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混凝土道路过道路沟道盖板。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道路均需要设置过道路沟道,以满足道路设置线缆的需求,尤其是沥青道路,其施工效率高,在施工完毕后道路表面一体性好,再进行施工会破坏道路表面,因此需要将合理设置过道路沟道结构,保持道路的良好结构和性能。现在的沥青道路上通过设置过道路沟道进行线缆、管道的等的铺设,并在其上设置盖板以满足通行需求,但当前的盖板存在如下缺陷:
3.1.为保证美观,部分过沥青道路的沟道盖板直接现浇成型,后期难以开启,不便于沟道内管道、电缆的检修;
4.2.过沥青道路的沟道盖板为后期能开启检修,一般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混凝土与沥青的材质差异会导致观感较差,同时混凝土沟道盖板长期直接承受车辆行驶碾压也易发生开裂等损坏;
5.3.常规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顶面与道路顶面平齐,开启困难。
6.可知,现有的过道路沟道盖板结构存在亟待改进之处,需要对过道路沟道盖板的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在满足道路通行、布设线缆等的前提下,同步提高盖板的结构强度、耐用性和美观度。故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上述内容中提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沥青混凝土道路过道路沟道盖板,在铺设后与道路表面齐平,不影响道路的整体外观和通行质量,同时能够耐受长期的压力,不轻易发生变形和损坏,在需要进行维护过道路沟道内的管道和线缆时,盖板容易开启,方便操作。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沥青混凝土道路过道路沟道盖板,包括由混凝土浇筑的盖板主体,盖板主体内设置有钢筋笼架,盖板主体上部设置有沥青层;且盖板主体上设置有挂孔,挂孔处设置有活动提手;常态下活动提手位于第一位置并低于盖板主体表面或与盖板主体表面齐平,在提拉盖板主体时活动提手位于第二位置并高出盖板主体表面。
10.上述公开的过道路沟道盖板,通过盖板主体承重,能够在长期承受重量的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上部的沥青层能够很好的与沥青路面保持齐平,提供良好的外部观感和通行质量;其活动提手在不需要时保持隐藏,在需要提起盖板时可将活动提手向上拨动至第二位置提供受力点,然后即可方便将盖板拉起。
11.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在盖板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沥青层,不仅能够提供缓震的作用,还能够与路面的沥青进行很好的融合,使路面的整体性更好;由于盖板主体由混凝土
现浇制成,表面较为光滑,为了提高与沥青层的粘滞力,对盖板主体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盖板主体上表面设置有凹陷区域,所述的沥青层设置于凹陷区域内。采用如此方案时,凹陷区域可设置为一个整体,也可设置成多个,在进行沥青层的铺设过程中实现提高粘滞力的作用;再者,凹陷区域与盖板主体的边缘保留一定的间距,以避免沥青层滑脱。
12.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盖板主体内设置了钢筋笼架以提高浇筑的效果,具体的,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钢筋笼架包括直立并行设置的若干钢筋方框,和将钢筋方框连接固定的横筋。采用如此方案时,钢筋方框与横筋可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采用绑扎的方式连接。
13.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设置挂空和活动提手,二者的结构并不唯一限定,可被构造成多种可行的结构并从中进行选择,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挂孔包括若干纵向贯穿盖板主体的双孔,双孔之间设置凹槽进行连通,所述的活动提手包括方形的金属环,金属环的两侧边竖向穿过双孔,金属环的上边位于凹槽内,金属环的下边位于盖板主体的下表面。采用如此方案时,活动提手的两侧边可沿双孔上下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再者,在前期施工中可通过沥青层将活动提手盖住,需要将盖板向上带动时,再将沥青层进行部分去除以暴露出活动提手,实现盖板主体的上提。
14.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盖板主体的耐用性,避免其在长期受压时边缘处出现损坏,此处进行优化以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盖板主体的下边缘处设置有边角条。采用如此方案时,边角条可采用耐磨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料、改性聚氨酯材料等。
15.再进一步,对边角条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所述的边角条沿盖板主体的下边缘延伸并将盖板主体的下边缘全部包裹。
16.进一步的,边角条的结构可被构造为多种,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边角条的横截面为l形。
17.进一步的,边角条设置于盖板主体的下边缘处可避免盖板主体的边缘处出现损坏,为了提高边角条与盖板主体的结合紧密度,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边角条内侧设置有锚固件。采用如此方案时,锚固件与盖板主体一体浇筑,可使边角条紧密贴合于盖板主体上。
18.再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锚固件结构并不唯一限定,其可被构造为多种形式并从中进行选择,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锚固件包括与边角条的内侧面贴合的固定部,还包括朝向盖板主体内部延伸的锚接部,锚接部与固定部相连。
19.再进一步,对锚接部的结构继续进行优化,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锚接部包括锚杆,锚杆的一端连接至固定部,另一端设置有倒钩结构。采用如此方案时,可使倒钩结构与锚杆一体成型。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利用钢筋笼架浇筑成高强度的盖板主体,能够长时间承受压力,同时采用沥青层保持盖板与路面的一致性以保持良好的整体观感,而活动提手能够隐藏于盖板内,在需要时可伸出并作为受力点,方便将盖板提起,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盖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盖板边角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盖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边角条与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盖板正视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盖板侧视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上述附图中,各标记的含义为:1、盖板主体;101、凹陷区域;2、沥青层;3、横筋;4、钢筋方框;5、边角条;6、锚固件;601、固定部;602、锚固件;603、锚接部;7、挂孔;8、凹槽;9、活动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33.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实用新型,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34.实施例
35.针对现有技术中过道路沟道盖板存在的强度不足、观感度差以及开启不便的问题,本实施例进行优化以改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36.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凝土道路过道路沟道盖板,包括由混凝土浇筑的盖板主体1,盖板主体1内设置有钢筋笼架,盖板主体1上部设置有沥青层2;且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盖板主体1上设置有挂孔7,挂孔7处设置有活动提手9;常态下活动提手9位于第一位置并低于盖板主体1表面或与盖板主体1表面齐平,在提拉盖板主体1时活动提手9位于第二位置并高出盖板主体1表面。
37.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盖板主体1采用ac-5,4%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浇筑而成,且盖板主体1的厚度为40mm。
38.上述公开的过道路沟道盖板,通过盖板主体1承重,能够在长期承受重量的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上部的沥青层2能够很好的与沥青路面保持齐平,提供良好的外部观感和通行质量;其活动提手9在不需要时保持隐藏,在需要提起盖板时可将活动提手9向上拨动至第二位置提供受力点,然后即可方便将盖板拉起。
39.本实施例中在盖板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沥青层2,不仅能够提供缓震的作用,还能够与路面的沥青进行很好的融合,使路面的整体性更好;由于盖板主体1由混凝土现浇制
成,表面较为光滑,为了提高与沥青层2的粘滞力,对盖板主体1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盖板主体1上表面设置有凹陷区域101,所述的沥青层2设置于凹陷区域101内。采用如此方案时,凹陷区域101可设置为一个整体,也可设置成多个,在进行沥青层2的铺设过程中实现提高粘滞力的作用;再者,凹陷区域101与盖板主体1的边缘保留一定的间距,以避免沥青层2滑脱。
4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凹陷区域101被设置为方形。
41.本实施例在盖板主体1内设置了钢筋笼架以提高浇筑的效果,具体的,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钢筋笼架包括直立并行设置的若干钢筋方框4,和将钢筋方框4连接固定的横筋3。采用如此方案时,钢筋方框4与横筋3可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采用绑扎的方式连接。
42.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钢筋方框4由直径8mm的钢筋制成,横筋3由直径16mm的钢筋制成。
43.本实施例设置挂空和活动提手9,二者的结构并不唯一限定,可被构造成多种可行的结构并从中进行选择,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挂孔7包括若干纵向贯穿盖板主体1的双孔,双孔之间设置凹槽8进行连通,所述的活动提手9包括方形的金属环,金属环的两侧边竖向穿过双孔,金属环的上边位于凹槽8内,金属环的下边位于盖板主体1的下表面。采用如此方案时,活动提手9的两侧边可沿双孔上下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再者,在前期施工中可通过沥青层2将活动提手9盖住,需要将盖板向上带动时,再将沥青层2进行部分去除以暴露出活动提手9,实现盖板主体1的上提。
44.优选的,活动提手9由直径20mm的钢筋制成,且设置为hrb400级,其表面刷覆有防腐漆。
45.优选的,所述的双孔的可采用直径26mm孔,中间的凹槽8设置为宽度26mm,深度22mm。
46.为了提高盖板主体1的耐用性,避免其在长期受压时边缘处出现损坏,本实施例进行优化以采用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盖板主体1的下边缘处设置有边角条5。采用如此方案时,边角条5可采用耐磨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料、改性聚氨酯材料等。
47.本实施例对边角条5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所述的边角条5沿盖板主体1的下边缘延伸并将盖板主体1的下边缘全部包裹。
48.如图5所示,边角条5的结构可被构造为多种,本实施例进行优化并采用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边角条5的横截面为l形。
49.优选的,所述的边角条5采用铸铁或合金钢材料制成。
50.边角条5设置于盖板主体1的下边缘处可避免盖板主体1的边缘处出现损坏,为了提高边角条5与盖板主体1的结合紧密度,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边角条5内侧设置有锚固件6。采用如此方案时,锚固件6与盖板主体1一体浇筑,可使边角条5紧密贴合于盖板主体1上。
51.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锚固件6结构并不唯一限定,其可被构造为多种形式并从中进行选择,此处进行优化并举出其中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锚固件6包括与边角条5的内侧面贴合的固定部601,还包括朝向盖板主体1内部延伸的锚接部603,锚接部603与固定部
601相连。
52.对锚接部603的结构继续进行优化,举出如下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锚接部603包括锚杆,锚杆的一端连接至固定部601,另一端设置有倒钩结构。采用如此方案时,可使倒钩结构与锚杆一体成型。
53.以上即为本实施例列举的实施方式,但本实施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方式相互任意组合得到其他多种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施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