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锦鲤养殖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
背景技术:
2.锦鲤体格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泳姿雄然,具极高的观赏和饲养价值。其体长可达1-1.5米。锦鲤由不同的色彩、图案和鱼鳞来区分。其中蝴蝶锦鲤是于20世纪80 年代才培育成功,以长而平滑的鳍而出名其实际上是由锦鲤和亚洲鲤鱼杂交而成,并不是真正的锦鲤,锦鲤的色彩包括一到三种颜色,其中包括:白、黄、橙、红、黑和蓝,颜色成无光或有光泽的。尽管图案有着无尽的变化,但最好的图案是头顶的圆形小斑点和背部阶梯石状的图案。鱼鳞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大或小;或者有皱褶,如同“钻石”一般。
3.现有锦鲤养殖箱内部缺乏循环机构和处理机构,锦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换水来保证锦鲤的存活,但往往会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没有处理的水源随意的排放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提出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顶部对称设置有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在箱体的侧壁上滑动,所述隔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杆的一端贯穿螺纹孔,且螺杆与螺纹孔为螺纹转动连接,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处理机构,所述处理机构包括过滤网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海绵过滤层,所述过滤网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海绵过滤层均固定连接在箱体的内底部,所述箱体的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循环机构。
6.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箱体的内部,所述循环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箱体的表面相连接,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固定连接在箱体的顶部,所述储水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垂直贯穿延伸至箱体的内部,所述导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阀,对于循环机构的设置,当锦鲤养殖箱内部的水源经过处理后,利用循环泵可将处理后的水源吸收在循环管的内部,通过循环管输送到储水箱的内部,完成后可打开导管上的控制阀将水源再次输送到锦鲤养殖箱的内部,从而达到循环使用,实用性更强。
7.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箱门盖,所述箱门盖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把手,能够便于利用把手打开箱门盖,操作十分便捷。
8.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外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增氧泵,所述增氧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氧管,所述增氧管贯穿延伸至箱体的内部,保证锦鲤养殖箱内部氧气充足,提高锦鲤养殖的存活率。
9.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器,能够便于进行简单的控制,操作更加智能化。
10.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底座,能够便于平稳放置,保持稳定。
11.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的内部安装有透明玻璃,便于实时观察锦鲤在内部生存情况,一但出现不良的现象可及时处理。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过滤网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海绵过滤层依次进行过滤处理,可进行再次的利用,减少水资源的过度浪费,通过循环机构的设置,当锦鲤养殖箱内部的水源经过处理后,利用循环泵可将处理后的水源吸收在循环管的内部,通过循环管输送到储水箱的内部,完成后可打开导管上的控制阀将水源再次输送到锦鲤养殖箱的内部,从而达到循环使用,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的主剖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的主视图。
17.图例说明:
18.1、箱体;2、循环机构;201、循环泵;202、循环管;203、储水箱;204、过滤网过滤层;205、活性炭过滤层;206、海绵过滤层;207、控制阀;208、导管;3、电动马达;4、箱门盖;5、把手;6、控制器;7、控制面板;8、观察窗;9、底座;10、连接板;11、隔板;12、增氧泵;13、增氧管;14、螺杆;15、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考图1-3,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顶部对称设置有电动马达3,电动马达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14,箱体1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在箱体1的侧壁上滑动,隔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连接板 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15,螺杆14的一端贯穿螺纹孔15,且螺杆14与螺纹孔15 为螺纹转动连接,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处理机构,处理机构包括过滤网过滤层204、活性炭过滤层205和海绵过滤层206,过滤网过滤层204、活性炭过滤层205和海绵过滤层206 均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内底部,箱体1的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循环机构2,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箱门盖4,箱门盖4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把手5,箱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7,控制面板7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器6,箱体1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底座9,箱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观察窗8,观察窗8的内部安装有透明玻璃。
20.参考图2,循环机构2包括循环管202,循环管202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循环管20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循环泵201,循环泵201与箱体1的表面相连接,循环管 2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储水箱203,储水箱203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顶部,储水箱203 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208,导管208垂直贯穿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导管208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阀207,箱体1的外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增氧泵12,增氧泵1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氧管13,增氧管13贯穿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
21.本新型在使用时,利用控制面板7上的控制器6可进行简单的控制,锦鲤养殖箱在对与锦鲤养殖后无需进行换水,可打开电动马达3,电动马达3可带动螺杆14进行转动,螺杆14在螺纹孔15内部螺纹转动连接,可将隔板11向上抽出,箱体1内部的水源可通过过滤网过滤层204、活性炭过滤层205和海绵过滤层206依次进行过滤处理,利用循环泵201可将处理后的水源吸收在循环管202的内部,通过循环管202输送到储水箱203 的内部,完成后可打开导管208上的控制阀207将水源再次输送到锦鲤养殖箱的内部,从而达到循环使用,减少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也防止了随意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实用性更强。
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顶部对称设置有电动马达(3),所述电动马达(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14),所述箱体(1)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在箱体(1)的侧壁上滑动,所述隔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所述连接板(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15),所述螺杆(14)的一端贯穿螺纹孔(15),且螺杆(14)与螺纹孔(15)为螺纹转动连接,所述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处理机构,所述处理机构包括过滤网过滤层(204)、活性炭过滤层(205)和海绵过滤层(206),所述过滤网过滤层(204)、活性炭过滤层(205)和海绵过滤层(206)均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内底部,所述箱体(1)的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循环机构(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构(2)包括循环管(202),所述循环管(202)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所述循环管(20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循环泵(201),所述循环泵(201)与箱体(1)的表面相连接,所述循环管(2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储水箱(203),所述储水箱(203)固定连接在箱体(1)的顶部,所述储水箱(2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管(208),所述导管(208)垂直贯穿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所述导管(208)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阀(20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箱门盖(4),所述箱门盖(4)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把手(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外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增氧泵(12),所述增氧泵(1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氧管(13),所述增氧管(13)贯穿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7),所述控制面板(7)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器(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底座(9)。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观察窗(8),所述观察窗(8)的内部安装有透明玻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池水可循环的锦鲤养殖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顶部对称设置有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在箱体的侧壁上滑动,所述隔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杆的一端贯穿螺纹孔。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循环泵可将处理后的水源吸收在循环管的内部,通过循环管输送到储水箱的内部,完成后可打开导管上的控制阀将水源再次输送到锦鲤养殖箱的内部,从而达到循环使用,实用性更强。更强。更强。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 王明强 臧国莲 马传升 王甦 王顺廷 宗兆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吉祥渔业养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1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