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
背景技术:
2.汽车转向角传感器包括壳体、电路板和端盖,端盖与壳体扣合后在两者之间形成内部为空腔的安装腔,短路板固连在上述安装腔内。
3.现有工业生产过程中均是通过人工进行装配,人工装配虽然能控制端盖与壳体扣合力度,有效提高装配稳定性,但是,其装配效率比较低。
4.中国专利其公开号cn112959050a提供了一种单极板电容传感器的装配装置和装配方法。其中,上述专利的装配装置包括基板、传感器固定台、龙门架、第一微分头、校正块、柔性环和柔性盘;所述传感器固定台和龙门架均安装在基板上;所述传感器固定台布设在龙门架下方;所述校正块设置在待装配的传感器上,所述第一微分头安装在龙门架上且与校正块相对设置;所述柔性盘两侧分别接校正块和传感器的测量极,以实现测量极的纵向的柔性装配;所述柔性环两侧分别接校正块和传感器的等位环,以实现等位环的纵向的柔性装配;所述第一微分头用于通过纵向柔性预紧对校正块施压,使得传感器测量极、等位环和屏蔽环横向限位同轴装配且三者底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保证传感器表面的平整。
5.可以看出,装配过程中被装配的传感器还是会受到刚性冲击作用,其装配稳定性比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以及装配效率均比较高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8.一种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包括内部为空腔且上端开口的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底板、支撑杆、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上述底座呈块状且底座上部具有筒状的连接部,上述本体与连接部相匹配且本体下端嵌入连接部内,上述底座连接在底板上部,上述支撑杆依次穿设在本体和底座上,支撑杆上端位于本体内且缓冲结构一位于支撑杆上端与本体内的底部之间,缓冲结构二位于本体与底座之间,缓冲结构三位于支撑杆下端与底板之间,当支撑杆受到下压作用力时上述缓冲结构一能使支撑杆平稳下移,支撑杆继续下移时在缓冲结构二的作用下能使本体平稳下移,本体继续下移时在缓冲结构三的作用下支撑杆能平稳下移。
9.本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创造性的设置了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
10.传感器包括壳体、电路板和端盖,电路板装入壳体内,将端盖初步扣合在壳体上。此时,整个传感器只是预连接在一起的半成品,端盖与壳体并没有完全稳定连接。
11.将上述半成品放入本体内后,支撑杆上端对半成品下部支撑,冲压头伸入本体内
后,首先在缓冲结构一的作用下,支撑杆适当下移,能避免半成品受到冲压头的刚性冲击。
12.支撑杆继续下移时本体随着下移,此时,在缓冲结构二的作用下能使本体平稳下移。
13.本体继续下移时支撑杆随着下移,此时,在缓冲结构三的作用下能使支撑杆平稳下移。
14.可以看出,冲压头对半成品施加下压作用力时,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能逐步依次动作,避免半成品在受压过程中压力过大,不仅避免了半成品损坏,而且还能使半成品的壳体与端盖完全扣合。
15.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支撑杆上端具有呈板状的基板,上述基板与本体内腔相匹配,上述支撑杆固连在基板中心处。
16.基板与本体内腔匹配,保证半成品能稳定的位于本体内。
17.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缓冲结构一包括套在支撑杆上的弹簧一,弹簧一的两端分别顶压在基板和本体内的底部处。
18.可以看出,基板还起到阻挡弹簧一上端的作用。
19.在弹簧一的弹力作用下能有效吸收支撑杆受到的下压作用力。
20.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缓冲结构二包括套在支撑杆上的弹簧二,弹簧二的两端分别顶压在本体底部和底座上部。
21.本体下移时,在弹簧二的作用下能形成良好的缓冲。避免本体快速的下移,起到稳定的缓冲作用。
22.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缓冲结构三包括底座上贯穿的导向孔和固连在底板上的缓冲柱,上述缓冲柱为柔性的橡胶材料,支撑杆下端嵌于导向孔上端处,上述缓冲柱固连在导向孔下端处。
23.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缓冲柱下部具有呈圆盘状的底盘,上述底板上具有与底盘相匹配的定位座,上述底盘嵌于定位座内。
24.缓冲柱受到支撑柱的挤压时,能吸收支撑杆的下移冲击力,实现稳定缓冲。
25.底盘的设置能保证缓冲柱稳定的连接在底座的导向孔处。
26.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缓冲柱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且为橡胶材料。
27.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底座下部具有凸出连接部外侧的挡沿,还包括一加固筒,上述加固筒套在连接部上且加固筒下端抵靠在挡沿上。
28.挡沿对加固筒定位,保证加固筒稳定的包覆在连接部处。
29.由于连接部壁厚比较薄,通过加固筒有效提高连接部处强度,提高整个治具的稳定性。
30.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加固筒下端口处具有平滑过渡的导入部。
31.在上述的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中,所述导入部为加固筒下端口处的倒角。
32.导入部的设置能使加固筒稳定的套在连接部上。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导入部为加固筒下端处的圆角也是可行的。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由于传感器在装配过程中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会依次作用,装配过程中传感器不会受到过大的冲击作用力,有效的提高了装配稳定性。
34.同时,上述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均位于本体以及底座内,其结构紧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本体;2、底座;2a、连接部;2b、挡沿;2c、导向孔;3、底板;4、支撑杆;4a、基板;5、弹簧一;6、弹簧二;7、缓冲柱;7a、底盘;8、加固筒;8a、导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0.如图1所示,本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包括内部为空腔且上端开口的本体1,还包括底座2、底板3、支撑杆4、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上述底座2呈块状且底座2上部具有筒状的连接部2a,上述本体1与连接部2a相匹配且本体1下端嵌入连接部2a内,上述底座2连接在底板3上部,上述支撑杆4依次穿设在本体1和底座2上,支撑杆4上端位于本体1内且缓冲结构一位于支撑杆4上端与本体1内的底部之间,缓冲结构二位于本体1与底座2之间,缓冲结构三位于支撑杆4下端与底板3之间,当支撑杆4受到下压作用力时上述缓冲结构一能使支撑杆4平稳下移,支撑杆4继续下移时在缓冲结构二的作用下能使本体1平稳下移,本体1继续下移时在缓冲结构三的作用下支撑杆4能平稳下移。
41.所述支撑杆4上端具有呈板状的基板4a,上述基板4a与本体1内腔相匹配,上述支撑杆4固连在基板4a中心处。
42.所述缓冲结构一包括套在支撑杆4上的弹簧一5,弹簧一5的两端分别顶压在基板4a和本体1内的底部处。
43.所述缓冲结构二包括套在支撑杆4上的弹簧二6,弹簧二6的两端分别顶压在本体1底部和底座2上部。
44.所述缓冲结构三包括底座2上贯穿的导向孔2c和固连在底板3上的缓冲柱7,上述
缓冲柱7为柔性的橡胶材料,支撑杆4下端嵌于导向孔2c上端处,上述缓冲柱7固连在导向孔2c下端处。
45.所述缓冲柱7下部具有呈圆盘状的底盘7a,上述底板3上具有与底盘7a相匹配的定位座,上述底盘7a嵌于定位座内。
46.所述缓冲柱7和连接部2a为一体式结构且为橡胶材料。
47.所述底座2下部具有凸出连接部2a外侧的挡沿2b,还包括一加固筒8,上述加固筒8套在连接部2a上且加固筒8下端抵靠在挡沿2b上。
48.所述加固筒8下端口处具有平滑过渡的导入部8a。
49.所述导入部8a为加固筒8下端口处的倒角。
50.本汽车转向角传感器的装配治具创造性的设置了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
51.传感器包括壳体、电路板和端盖,电路板装入壳体内,将端盖初步扣合在壳体上。此时,整个传感器只是预连接在一起的半成品,端盖与壳体并没有完全稳定连接。
52.将上述半成品放入本体内的基板上,基板对半成品下部支撑,冲压头伸入本体内后,首先在弹簧一的作用下,基板连同支撑杆适当下移,能避免半成品受到冲压头的刚性冲击。
53.支撑杆继续下移时本体随着下移,此时,在弹簧二的作用下能使本体平稳下移。
54.本体继续下移时支撑杆随着下移,此时,在缓冲柱的作用下能使支撑杆平稳下移。
55.可以看出,冲压头对半成品施加下压作用力时,缓冲结构一、缓冲结构二和缓冲结构三能逐步依次动作,避免半成品在受压过程中压力过大,不仅避免了半成品损坏,而且还能使半成品的壳体与端盖完全扣合。
56.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7.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