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气动布局。
背景技术:
2.观瞻全球,无人机在军事科研及民用领域都已呈现爆发式增长。无人固定翼飞机以其航时长、载重大、速度快等优势,在各类无人机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中三角翼布局设计的无人机以其结构简单、气动阻力小、机翼内部空间大等优点,被各领域广泛使用。尤其在军事方面,无人机作为一种训练靶标,要求它速度快,机动性强。但是常规无人机的气动布局不具有隐身性能。对于高速靶标及灵活机动的应用场合,普通气动布局无人机也无法满足要求。
3.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三角翼无人机气动布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气动布局,该无人机气动布局具有一定隐身性能。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气动布局,该无人机气动布局包括:机身、主翼、翼稍小翼、尾翼和进气道;
6.其中,所述主翼为三角翼,设置在所述机身的两侧,所述翼稍小翼设置在所述主翼远离于所述机身的一端,所述尾翼设置在所述机身的机尾,所述进气道设置在所述机身的机腹;
7.其中,尾翼为相对厚度为5%~8%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3.5~4,前缘后掠角为40
°
~50
°
,后缘前掠角为5
°
~10
°
,外倾角为27
°
;
8.其中,翼稍小翼为相对厚度为6%~8%的对称双凸翼型,外倾角为27
°
。
9.优选地,所述机身呈船形,所述机身的机头的横截面为呈钻石形,所述机身的机腹的两侧锥面呈27
°
外倾。
10.优选地,所述主翼为相对厚度3%~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2~ 5,前缘后掠角为50
°
~60
°
,后缘前掠角为12
°
~18
°
,安装角为0
°
~ 4
°
。
11.优选地,所述进气道为两个,两个所述进气道的延长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两个所述进气道的延长线的相交端靠近所述机身的尾部。
12.优选地,无人机气动布局还包括:副翼,所述副翼设置在所述主翼远离于所述机身的机头的一侧,所述副翼的展长为所述主翼单侧展长的70%~ 80%。
13.优选地,无人机气动布局还包括:方向舵,所述方向舵设置在所述尾翼远离于所述机身的机头的一侧,所述方向舵的展长为所述尾翼展长的85%~ 90%。
14.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无人机气动布局通过尾翼为相对厚度为5%~8%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3.5~4,前缘后掠角为40
°
~50
°
,后缘前掠角为5
°
~10
°
,外倾角为27
°
和翼稍小翼为相对厚度为6%~8%的对称双凸翼型,外倾角为27
°
的设计,减少了无人机的
雷达发射面积,提高了无人机的隐身性能。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后视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机身;2主翼;3翼稍小翼;4副翼;5尾翼;6方向舵;7进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机气动布局,该无人机气动布局包括:机身、主翼、翼稍小翼、尾翼和进气道;
24.其中,主翼为三角翼,设置在机身的两侧,翼稍小翼设置在主翼远离于机身的一端,尾翼设置在机身的机尾,进气道设置在机身的机腹;
25.其中,尾翼为相对厚度为5%~8%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3.5~4,前缘后掠角为40
°
~50
°
,后缘前掠角为5
°
~10
°
,外倾角为27
°
;
26.其中,翼稍小翼为相对厚度为6%~8%的对称双凸翼型,外倾角为27
°
。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气动布局通过尾翼为相对厚度为5%~8%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3.5~4,前缘后掠角为40
°
~50
°
,后缘前掠角为 5
°
~10
°
,外倾角为27
°
和翼稍小翼为相对厚度为6%~8%的对称双凸翼型,外倾角为27
°
的设计,减少了无人机的雷达发射面积,提高了无人机的隐身性能。尤其是尾翼和翼稍小翼外倾角相同且都为27
°
的设计大大降低了雷达发射面积同时能够提高无人机的升力。
28.进一步地,机身呈船形,机身的机头的横截面为呈钻石形,机身的机腹的两侧锥面呈27
°
外倾。
29.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机身的形状和机头的截面形状,通过机身呈船形机头截面为钻石形,且机腹的两侧锥面呈27
°
外倾的设计。机头钻石形截面能够破坏机头不利的抬头升力,即提高了机动性,又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船型机身宽大的内部空间提高了机身搭载利用率;机腹的两侧锥面呈27
°
外倾适配于翼稍小翼和尾翼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隐身性能。
30.进一步地,主翼为相对厚度3%~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2~5,前缘后掠角为50
°
~60
°
,后缘前掠角为12
°
~18
°
,安装角为0
°
~4
°
。
31.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主翼的布局方式和选型,如此设计能够四无人机运行更为平稳、机动性更强。主翼可以与三角翼融合设计,简单的机身结构有利于生产制造降低成本,因此此型无人机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32.进一步地,进气道为两个,两个进气道的延长线的夹角为锐角,两个进气道的延长线的相交端靠近机身的尾部。
33.在该技术方案中,机腹双侧布局进气道靠拢机身尾部,更短的进气道降低了空气阻力。进气道开口紧贴机腹,聚拢在机腹界面内,保证足够进气量的同时却不增加额外的阻力截面,使得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强及隐身性能
34.进一步地,无人机气动布局还包括:副翼,副翼设置在主翼远离于机身的机头的一侧,副翼的展长为主翼单侧展长的70%~80%。
35.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包括了副翼,便于提高无人机的可操控性。
36.进一步地,无人机气动布局还包括:方向舵,方向舵设置在尾翼远离于机身的机头的一侧,方向舵的展长为尾翼展长的85%~90%。
37.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包括了副翼,便于提高无人机的可操控性。
38.实施例1
39.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后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图 5是本实用新型无人机气动布局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40.如图1至图5,该无人机气动布局包括:机身1、主翼2、翼稍小翼3、尾翼5和进气道7;
41.其中,主翼2为三角翼,设置在机身1的两侧,翼稍小翼3设置在主翼 2远离于机身1的一端,尾翼设置在机身1的机尾,进气道7设置在机身1 的机腹;
42.其中,尾翼5为相对厚度为5%~8%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3.5~4,前缘后掠角为40
°
~50
°
,后缘前掠角为5
°
~10
°
,外倾角为27
°
;
43.其中,翼稍小翼3为相对厚度为6%~8%的对称双凸翼型,外倾角为27
°
。
44.其中,机身1呈船形,机身1的机头的横截面为呈钻石形,机身1的机腹的两侧锥面呈27
°
外倾。
45.其中,主翼2为相对厚度3%~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2~5,前缘后掠角为50
°
~60
°
,后缘前掠角为12
°
~18
°
,安装角为0
°
~4
°
。
46.其中,进气道7为两个,两个进气道7的延长线的夹角为锐角,两个进气道7的延长线的相交端靠近机身1的尾部。
47.其中,无人机气动布局还包括:副翼4,副翼4设置在主翼2远离于机身1的机头的一侧,副翼4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70%~80%。
48.其中,无人机气动布局还包括:方向舵6,方向舵6设置在尾翼5远离于机身1的机头的一侧,方向舵6的展长为尾翼5展长的85%~90%。
49.具体实施例
50.如图1至图5,该无人机气动布局采用三角翼、双垂尾、海狸尾式平尾气动布局。机身1采用采用翼身融合设计;主翼2相对厚度4%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3.3,前缘后掠角55
°
,后缘前掠角15
°
,安装角2
°
;尾翼 5为v尾,v尾相对厚度6%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3.8,前缘后掠角44
°
,后缘前掠角8
°
,外倾角27
°
;翼稍小翼3相对厚度6%的对称双凸翼型,翼面为梯型;方向舵6展长为垂尾的89%;副翼4展长为无人机主翼2单侧展长的75%;进气道7机身1依据全机装载情况优化设计,依据发动机的进气特性而确定其为机腹侧面双进气道7。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
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