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湿料循环混合的干化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的脱水干化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干湿料循环混合的干化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污泥处理领域,污泥脱水机产出的泥饼,通过辊压制条、碾压制条或制片后,自由落到烘干设备(也称“烘房”)的网状履带上,通过多层往返的网状履带的输送,网状履带上的泥饼的水分逐步蒸发,最终形成含水率更低的干料排出。
3.中国发明专利zl201910748719.6公开了一种蠕动推进式的干化设备,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0175357.9公开了一种物料碾压输送模块、及其干化室(也称“烘房”)。这两种烘房都是采用了栅条平台进行物料的输送干化,干化效果较好。
4.目前,现有技术的这些烘干设备(也称“烘房”)所要处理的泥饼如果含水率过高,会容易出现制条不成形、堆积结块的现象,还会因通透性差、蒸发表面积小,造成难以烘干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干湿料循环混合的干化系统,将烘房处理后的一部分干料和污泥脱水机产出的湿料进行混合,使得湿料在干化前先行降低含水率,通过辊压制条或碾压制条或制片的方式,再进入烘房烘干。
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干湿料循环混合的干化系统,包括:供热源、烘房、脱水设备、泥饼输送装置、干料输送装置、物料缓存仓;
8.所述物料缓存仓设置于所述脱水设备的出料口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脱水设备产出的泥饼;
9.所述泥饼输送装置,其进料端连接到处于相对低位的所述物料缓存仓,其出料端连接到处于高位的所述烘房进料口;
10.所述干料输送装置,其进料端连接到处于低位的所述烘房底部的干料排出口,其出料端设置于处于相对高位的所述物料缓存仓上方;
11.所述干料输送装置的一部分干料直接作为烘干成品排出,而另一部分干料掉落到所述物料缓存仓,与所述脱水设备产出的泥饼混合,混合后的物料通过所述泥饼输送装置输送到所述烘房进料口。
12.进一步地,所述泥饼输送装置,为双螺旋输送机,从进料端到出料端向上倾斜设置;
13.所述双螺旋输送机,包括:无轴螺旋输送机构和有轴螺旋输送机构;所述无轴螺旋输送机构设置于所述有轴螺旋输送机构的上方;所述有轴螺旋输送机构靠近出料端,其长度小于所述无轴螺旋输送机构。
14.进一步地,所述干料输送装置,为双出料口的无轴螺旋输送机,其中一个出料口为成品干料排出口,另一出料口设于所述物料缓存仓的上方将干料排出至所述物料缓存仓内;所述干料输送装置从进料端到出料端向上倾斜设置。
15.进一步地,所述干料输送机的成品干料排出口设置一可调节挡板,用来调节所述成品干料排出口的开闭时机及开闭大小。
16.进一步地,所述供热源的进风管连接到所述烘房底部的进风口,所述烘房的干料排出口所在端与所述进风口的所在端的方向相反;所述烘房的最底部的物料输送平台下方设有一集料板,所述进风口对准所述集料板,将泥屑灰尘通过风力推送到所述烘房内部的排料螺旋轴,通过所述干料排出口排出所述烘房。
17.进一步地,所述烘房的最底部的物料输送平台下方设有一集料板,所述集料板与所述烘房内部的排料螺旋轴相连,所述排料螺旋轴将干料排出至所述烘房的干料排出口。
18.进一步地,所述集料板与所述排料螺旋轴相连。
19.进一步地,所述排料螺旋轴,为有中心轴或无中心轴。
20.进一步地,所述烘房最底部的集料板从所述进风口所在端到所述干料排出口所在端向下倾斜设置。
21.进一步地,所述烘房的回风口设置于上端,与所述进风口在同一侧,使得送风到回风路径最长,且使热风能被充分利用,也便于与所述供热源相对接。
2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3.1、本实用新型能够处理含水率较高的污泥,根据湿料和干料的情况,进行任意比例的混合,经过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提高干化对象的通透性和蒸发表面积,提高烘干效率。
24.2、本实用新型的泥饼输送装置为双螺旋输送机,通过挤压的方式将物料输送进入烘房的进料口,形成料封,防止烘房内热风的泄漏,同时烘房内的匀料机构和制条机构又对干湿料进行混合和搅拌,使干湿料混合得更加均匀。
25.3、本实用新型的干料输送装置为双出料口的无轴螺旋输送机,采用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式,既能确保顺畅出料,也能让一部分的干料回到系统中循环使用。
26.4、本实用新型的供热源的进风管连接到位于烘房底部的进风口,供热源的回风管连接到烘房上部的回风口;烘房底部的进风口的位置对准烘房内部最底部的集料板,借助风力以及集料板本身的倾斜设置,将散落到底部的粉尘自动推到出料端,不需要人工定期清扫底部,粉尘及时排出烘房,一方面能够减少粉尘在供热源与烘房之间的内循环,引起回风不畅;另一方面,能够及时高效地排料,也为后续地干湿循环混合提供足够的干料;又一方面,能够让进风到回风的路径变得最长,提高热风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27.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的俯视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一种干湿料循环混合的干化系统,包括:供热源1、烘房2、脱水设备3、泥饼输送装置4、干料输送装置5、物料缓存仓6。
32.物料缓存仓6设置于脱水设备3的出料口的下方,用于承接脱水设备3 产出的泥饼;
33.泥饼输送装置4,其进料端41连接到处于相对低位的物料缓存仓6,其出料端42连接到处于高位的烘房2的进料口21;
34.干料输送装置5,其进料端51连接到处于低位的烘房2底部的干料排出口22,其出料端52设置于处于相对高位的物料缓存仓6上方。干料输送装置 5的一部分干料直接作为烘干成品排出,而另一部分干料掉落到物料缓存仓 6,与脱水设备3产出的泥饼混合,混合后的物料通过泥饼输送装置4输送到烘房2的进料口21。
35.本实施例中的泥饼输送装置4,为双螺旋输送机,从进料端41到出料端 42向上倾斜设置,其具体结构是采用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1486111.x中公开的一种双螺旋输送机,详细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36.本实施例中的干料输送装置5,为双出料口的无轴螺旋输送机,其中途开设一个出料口为成品干料排出口53,末端出料口52设置于物料缓存仓6 的上方将干料排出至物料缓存仓内;干料输送装置5从进料端51到出料端52 向上倾斜设置。其中一部分干料从中途的成品干料排出口53排到干料仓7,成品干料排出口53设置一可调节挡板54,用来调节成品干料排出口53的开闭时机及开闭大小,另一部分干料从末端出料口52排出到物料缓存仓6,与脱水设备3产出的泥饼混合,混合后的物料通过泥饼输送装置4输送到烘房2 的进料口21,经过烘干后的物料再从烘房2的干料排出口22排出到干料输送装置5。
37.本实施例中的脱水设备3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中的一种。
38.本实施例中,烘房的具体结构采用具有栅条平台作为物料输送平台的中国发明专利zlzl201910748719.6公开的一种蠕动推进式的干化设备,或是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0175357.9公开的一种物料碾压输送模块、及其干化室。烘房2的进料口21下方还设有匀料机构8和制条机构9。匀料机构8和制条机构9均为现有技术,例如,匀料机构8可以采用中国发明专利 zl202010175330.x公开的一种带螺旋轴铺料机构的物料输送装置,制条机构 9可以采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821064369.9公开的一种干燥机进料挤条装置,或者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1014672.x公开的一种往复式碾压的物料成形装置。
39.本实施例中,供热源1为一除湿热泵,进风管11连接到烘房2底部的进风口23,烘房2的干料排出口22所在端与进风口23的所在端的方向相反;烘房2内最底部的栅条平台下方设一集料板25,进风口23对准集料板25,集料板25与烘房2内部的排料螺旋轴26相连,排料螺旋轴26将干料排出至烘房2的干料排出口22。排料螺旋轴26,为有中心轴或无中心轴。集料板25 从进风口23所在端到干料排出口22所在端向下倾斜设置。烘房2的回风口 24设置于上端,与进风口23在同一侧,使得送风到回风路径最长,且使热风能被充分利用,也便于与供热源1相对接。
40.具体工作流程:
41.脱水设备3产出的含水率较高的泥饼,掉落到位于其出料口下方的物料缓存仓6;
42.泥饼输送装置4将泥饼从物料缓存仓6输送到烘房2上部的进料口21,通过挤压的方式进入烘房,经过烘干之后,大部分的干料从最底层栅条平台的末端直接掉入排料螺旋轴26至干料排料口22,一小部分的干料从栅条平台的缝隙中直接掉落到位于最底层的倾斜设置的集料板25,在进风口23的风力作用下,集料板25上的泥屑灰尘也被及时地推送到排料螺旋轴26,一同从干料排出口22排出;
43.从烘房2排出后的干料,通过干料输送装置5进行输送,其中位于中途的成品干料排出口53的调节挡板54可以调节其开闭时机和开闭大小,当干料含水率偏高的时候,调节挡板54封住或调小,让大部分或全部的的干料通过末端的出料口52排出到物料缓存仓6,与从脱水设备3产出的含水率较高的泥饼进行混合,混合后形成了含水率较低的泥饼,该干湿混合的物料经过制条之后,易于成形,容易在烘房内栅条平台上进行搭架,形成带有孔隙的架构,提高物料的通透性和蒸发面积;
44.在物料缓存仓6内经过混合的物料再通过泥饼输送装置4输送至烘房2 上部的进料口21进入烘房2内再次烘干;当干料含水率较低的时候,调节挡板54打开或调大,让大部分或全部的干料从中途的成品出料口53排出,此时,只有一小部分的干料或没有干料从末端出料口52排出。
45.上述流程循环进行。
46.本实用新型能够处理含水率较高的污泥,根据湿料和干料的情况,进行任意比例的混合,经过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提高干化对象的通透性和蒸发表面积,提高烘干效率。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用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