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厂汽轮机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2.汽轮机是一种旋转式蒸汽动力装置,是发电厂中的主要设备之一;汽轮机工作时,高温高压的蒸汽穿过固定喷嘴成为加速的气流后喷射到叶片上,使装有叶片排的转子旋转,同时对外做功。为解决机组的振动问题,提高转子旋转时的平稳性和精度,需要对转子存在的少量不平衡量进行动平衡处理;具体地,加平衡重量的位置位于汽轮机前轴封附近,在径向方向均匀分布螺栓孔,消除不平衡量时,将配重螺栓安装在对应的螺栓孔内,即可达到降低不平衡量的目的。但是,汽轮机缸体上的轴封观察孔是安装配重螺栓的唯一入口,缸体上的轴封观察孔与螺栓孔之间相隔高约300mm,导致在安装配重螺栓时无法凭借常规工具完成,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专用工具,以便实现配重螺栓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该专用工具便于对汽轮机转子进行动平衡调整操作,提高动平衡效率和精度,从而确保汽轮机的平稳运行。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以及旋转杆;所述套管的内腔下端设有定位螺纹段,所述定位螺纹段与配重螺栓的上端螺纹段匹配设置;所述旋转杆的外径小于所述套管内腔直径,所述旋转杆的下端设有卡位部,所述卡位部与配重螺栓顶部的定位槽匹配设置。
6.上述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的工作原理是:
7.首先,通过配重方案,利用盘车装置控制转子转动一定角度,使得汽轮机转子上的需要配重的螺栓孔朝向正上方,并与汽缸上的轴封观察孔对准。随后,将配重螺栓旋拧在套管内腔下端的定位螺纹段上,使得配重螺栓暂时安装在套管上。接着,利用套管带动配重螺栓穿过轴封观察孔,伸进至转子的螺栓孔处,并使配重螺栓对应插入至螺栓孔中。最后,旋转杆伸进套管中,并调整旋转杆,让旋转杆下端的卡位部与配重螺栓顶部的定位槽匹配,通过转动旋转杆带动配重螺栓反向转动,使得配重螺栓逐渐拧进转子的螺栓孔中,且从套管上脱出,最终完成动平衡操作。
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套管内腔设有定位环,所述旋转杆穿设在所述定位环中。
9.优选地,所述旋转杆设置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与旋转杆之间设有弹性元件;在配重螺栓旋拧进入套管的定位螺纹段时,所述弹性元件的弹力始终促使所述旋转杆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
10.优选地,所述旋转杆上设有限位环,该限位环设置在所述定位环的下方,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定位环和限位环之间。
1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旋转杆上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设置在所述套管的上方,且所述限位套比所述套管的内腔大。
12.优选地,所述限位套套设在所述旋转杆上,所述限位套上设有锁紧螺栓,该锁紧螺栓沿径向方向延伸设置。
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旋转杆的顶部设有把手杆,该把手杆与所述旋转杆相互垂直设置。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套管顶部设有定位块,该定位块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套管垂直设置。
15.优选地,所述定位块呈圆形设置,所述定位孔设有三个。
1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旋转杆下端的卡位部和所述配重螺栓顶部的定位槽呈“一”字型设置。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实现汽轮机转子动平衡配重过程中的配重螺栓安装,解决转子螺栓孔与轴封观察孔远距离难操作和防止配重螺栓意外落入缸内的难题,便于对汽轮机转子进行动平衡调整操作,提高动平衡效率和精度,从而确保汽轮机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19.图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主视图,图2为立体图,图3为剖视图,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
20.图5为配重螺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22.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的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包括套管1以及旋转杆2;所述套管1的内腔下端设有定位螺纹段14,所述定位螺纹段14与配重螺栓6的上端螺纹段匹配设置;所述旋转杆2的外径小于所述套管1内腔直径,所述旋转杆2的下端设有卡位部16,所述卡位部16与配重螺栓6顶部的定位槽10匹配设置。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配重螺栓6,其包括螺纹段8和光杆段8,所述螺纹段设置在光杆段8上方。
23.参见图3-图4,所述套管1内腔设有定位环11,所述旋转杆2穿设在所述定位环11中。通过定位环11的设置,使得旋转杆2伸进套管1后,能够通过定位环11的定位让旋转杆2保持竖直的姿态,从而更加方便地与配重螺栓6顶部的定位槽10配合,进而通过旋转完成配重螺栓6的安装。
24.参见图1-图4,所述旋转杆2设置在所述套管1内,所述套管1与旋转杆2之间设有弹性元件12;在配重螺栓6旋拧进入套管1的定位螺纹段14时,所述弹性元件12的弹力始终促使所述旋转杆2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通过弹性元件12的设置,实现对旋转杆2的弹性驱动,使得在将配重螺栓6安装在套管1上的过程中,能够先完成旋转杆2与配重螺栓6顶部的定位
槽10的配合,再进行旋拧进入套管1的定位螺纹段14。这样,在弹性元件12的作用下,旋转杆2能够始终抵紧在配重螺栓6顶部上,避免松脱分离,在安装配重螺栓6的过程中完成旋转杆2的配合,从而加快后续的旋拧配重安装,无需重新定位。
25.参见图3-图4,所述旋转杆2上设有限位环13,该限位环13设置在所述定位环11的下方,所述弹性元件12设置在所述定位环11和限位环13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12为弹簧,该弹簧套设在旋转杆2上,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紧在所述定位环11和限位环13之间。通过限位环13的设置,以便弹性元件12的设置,同时便于弹性元件12对旋转杆2产生作用力,从而以便配重螺栓6在安装过程中保持与旋转杆2的卡位部16配合。
26.参见图1-图3,所述旋转杆2上设有限位套5,所述限位套5设置在所述套管1的上方,且所述限位套5比所述套管1的内腔大。通过限位套5的设置,使得在自然状态下,限位套5能够对旋转杆2的竖向位置进行限位,防止旋转杆2完全掉入至套管1内;同时,通过限位套5的设置,有效地对旋转杆2的向下移动距离进行限定,从而能够控制旋转杆2对配重螺栓6的旋拧松紧程度,进而有利于实现配重螺栓6安装在转子上的精度和统一性,提高动平衡精度。
27.参见图1-图2,所述限位套5套设在所述旋转杆2上,所述限位套5上设有锁紧螺栓15,该锁紧螺栓15沿径向方向延伸设置。通过锁紧螺栓15的设置,便于对限位套5的位置调整,从而实现对旋转杆2的极限下降距离进行调整,提高灵活性。
28.参见图1-图3,所述旋转杆2的顶部设有把手杆3,该把手杆3与所述旋转杆2相互垂直设置。通过把手杆3的设置,便于操作者对旋转杆2进行转动,从而便于实现对配重螺栓6的旋拧。
29.参见图1-图3,所述套管1顶部设有定位块4,该定位块4上设有多个定位孔7,所述定位块4与所述套管1垂直设置。
30.参见图2,所述定位块4呈圆形设置,所述定位孔7设有三个。通过定位块4的设置,以便在套管1伸进汽缸内后,在外部对套管1进行定位,从而固定套管1的位置,以便进行后续的旋拧安装操作。
31.参见图4-图5,所述旋转杆2下端的卡位部16和所述配重螺栓6顶部的定位槽10呈“一”字型设置。当然,也可将卡位部16设置为呈“十”字型,以便与其他配重螺栓6配合。
32.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的汽轮机转子动平衡专用工具的工作原理是:
33.首先,通过配重方案,利用盘车装置控制转子转动一定角度,使得汽轮机转子上的需要配重的螺栓孔朝向正上方,并与汽缸上的轴封观察孔对准。随后,将配重螺栓6旋拧在套管1内腔下端的定位螺纹段14上,使得配重螺栓6暂时安装在套管1上,并且在旋拧配重螺栓6的同时,将配重螺栓6顶部的定位槽10与旋转杆2下端的卡位部16对准,预先完成两者的定位配合。接着,利用套管1带动配重螺栓6穿过轴封观察孔,伸进至转子的螺栓孔处,并使配重螺栓6对应插入至螺栓孔中。最后,通过转动旋转杆2带动配重螺栓6反向转动,使得配重螺栓6逐渐拧进转子的螺栓孔中,且从套管1上脱出,最终完成动平衡操作。另外,为了进一步固定配重螺栓6,在配重螺栓6拧进转子的螺栓孔后,可采用冲铆工具在配重螺栓6的头部对角冲铆两点。在完成一个配重螺栓6的安装后,盘动转子,继续进行下一个位置的配重。
34.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
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