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8  19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催化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


背景技术:

2.燃烧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是影响燃烧过程速度的主要因素,燃烧时首先要求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充分接触并均匀混合,然后是已搅混的气体发生燃烧反应并被完全消耗。
3.目前,在对废气进行催化燃烧时,大多直接将空气和燃气通入燃烧器内,导致空气和燃气混合不均匀,形成明显的富燃区域和稀燃区域,催化燃烧反应不均匀。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包括工型框,所述工型框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所述混合机构包括设置在工型框内部的连接轴,且连接轴的两端通过密封轴承与工型框转动连接,所述工型框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转轴与连接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圆框,所述每个圆框的内底壁均开设有呈圆周阵列的透气孔,所述每个圆框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网眼板,且网眼板与连接轴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机构还包括呈圆周阵列的挡板,且挡板固定连接在工型框的底部。
9.进一步的,所述工型框的内部设置有扰流机构,所述扰流机构包括呈圆周阵列的支撑柱,所述每个支撑柱均固定连接在工型框的内底壁,所述每个支撑柱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扇叶。
10.进一步的,所述工型框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v型板一,所述工型框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v型板二。
11.进一步的,所述工型框内底壁的外圈开设有呈圆周阵列的通孔,所述工型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漏斗,所述工型框顶部的内腔固定连通有空气进气管和燃气管。
12.三)有益效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通过燃气管、空气进气管、电机、连接轴、网眼板、圆框和挡板的配合设计,通过空气进气管和燃气管往工型框内部注入空气和燃气,使得空气和燃气对冲初步混合,然后经过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入工型框的中部,使电机通过连接轴带动圆框和网眼板
转动,使得网眼板和圆框对初步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行搅动,进一步使空气和燃气混合,并当空气和燃气通过透气孔进入工型框的底部,使得转动的挡板将空气和燃气向四周吹动,使得扇叶在空气和燃气的气流的作用下转动,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扰流,使得空气和燃气不规则运动,从而进一步混合空气和燃气,使得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均匀。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的剖视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型框俯视剖视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圆框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工型框;2、混合机构;21、电机;22、连接轴;23、网眼板;24、圆框;25、挡板;26、透气孔;3、扰流机构;31、支撑柱;32、扇叶;4、v型板一;5、v型板二;6、漏斗;7、空气进气管;8、通孔;9、燃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包括工型框1,工型框1内底壁的外圈开设有呈圆周阵列的通孔8,工型框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漏斗6,漏斗6底部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外部燃烧器连接,工型框1顶部的内腔固定连通有空气进气管7和燃气管9,通过空气进气管7和燃气管9能够往工型框1内注入空气和燃气,工型框1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2,混合机构2包括设置在工型框1内部的连接轴22,且连接轴22的两端通过密封轴承与工型框1转动连接,工型框1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机21,电机21的输出转轴与连接轴22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机21能够对连接轴22提供动力,使得连接轴22转动,连接轴22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圆框24,每个圆框24的内底壁均开设有呈圆周阵列的透气孔26,每个圆框24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网眼板23,且网眼板23与连接轴22固定连接,网眼板23为开设有圆形网眼的板材。
22.混合机构2还包括呈圆周阵列的挡板25,且挡板25固定连接在工型框1的底部,通过燃气管9、空气进气管7、电机21、连接轴22、网眼板23、圆框24和挡板25的配合设计,通过空气进气管7和燃气管9往工型框1内部注入空气和燃气,使得空气和燃气对冲初步混合,然后经过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入工型框1的中部,使电机21通过连接轴22带动圆框24和网眼板23转动,使得网眼板23和圆框24对初步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行搅动,进一步使空气和燃气混合,工型框1的内部设置有扰流机构3,扰流机构3包括呈圆周阵列的支撑柱31,每个支撑柱31均固定连接在工型框1的内底壁,每个支撑柱31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扇叶32,通过透气孔26、支撑柱31和扇叶32的配合设计,当空气和燃气通过透气孔26进入工型框1的底部,使得转动的挡板25将空气和燃气向四周吹动,使得扇叶32在空气和燃气的气流的作用下转动,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扰流,使得空气和燃气不规则运动,从而进一步混合空气和燃
气,使得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均匀,工型框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v型板一4,工型框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v型板二5,v型板一4和v型板二5的设置,能够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扰流。
23.工作原理:空气和燃气分别通过空气进气管7和燃气管9进入工型框1的顶部,并使得空气和燃气对冲初步混合,然后经过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入工型框1的中部,使电机21通过连接轴22带动圆框24和网眼板23转动,使得网眼板23和圆框24对初步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行搅动,进一步使空气和燃气混合,当空气和燃气通过透气孔26进入工型框1的底部,使得转动的挡板25将空气和燃气向四周吹动,使得扇叶32在空气和燃气的气流的作用下转动,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扰流,使得空气和燃气不规则运动,从而进一步混合空气和燃气,同时v型板一4和v型板二5的设置,能够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扰流。


技术特征:
1.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包括工型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框(1)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2),所述混合机构(2)包括设置在工型框(1)内部的连接轴(22),且连接轴(22)的两端通过密封轴承与工型框(1)转动连接,所述工型框(1)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机(21),所述电机(21)的输出转轴与连接轴(2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22)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套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圆框(24),所述每个圆框(24)的内底壁均开设有呈圆周阵列的透气孔(26),所述每个圆框(24)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网眼板(23),且网眼板(23)与连接轴(2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机构(2)还包括呈圆周阵列的挡板(25),且挡板(25)固定连接在工型框(1)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框(1)的内部设置有扰流机构(3),所述扰流机构(3)包括呈圆周阵列的支撑柱(31),所述每个支撑柱(31)均固定连接在工型框(1)的内底壁,所述每个支撑柱(31)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扇叶(3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框(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v型板一(4),所述工型框(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呈圆周阵列的v型板二(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框(1)内底壁的外圈开设有呈圆周阵列的通孔(8),所述工型框(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漏斗(6),所述工型框(1)顶部的内腔固定连通有空气进气管(7)和燃气管(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催化燃烧预混装置,涉及催化燃烧技术领域,包括工型框,所述工型框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所述混合机构包括设置在工型框内部的连接轴。通过空气进气管和燃气管往工型框内部注入空气和燃气,使得空气和燃气对冲初步混合,经过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入工型框的中部,使电机通过连接轴带动圆框和网眼板转动,使网眼板和圆框对初步混合的空气和燃气进行搅动,进一步使空气和燃气混合,并当空气和燃气通过透气孔进入工型框的底部,使得转动的挡板将空气和燃气向四周吹动,使得扇叶在空气和燃气的气流的作用下转动,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扰流,使得空气和燃气不规则运动,从而进一步混合空气和燃气,使得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均匀。均匀。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黄献礼 薛志强 杨天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邦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6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