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码头施工防护技术领域,具体为码头防风抑尘墙。
背景技术:
2.码头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将沙土、矿石堆放于作业场,在风的作用下经常会产生大量扬尘,既造成了原料的损失,又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码头施工的过程中都会采取诸如水幕防尘、除尘器等一系列防尘设施,用于控制沙土、矿石等堆料作业场扬尘的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挡风抑尘墙。
3.市场上的码头防风抑尘墙在使用中抑尘网大多数固定于墙体外表面,因此当抑尘网受损需更换时,需对墙体进行一定的破坏,降低了墙体的使用年限,为此,我们提出码头防风抑尘墙。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码头防风抑尘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码头防风抑尘墙在使用中抑尘网大多数固定于墙体外表面,因此当抑尘网受损需更换时,需对墙体进行一定的破坏,降低了墙体的使用年限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码头防风抑尘墙,包括墙体、装配机构、防风机构和调节支撑机构,所述墙体的外侧设置有装配机构,所述墙体的内侧设置有防风机构,所述墙体的后方设置有调节支撑机构;
6.所述装配机构包括:
7.卡槽,其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左侧;
8.抑尘网,其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前端表面;
9.预埋件,其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底部;
10.扣环,其设置于所述抑尘网的边侧;
11.扣槽,其设置于所述扣环的内侧。
12.优选的,所述抑尘网通过扣环与扣槽构成卡扣结构,且扣环设置有四组。
13.优选的,所述墙体与预埋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卡槽与墙体之间为一体结构。
14.优选的,所述防风机构包括:
15.导风槽,其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内侧前端;
16.凸架,其固定于所述导风槽的内部;
17.排风道,其设置于所述凸架的内部。
18.优选的,所述导风槽与凸架之间为焊接一体结构,且排风道贯穿于凸架内部。
19.优选的,所述调节支撑机构包括:
20.中空杆,其固定于所述墙体的背面;
21.转架,其贯穿于所述中空杆的内部;
22.固定架,其连接于所述转架的下端;
23.第一通孔,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架的表面;
24.螺栓,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侧;
25.调节架,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架的下方;
26.第二通孔,其设置于所述调节架的上方表面。
27.优选的,所述墙体通过中空杆与转架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架与固定架之间为固定连接。
28.优选的,所述固定架通过螺栓与调节架构成螺纹结构,且调节架上端嵌合于固定架内部。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码头防风抑尘墙,抑尘网通过扣环卡扣于扣槽内,墙体的每侧均匀分布有两组扣槽,便于对抑尘网进行稳固,降低抑尘网脱落的可能性,当使用者需对抑尘网进行更换时,将扣环掰开即可对抑尘网进行拆卸,导风槽内部的凸架有效的将风力进行分散,减少风力的应力集中,当风力分散后,风由凸架内的排风道进行通风使得风力平流,有效的起到防风效果,导风槽及凸架在墙体内侧前端均匀分布,提高了防风效果。
30.通过装配机构的设置,使用者将预埋件埋至地下,墙体的左侧设置有卡槽,墙体的右侧设置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凸块,便于墙体之间的组装,抑尘网通过扣环卡扣于扣槽内,墙体的每侧均匀分布有两组扣槽,便于对抑尘网进行稳固,降低抑尘网脱落的可能性,当使用者需对抑尘网进行更换时,将扣环掰开即可对抑尘网进行拆卸。
31.通过防风机构的设置,导风槽内部的凸架有效的将风力进行分散,减少风力的应力集中,当风力分散后,风由凸架内的排风道进行通风使得风力平流,有效的起到防风效果,导风槽及凸架在墙体内侧前端均匀分布,提高了防风效果。
32.通过调节支撑机构的设置,当墙体固定后,使用者根据地面的坡度调节固定架与调节架之间的距离使得调节架接触地面,由于墙体通过中空杆与转架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架与固定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从而便于将固定架与调节架进行倾斜,提高墙体表面的承受力,从而提高整体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拆卸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墙体;2、装配机构;201、卡槽;202、抑尘网;203、预埋件;204、扣环;205、扣槽;3、防风机构;301、导风槽;302、凸架;303、排风道;4、调节支撑机构;401、中空杆;402、转架;403、固定架;404、第一通孔;405、螺栓;406、调节架;407、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8.如图1-2所示,码头防风抑尘墙,包括:墙体1,墙体1的外侧设置有装配机构2,装配机构2包括:卡槽201,其设置于墙体1的左侧;抑尘网202,其设置于墙体1的前端表面;预埋件203,其设置于墙体1的底部;扣环204,其设置于抑尘网202的边侧;扣槽205,其设置于扣
环204的内侧,抑尘网202通过扣环204与扣槽205构成卡扣结构,且扣环204设置有四组,墙体1与预埋件203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卡槽201与墙体1之间为一体结构,使用者将预埋件203埋至地下,墙体1的左侧设置有卡槽201,墙体1的右侧设置有与卡槽201相匹配的凸块,便于墙体1之间的组装,抑尘网202通过扣环204卡扣于扣槽205内,墙体1的每侧均匀分布有两组扣槽205,便于对抑尘网202进行稳固,降低抑尘网202脱落的可能性,当使用者需对抑尘网202进行更换时,将扣环204掰开即可对抑尘网202进行拆卸。
39.如图3所示,码头防风抑尘墙,墙体1的内侧设置有防风机构3,防风机构3包括:导风槽301,其设置于墙体1的内侧前端;凸架302,其固定于导风槽301的内部;排风道303,其设置于凸架302的内部,导风槽301与凸架302之间为焊接一体结构,且排风道303贯穿于凸架302内部,导风槽301内部的凸架302有效的将风力进行分散,减少风力的应力集中,当风力分散后,风由凸架302内的排风道303进行通风使得风力平流,有效的起到防风效果,导风槽301及凸架302在墙体1内侧前端均匀分布,提高了防风效果。
40.如图4所示,码头防风抑尘墙,墙体1的后方设置有调节支撑机构4,调节支撑机构4包括:中空杆401,其固定于墙体1的背面;转架402,其贯穿于中空杆401的内部;固定架403,其连接于转架402的下端;第一通孔404,其设置于固定架403的表面;螺栓405,其设置于第一通孔404的内侧;调节架406,其设置于固定架403的下方;第二通孔407,其设置于调节架406的上方表面,墙体1通过中空杆401与转架402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架402与固定架403之间为固定连接,固定架403通过螺栓405与调节架406构成螺纹结构,且调节架406上端嵌合于固定架403内部,当墙体1固定后,使用者根据地面的坡度调节固定架403与调节架406之间的距离使得调节架406接触地面,由于墙体1通过中空杆401与转架402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架402与固定架403之间为固定连接,从而便于将固定架403与调节架406进行倾斜,提高墙体1表面的承受力,从而提高整体的稳固性。
41.综上,该码头防风抑尘墙,首先使用者将预埋件203埋至地下,墙体1的左侧设置有卡槽201,墙体1的右侧设置有与卡槽201相匹配的凸块,便于墙体1之间的组装,抑尘网202通过扣环204卡扣于扣槽205内,墙体1的每侧均匀分布有两组扣槽205,便于对抑尘网202进行稳固,当使用者需对抑尘网202进行更换时,将扣环204掰开即可对抑尘网202进行拆卸,导风槽301内部的凸架302将风力进行分散,减少风力的应力集中,当风力分散后,风由凸架302内的排风道303进行通风使得风力平流,起到防风效果,导风槽301及凸架302在墙体1内侧前端均匀分布,提高了防风效果,当墙体1固定后,使用者根据地面的坡度调节固定架403与调节架406之间的距离使得调节架406接触地面,由于墙体1通过中空杆401与转架402构成旋转结构,且转架402与固定架403之间为固定连接,从而便于将固定架403与调节架406进行倾斜,提高墙体1表面的承受力,从而提高整体的稳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