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把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不易活动的自行车用透气防滑把套。
背景技术:
2.把套也可以叫做车把握手,主要的功能是防止双手在金属车把上产生打滑并且还能有效的隔绝金属车把在极端天气下把温度直接传递到双手上,并且在安全上明确了双手的正确摆放位置标明安全性。
3.现有的自行车用把套一般是一个塑料套壳,这种套壳式的自行车把套在安装时比较麻烦,需要用力挤压才能套设在自行车握把上,并且连接不稳定,容易使得把套滑脱,而且不具有透气的功能,不方便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不易活动的自行车用透气防滑把套,以解决现有的自行车用把套一般是一个塑料套壳,这种套壳式的自行车把套在安装时比较麻烦,需要用力挤压才能套设在自行车握把上,并且连接不稳定,容易使得把套滑脱,而且不具有透气的功能,不方便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不易活动的自行车用透气防滑把套,其包括底筒,所述底筒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扣件一,所述底筒的顶部设置有顶筒,所述顶筒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扣件二,所述扣件一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贯穿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后侧贯穿至扣件一的顶部并与扣件二螺纹连接,所述底筒和顶筒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左挡件,所述底筒和顶筒表面的右侧螺纹连接有右螺纹套,所述底筒和顶筒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外勾面,两个外勾面的表面粘结有内毛面,所述内毛面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立体蜂窝网,所述底筒的底部设置有弧头锥刺,所述弧头锥刺压合在立体蜂窝网表面的底部。
6.优选的,所述扣件一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腔转动连接有与螺栓表面固定连接的圆块。
7.优选的,所述扣件二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与螺栓表面螺纹连接的延长套。
8.优选的,所述底筒和顶筒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9.优选的,所述底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卯件,所述卯件的底部贯穿至外勾面的底部并贯穿至内毛面的底部。
10.优选的,所述弧头锥刺的顶部开设有与多个卯件相适配的凹槽,位于底部左挡件的右侧开设有与弧头锥刺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右螺纹套的左侧开设有与弧头锥刺相适配的环槽。
11.优选的,所述立体蜂窝网为海绵网。
1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扣件一、扣件二和螺栓的配合
使用,使得底筒和顶筒能扣合在握把的表面,通过右螺纹套的设置,使得底筒和顶筒能与握把相扣紧密,也方便安装和拆卸,通过立体蜂窝网的设置,具有透气和防滑的效果,即可达到便于安装和可透气的目的,解决现有的自行车用把套一般是一个塑料套壳,这种套壳式的自行车把套在安装时比较麻烦,需要用力挤压才能套设在自行车握把上,并且连接不稳定,容易使得把套滑脱,而且不具有透气的功能,不方便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筒和圆块的配合使用,为螺栓的转动进行限位,使得螺栓可以在扣件一的底部稳定转动,避免螺栓自行滑落,提高了螺栓的稳定性。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延长套的设置,增大了扣件二与螺栓表面螺纹连接的面积,继而增大了螺栓与扣件二连接的稳定性。
15.4、本实用新型通过橡胶垫的设置,增大了底筒和顶筒与握把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继而增大了底筒和顶筒与握把连接的稳定性,不易活动。
16.5、本实用新型通过卯件的设置,可对内毛面进行固定,避免内毛面与外勾面粘结不稳而导致内毛面发生转动,提高了内毛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底筒、橡胶垫、左挡件和右螺纹套的立体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扣件一、螺栓、固定筒和圆块的立体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内毛面的立体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卯件、弧头锥刺和凹槽的立体示意图。
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4.1、底筒,2、扣件一,3、顶筒,4、扣件二,5、螺栓,6、固定筒,7、圆块,8、延长套,9、橡胶垫,10、左挡件,11、右螺纹套,12、外勾面,13、内毛面,14、立体蜂窝网,15、卯件,16、弧头锥刺,17、凹槽,18、卡槽,19、环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易活动的自行车用透气防滑把套的实施例。
26.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27.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28.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不易活动的自行车用透气防滑把套,其包括
底筒1:底筒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扣件一2,底筒1的顶部设置有顶筒3,顶筒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扣件二4,扣件一2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贯穿设置有螺栓5,螺栓5的后侧贯穿至扣件一2的顶部并与扣件二4螺纹连接,扣件一2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筒6,固定筒6的内腔转动连接有与螺栓5表面固定连接的圆块7,通过固定筒6和圆块7的配合使用,为螺栓5的转动进行限位,使得螺栓5可以在扣件一2的底部稳定转动,避免螺栓5自行滑落,提高了螺栓5的稳定性,扣件二4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与螺栓5表面螺纹连接的延长套8,通过延长套8的设置,增大了扣件二4与螺栓5表面螺纹连接的面积,继而增大了螺栓5与扣件二4连接的稳定性,底筒1和顶筒3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9,通过橡胶垫9的设置,增大了底筒1和顶筒3与握把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继而增大了底筒1和顶筒3与握把连接的稳定性,不易活动,底筒1和顶筒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左挡件10,底筒1和顶筒3表面的右侧螺纹连接有右螺纹套11,底筒1和顶筒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外勾面12,两个外勾面12的表面粘结有内毛面13,内毛面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立体蜂窝网14,立体蜂窝网14为海绵网,底筒1的底部设置有弧头锥刺16,弧头锥刺16压合在立体蜂窝网14表面的底部,底筒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卯件15,卯件15的底部贯穿至外勾面12的底部并贯穿至内毛面13的底部,通过卯件15的设置,可对内毛面13进行固定,避免内毛面13与外勾面12粘结不稳而导致内毛面13发生转动,提高了内毛面13的稳定性,弧头锥刺16的顶部开设有与多个卯件15相适配的凹槽17,位于底部左挡件10的右侧开设有与弧头锥刺16相适配的卡槽18,右螺纹套11的左侧开设有与弧头锥刺16相适配的环槽19。
29.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使用者通过将底筒1和顶筒3均放置在握把的表面,然后转动螺栓5,螺栓5在转动时会与延长套8和扣件二4螺纹连接,则橡胶垫9被挤压变形,然后将内毛面13的一侧套设在前侧多个卯件15的表面,然后使得内毛面13缠绕在两个外勾面12的表面,则外勾面12与内毛面13会相互粘结,直至内毛面13的另一侧绕至后侧多个卯件15的表面,然后将弧头锥刺16放置在立体蜂窝网14表面的底部并向上推动,则立体蜂窝网14表面的底部会受力变形,直至弧头锥刺16与卡槽18相对齐,然后向左推动弧头锥刺16,使得弧头锥刺16与卡槽18相卡合,接着将右螺纹套11套设在底筒1和顶筒3的表面,并使得弧头锥刺16的右侧与环槽19相对齐,然后转动右螺纹套11,右螺纹套11会使得底筒1和顶筒3相贴紧密,而环槽19会套设在弧头锥刺16的表面,对弧头锥刺16进行限位,即可达到便于安装和可透气的目的。
30.综上所述:该不易活动的自行车用透气防滑把套,通过扣件一2、扣件二4和螺栓5的配合使用,使得底筒1和顶筒3能扣合在握把的表面,通过右螺纹套11的设置,使得底筒1和顶筒3能与握把相扣紧密,也方便安装和拆卸,通过立体蜂窝网14的设置,具有透气和防滑的效果,即可达到便于安装和可透气的目的,解决现有的自行车用把套一般是一个塑料套壳,这种套壳式的自行车把套在安装时比较麻烦,需要用力挤压才能套设在自行车握把上,并且连接不稳定,容易使得把套滑脱,而且不具有透气的功能,不方便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31.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