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支架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马达为英语motor的音译,即为电动机、发动机。该技术产品于1912首次使用在汽车行业。电子启动器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指的马达,又称起动机。它通过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带动起动机转子旋转,转子上的小齿轮带动发动机飞轮旋转,从而带动曲轴转动而着车。具有瓷芯底座的新型低成本火花塞和启动器这两项零部件创新,奠定了汽车发展的技术基础。电子启动器摒弃了笨重而危险的手摇曲柄,使汽车驾驶变得更加安全轻松方便,尤其受到了包括女性在内的广大新消费群的青睐。当时,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分公司的经理亨利
·
利兰立即敏锐察觉出了这项技术成果的潜力,并很快将其作为标准配置,应用在公司1912版的凯迪拉克车型上,这款凯迪拉克也因此得名“无曲柄汽车”。电子启动器的问世至今仍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汽车革新。支架是起支撑作用的构架。支架的应用极其广泛,工作生活中随处可以遇见,如照相机的三脚架,医学领域用到的心脏支架等。马达支架是马达安装使用的连接结构,可用于将马达与连接部件的位置进行局限,在马达的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但目前使用的马达支架连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马达支架连接结构的结构较为单一,不具有抗震性结构,连接结构强烈的震动会将力传输至马达,对马达的内部部件造成损坏,并且马达支架连接结构的连接效果不佳,使用过程中会造成连接马达的偏移,对马达的使用和工作造成影响,因此现在对马达支架连接结构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端四周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外表面贯穿连接有第一螺丝栓,所述底座的下端外表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阻尼垫,所述弹簧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所述底座的上端外表面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丝槽,所述螺丝槽的中间位置连接有第二螺丝栓,所述第二螺丝栓的上端外表面贯穿连接有支架板,所述底座的上端四周位置均固定安装有螺丝座,所述螺丝座的中间位置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杆身中部贯穿连接有平衡座,所述螺杆的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轴承环,所述轴承环的外表面套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加固杆。
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呈z型结构,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连接板位于底座的两侧呈对称式分布,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一螺丝栓通过连接槽与连接板呈贯穿式连接。
8.优选的,所述弹簧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弹簧位于底座的下端四周位置,若干组所述弹簧的边缘位置套装有硅胶套。
9.优选的,所述阻尼垫的下端位于弹簧的中间位置,所述阻尼垫的上端与底座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螺丝槽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螺丝槽位于底座的上端两侧呈列阵式排布。
11.优选的,所述支架板的表面开设有通口,所述第二螺丝栓通过通口与支架板呈贯穿式连接,所述支架板呈l型结构,所述支架板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支架板的位于底座的上端呈对称式分布。
12.优选的,所述螺丝座的内部中间覆盖有螺纹层,所述螺丝座和平衡座均与螺杆呈啮齿式连接,所述平衡座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手柄,所述螺杆通过轴承环与轴承座活动连接,所述加固杆与底座呈垂直式分布,所述加固杆位于底座的上端位置。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通过设置的连接板、弹簧、阻尼垫、橡胶垫和硅胶套,连接板的z型结构便于对底座与支架安装表面处进行抗震处理,弹簧和橡胶垫的弹性特征便于增加底座的抗震结构,提高支架连接结构的抗震效果,减少支架震动对马达的外力传输,增加了支架结构的使用平稳性,硅胶套可对弹簧进行防尘处理,从而提高马达支架连接结构的使用效果;
16.2、通过设置的第二螺丝栓、支架板、螺丝座、螺杆和加固杆,第二螺丝栓通过通口与支架板的贯穿式连接便于将支架板与底座连接,通过若干组不同位置的螺丝槽使用便于使用者对不同尺寸的马达进行固定,螺杆与螺丝座的旋紧和旋出便于对加固杆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加固杆对马达的四周进行位置局限避免马达的偏移,从而增加马达支架连接结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中底座和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中弹簧的结构爆炸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中支架板和底座的结构爆炸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中螺杆和轴承座的结构爆炸图。
22.图中:1底座、2连接板、3第一螺丝栓、4弹簧、5阻尼垫、6橡胶垫、7螺丝槽、8第二螺丝栓、9支架板、10螺丝座、11螺杆、12平衡座、13轴承环、14轴承座、15加固杆、16连接槽、17硅胶套、18手柄、19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马达支架连接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个部件的连接稳定性,硅胶条便于增加底板的减震功能。
26.如图1-5所示,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下端四周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2,连接板2的一侧外表面贯穿连接有第一螺丝栓3,底座1的下端外表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弹簧4,弹簧4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阻尼垫5,弹簧4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6,底座1的上端外表面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丝槽7,螺丝槽7的中间位置连接有第二螺丝栓8,第二螺丝栓8的上端外表面贯穿连接有支架板9,底座1的上端四周位置均固定安装有螺丝座10,螺丝座10的中间位置连接有螺杆11,螺杆11的杆身中部贯穿连接有平衡座12,螺杆11的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轴承环13,轴承环13的外表面套装有轴承座14,轴承座14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加固杆15。
27.其中,连接板2呈z型结构,连接板2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连接板2位于底座1的两侧呈对称式分布,连接板2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连接槽16,第一螺丝栓3通过连接槽16与连接板2呈贯穿式连接。
28.其中,弹簧4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弹簧4位于底座1的下端四周位置,若干组弹簧4的边缘位置套装有硅胶套17,硅胶套17可对弹簧4进行防尘处理。
29.其中,阻尼垫5的下端位于弹簧4的中间位置,阻尼垫5的上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阻尼垫5可削弱弹簧4的弹性特征提高弹簧4的减震平稳性。
30.其中,螺丝槽7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螺丝槽7位于底座1的上端两侧呈列阵式排布,若干组不同位置的螺丝槽7使用便于使用者对不同尺寸的马达进行固定。
31.其中,支架板9的表面开设有通口19,第二螺丝栓8通过通口19与支架板9呈贯穿式连接,支架板9呈l型结构,支架板9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支架板9的位于底座1的上端呈对称式分布,应用现有的支架连接结构马达通过支架板9与底座1连接。
32.其中,螺丝座10的内部中间覆盖有螺纹层,螺丝座10和平衡座12均与螺杆11呈啮齿式连接,平衡座12的下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应用现有的螺杆11旋转移动技术螺杆11的旋转可对螺丝座10与平衡座12间的螺杆11距离进行调节。
33.其中,螺杆11的另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手柄18,螺杆11通过轴承环13与轴承座14活动连接,加固杆15与底座1呈垂直式分布,加固杆15位于底座1的上端位置,螺杆11与螺丝座10的旋转对加固杆15的位置进行调节。
3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马达支架连接结构,使用时,将底座1放置在使用位置,底座1的橡胶垫6下端与地面贴紧,应用现有的螺丝栓安装技术第一螺丝栓3贯穿连接槽16然后把连接板2安装在使用位置的表面上,然后将马达放在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将若干组支架板9放在马达的四周呈对称式分布,把第二螺丝栓8先贯穿支架板9表面的通
口19然后放入螺丝槽7中,旋紧第二螺丝栓8将支架板9与底座1连接,然后使用第二螺丝栓8贯穿通口19将支架板9与马达固定,握住手柄18旋转螺杆11,应用现有的螺杆11旋转移动技术螺杆11与螺丝座10内部中间覆盖的螺丝层呈啮齿式连接,螺杆11带动轴承环13在轴承座14中进行转动,使得螺杆11与平衡座12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将加固杆15移动到马达的一侧使得支架连接结构对马达的安装位置进行局限避免马达的偏移,支架连接结构通过弹簧4和橡胶垫6的弹性特征可对底座1与支架安装表面处进行抗震处理,弹簧4和橡胶垫6的弹性特征便于增加底座1的抗震结构,阻尼垫5可削弱弹簧4的弹性特征提高弹簧4的减震平稳性,增加支架连接结构的抗震效果,硅胶套17可对弹簧4进行防尘处理,从而提高马达支架连接结构的使用效果。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