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
背景技术:
2.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7%左右,髌骨骨折目前手术主要以钛揽、钛针固定为主,费用相对高且必须手术切开复位,二次取内置物,对病人伤害较大,中医是利用高分子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但是现有的高分子石膏或支具只是固定作用没有持续的骨折断段位置的改进和功能复位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膝关节后拖支具、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第一加压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加压机构连接,膝关节后拖支具通过第二连接机构分别与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连接。
6.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压机构包含第一气囊、第一气嘴和第一充气筒,第二加压机构包含第二气囊、第二气嘴和第二充气筒,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为半月牙型结构,第一气嘴和第二气嘴分别连通设置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上,第一充气筒和第二充气筒分别与第一气嘴和第二气嘴的嘴口连接,第一气囊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二气囊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
7.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材质均为橡胶。
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含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于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内,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分别与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连接。
9.优选的,所述膝关节后拖支具上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五安装孔、第六安装孔、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第二连接机构包含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第八连接件、第九连接件、第十连接件、第十一连接件和第十二连接件,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内,第九连接件、第十连接件、第十一连接件和第十二连接件分别设置于第五安装孔、第六安装孔、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内,第九连接件、第十连接件、第十一连接件和第十二连接件分别与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第八连接件、第九连接件、第十连接件、第十一连接件和第十二连接件为绑带或捆绳。
11.优选的,所述膝关节后拖支具为半环形结构。
12.优选的,所述膝关节后拖支具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防护垫。
13.优选的,所述防护垫的材质为硅胶,膝关节后拖支具的材质为塑料。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通过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的设计,能够将第一加压机构中的第一气囊和第二加压机构中的第二气囊分设于髌骨骨折部的上下处,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分别与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连接,使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对髌骨骨折部进行固定,并通过第一充气筒和第二充气筒分别为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充气加压,为髌骨骨折部提供一个外在聚拢压力,依据蒙医整骨“能动复位,功能愈合”的理念促使固定后位置欠佳的髌骨骨折部实现改进或达到解剖复位;
16.(2)本实用新型中的膝关节后拖支具通过设置于膝关节的后侧,并与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连接,能够为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提供一个牵引力,进一步避免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移位,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的设计,不仅能够使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相聚拢,对髌骨骨折部进行固定,还能够根据髌骨骨折部复位的程度,通过进一步拉紧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能够实现髌骨骨折部的逐步复位,直至达到解剖复位的目的;
18.(4)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第八连接件、第九连接件、第十连接件、第十一连接件和第十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不同腿粗细的病人的固定需求,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第一加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膝关节后拖支具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膝关节后拖支具;101、第五安装孔;102、第六安装孔;103、第七安装孔;104、第八安装孔;2、第一加压机构;201、第一气囊;202、第一气嘴;203、第一充气筒;204、第一安装孔;205、第二安装孔;3、第二加压机构;301、第二气囊;302、第二气嘴;303、第二充气筒;304、第三安装孔;305、第四安装孔;4、第一连接机构;401、第一连接件;402、第二连接件;403、第三连接件;404、第四连接件;5、第二连接机构;501、第五连接件;502、第六连接件;503、第七连接件;504、第八连接件;505、第九连接件;506、第十连接件;507、第十一连接件;508、第十二连接件;6、防护垫。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4.实施例1
2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膝关节后
拖支具1、第一加压机构2和第二加压机构3,第一加压机构2通过第一连接机构4与第二加压机构3连接,膝关节后拖支具1通过第二连接机构 5分别与第一加压机构2和第二加压机构3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结构设计新颖,而且简单实用,膝关节后拖支具1为膝关节提供一个支撑力,并进一步对第一加压机构2和第二加压机构3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加压机构2和第二加压机构3在固定过程中移位,而影响固定改进的效果,第一加压机构2和第二加压机构3分别设置于髌骨骨折部的上下侧,对髌骨骨折部进行固定,并促进髌骨骨折断改进复合直至达到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26.第一加压机构2包含第一气囊201、第一气嘴202和第一充气筒203,第二加压机构3包含第二气囊301、第二气嘴302和第二充气筒303,第一气囊 201和第二气囊301均为半月牙型结构,第一气嘴202和第二气嘴302分别连通设置于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上,第一充气筒203和第二充气筒303 分别与第一气嘴202和第二气嘴302的嘴口连接,第一气囊201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04和第二安装孔205,第二气囊301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安装孔304和第四安装孔305。在对髌骨骨折部进行固定时,在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分别固定于髌骨骨折部的上下位置处时,分别通过第一充气筒203和第二充气筒303利用第一气嘴202和第二气嘴302的嘴口对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进行充气加压,使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鼓起,与髌骨骨折部外侧完全贴合,并对髌骨骨折部产生一环形的聚拢压力,给髌骨骨折部改进作用,促使髌骨骨折部复位。
27.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的材质均为橡胶。这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柔软性,能够提高病人的舒适性,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28.第一连接机构4包含第一连接件401、第二连接件402、第三连接件403 和第四连接件404,第一连接件401和第二连接件402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 204和第二安装孔205内,第三连接件403和第四连接件404分别设置于第三安装孔304和第四安装孔305内,第一连接件401和第三连接件403分别与第二连接件402和第四连接件404连接。在实施使用时,将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分别放置于髌骨骨折部的上下位置处,并与髌骨骨折部贴合,接着根据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之间的距离,通过将第一连接件401和第三连接件403分别与第二连接件402和第四连接件404连接,使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处于紧绷状态,对髌骨骨折部进行环形固定。
29.膝关节后拖支具1上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五安装孔101、第六安装孔102、第七安装孔103和第八安装孔104,第二连接机构5包含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502、第七连接件503、第八连接件504、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506、第十一连接件507和第十二连接件508,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 502、第七连接件503、第八连接件504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204、第二安装孔205、第三安装孔304和第四安装孔305内,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 506、第十一连接件507和第十二连接件508分别设置于第五安装孔101、第六安装孔102、第七安装孔103和第八安装孔104内,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506、第十一连接件507和第十二连接件508分别与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502、第七连接件503和第八连接件504连接。当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相互固定好后,将膝关节后拖支具1放置于膝关节的后侧,根据病人腿的粗细程度,通过将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506、第十一连接件507 和第十二连接件508分别与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502、第七连接件503 和第八连接件504连接,使膝关节后拖支具1与上方的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连接,对第一气囊201和
第二气囊301进行固定,避免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移位,并为膝关节提供一个支撑力。
30.第一连接件401、第二连接件402、第三连接件403、第四连接件404、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502、第七连接件503、第八连接件504、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506、第十一连接件507和第十二连接件508均为绑带。
31.膝关节后拖支具1为半环形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与膝关节更好的贴合,从而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
32.膝关节后拖支具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防护垫6,防护垫6的材质为硅胶,膝关节后拖支具1的材质为塑料。防护垫6的设计能够提高病人的固定舒适性,膝关节后拖支具1的材质为塑料,不仅具有重量轻,不影响病人的活动,而且还具有不易变形的优点。
33.实施例2
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提供的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401、第二连接件402、第三连接件403、第四连接件404、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502、第七连接件503、第八连接件504、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506、第十一连接件507和第十二连接件508均为捆绳。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在使用时,首先将将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分别放置于髌骨骨折部的上下位置处,并与髌骨骨折部贴合,接着根据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之间的距离,通过将第一连接件401和第三连接件403分别与第二连接件402和第四连接件404连接,使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处于紧绷状态,对髌骨骨折部进行环形固定,接着将膝关节后拖支具1放置于膝关节的后侧,根据病人腿的粗细程度,通过将第九连接件505、第十连接件506、第十一连接件507和第十二连接件508分别与第五连接件501、第六连接件502、第七连接件503和第八连接件504连接,使膝关节后拖支具1与上方的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连接,对第一气囊 201和第二气囊301进行固定,避免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移位,并为膝关节提供一个支撑力,然后分别通过第一充气筒203和第二充气筒303利用第一气嘴202和第二气嘴302的嘴口对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进行充气加压,使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鼓起,与髌骨骨折部外侧完全贴合,并对髌骨骨折部产生一环形的聚拢压力,给髌骨骨折部改进作用,促使髌骨骨折部复位,在髌骨骨折部复位过程中,可通过不断调整第一连接机构4和第二连接机构5之间的距离,实现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301的不断聚拢,实现髌骨骨折部的逐步复位,直至达到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
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器,通过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的设计,能够将第一加压机构中的第一气囊和第二加压机构中的第二气囊分设于髌骨骨折部的上下处,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分别与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连接,使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对髌骨骨折部进行固定,并通过第一充气筒和第二充气筒分别为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充气加压,为髌骨骨折部提供一个外在聚拢压力,依据蒙医整骨“能动复位,功能愈合”的理念促使固定后位置欠佳的髌骨骨折部实现改进或达到解剖复位。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