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竹框架墙体层间连接结构

专利查询2022-5-17  21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竹框架墙体层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建筑业越来越倡导可再生建材的利用。竹材因其自然生长且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房屋建筑。竹材结构还具有较低的全寿命建筑能耗、优良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美观等优点。
3.原竹墙体层间连接的稳定性是竹材结构的关键,然而,现有原竹墙体层间连接结构存在抗侧力不足、稳定性差、刚度低、施工复杂等问题。当水平剪力较大时,上下原竹墙体易产生错动变形,出现钉剪断、拔出等破坏现象,导致竹材结构失效而丧失承载能力。对人们正常使用和居住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竹框架墙体层间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原竹框架墙体层间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原竹墙体与下层原竹墙体之间的c型钢、若干对拉螺杆和若干竹段。
6.所述上层原竹墙体的下边缘具有开口朝上的u型钢底导梁,下层原竹墙体的上边缘具有开口朝下的u型钢顶导梁,c型钢安装在u型钢底导梁与u型钢顶导梁之间,c型钢的上翼缘与u型钢底导梁的腹板贴合,下翼缘与u型钢顶导梁的腹板贴合。
7.所述c型钢的开口朝向原竹墙体的内侧,c型钢腹板的外侧与u型钢底导梁靠近原竹墙体外侧的翼缘以及u型钢顶导梁靠近原竹墙体外侧的翼缘齐平,c型钢腹板的外侧间隔布置有若干撑杆。
8.所述上层原竹墙体的若干原竹杆件和下层原竹墙体的若干原竹杆件上均安装有套箍组件,每根撑杆的上端固定在上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套箍组件上,下端固定在下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套箍组件上。
9.所述c型钢内紧密排列有竖直的若干竹段,若干竹段排列形成的竹排延伸至c型钢的两端。
10.每根所述对拉螺杆穿过u型钢底导梁的腹板、c型钢的上下翼缘、对应的竹段和u型钢顶导梁,一颗螺母旋在对拉螺杆的上端并与u型钢底导梁腹板的上表面抵紧,另一颗螺母旋在对拉螺杆的下端并与u型钢顶导梁腹板的下表面抵紧,若干对拉螺杆沿c型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11.进一步,所述套箍组件包括钢套箍和t型螺栓。
12.所述钢套箍包括弧形箍板和翼板,两块翼板分别连接在弧形箍板的两端,弧形箍板上设有供t型螺栓穿过的通孔。
13.所述t型螺栓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垂直连接到第二螺杆的
中点处,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连接点位于两块翼板之间。
14.所述钢套箍套设在原竹杆件上,t型螺栓的第一螺杆穿过原竹杆件和弧形箍板,第二螺杆的两端穿过两块翼板并旋紧螺母。
15.所述撑杆的上下端均设置有供第一螺杆穿过的通孔,撑杆上端安装在上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第一螺杆的伸出端并采用螺母固定,撑杆下端安装在下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第一螺杆的伸出端并采用螺母固定。
16.进一步,所述撑杆通过若干自攻螺钉与c型钢的腹板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所述连接结构采用竹段和型钢相配合的连接形式,在保证了连接处侧向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的情况下,还具有安装便捷、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
附图说明
18.图1为原竹墙体层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原竹墙体层间连接结构中竹段的安装示意图;
20.图3为撑杆的安装示意图;
21.图4为对拉螺杆的安装示意图;
22.图5为钢套箍示意图;
23.图6为t型螺栓的示意图;
24.图7为t型螺栓穿过原竹杆件的示意图
25.图8为撑杆与套箍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6.图中:套箍组件1、钢套箍101、弧形箍板1011、翼板1012、t型螺栓104、撑杆2、原竹杆件3、c型钢11、对拉螺杆12、竹段13、u型钢顶导梁300b和u型钢底导梁300c。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28.实施例1:
29.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原竹框架墙体层间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原竹墙体与下层原竹墙体之间的c型钢11、若干对拉螺杆12和若干竖直的竹段13。
30.参见图1,所述上层原竹墙体的下边缘具有开口朝上的u型钢底导梁300c,下层原竹墙体的上边缘具有开口朝下的u型钢顶导梁300b,c型钢11安装在u型钢底导梁300c与u型钢顶导梁300b之间,c型钢11的上翼缘与u型钢底导梁300c的腹板贴合,下翼缘与u型钢顶导梁300b的腹板贴合。
31.所述c型钢11的开口朝向原竹墙体的内侧,c型钢11腹板的外侧与u型钢底导梁300c靠近原竹墙体外侧的翼缘以及u型钢顶导梁300b靠近原竹墙体外侧的翼缘齐平,c型钢11腹板的外侧间隔布置有若干撑杆2。
32.所述上层原竹墙体的若干原竹杆件3和下层原竹墙体的若干原竹杆件3上均安装有套箍组件1,参见图3,每根撑杆2的上端固定在上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套箍组件1上,下端
固定在下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套箍组件1上,撑杆2通过若干自攻螺钉与c型钢11的腹板连接。
33.参见图5和6,所述套箍组件1包括钢套箍101和t型螺栓104。
34.参见图5,所述钢套箍101包括弧形箍板1011和翼板1012,两块翼板1012分别连接在弧形箍板1011的两端,弧形箍板1011上设有供t型螺栓104穿过的通孔。
35.参见图6,所述t型螺栓104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垂直连接到第二螺杆的中点处,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连接点位于两块翼板1012之间。
36.所述钢套箍101套设在原竹杆件3上,t型螺栓104的第一螺杆穿过原竹杆件3和弧形箍板1011,第二螺杆的两端穿过两块翼板1012并旋紧螺母。参见图7,为所述t型螺栓104穿过原竹杆件3的示意图。
37.所述撑杆2的上下端均设置有供第一螺杆穿过的通孔,参见图8,撑杆2上端安装在上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第一螺杆的伸出端并采用螺母固定,撑杆2下端安装在下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第一螺杆的伸出端并采用螺母固定。
38.参见图2,所述c型钢11内紧密排列有竖直的若干竹段13,若干竹段13排列形成的竹排延伸至c型钢11的两端。
39.参见图4,每根所述对拉螺杆12穿过u型钢底导梁300c的腹板、c型钢11的上下翼缘、对应的竹段13和u型钢顶导梁300b,一颗螺母旋在对拉螺杆12的上端并与u型钢底导梁300c腹板的上表面抵紧,另一颗螺母旋在对拉螺杆12的下端并与u型钢顶导梁300b腹板的下表面抵紧,若干对拉螺杆12沿c型钢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40.实施例2:
4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原竹框架墙体层间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原竹墙体与下层原竹墙体之间的c型钢11、若干对拉螺杆12和若干竖直的竹段13。
42.参见图1,所述上层原竹墙体的下边缘具有开口朝上的u型钢底导梁300c,下层原竹墙体的上边缘具有开口朝下的u型钢顶导梁300b,c型钢11安装在u型钢底导梁300c与u型钢顶导梁300b之间,c型钢11的上翼缘与u型钢底导梁300c的腹板贴合,下翼缘与u型钢顶导梁300b的腹板贴合。
43.所述c型钢11的开口朝向原竹墙体的内侧,c型钢11腹板的外侧与u型钢底导梁300c靠近原竹墙体外侧的翼缘以及u型钢顶导梁300b靠近原竹墙体外侧的翼缘齐平,c型钢11腹板的外侧间隔布置有若干撑杆2。
44.所述上层原竹墙体的若干原竹杆件3和下层原竹墙体的若干原竹杆件3上均安装有套箍组件1,参见图3,每根撑杆2的上端固定在上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套箍组件1上,下端固定在下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套箍组件1上。
45.参见图2,所述c型钢11内紧密排列有竖直的若干竹段13,若干竹段13排列形成的竹排延伸至c型钢11的两端。
46.参见图4,每根所述对拉螺杆12穿过u型钢底导梁300c的腹板、c型钢11的上下翼缘、对应的竹段13和u型钢顶导梁300b,一颗螺母旋在对拉螺杆12的上端并与u型钢底导梁300c腹板的上表面抵紧,另一颗螺母旋在对拉螺杆12的下端并与u型钢顶导梁300b腹板的下表面抵紧,若干对拉螺杆12沿c型钢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47.实施例3:
48.本实施例主要结构同实施例2,进一步,参见图5和6,所述套箍组件1包括钢套箍101和t型螺栓104。
49.所述钢套箍101包括弧形箍板1011和翼板1012,两块翼板1012分别连接在弧形箍板1011的两端,弧形箍板1011上设有供t型螺栓104穿过的通孔。
50.所述t型螺栓104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垂直连接到第二螺杆的中点处,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连接点位于两块翼板1012之间。
51.所述钢套箍101套设在原竹杆件3上,t型螺栓104的第一螺杆穿过原竹杆件3和弧形箍板1011,第二螺杆的两端穿过两块翼板1012并旋紧螺母。
52.所述撑杆2的上下端均设置有供第一螺杆穿过的通孔,参见图8,撑杆2上端安装在上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第一螺杆的伸出端并采用螺母固定,撑杆2下端安装在下层原竹墙体所连接的第一螺杆的伸出端并采用螺母固定。
53.实施例4:
54.本实施例主要结构同实施例2,进一步,所述撑杆2通过若干自攻螺钉与c型钢11的腹板连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