推动面651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以使斜水槽214的出水推动推动面 651,以使抵接面621远离支撑面2132。压水块65还设有背离斜水槽214出水方向的第一增压面652,第一增压面652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并将水流压向出水间隙,出水间隙内的水流能够随转动件60发生转动并最终实现出旋转出水水帘。压水块65还设有连接推动面651和第一增压面652的连接面653,连接面653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其中,连接面653与凸块 213的斜面2131相对时且与斜面2131之间产生第三间隙400,连接面653自上而下向内倾斜,推动面651和第一增压面652镜像对称,且推动面651与连接面653的夹角为钝角,第一增压面652与连接面653的夹角为钝角,第一增压面652还与第二增压面641平行。
61.工作原理如下:
62.由进水道11流入的水流经由过滤件30过滤后流向过水口2211,经由过水口2211流入过水间隔100,进而经过斜水道2111流入过水腔;斜水道2111引导的水流冲击叶轮63产生旋转,进而带动转动件60转动,同时,过水腔内的水流一是经由斜水槽214冲击压水块65 进而带动转动件60旋转,二是经由斜水槽214流入出水间隙,三是通过出水腔611的开口直接流入本体61的出水腔611,四是通过转盘62的通水槽622流入相邻的凸瓦64的间隔,五是通过第三间隙400流入出水间隙,水流从出水腔611的出水口612和出水间隙内流出。
63.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由于斜水槽214与斜水道2111形成的切向水流旋转方向一致,使得转动件60一方面由斜水道2111引导的水流冲击叶轮63产生旋转,另一方面则由斜水槽 214引导的水流冲击压水块65产生旋转,使得低压水流作用下转动件60也能旋转。
64.由于推动面651迎向斜水槽214出水方向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斜水槽214引导的水流还可作用于推动面651,推动面651受到一倾斜向上的推动力,从而可推动抵接面621远离支撑面2132;由于连接面653靠近推动面651且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水流由斜水槽214 流出时,斜水槽214引导的水流还可作用于连接面653,连接面653受到一倾斜向上的推动力,从而可推动抵接面621远离支撑面2132。更优地,由于第一增压面652、第二增压面641 均背离斜水槽214的出水方向,第一增压面652、第二增压面641均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第一增压面652和第二增压面641均将水流压向出水间隙,因此转动件60转动时,第一增压面652和第二增压面641均受到倾斜向上的水流的阻力,水流进一步推动转动件60上浮。因此,推动面651、第一增压面652、第二增压面641和连接面653的设置,使转动件60在水流的作用下上浮,减少了抵接面621和支撑面2132之间的摩擦力。更优地,由于第三间隙 400的存在,进一步减少了连接面653和凸块213的斜面2131的摩擦力,因此转动件60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使得高压水流下转动件60可上浮从而快速旋转,低压水流下由于斜水道2111和斜水槽214的双重作用转动件60也能快速旋转,也即转动件60的转动不受水压的影响。
65.水流经过过水间隔100流入斜水道2111时,斜水道2111的过水面积小,水流流速增加,水流一级增压;水流由过水腔流入斜水槽214时,斜水槽214的过水面积小,水流速度加快,水流二级增压;水流冲击推动面651和连接面653时,水流被撞击,水流流速加快,水流三级增压;由于第一增压面652和第二增压面641均背离斜水槽214出水方向并,且相对支撑面2132倾斜并将水流压向出水间隙,其中,第一增压面652可将水流压向第一出水间隙200 和第二出水间隙300,第二增压面641可将水流压向第一出水间隙200,水流均受到一倾斜向下的压力,水流得以流向出水间隙内,且该压力使得水流在出水间隙中进一步加速,实现对出水间隙内的水流增压,第一增压面652和第二增压面641共同实现了水流四级增压;位于凸
瓦64下方的第一出水间隙200的间距沿出水方向减小,水流流速逐渐加快,水流五级增压。
66.因此在转动件60离心力不变的情况下,水流的增压效果明显有利于控制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以及减弱往外周飞甩的现象,从而使得旋转出水水帘的水流更为集中和饱满、对使用者的冲洗效果和按摩效果也更佳。
67.在具体实施中,为了避免转动件60转速过快,还设有减速结构。具体而言,出水孔2121 的孔壁对应凸瓦64的位置设有若干周向布设的第一凹槽2122,第一凹槽2122开口于过水腔,在本实例中,第一凹槽2122沿出水方向延伸;过水腔的侧壁沿周向布设有若干第二凹槽2115,第二凹槽2115沿出水孔2121的出水方向延伸;过水腔的底壁对应凸块213的位置还设有若干减速块2116,减速块2116从凸块213沿径向向侧壁延伸。
68.第一凹槽2122的设置增大了出水孔2121的孔壁的面积,从而增大了过水面积,且水流撞击在第一凹槽2122的槽壁,增加了出水间隙内的水流阻力,从而减小了出水孔2121内的水流流速,也即减小了出水间隙内的水流流速,从而减弱了离心力作用带来的影响、减弱旋转出水水帘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转动方向甩出的惯性,从而减弱了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和往外周飞甩的现象;第二凹槽2115的设置增大了过水腔的侧壁的面积,且水流撞击在第二凹槽2115的槽壁,增加了过水腔内的水流阻力,从而减小了过水腔内的水流流速;减速块2116的设置增大了过水腔的底壁的面积,从而增大了过水面积,且水流撞击在减速块 2116,增加了过水腔内的水流阻力,从而减小了过水腔内的水流流速,从而避免了转动件60 转动过快,从而减弱了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和往外周飞甩的现象。
69.可知,本实施例中既逐级增强出水间隙内水流的出水初速度,达到抵消离心力对旋转出水水帘的影响的目的,又设置减速结构减弱离心力的影响,其同样能够达到减小旋转出水水帘张角的目的,从而使得旋转出水水帘相对出水方向的张角可控、达到良好的防飞溅效果。
70.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