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肠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8  173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肠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2.直肠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其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道,使药物在直肠内通过肠粘膜充分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痛苦小、收效快,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或不能吞服的患者则更为合适;
3.一般情况下,由灌肠袋的悬挂装置、液袋、软管、调节器等,肛门插管、肛门插头等多种部分组成;灌肠袋的使用,是方便用干净的水来帮助人们清洗人的大肠,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的大肠进行施压力;彻底的使大肠蠕动起来;这样能够帮助大肠里面的毒素进行软化,方便让粪便排出;让患者侧入之后,把裤子脱到膝盖的地方;然后双腿弯曲之后,再在臀部上垫油布上一些卫生纸;灌肠袋的主要利用温水、盐水、各种灌肠或者是咖啡溶液对大肠进行清洁;将取适量的灌肠液倒入灌肠器之后,悬挂于距离臀部60cm的高度;尽量排除里面的空气之后;夹住快关;同时把灌肠器的下端肛管的石蜡油进行润滑;左手掰开臀裂之后,把右手将肛管插入肛门7~10cm的距离之间;然后再进行打开开管之后,可以看见灌肠缓缓的流入肠内之后,如果发生了液体流入受到阻碍之后,可转动肛管或是挤压的肛管导致堵塞了肛管孔的粪便脱落;灌肠完之后,拔出肛管之后;等到5~10min之后粪便排出;灌肠的时候不需要其他辅助的药物;一个人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清洗灌肠袋和肛管之后可以清洗之后再次使用;对于肠胃不适的人来说,偶尔的灌肠可以进行清肠胃和排毒的作用;整个过程当中人工加力,可以坐姿或者是侧卧,来进行舒适的灌肠活动;
4.而现有的灌肠装置常使用输液皮条进行灌肠,使用非常不方便,且需在医生等专业人员的陪护下使用,使用过程复杂,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一种灌肠给药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肠给药装置,在使用时,本装置通过推进给药机构和气囊给药机构,能够将治疗药物灌入患者体内,对患者进行治疗,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时不需要外力协助,仅需患者自己就可以完成给药过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灌肠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筒、推进给药机构、气囊给药机构、给药导入杆和给药导管,所述给药筒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给药筒的内腔分为挤压给药腔和加热给药腔,所述推进给药机构设置在挤压给药腔内,且沿着挤压给药腔活动,所述给药导管设置在加热给药腔内,且给药导管的一端部通过三通与气囊给药机构和挤压给药腔分别连接,所述给药导入杆设置在给药筒靠近加热给药腔的一端端部,且与给药导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给药导入杆上还设置有限位环。
8.优选的,所述的气囊给药机构为气囊,所述气囊通过三通与给药导管连接。
9.优选的,所述的给药筒上还设置有注药连接柱和加热连接柱,其中注药连接柱与挤压给药腔连通,加热连接柱与加热给药腔连通。
10.优选的,所述的三通与气囊的连接、三通靠近挤压给药腔的一端开口处、注药连接柱和加热连接柱内均设置有单向阀。
11.优选的,所述的单向阀包括外壳体、顶部压板、阀体和弹簧,所述顶部压板设置在外壳体的上侧,且与外壳体螺接连接,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外螺纹与三通、注药连接柱和加热连接柱连接,所述弹簧安装在外壳体内,且其上部与阀体连接,所述阀体通过顶部压板安装在弹簧的顶部,且在所述外壳体的底板上设置有若干注流孔。
12.优选的,所述的给药导管为安装在加热给药腔内的s形弯管。
13.优选的,所述的给药导入杆上还设置有若干给药孔和限位槽,所述给药孔设置在给药导入杆的端部,限位槽设置在给药导入杆的一侧,且与设置在橡胶限位环上的限位栓配合使用。
14.优选的,所述的推进给药机构包括推柄和活塞,所述推柄与活塞通过连杆连接,所述活塞活动设置在挤压给药腔内。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灌肠给药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
16.(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灌肠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筒、推进给药机构、气囊给药机构、给药导入杆和给药导管,在使用时,通过推动推进给药机构,将挤压给药腔内的药物通过给药导管和给药导入杆注入患者厅日,对患者进行灌肠,同时利用气囊给药机构将给药导管内残余的药物压入患者体内,对患者进行灌肠,本装置结构简单、在灌肠过程中仅需一人即可实现操作,不需要麻烦他人,保护自己隐私,避免尴尬,且使用简单方便;
17.(2)本装置设置有加热给药腔,使用时,可以通过加热连接柱向加热给药腔内注入热水等加热液体,使用时对s形的给药导管内的药液进行加热,使其温度提高,增强患者灌肠过程中的舒适感,同时有效避免肌肉在大温差条件下的应激反应,保证灌肠效果;
18.(3)在所述三通与气囊的连接处、三通靠近挤压给药腔的一端开口处、注药连接柱和加热连接柱内均设置有单向阀,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的药液逆流,保证灌肠效果;
19.(4)所述给药导入杆上还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内安装限位环,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调整限位环的位置,起限位作用,避免给药导入杆全部插入患者体内,对患者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灌肠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灌肠给药装置的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向阀的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给药导入杆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囊给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给药筒,11.注药连接柱,12.加热连接柱,13.隔板,14.挤压给药腔,15.加热给药腔,2.推进给药机构,21.推柄,22.活塞,3.气囊给药机构,31.气囊,4.橡胶限位环,
41.限位栓,5.给药导入杆,51.给药孔,52.限位槽,6.单向阀,61.外壳体,62.顶部压板,63.阀体,64.弹簧,7.三通,8.给药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27.参照附图1-5所示的一种灌肠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筒1、推进给药机构2、气囊给药机构3、给药导入杆5和给药导管8,所述给药筒1的内侧中部设置有隔板13,所述隔板13将给药筒1的内腔分为挤压给药腔14和加热给药腔15,所述推进给药机构2设置在挤压给药腔14内,且沿着挤压给药腔14活动,进行挤压给药,所述给药导管8设置在加热给药腔15内,且给药导管8的一端部通过三通7与气囊给药机构3和挤压给药腔14分别连接,所述给药导入杆5设置在给药筒1靠近加热给药腔15的一端端部,且与给药导管8的另一端连通,使用时,作为肛管使用,且在使用时,避免给药导入杆5整个没入,对患者进行保护,在所述给药导入杆5上还设置有限位环4。
28.优选的,为便于在利用推进给药机构2给完药后,对残留在给药导管8内的药液残留进行清理,以进一步给药,所述的气囊给药机构3为气囊31,所述气囊31通过三通7与给药导管8连接。
29.优选的,所述的给药筒1上还设置有注药连接柱11和加热连接柱12,其中注药连接柱11与挤压给药腔14连通,利用注射器通过注药连接柱11向挤压给药腔14内注入药液,所述加热连接柱12与加热给药腔15连通,利用注射器通过加热连接柱12向加热给药腔15内注入加热液,对给药导管8以及给药导管8内的药液进行加热。
30.优选的,为放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逆流,在所述的三通7与气囊31的连接处、三通7靠近挤压给药腔14的一端开口、注药连接柱11和加热连接柱12内均设置有单向阀6,利用单向阀6来防止逆流。
31.优选的,所述的单向阀6包括外壳体61、顶部压板62、阀体63和弹簧64,所述顶部压板62设置在外壳体61的上侧,且与外壳体61螺接连接,所述外壳体61上设置有外螺纹与三通7、注药连接柱11和加热连接柱12连接,所述弹簧64安装在外壳体61内,且其上部与阀体63连接,对阀体63进行复位,所述阀体63通过顶部压板62安装在弹簧64的顶部,利用顶部压板62对阀体63进行限位,且在所述外壳体61的底板上设置有若干注流孔65,用于通流,且在单向注流完成后,所述阀体63又在弹簧64的作用力下复位,完成对反向逆流的封堵。
32.优选的,为了保证在加热给药腔15内对给药导管8的加热效果,将所述的给药导管8设计为安装在加热给药腔15内的s形弯管。
33.优选的,所述的给药导入杆5上还设置有若干给药孔51和限位槽52,所述给药孔51设置在给药导入杆5的端部,用于对患者进行给药,限位槽52设置在给药导入杆5的一侧,且与设置在橡胶限位环4上的限位栓41配合使用,对橡胶限位环4进行限位,保护患者。
34.优选的,所述的推进给药机构包括推柄21和活塞22,所述推柄21与活塞22通过连杆连接,所述活塞22活动设置在挤压给药腔14内,对患者提供给药压力。
35.本实用新型所述灌肠给药装置的使用过程及使用原理包括:
36.首先,根据使用要求,利用注射器通过注药连接柱11向挤压给药腔14内注入定量
的药液,并取下注射器,向气囊31加气;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狗需要对药液进行加热,如需要,利用注射器通过加热连接柱12向加热给药腔15内注入加热液,对给药导管8以及给药导管8内的药液进行加热;再根据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调节限位环4在给药导入杆5上的位置,调节完毕后,将给药导入杆5插入患者体内;最后通过推动推柄21,对患者进行灌肠给药,并在活塞22与隔板13接触后,挤压气囊31,通过加压气囊31将给药导管8和给药导入杆5内的残存药液注入患者体内,使药液尽可能的全部进入人体,当注射结束后,患者可自行拔出给药导入杆5,不需要麻烦他人,保护自己隐私。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