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属于砂芯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铸造生产中用于制造型芯的材料,一般由铸造砂、型砂粘结剂和辅加物等造型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型芯在铸型中大部分被高温的液态金属所包围,而支撑定位部分的尺寸一般较小,因此芯砂除应具有一般型砂的性能外,还要求有较高的强度、透气性、退让性和溃散性。芯砂按所用粘结剂不同分为粘土芯砂、水玻璃芯砂、油芯砂、合脂芯砂、树脂芯砂等。形状简单的型芯,一般可用粘土芯砂制成;形状复杂、断面较细较薄、要求干强度高、溃散性好的型芯,则使用油芯砂、合脂芯砂或树脂芯砂。植物油砂芯可获得十分光洁的铸件,但所用的桐油、亚麻仁油、改性米糠油等,货源稀缺,价格昂贵。因此中国自1963年开始广泛采用制皂工业制取合成脂肪酸后的残渣(简称为合脂)作粘结剂。这种芯砂具有近似油芯砂的干强度、退让性和溃散性。使用油芯砂和合脂芯砂制造砂芯时,有硬化前芯子强度相当低、易变形、硬化速度慢、生产周期长、需要烘干等问题,影响铸件的尺寸精度和生产效率,用树脂作为粘结剂的芯砂,包括:自硬树脂芯砂、酯硬化水玻璃芯砂、覆膜砂芯砂、热芯盒芯砂、冷芯盒芯砂。小批量铸件生产可采用自硬粘结剂芯砂,大批量铸件生产应采用热芯盒芯砂、冷芯盒芯砂,特殊要求铸件可采用覆膜砂芯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目的是解决组合式砂芯在模具中难以固定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包括砂芯本体,所述砂芯本体下部与侧面分别向外延伸出v形凸起部和矩形凸起部,且在所述砂芯本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插接孔,所述第一砂芯管与第二砂芯管的一端分别插接在矩形凸起部上的插接孔内,所述第一砂芯管与第二砂芯管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砂芯本体的上表面两侧,所述第三砂芯管与第四砂芯管的一端相互重叠固定在v形凸起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砂芯管另一端通过连接栓与所述第四砂芯管的另一端相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砂芯本体的后侧端面设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
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砂芯管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卡槽,所述第三砂芯管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四砂芯管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三固定槽。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砂芯管、第二砂芯管和第三砂芯管的上表面靠近端部分别设有圆形槽。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栓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三砂芯管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所述连接栓相连接,所述第四砂芯管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所述连接栓相连接。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0.(1)该砂芯在模具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栓,通过连接栓与卡槽相连接,提高砂芯固定的稳定性,以提高工件的质量,减少工件残缺的几率。
11.(2)第二砂芯管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卡槽,第三砂芯管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固定槽,第四砂芯管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三固定槽,第一砂芯管、第二砂芯管和第三砂芯管的上表面靠近端部分别设有圆形槽,通过模具内的连接栓与固定槽和圆形槽相连接,提高砂芯在模具内的稳定性。
12.(3)连接栓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螺纹孔,第三砂芯管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连接栓相连接,第四砂芯管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连接栓相连接,采用螺纹方式连接固定,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浇铸工件过程中连接部损坏,造成工件不完整。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组件局部示意图。
16.图中,1-砂芯本体、2-第一砂芯管、3-第二砂芯管、4-第三砂芯管、5-第四砂芯管、6-连接栓;
17.1a-v形凸起部、1b-矩形凸起部、1c-卡接部;
18.3a-第一固定卡槽、4a-第二固定槽、5a-第三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20.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砂芯本体1,砂芯本体1下部与侧面分别向外延伸出v形凸起部1a和矩形凸起部1b,且在砂芯本体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插接孔,第一砂芯管2与第二砂芯管3的一端分别插接在矩形凸起部1b上的插接孔内,第一砂芯管2与第二砂芯管3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砂芯本体1的上表面两侧,第三砂芯管4与第四砂芯管5的一端相互重叠固定在v形凸起部1a的上表面,第三砂芯管4另一端通过连接栓6与第四砂芯管5的另一端相连接,该砂芯在模具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栓,通过固定栓与卡槽相连接,提高砂芯固定的稳定性,以提高工件的质量,减少工件残缺的几率。
21.请参阅图2:砂芯本体1的后侧端面设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1c,将砂芯本体的底部稳定的卡接在模具一侧,避免在浇铸工件过程中砂芯脱离。
22.请参阅图1:第二砂芯管3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卡槽3a,第三砂芯管4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固定槽4a,第四砂芯管5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三固定槽5a,第一砂芯管2、第二砂芯管3和第三砂芯管4的上表面靠近端部分别设有圆形槽,通过模具内的固定栓与固定槽和圆形槽相连接,提高砂芯在模具内的稳定性。
23.连接栓6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螺纹孔,第三砂芯管4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连接
栓6相连接,第四砂芯管5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连接栓6相连接,采用螺纹方式连接固定,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浇铸工件过程中连接部损坏,造成工件不完整。
24.工作原理:请参阅图1至图3,将砂芯放置在模具内,砂芯本体1的底部固定在主模具对应的凹槽内,副模具扣置在主模具的上部,且副模具内部对应的固定栓与砂芯表面的圆形槽相连接,副模具与主模具扣合,进行浇铸。
25.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砂芯本体(1),所述砂芯本体(1)下部与侧面分别向外延伸出v形凸起部(1a)和矩形凸起部(1b),且在所述砂芯本体(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插接孔,第一砂芯管(2)与第二砂芯管(3)的一端分别插接在矩形凸起部(1b)上的插接孔内,所述第一砂芯管(2)与第二砂芯管(3)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砂芯本体(1)的上表面两侧,第三砂芯管(4)与第四砂芯管(5)的一端相互重叠固定在v形凸起部(1a)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砂芯管(4)另一端通过连接栓(6)与所述第四砂芯管(5)的另一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砂芯本体(1)的后侧端面设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1c)。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砂芯管(3)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卡槽(3a),所述第三砂芯管(4)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固定槽(4a),所述第四砂芯管(5)中间上表面开设有第三固定槽(5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砂芯管(2)、第二砂芯管(3)和第三砂芯管(4)的上表面靠近端部分别设有圆形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栓(6)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三砂芯管(4)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所述连接栓(6)相连接,所述第四砂芯管(5)的一端外表面设有螺纹与所述连接栓(6)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适配器砂芯,包括砂芯本体,所述砂芯本体下部与侧面分别向外延伸出V形凸起部和矩形凸起部,且在所述砂芯本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插接孔,所述第一砂芯管与第二砂芯管的一端分别插接在矩形凸起部上的插接孔内,所述第一砂芯管与第二砂芯管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砂芯本体的上表面两侧,所述第三砂芯管与第四砂芯管的一端相互重叠固定在V形凸起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砂芯管另一端通过连接栓与所述第四砂芯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砂芯在模具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栓,通过连接栓与卡槽相连接,提高砂芯固定的稳定性,以提高工件的质量,减少工件残缺的几率。工件残缺的几率。工件残缺的几率。
技术研发人员:盛建春 吴炎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卡斯特铝精密铸造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3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