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翼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8  197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翼无人机。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无人军事装备几乎渗透到战场空间的各个领域,无人机已成为影响作战进程的重要乃至关键性力量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都把无人机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在战场运用中无人机的快速部署无疑是影响无人机战力发挥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要实现快速部署,就要有方便运输的特点。现有常规固定翼无人机由于占用空间大,运输不方便,运输效率低,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3.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提高运输效率、对发射地要求不高、可快速部署的折叠翼无人机。
4.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翼无人机,该折叠翼无人机便于运输、航程长、航时长、对起飞场地要求低,便于无人机的快速部署。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翼无人机,包括:机身、前翼、中翼、尾翼和螺旋桨推力系统;
7.其中,所述前翼为两个,两个所述前翼铰接于所述机身的头部;所述中翼为两个,两个所述中翼铰接于所述机身的中部,所述尾翼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螺旋桨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机身的末端;
8.其中,两个所述前翼结构相同,所述前翼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4
°
至-1
°

9.优选地,所述前翼为最大厚度4%至7%的平凸翼型。
10.优选地,所述中翼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3
°
至0
°

11.优选地,所述尾翼为v型尾翼,所述v型尾翼铰接于所述机身的尾部。
12.优选地,所述尾翼为最大厚度8%至12%的对称翼型,后掠角为15
°
至23
°
,通过转轴与所述机身的尾部铰接。
13.优选地,折叠翼无人机还包括:副翼,设置在所述中翼背离于所述前翼的一侧,所述副翼按所述中翼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所述中翼展长的40%至45%。
14.优选地,所述螺旋桨推力系统的螺旋桨为可折叠螺旋桨。
15.优选地,所述机身为长方体形。
16.优选地,折叠翼无人机还包括:尾舵,设置在所述尾翼背离于所述前翼的一侧。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翼无人机,前翼和中翼铰接
于机身,前翼和中翼可以相对于机身转动,使得前翼和中翼可以舒展和收纳,在运输过程中,转动前翼和中翼,使得前翼和中翼的布置方向平行于机身的长度方向,使得前翼和中翼能够收纳机身的处,减少可折叠无人飞机的体积,减少无人机占用的空间,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同时降低可折叠无人飞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损的概率。在无人机起飞过程中,只需要转动前翼和中翼,使得前翼和中翼垂直于机身的长度方向,即可完成无人机的快速部署,能够降低无人机对起飞场地的要求,在无人机起飞和航行的过程中螺旋桨推力系统可以为无人机提供动力,能够提高无人机的航程、延长无人机的航时,通过前翼和中翼共同为无人机提供升力能够提高无人机的任务载荷。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俯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主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侧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后视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仰视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机身;2前翼;3中翼;4副翼;5尾翼;6尾舵;7螺旋桨推力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后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仰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翼无人机,包括:机身1、前翼2、中翼3、尾翼5和螺旋桨推力系统7;
30.其中,前翼2为两个,两个前翼2铰接于机身1的头部;中翼3为两个,两个中翼3铰接于机身1的中部,尾翼5设置在机身1的尾部,螺旋桨推力系统7设置在机身1的末端;
31.其中,两个前翼2结构相同,前翼2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4
°
至-1
°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翼无人机,前翼2和中翼3铰接于机身1,前翼2和中翼3可以相对于机身1转动,使得前翼2和中翼3可以舒展和收纳,在运输过程中,转动前翼2和中翼3,使得前翼2和中翼3的布置方向平行于机身1的长度方向,使得前翼2和中翼3能够收纳机身1的处,减少可折叠无人飞机的体积,减少无人机占用的空间,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同时降低可折叠无人飞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损的概率。在无人机起飞过程中,只需要转动前翼2和中翼3,使得前翼2和中翼3垂直于机身1的长度方向,即可完成无人机的快速部署,能够降低无人机对起飞场地的要求,在无人机起飞和航行的过程中螺旋桨推力系统可以为无人机提供动
力,能够提高无人机的航程、延长无人机的航时,通过前翼2和中翼3共同为无人机提供升力能够提高无人机的任务载荷。
33.在一些示例中,前翼2和中翼3分别设置在机身1的两侧,前翼2设置在机身1的底部,中翼3设置在机身1的顶部,能够进一步保障无人机的平稳运行。
3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前翼2为最大厚度4%至7%的平凸翼型。
3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最大厚度4%至7%的平凸翼型的选取,能够进一步保障无人机航程和航时,同时降低无人机起飞对场地的要求。
36.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中翼3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3
°
至0
°

37.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中翼3的样式,通过中翼3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3
°
至0
°
,能够进一步保障无人机航程和航时,同时降低无人机起飞对场地的要求。
3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尾翼5为v型尾翼,v型尾翼铰接于机身1的尾部。
39.在该技术方案中,v型尾翼铰接于机身1的尾部,使得尾翼5可收纳,进一步便于无人机的运输。
4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尾翼5为最大厚度8%至12%的对称翼型,后掠角为15
°
至23
°
,通过转轴与机身1的尾部铰接。
41.在该技术方案中,尾翼5为最大厚度8%至12%的对称翼型,后掠角为15
°
至23
°
,通过转轴与机身1的尾部铰接,进一步限定了尾翼5的样式和连接方式,便于无人机飞行姿态的控制。
4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折叠翼无人机还包括:副翼4,设置在中翼3背离于前翼2的一侧,副翼4按中翼3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中翼3展长的40%至45%。
43.在该技术方案中,折叠翼无人机进一步包括了副翼4,便于无人机飞行姿态的控制。
4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螺旋桨推力系统7的螺旋桨为可折叠螺旋桨。
45.在该技术方案中,螺旋桨为可折叠螺旋桨,使得螺旋桨可以收纳,便于无人机的运输。
46.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机身1为长方体形。
47.在该技术方案中,机身1为长方体形,能够提高机身1的容纳空间。
4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折叠翼无人机还包括:尾舵6,设置在所述尾翼5背离于所述前翼2的一侧。
49.具体实施例1
5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后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仰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1.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翼无人机,包括:机身1、前翼2、中翼3、尾翼5和螺旋桨推力系统7;
52.其中,前翼2为两个,两个前翼2铰接于机身1的头部;中翼3为两个,两个中翼3铰接于机身1的中部,尾翼5设置在机身1的尾部,螺旋桨推力系统7设置在机身1的末端;
53.其中,两个前翼2结构相同,前翼2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4
°
至-1
°

54.进一步地,前翼2为最大厚度4%至7%的平凸翼型。
55.进一步地,中翼3的翼根安装角0
°
至3
°
,翼尖扭转-3
°
至0
°

56.进一步地,尾翼5为v型尾翼,v型尾翼铰接于机身1的尾部。
57.进一步地,尾翼5为最大厚度8%至12%的对称翼型,后掠角为15
°
至23
°
,通过转轴与机身1的尾部铰接。
58.进一步地,折叠翼无人机还包括:副翼4,设置在中翼3背离于前翼2的一侧,副翼4按中翼3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中翼3展长的40%至45%。
59.进一步地,螺旋桨推力系统7的螺旋桨为可折叠螺旋桨。
60.进一步地,机身1为长方体形。
61.进一步地,折叠翼无人机还包括:尾舵6,设置在所述尾翼5背离于所述前翼2的一侧。
62.具体实施例2
6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后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仰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翼无人机的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64.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翼无人机,包括:机身1、前翼2、中翼3、尾翼5,螺旋桨推力系统7、副翼4和尾舵6。机身1采用矩形机身1;前翼2和中翼3为平直机翼,翼型相同,均采用最大厚度4%~7%的平凸翼型,前翼2翼根安装角0
°
~3
°
,翼尖扭转-4
°
~-1
°
,中翼3翼根安装角0
°
~3
°
,翼尖扭转-3
°
~0
°
;前翼2和中翼3层叠且通过转轴与机身1连接,可实现前翼2和中翼3的折叠展开;v型尾翼也为平直翼,采用最大厚度8%~12%的对称翼型,后掠角为15
°
~23
°
,与机身1采用转轴连接,可实现折叠展开;副翼4按中翼3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中翼3展长的40%~45%;尾舵6按v型尾翼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v型尾翼展长的80%~88%;机尾布置螺旋桨推力系统7,螺旋桨采用可折叠螺旋桨。
65.作为更有选的技术方案,前翼2和中翼3为平直机翼,均采用最大厚度5.3%的平凸翼型,前翼2翼根安装角1.75
°
,翼尖扭转-2.85
°
,中翼3翼根安装角1.75
°
,翼尖扭转-1.95
°
;v型尾翼也为平直翼,采用最大厚度10%的对称翼型,后掠角为18
°
,与机身1采用转轴连接,可往前收;副翼4按中翼3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中翼3展长的43.5%;尾舵6按v型尾翼1/4弦线在后缘切取,为v型尾翼展长的84%;机尾布置螺旋桨推力系统7(7),螺旋桨采用可折叠螺旋桨。
6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