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核工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雾器。
背景技术:
2.核废料后处理使用的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冷凝冷却器、湿法洗涤设备和干法过滤器,其中,湿法洗涤设备一般采用除雾器,除雾器内部设有滤芯组件,用于去除放射性废气中的液滴与气溶胶。
3.滤芯组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清洗,在现有技术中,除雾器的滤芯组件的更换需要人工近距离手动操作,而滤芯组件长期与放射性废气接触,同样具有放射性,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
4.因此,亟需一种能通过远距离操控就能完成滤芯组件更换的除雾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除雾器,所述除雾器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操作更换其中的滤芯组件,从而能有效地减少人员与辐射性气体的接触。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除雾器,用于放射性废气的净化处理,包括筒体、顶盖、滤芯组件,所述筒体与所述顶盖通过能够远距离操作的可拆卸组件连接,所述滤芯组件设于所述筒体内部,用于过滤放射性废气,所述滤芯组件采用一体化的滤芯组件,所述筒体的一侧侧壁上设有进气管,筒体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出气管,所述放射性废气从所述进气管进入筒体,通过所述滤芯组件后再从所述出气管排出。
8.优选的,所述可拆卸组件包括第一法兰、第二法兰,螺栓,所述第一法兰固定安装在所述筒体的外侧壁顶端,所述第二法兰固定安装在所述顶盖的底端,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通过所述螺栓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法兰上还安装有导向杆组件,所述导向杆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杆与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杆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法兰的上端面,相对应的,第二法兰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与第二导向孔,在安装过程中,所述第一导向杆与第一导向孔相配合,所述第二导向杆与第二导向孔相配合。
10.优选的,还包括远距离机械组件,所述远距离机械组件包括机械手、动力手、吊具,所述顶盖上设有吊耳,所述吊具通过所述吊耳吊起所述顶盖,所述机械手与动力手配合以用于拆卸所述螺栓。
11.优选的,所述滤芯组件包括过滤单元与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滤芯底座,所述滤芯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筒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过滤单元固设于所述滤芯底座上,所述过滤单元包括滤芯和隔离筒,所述滤芯设于所述隔离筒的内部,所述筒体处于所述滤芯底座以下的部分为筒体下部,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均设于所述筒体下部,所述滤芯底座
上设有环形开口与中心孔,所述环形开口围绕所述中心孔设置在中心孔的外围,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穿过筒体下部侧壁伸出筒体,另一端通过所述环形开口与所述滤芯组件的进气侧相连通,所述中心孔与所述滤芯组件的出气侧相连通,所述出气管的一端穿过筒体下部侧壁伸出筒体,另一端与所述中心孔相连通。
12.优选的,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为环形,隔板设置在所述筒体下部,隔板的下端与筒体底部连接,其上端与滤芯底座连接,并连接在滤芯底座的处于所述中心孔与所述环形开口之间的部分,所述出气管穿过所述隔板后再伸出筒体。
13.优选的,还包括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包括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所述第一喷淋管用于清洗筒体的内侧壁,其包括第一环形管与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穿过筒体侧壁与外部水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形管位于所述滤芯的上方,并沿着筒体侧壁呈环形分布,所述第二喷淋管包括第二接口、第二环形管、第二竖管,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穿过筒体与外部水源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管相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顶端穿过所述滤芯底座的环形开口伸入所述隔离筒内,用于清洗滤芯与隔离筒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竖管设有多个,多个第二竖管沿着所述环形开口分布,所述第二环形管位于所述滤芯底座的下方,其与多个所述第二竖管相连通。
14.优选的,筒体下部与隔板之间的空间为第一通道,所述进气管、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环形开口构成进气通道,放射性废气从所述进气管进入,依次经过第一通道、环形开口后到达滤芯组件进气侧,所述隔板内部的环形管道为第二通道,所述中心孔、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出气管构成出气通道,经滤芯组件过滤后的放射性废气依次通过中心孔、第二通道、出气管排出,所述除雾器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设于所述滤芯底座与滤芯/隔离筒之间,其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中心孔的外围,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外侧,直径微小于所述滤芯,用于阻隔进气通道的放射性废气进入出气通道,所述第三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侧,其直径微小于所述隔离筒,用于阻隔进气通道的放射性废气进入筒体上部,所述密封环安装在滤芯底座上,且两端分别于所述筒体内壁和隔离筒外壁相抵,用于加强隔离筒的气密性。
15.优选的,还包括气密性监测组件,所述气密性监测组件包括压空入口管,所述压空入口管一端穿过所述滤芯底座,且所述压空入口管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压空入口管的另一端穿过筒体,并与外部的气体发生装置相连通,在所述压空入口管与气体发生装置相连接的一端设有压力检测表,所述压力检测表用于检测所述滤芯底座与所述滤芯之间的气密性。
16.优选的,还包括液位组件,所述液位组件包括进气侧液位组件、出气侧液位组件,所述进气侧液位组件包括进气侧液位测量表管和进气侧排液管,所述进气侧液位测量表管与筒体底端相连通,用于监测筒体底端的液面高度,所述进气侧排液管连通所述筒体底端与外部,用于排液,所述出气侧液位组件包括出气侧液位测量表管和出气侧排液管,所述出气侧液位测量表管与所述隔板内部的环形通道底端相连通,用于监测所述环形通道上的液面高度,所述出气侧排液管连通所述环形通道底端与外部,用于排液。
17.本实用新型的除雾器通过能够远距离操作的可拆卸组件连接完成顶盖的拆卸与安装以及滤芯组件的更换,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人员与放射源保持安全的距离。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雾器的主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雾器的左试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雾器的俯视图;
21.图中:1-筒体,11-第一法兰,12-进气管,13-出气管,2-支耳,3-顶盖,31-第二法兰,32-螺栓,33-第一导向杆,34-第二导向杆,35-第一导向孔,36-第二导向孔,37-吊耳,4-滤芯,41-滤芯底座,5-隔离筒,6-隔板,7-密封环,71-第一密封圈,72-第二密封圈,73-第三密封圈,8-第一环形管,81-第二环形管,82-第二竖管,9-压空入口管,91-进气侧液位测量表管,92-出气侧液位测量表管,93-进气侧排液管,94-出气侧排液管,95-压空入口管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上”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和简化描述,而并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设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设置”、“安装”、“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雾器,用于放射性废气的净化处理,包括筒体、顶盖、滤芯组件,所述筒体与所述顶盖通过能够远距离操作的可拆卸组件连接,所述滤芯组件设于所述筒体内部,用于过滤放射性废气,所述滤芯组件采用一体化的滤芯组件,所述筒体的一侧侧壁上设有进气管,筒体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出气管,所述放射性废气从所述进气管进入筒体,通过所述滤芯组件后再从所述出气管排出。
27.实施例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除雾器,用于放射性废气的净化处理,包括筒体1、顶盖3、滤芯组件,筒体1与顶盖3通过能够远距离操作的可拆卸组件连接,滤芯组件设于筒体1内部,用于过滤放射性废气,滤芯组件采用一体化的滤芯组件,筒体1的一侧侧壁上设有进气管12,筒体1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出气管13,放射性废气从进气管12进入筒体1,通过滤芯组件后再从出气管13排出。
29.在本实施例中,除雾器的筒体1与顶盖3通过可拆卸组件连接,由于该可拆卸组件
可以通过远距离操作,从而打开顶盖3,对一体化的滤芯组件进行更换。在更换滤芯组件时,操作人员能与放射性物质保持安全距离,因而有效地保障更换操作的安全性。
30.具体的,如图3所示,可拆卸组件包括第一法兰11、第二法兰31,螺栓32,第一法兰11固定安装在筒体1的外侧壁顶端,第二法兰31固定安装在顶盖3的底端,第一法兰11上开有多个第一螺栓孔,第二法兰31上对应开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孔,通过将螺栓32依次穿过第二法兰31上的第二螺栓孔和第一法兰11上的第一螺栓孔,从而使第一法兰11与第二法兰31通过螺栓32连接。
31.如图2、3所示,第一法兰11上还安装有导向杆组件,导向杆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杆33与第二导向杆34,第一导向杆33与第二导向杆34各设置有两个,且第一导向杆33与第二导向杆34间隔分布在第一法兰11的上端面,相对应的,第二法兰31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35与第二导向孔36,在安装过程中,通过将第一导向杆33与第一导向孔35相配合,第二导向杆34与第二导向孔36相配合,从而将第一法兰11与第二法兰31连接在一起。
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杆33的高度高于第二导向杆34的高度,顶盖3在下落过程中首先与第一导向杆33对接,然后再和第二导向杆34对接。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在远距离操作时,顶盖3与筒体1能够精准对接。
33.具体的,第一导向杆33的直径为22mm,第一导向孔35的直径为26mm;第二导向杆34的直径为20mm,第二导向孔36的直径为22mm。
34.在本实施例中,除雾器还包括远距离机械组件,远距离机械组件包括机械手、动力手、吊具,顶盖3上设有吊耳37,吊具通过吊耳37吊起顶盖3,通过机械手与动力手配合可以用于拆卸螺栓32。
35.可选的,为了便于机械手与动力手远距离拆卸,第二法兰31的螺栓孔只设置部分螺纹,具体的,第二法兰31的螺栓孔上部设置内螺纹,下部不设置螺纹,第二法兰31的螺栓孔的上部内螺纹尺寸采用m16,第二法兰31的螺栓孔的下部无螺纹的尺寸为φ18mm,第一法兰11的螺栓孔内设置有内螺纹,螺纹尺寸为m16。在更换滤芯组件的过程中,只需要拧开螺栓32到第二法兰31面的螺栓孔下部无内螺纹的位置,其上部的内螺纹可以避免吊运顶盖3时发生晃动造成螺栓32坠落。
36.如图2所示,在筒体1的侧壁上设有支耳2,支耳2共设有3个,其中一个安装在筒体1上部,其余两个对称安装在筒体1下部,上述支耳2用于筒体1的安装与承重。
37.如图1所示,滤芯组件包括过滤单元与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滤芯底座41,滤芯底座41固定安装在筒体1的内侧壁上,过滤单元固设于滤芯底座41上。过滤单元包括滤芯4和隔离筒5,滤芯4设于隔离筒5的内部,筒体1的处于滤芯底座41以下的部分为筒体下部,进气管12和出气管13均设于筒体下部,滤芯底座41上设有环形开口与中心孔,环形开口围绕中心孔设置在中心孔的外围,进气管12的一端穿过筒体1下部侧壁伸出筒体1,另一端通过环形开口与滤芯组件的进气侧相连通,滤芯底座41上的中心孔与滤芯组件的出气侧相连通,出气管13的一端穿过筒体1下部侧壁伸出筒体1,另一端与中心孔相连通。隔离筒5的设置,有利于隔绝放射性废气与筒体1内壁的接触,在更换滤芯组件时,有效地减少了滤芯4对操作室内空气的污染。
38.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还包括隔板6,隔板6为环形(或者说,圆筒形),设置在筒体1下部,隔板6的下端与筒体1底部连接,其上端与滤芯底座41连接,并连接在滤芯底座41
的处于中心孔与环形开口之间的部分,出气管13穿过隔板6后再伸出筒体1。
39.如图1所示,除雾器还包括喷淋组件,喷淋组件包括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第一喷淋管用于清洗筒体1的内侧壁,其包括第一环形管8与第一接口,第一接口的一端穿过筒体1侧壁与外部水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环形管8相连通,第一环形管8位于滤芯4的上方,并沿着筒体1侧壁呈环形分布。第二喷淋管包括第二接口、第二环形管81、第二竖管82,第二接口的一端穿过筒体1与外部水源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竖管82相连通,第二竖管82的顶端穿过滤芯底座41的环形开口伸入隔离筒5内,用于清洗滤芯4与隔离筒5之间的区域,第二竖管82设有6个,相邻的两个第二竖管82之间呈60
°
的扇形圆心角,第二环形管81位于滤芯底座41的下方,其与多个第二竖管82相连通。第二竖管82用于对滤芯4与隔离筒5之间进行清洗,有利于延长滤芯4的使用寿命。
40.在本实施例中,筒体下部的筒体1与隔板6之间的空间为第一通道,进气管12、第一通道以及环形开口构成进气通道,放射性废气从进气管12进入,依次经过第一通道、环形开口后到达滤芯4进气侧。隔板6内部的环形管道为第二通道,中心孔、第二通道、出气管13构成出气通道,经滤芯4过滤后的放射性废气依次通过中心孔、第二通道、出气管13排出。
41.本实施例中,除雾器还包括密封组件,密封组件设于滤芯底座41与滤芯4/隔离筒5之间,其包括第一密封圈71、第二密封圈72、第三密封圈73、密封环7,第一密封圈71设于中心孔的外围,第二密封圈72设于第一密封圈71外侧,直径微小于滤芯4,用于阻隔进气通道的放射性废气进入出气通道,第三密封圈73设于第二密封圈72的外侧,其直径微小于隔离筒5,用于阻隔进气通道的放射性废气进入筒体1上部,密封环7安装在滤芯底座41上,且两端分别于筒体1内壁和隔离筒5外壁相抵,用于加强隔离筒5的气密性。
4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除雾器还包括气密性监测组件,气密性监测组件包括压空入口管9,滤芯底座41上设有直径为φ5mm的压空入口管进气口95,压空入口管进气口95位于第一密封圈71与第二密封圈72之间,压空入口管9的一端通过压空入口管进气口95连通到滤芯底座41与滤芯4之间的区域,压空入口管9的另一端穿过筒体1,并与外部的气体发生装置相连通,在压空入口管9与气体发生装置相连接的一端设有压力检测表,压力检测表用于检测滤芯底座41与滤芯4之间的气密性。
4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除雾器还包括液位组件,液位组件包括进气侧液位组件、出气侧液位组件,进气侧液位组件包括进气侧液位测量表管91和进气侧排液管93。进气侧液位侧量表管91与筒体1底端相连通,用于监测筒体1底端的液面高度,进气侧排液管93连通筒体1底端与外部,用于排液,出气侧液位组件包括出气侧液位测量表管92和出气侧排液管94,出气侧液位测量表管92与隔板6内部的环形通道底端相连通,用于监测环形通道上的液面高度,出气侧排液管94连通环形通道底端与外部,用于排液。
44.具体的,除雾器滤芯4过滤产生的液滴以及喷淋组件清洗产生的废水流入到筒体1的底部,废水量可通过进气侧液位测量表管监测,定期通过进气侧排液管93排出。除雾器的滤芯4内侧产生的凝结水,流入到隔板6的底部,液位高度可通过出气侧液位测量表管监测,定期通过出气侧排液管94排出。
45.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