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观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野外隐蔽观鸟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都市开始流行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野外观鸟。这在几年前还是仅以国外爱鸟者为主的高雅爱好,或以科学研究为名的考察活动,现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都市人群亲近自然,爱护生态的一股新潮流。然而野生鸟类警惕性高,观察者一旦靠近,便会迅速飞走,不能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或拍摄照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方案不能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野生鸟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隐蔽观鸟设备。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野外隐蔽观鸟设备,包括隐蔽装置,所述隐蔽装置包括外表面均设置有伪装层的顶部遮蔽部和底部遮蔽部,所述顶部遮蔽部或底部遮蔽部设置有镜头安装孔;观察装置,所述观察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顶部遮蔽部上的肉眼观察孔和用于固定图像采集设备的设备安装装置,所述肉眼观察孔的直径小于人类虹膜的直径;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观察装置和隐蔽装置固定在观察者身体上。
5.优选地,所述顶部遮蔽部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防虫层、防水层和伪装层,所述底部遮蔽部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防水层和伪装层。
6.优选地,所述底部遮蔽部包括四个梯形的遮蔽侧部,所述遮蔽侧部较短的底边与所述顶部遮蔽部连接,两个相邻的遮蔽侧部之间设置有连接部。
7.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弹性面料件和/或拉链。
8.优选地,所述观察装置包括顶部框架结构和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部框架结构上的环形件,所述顶部框架结构与所述固定装置之间设置有伸缩杆,所述环形件与肉眼观察孔固定连接,所述环形件还设置有透明观察窗。
9.优选地,所述顶部遮蔽部与所述顶部框架结构固定连接,所述顶部遮蔽部处于观察者前面的部分设置有多个所述肉眼观察孔;所述伸缩杆和所述固定装置转动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头戴式结构件,所述头戴式结构件顶部与所述观察装置连接,所述设备安装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头戴式结构件顶部的云台;所述顶部遮蔽部设置有所述镜头安装孔。
11.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背负式结构件,所述背负式结构件包括背包式框架以及用于将所述背包式框架背负在观察者背上的两个肩带,所述背包式框架与所述观察孔支撑装置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设备安装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成像设备的云台、用于将所述云台悬挂在观察者脖子或肩部的悬挂带以及用于将所述云台绑缚在观察者胸部的胸部固定带;所述底部遮蔽部设置有所述镜头安装孔。
12.优选地,所述遮蔽装置顶部还设置有太阳能充电板,所述背包式框架设置有与所
述太阳能充电板电连接的蓄电池;所述观察孔支撑装置设置有风扇,所述顶部遮蔽部在与风扇对应处设置有通风口;所述观察孔支撑装置还设置有照明装置,所述顶部遮蔽部在与所述照明装置对应处设置有透光口。
13.优选地,所述肉眼观察孔的直径小于10 mm。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针对野生鸟类的行为学、生态学特点,在隐蔽装置的外表面设置有伪装层,将本实用新型的外表面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具有隐蔽性,观察者佩戴本实用新型后,可缓慢移动以靠近野生鸟类,对野生鸟类的干扰降到最低;小尺寸的肉眼观察孔可遮蔽观察者的直视目光,防止对野生鸟类造成惊扰,能够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三维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17.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观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1-隐蔽装置,11-顶部遮蔽部,111-肉眼观察孔,112-镜头安装孔,12-底部遮蔽部,121-遮蔽侧部,122-连接部,2-观察装置,21-观察孔支撑装置,211-顶部框架结构,212-环形件,213-透明观察窗,221-云台,23-伸缩杆,3-固定装置,31-头戴式结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野外隐蔽观鸟设备,包括隐蔽装置1,所述隐蔽装置1包括外表面均设置有伪装层的顶部遮蔽部11和底部遮蔽部12,所述顶部遮蔽部11或底部遮蔽部12设置有镜头安装孔112;观察装置2,所述观察装置2包括设置在所述顶部遮蔽部上的肉眼观察孔111和用于固定图像采集设备的设备安装装置,所述肉眼观察孔111的直径小于人类虹膜的直径;固定装置3,用于将所述观察装置2和隐蔽装置1固定在观察者身体上。
22.本案申请人根据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以及鸟类的动物行为学、生态学特点发现,野生鸟类不容易被近距离观察的原因是野生鸟类对颜色以及人类眼睛直视目光较为敏感,因此,针对这两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解决不能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野生鸟类的问题。
23.隐蔽装置利用伪装层将本实用新型的外表面伪装成与观察者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观察者被本实用新型笼罩后,对野生鸟类的干扰降到最低。具体地,如图1所示,伪装层可为涂覆在隐蔽装置外表面的拟态迷彩涂层,隐蔽装置可采用柔性的布料制作,分为顶部遮蔽部和底部遮蔽部。顶部遮蔽部用于遮蔽观察者的头部,底部遮蔽部用于遮蔽观察者的躯干、四肢。
24.观察装置用于观察者通过肉眼或图像采集设备来观察野生鸟类。肉眼观察孔设置在顶部遮蔽部对应观察者眼睛的区域,以便于对观察者的目光进行遮蔽,使野生鸟类不容
易发觉。野生鸟类对人类眼睛直视目光较为敏感,而人类眼睛目光一般认为是由巩膜和虹膜反射的光线,巩膜颜色较浅,反射的光线较为明显,肉眼观察孔的直径小于人类虹膜的直径,人眼在观察时只需将瞳孔及瞳孔附近的虹膜对准肉眼观察孔,而虹膜和瞳孔的颜色较深,光线的反射率较小,因此不容易被野生鸟类发现。观察者在观察野生鸟类时,为了保存图像资料,一般都会携带图像采集装置,比如照相机或摄像机,因此,观察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图像采集设备的设备安装装置,隐蔽装置还设置有供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出入的镜头安装孔。进一步地,镜头安装孔还可以设置有遮雨篷,所述遮雨篷包括一端固定连接在镜头安装孔周围的压缩弹簧以及设置在压缩弹簧内表面和外表面的用于将压缩弹簧包裹在内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的一端与镜头安装孔周围固定连接,另一端封闭且通过伸延带连接有魔术贴的公面,顶部遮蔽部或底部遮蔽部上设置有魔术贴的母面;保护套可由防水布制作,和压缩弹簧共同构成一个设置在镜头安装孔周围的可伸缩的筒状结构,遮雨篷不用时,可将压缩弹簧压缩,并且魔术贴的公面与母面相扣,使遮雨篷紧贴在镜头安装孔周围,遮雨篷需要使用时,则将魔术贴的公面和母面撕开,压缩弹簧复位,将遮雨篷撑起,防止雨水从镜头安装孔进入本实用新型内部;魔术贴也可替换为按扣、搭扣等常用的连接结构。
25.固定装置能够增加观察装置和隐蔽装置的稳定性,使观察者在移动时更加不容易暴露。
26.优选地,所述顶部遮蔽部11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防虫层、防水层和伪装层,所述底部遮蔽部12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防水层和伪装层。具体地,隐蔽装置可采用迷彩防水布制作,包括防水层和伪装层,防水层为防水布,伪装层为涂覆在防水布外表面的迷彩涂层。野外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蚊虫、蜱虫等,会对观察者造成干扰,观察者在野外时,一般躯干及四肢被衣物包裹住,而头部皮肤暴露在外、缺乏防护,因此,顶部遮蔽部还在防水层内部设置有防虫层,防虫层可为防虫纱网制成的兜帽,将头部、脖子笼罩在内,防止蚊虫、蜱虫等对头部皮肤造成伤害。
27.优选地,在如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部12包括四个梯形的遮蔽侧部121,所述遮蔽侧部121较短的底边与所述顶部遮蔽部11连接,两个相邻的遮蔽侧部121之间设置有连接部122。遮蔽侧部为上小下大的梯形,依次连接之后,能够增大下部空间,适应人体的形体特点,可根据观察者的不同体形来确定遮蔽侧部的面积和连接部的尺寸。进一步地,可以在遮蔽侧部内表面还设置有折叠式骨架,具体地,折叠式骨架包括从高到底依次设置在遮蔽侧部内表面的多个梯形框架,相邻的两个梯形框架之间铰接;梯形框架可采用超轻铝杆制作,折叠式骨架可将遮蔽侧部完全伸展,使底部遮蔽部的空间较大,同时铰接的方式便于将遮蔽侧部折叠,方便收纳。
28.优选地,所述连接部122为弹性面料件或拉链。弹性面料件可采用弹性纱网,使用弹性面料件连接相邻的两个遮蔽侧部,则使底部遮蔽部相对封闭,使用拉链连接相邻的两个遮蔽侧部,则可使底部遮蔽部打开,方便观察者的进出。具体地,可使4个连接部中的其中一个为拉链,其他3个为弹性面料件。
29.优选地,如图3、4所示,所述观察装置包括顶部框架结构21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部框架结构211上的环形件212,所述顶部框架结构211与所述固定装置3之间设置有伸缩杆23,所述环形件212与肉眼观察孔111固定连接,所述环形件212还设置有透明观察窗213。
30.顶部框架结构可为由超轻铝杆制作的框架式结构,形成用于支撑顶部遮蔽装置的
骨架;环形件与顶部框架结构固定连接,并且和肉眼观察孔固定连接,具体地,环形件可和肉眼观察孔周边的顶部遮蔽部粘合在一起,用于固定肉眼观察孔的位置;伸缩杆用于调整肉眼观察孔与固定装置之间的高度,以调整观察者的视角;透明观察窗用于封闭肉眼观察孔,防止蚊虫等进入顶部遮蔽部内部。
31.优选地,所述顶部遮蔽部11与所述顶部框架结构211固定连接,所述顶部遮蔽部11处于观察者前面的部分设置有多个所述肉眼观察孔111;所述伸缩杆23和所述固定装置3转动连接,便于将顶部框架结构转动,调整肉眼观察孔和镜头安装孔的视野。
32.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3包括头戴式结构件31,所述头戴式结构件31顶部与所述观察装置2连接,所述设备安装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头戴式结构件31顶部的云台221;所述顶部遮蔽部11设置有所述镜头安装孔112。
33.头戴式结构件可采用类似头盔、帽子的结构,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观察者的头部。头戴式结构件和观察装置之间可固定连接,也可采用伸缩杆连接。云台用于固定图像采集设备,也可调整图像采集装置的拍摄角度。
34.优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3包括背负式结构件,所述背负式结构件包括背包式框架以及用于将所述背包式框架背负在观察者背上的两个肩带,所述背包式框架与所述观察孔支撑装置21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设备安装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成像设备的云台、用于将所述云台悬挂在观察者脖子或肩部的悬挂带以及用于将所述云台绑缚在观察者胸部的胸部固定带;所述底部遮蔽部12设置有所述镜头安装孔112。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通过类似背包的背负式结构件将观察装置和隐蔽装置固定在观察者的背部。支撑杆可采用固定杆,也可以采用伸缩杆。
35.优选地,所述遮蔽装置1顶部还设置有太阳能充电板,所述背包式框架设置有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板电连接的蓄电池;所述观察孔支撑装置21设置有风扇,所述顶部遮蔽部11在与风扇对应处设置有通风口;所述观察孔支撑装置21还设置有照明装置,所述顶部遮蔽部11在与所述照明装置对应处设置有透光口。太阳能充电板用于为蓄电池充电,从而为风扇、照明装置提供电源。风扇用于为遮蔽装置内部通风散热。照明装置可采用led灯珠,便于观察枭形目等夜行性鸟类。
36.优选地,所述肉眼观察孔111的直径小于10 mm。
37.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