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原位扩容的气驱排渗装置。
背景技术:
2.垃圾填埋目前仍是较为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等因素,采用新建填埋场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面临诸多困难,相比之下,对原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或者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原位扩容改造,是一种技术可行、更为经济且耗时较短的方式,可进一步释放其填埋气库区的填埋空间,延长填埋场的寿命。但垃圾中有机质在降解时,会在垃圾堆体内产生一定量的气体和渗滤液,这些气体和渗滤液的存在会阻碍垃圾堆体的沉降,从而限制垃圾堆体的填埋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原位扩容的气驱排渗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5.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原位扩容的气驱排渗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填充层、隔网层与齿轮透水管,所述齿轮透水管的外周壁环绕所述齿轮透水管的中心线圆周阵列有多个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齿轮透水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轮透水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段、透水段与下连接段,所述下连接段的底端为封闭结构,所述通槽的内壁位于所述透水段的部分设置有多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与所述齿轮透水管内部相互连通,所述上连接段的顶端设置有法兰;还包括通气管与排水管,所述通气管与所述排水管均穿过所述法兰,所述排水管的底端伸入所述下连接段内,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向上弯折并从所述排水管的底端穿入所述排水管内。
6.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填充层位于最外侧,对垃圾堆体进行阻隔,而隔网层则可将填充层隔开,使填充层可环绕包裹在齿轮透水管的外侧,垃圾堆体产生的渗滤液可穿过填充层、隔网层,并从透水孔进入到齿轮透水管内,在下连接段内积聚,当需要排出渗滤液时,往通气管处通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会带出渗滤液,并将其排出垃圾堆体外,在高压空气带出渗滤液的瞬间,齿轮透水管的底端形成短暂的负压,周围的渗滤液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不断流入到齿轮透水管内,又随着气体从排水管带出,排渗因此可连续进行直至无渗滤液可排出,当渗滤液排至低水位时,可通入高压气体给垃圾堆体补充氧气,促进生物质的降解及渗滤液的形成,而齿轮透水管外壁的通槽可引导填埋气沿管壁上升,提高填埋气收集效率,加快生物反应,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大幅降低填埋场深层的水、气压力,排出直至排干深层渗滤液的方式,加速填埋气和渗滤液的排出,促进填埋垃圾堆体沉降。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层内填充有碎石。将碎石填充在最外
层,再用隔网层将其阻挡在齿轮透水管外,避免了单独使用碎石作为排渗层,使得齿轮透水管可以在钻孔的钻杆回抽前安装,大幅提高了齿轮透水管安装效率;还可避免钻杆回收过程中的垮孔问题。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层内填充有黏土,所述黏土位于所述碎石的上方。黏土可对碎石进行夯实密封。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齿轮透水管之外的部分连接有自流排渗管,所述自流排渗管沿水平方向延伸。渗滤液随气体从排水管被带出并流入自流排渗管后,可顺着自流排渗管排到垃圾堆体之外。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管穿入所述通气管的长度不小于0.5米。从而可往排水管处稳定地通入高压气体。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有的所述透水孔以所述齿轮透水管的中心线为螺旋中心螺旋排布。透水孔螺旋均布在齿轮透水管周侧,可提高从四周收集渗滤液的效果。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气管与所述法兰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利用密封圈可提高通气管与法兰连接处的气密性。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网层为304白钢网。此处利用304白钢网包裹在齿轮透水管外,与传统的滤水布相比,整体结构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平面布置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填充层、隔网层、齿轮透水管、通气管与排水管排布俯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透水管与隔网层部分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100-填充层、200-隔网层、300-齿轮透水管、310-透水孔、320-通槽、400-通气管、500-排水管、510-自流排渗管、600-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20.参照图1、图2与图3,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原位扩容的气驱排渗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填充层100、隔网层200与齿轮透水管300,所述齿轮透水管300的外周壁环绕
所述齿轮透水管300的中心线圆周阵列有多个通槽320,所述通槽320沿所述齿轮透水管30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轮透水管3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段、透水段与下连接段,所述下连接段的底端为封闭结构,所述通槽320的内壁位于所述透水段的部分设置有多个透水孔310,所述透水孔310与所述齿轮透水管300内部相互连通,所述上连接段的顶端设置有法兰600;还包括通气管400与排水管500,所述通气管400与所述排水管500均穿过所述法兰600,所述排水管500的底端伸入所述下连接段内,所述通气管400的底端向上弯折并从所述排水管500的底端穿入所述排水管500内,在排水管500底端与齿轮透水管300底端距离1.0m处,在排水管500下端0.5m范围内开φ16mm孔,每个水平断面2个,并呈梅花形排布每个水平断面上的孔,相邻的两个断面间隔50mm,共开18个孔,在实际应用中,隔网层200可为环绕包裹在齿轮透水管300外侧的304白钢网,此处利用304白钢网包裹在齿轮透水管300外,与传统的滤水布相比,整体结构稳定性更高。
21.由上述可知,填充层100位于最外侧,对垃圾堆体进行阻隔,而隔网层200则可将填充层100隔开,使填充层100可环绕包裹在齿轮透水管300的外侧,垃圾堆体产生的渗滤液可穿过填充层100、隔网层200,并从透水孔310进入到齿轮透水管300内,在下连接段内积聚,当需要排出渗滤液时,往通气管400处通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会带出渗滤液,并将其排出垃圾堆体外,在高压空气带出渗滤液的瞬间,齿轮透水管300的底端形成短暂的负压,周围的渗滤液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不断流入到齿轮透水管300内,又随着气体从排水管500带出,排渗因此可连续进行直至无渗滤液可排出,当渗滤液排至低水位时,可通入高压气体给垃圾堆体补充氧气,促进生物质的降解及渗滤液的形成,而齿轮透水管300外壁的通槽320可引导填埋气沿管壁上升,提高填埋气收集效率,加快生物反应,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大幅降低填埋场深层的水、气压力,排出直至排干深层渗滤液的方式,加速填埋气和渗滤液的排出,促进填埋垃圾堆体沉降。
22.上述实施例为垂直气驱排渗装置,其可打破填埋场临时覆土形成的夹层结构,联通上下水层,消除滞水,采用特制的带有通槽320的齿轮透水管300替代碎石包裹花管的结构,可将整体安装至填埋场更深层的位置,将上下层水气联通,引导渗滤液在底部汇集。此外,垂直气驱排渗井采用专用大扭矩旋进式钻机和独特的切割型钻头,进一步保证了钻进深度不受填埋深度的限制。
23.填充层100主要将垃圾堆体阻隔在外,其内部的填充物之间具有间隙,可供气、液通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100内填充有碎石。将碎石填充在最外层,再用隔网层200将其阻挡在齿轮透水管300外,避免了单独使用碎石作为排渗层,使得齿轮透水管300可以在钻孔的钻杆回抽前安装,大幅提高了齿轮透水管300安装效率;还可避免钻杆回收过程中的垮孔问题。
24.作为填充层100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填充层100内填充有黏土,所述黏土位于所述碎石的上方。黏土可对碎石进行夯实密封。
25.为了方便对排水管500排出的渗流液进行回收、引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500位于所述齿轮透水管300之外的部分连接有自流排渗管510,所述自流排渗管510沿水平方向延伸。渗滤液随气体从排水管500被带出并流入自流排渗管510后,可顺着自流排渗管510排到垃圾堆体之外。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500穿入所述通气管400的长度不小于0.5米。从而可往
排水管500处稳定地通入高压气体。
27.作为透水孔310排布结构的进一步实施例,所有的所述透水孔310以所述齿轮透水管300的中心线为螺旋中心螺旋排布。透水孔310螺旋均布在齿轮透水管300周侧,可提高从四周收集渗滤液的效果。
28.为了提高透气管内部的气密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400与所述法兰600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利用密封圈可提高通气管400与法兰600连接处的气密性。
2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