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拿握稳定的相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8  208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相机领域,具体是一种拿握稳定的相机。


背景技术:

2.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3.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4.现有的拿握稳定的相机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对相机进行稳定拿握,容易出现拿握不稳的现象,在使用时拿握不稳会使该相机使用效率降低,使其使用不便;
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拿握稳定的相机。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对相机进行稳定拿握,容易出现拿握不稳的现象,在使用时拿握不稳会使该相机使用效率降低,使其使用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拿握稳定的相机。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拿握稳定的相机,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拿握机构,所述拿握机构的包括握把,所述握把的外侧表面一侧设置有防滑垫,所述握把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
8.所述主体的上方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的一侧前方设置有镜头,所述镜头的一侧设置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的一侧四周均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取景器,所述取景器的一侧设置有胶垫圈,所述取景器的下方设置有闪光灯,所述闪光灯的外侧设置有透明防护壳,所述透明防护壳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螺栓,所述主体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防护垫,所述主体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拆卸板,所述拆卸板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二螺杆,所述拆卸板的外侧表面设置有调节按钮。
9.优选的,所述防滑垫与握把之间构成胶粘结构,且防滑垫的内侧表面与握把的外侧表面相贴合。
10.优选的,所述固定块通过垫板、第一固定螺栓与握把之间构成螺纹连接,且垫板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呈等间距分布。
11.优选的,所述延伸管通过第一螺杆与外壳之间构成活动连接,且延伸管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螺杆呈等间距分布。
12.优选的,所述胶垫圈与取景器之间构成胶粘结构,且胶垫圈的尺寸小于取景器的尺寸。
13.优选的,所述透明防护壳通过第二固定螺栓与闪光灯之间构成螺纹连接,且第二固定螺栓在透明防护壳的表面两侧均设置有一组以透明防护壳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14.优选的,所述防护垫与主体之间紧密贴合,且防护垫的尺寸小于主体的尺寸。
15.优选的,所述拆卸板通过第二螺杆与主体之间构成活动连接,且第二螺杆在拆卸板的一侧表面两端均设置有一组以拆卸板的中轴线对称是设置。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握把、防滑垫、固定块、垫板和第一固定螺栓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使用时对相机拿握更加稳定的功能,解决了相机拿握不稳可能发生使用时拿握不稳相机摔落的现象,从而使相机容易出造成损坏,从而影响了相机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效果的问题,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将握把进行拆卸,以便于对其进行存放,避免该相机闲置时存放收纳不便,从而为该相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提升了其存放的便捷性;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螺杆的设置对相机镜头起到了便于拆卸更换的作用,通过胶垫圈可以在使用时对取景器与眼眶更加贴合,通过透明防护壳对闪光灯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通过防护垫对相机的整体防护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通过拆卸板可以便于对相机进行拆卸。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拿握机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连接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螺纹连接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25.图中:1、主体;2、拿握机构;201、握把;202、防滑垫;203、固定块;204、垫板;205、第一固定螺栓;3、外壳;4、镜头;5、延伸管;6、第一螺杆;7、取景器;8、胶垫圈;9、闪光灯;10、透明防护壳;11、第二固定螺栓;12、防护垫;13、拆卸板;14、第二螺杆;15、调节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拿握稳定的相机,包括主体1,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拿握机构2,拿握机构2的包括握把201,握把201的外侧表面一侧设置有防滑垫202,握把20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203,固定块203的一侧设置有垫板204,垫板204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205。
28.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外壳3,外壳3的一侧前方设置有镜头4,镜头4的一侧设置有延伸管5,延伸管5的一侧四周均设置有第一螺杆6,外壳3的一侧设置有取景器7,取景器7的一侧设置有胶垫圈8,取景器7的下方设置有闪光灯9,闪光灯9的外侧设置有透明防护壳10,透明防护壳10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螺栓11,主体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防护垫12,主体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拆卸板13,拆卸板13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二螺杆14,拆卸板13的外侧表面设置有调节按钮15。
29.本实施例,防滑垫202与握把201之间构成胶粘结构,且防滑垫202的内侧表面与握把201的外侧表面相贴合;工作时,通过防滑垫202与握把201之间的胶粘结构让设备的整体防滑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30.本实施例,固定块203通过垫板204、第一固定螺栓205与握把201之间构成螺纹连接,且垫板204的一侧表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205呈等间距分布;工作时,通过固定块203与握把201之间的螺纹连接让握把201的拆卸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31.本实施例,延伸管5通过第一螺杆6与外壳3之间构成活动连接,且延伸管5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螺杆6呈等间距分布;工作时,通过延伸管5与外壳3之间的活动连接让设备镜头4的拆卸更换更加简便。
32.本实施例,胶垫圈8与取景器7之间构成胶粘结构,且胶垫圈8的尺寸小于取景器7的尺寸;工作时,通过胶垫圈8与取景器7之间的胶粘结构让设备的取景器7与使用者眼眶更加贴合。
33.本实施例,透明防护壳10通过第二固定螺栓11与闪光灯9之间构成螺纹连接,且第二固定螺栓11在透明防护壳10的表面两侧均设置有一组以透明防护壳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工作时,通过透明防护壳10与闪光灯9之间的螺纹连接让设备闪光灯9的防护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34.本实施例,防护垫12与主体1之间紧密贴合,且防护垫12的尺寸小于主体1的尺寸;工作时,通过防护垫12与主体1之间的紧密贴合让设备的整体防护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35.本实施例,拆卸板13通过第二螺杆14与主体1之间构成活动连接,且第二螺杆14在拆卸板13的一侧表面两端均设置有一组以拆卸板13的中轴线对称是设置;工作时,通过拆卸板13与主体1之间的活动连接让设备的整体更加便于拆卸。
36.工作原理,首先将拿握机构2安装到主体1的一侧,拿握机构2包括握把201、防滑垫202、固定块203、垫板204和第一固定螺栓205,将防滑垫202通过胶粘结构安装到握把201的外侧表面,然后将固定块203通过垫板204与第一固定螺栓205配合安装到握把201的一侧,再将镜头4通过延伸管5与第一螺杆6配合安装到外壳3的一侧,接着将胶垫圈8通过胶粘结构安装到取景器7的一侧表面外侧,其次将透明防护壳10通过第二固定螺栓11安装到闪光灯9的外侧,最后将防护垫12安装到主体1的外侧表面,然后将拆卸板13通过第二螺杆14安装到主体1的两侧。
37.综上所述,拿握稳定的相机通过握把201、防滑垫202、固定块203、垫板204和第一固定螺栓205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使用时对相机拿握更加稳定的功能,解决了相机拿握不稳可能发生使用时拿握不稳相机摔落的现象,从而使相机容易出造成损坏,从而影响了相机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效果的问题,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将握把201进行拆卸,以便于对其进行存放,避免该相机闲置时存放收纳不便,从而为该相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提升了其
存放的便捷性,通过防滑垫202与握把201之间的胶粘结构让设备的整体防滑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通过固定块203与握把201之间的螺纹连接让握把201的拆卸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通过延伸管5与外壳3之间的活动连接让设备镜头4的拆卸更换更加简便,通过胶垫圈8与取景器7之间的胶粘结构让设备的取景器7与使用者眼眶更加贴合,通过透明防护壳10与闪光灯9之间的螺纹连接让设备闪光灯9的防护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通过防护垫12与主体1之间的紧密贴合让设备的整体防护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通过拆卸板13与主体1之间的活动连接让设备的整体更加便于拆卸。
3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