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玉米、棉花杆拾拔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8  20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玉米、棉花杆拾拔器。


背景技术:

2.农作物玉米和棉花3-4月份育苗,5月份左右移栽,10-12月份采收,进入冬季农民就要拾拔玉米和棉花杆为下一年种植计划冬耕备地了。前些年拾拔起的玉米和棉花杆一部分农民收集堆放用于烧火做饭和取暖,很大部分都焚烧还田了。现在国家环保立法禁止焚烧农业废弃物,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都烧上煤气、天然气或太阳能热水器,再也用不上土锅、灶了,玉米和棉花杆从此也退出了灶堂。地里的玉米和棉花杆就用大型农业机械粉碎还田了,几年后土下没有被粉碎到的根部自然腐败留下了病菌,粉碎还田的玉米和棉花杆并没有完全腐熟,土壤氨化指标高,严重影响了下茬农作物的生长,经常诱发病虫害,限制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3.现在种植棉花、玉米地区的农技部门又要提倡清洁耕地,把玉米杆、棉花杆连根拔起卖给回收企业生产育苗基质的原料和蘑菇基,变废为宝。可是人工拔这些玉米杆、棉花杆是个辛苦活,现有的工具简单费劲,工作效率不高,一天下来双手摩擦出水泡,腰板也直不起了,一天拾拔起的玉米杆、棉花杆卖的钱还付不了一个人的工钱。有些农民朋友偷偷的焚烧秸秆被环保部门抓住还要受到处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玉米、棉花杆拾拔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玉米、棉花杆拾拔器,具备便于拾拔玉米、棉花秸秆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玉米和棉花的秸秆拔出费力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玉米、棉花杆拾拔器,包括拾拔杆、支撑组件和启动组件,所述拾拔杆包括有弧形前段、尾段套管和插接头,所述尾段套管的内壁插接有加长杆,所述加长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调节杆和支撑管,所述调节杆插接在支撑管的内部,所述调节杆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杆,所述启动组件包括有金属链,所述金属链缠绕的连接环的表面,所述金属链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与金属链相适配的环钩和脚蹬。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通过拾拔杆的插接头插在玉米和棉花的秸秆底部时,配合支撑组件和启动组件的设计,即能利用人的自身重量通过杠杆原理四两拨千斤的转换力,从而使拾拔杆携带玉米或棉花秸秆从地底拔出,即现在该装置在在拔除玉米和棉花秸秆时,不用弯腰,不用双手扯拔,即能使该装置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朋友农事劳动强度。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杆为v形设计且支撑杆的靠近底部的表面与调节杆的顶部通过铰链铰接,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与拾拔杆的尾段套管的底部前端和底部中央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板,所述防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钉,所述防滑板和固定钉组成防滑地脚,所述拾拔杆的尾段套管与支撑组件中的调节杆顶部为垂直设计。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固定钉起到了增加该装置稳定性的效果,而支撑杆的设计加强了拾拔杆稳定的效果。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管远离拾拔杆的弧形前段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握持的握柄,所述握柄远离支撑管的一端套设有橡胶手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头固定连接在弧形前段远离尾段套管的一端且与调节杆的表面垂直,所述插接头的上表面开设有v形插槽,所述v形插槽的内壁设有用于契合玉米和棉花秸秆的契合齿。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起到了可以使该装置与秸秆更为稳固的作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段套管的表面和加长杆的表面均横向间隙开设有第一对接孔,所述第一对接孔的内壁插接有用于限位的第一限位杆,所述调节杆和支撑管的表面均从上至下间隙开设有第二对接孔,所述第二对接孔的内壁插接有用于限位的第二限位杆。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起到了便于调节高度和长度的作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本实用新型通过拾拔杆的插接头插在玉米和棉花的秸秆底部时,配合支撑组件和启动组件的设计,即能利用人的自身重量通过杠杆原理四两拨千斤的转换力,从而使拾拔杆携带玉米或棉花秸秆从地底拔出,即现在该装置在在拔除玉米和棉花秸秆时,不用弯腰,不用双手扯拔,即能使该装置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朋友农事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插接头的方式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拾拔杆;101、插接头;102、弧形前段;103、尾段套管;2、加长杆;3、第一对接孔;4、第一限位杆;5、连接环;6、金属链;7、环钩;8、脚蹬;9、支撑组件;91、支撑管;92、调节杆;93、支撑杆;94、防滑板;95、固定钉;10、第二对接孔;11、第二限位杆;12、握柄;13、手把。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
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2.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玉米、棉花杆拾拔器,包括拾拔杆1、支撑组件9和启动组件,拾拔杆1包括有弧形前段102、尾段套管103和插接头101,尾段套管103的内壁插接有加长杆2,加长杆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5,支撑组件9包括有调节杆92和支撑管91,调节杆92插接在支撑管91的内部,调节杆92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杆93,启动组件包括有金属链6,金属链6缠绕的连接环5的表面,金属链6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与金属链6相适配的环钩7和脚蹬8,通过拾拔杆1的插接头101插在玉米和棉花的秸秆底部时,配合支撑组件9和启动组件的设计,即能利用人的自身重量通过杠杆原理四两拨千斤的转换力,从而使拾拔杆1携带玉米或棉花秸秆从地底拔出,即现在该装置在在拔除玉米和棉花秸秆时,不用弯腰,不用双手扯拔,即能使该装置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农民朋友农事劳动强度,支撑杆93为v形设计且支撑杆93的靠近底部的表面与调节杆92的顶部通过铰链铰接,支撑杆93的两端均与拾拔杆1的尾段套管103的底部前端和底部中央固定连接,调节杆9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板94,防滑板9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钉95,防滑板94和固定钉95组成防滑地脚,拾拔杆1的尾段套管103与支撑组件9中的调节杆92顶部为垂直设计,固定钉95起到了增加该装置稳定性的效果,而支撑杆93的设计加强了拾拔杆1稳定的效果,支撑管91远离拾拔杆1的弧形前段102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握持的握柄12,握柄12远离支撑管91的一端套设有橡胶手把13,尾段套管103的表面和加长杆2的表面均横向间隙开设有第一对接孔3,第一对接孔3的内壁插接有用于限位的第一限位杆4,调节杆92和支撑管91的表面均从上至下间隙开设有第二对接孔10,第二对接孔10的内壁插接有用于限位的第二限位杆11,起到了便于调节高度和长度的作用。
23.请参阅图1和图2,插接头101固定连接在弧形前段102远离尾段套管103的一端且与调节杆92的表面垂直,插接头101的上表面开设有v形插槽,v形插槽的内壁设有用于契合玉米和棉花秸秆的契合齿,起到了可以使该装置与秸秆更为稳固的作用。
24.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需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进行调节杆92装置,通过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11分别与不同第一对接孔3和第二对接孔10的插接,即能调节该装置的高度和该装置的长度,然后再使秸秆靠近地面的表面卡入插接头101中,然后用脚踏防滑板94,从而使防滑板94底部的固定钉95钉入地面,然后再握持手把13并用脚踩上脚蹬8,即能通过自身的重力使拾拔杆1转动,转动的拾拔杆1会使秸秆从地面拔出。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以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