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碳纤维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使碳纤维胚料成型为需要的形状,通常会使用到相应的成型模具,目前的成型模具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成型效果,但是在脱模时不方便脱模,导致纤维零部件难以取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杆,若干个所述支撑杆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缸,所述驱动缸的输出端向下贯穿顶板并固定连接有凸模具,所述底板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凸模具相匹配的凹模具;
6.所述凹模具的内侧下端开设有第一圆槽,所述第一圆槽的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上侧设有与第一圆槽密封滑动连接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上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圆槽相匹配的圆柱,所述凹模具左右两端均开设有与第一圆槽下部相通的第一油槽;
7.所述顶板下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圆槽,所述第二圆槽内壁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圆槽内侧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下端设有贯穿第二限位环的顶块,所述顶板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同侧所述第二圆槽相通的第二油槽,两个所述第一油槽分别与两个第二油槽之间连接有油管,所述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油管均填充有液压油。
8.所述凸模具上端固定连接有与若干个支撑杆滑动连接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上端与驱动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9.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支撑杆呈矩形分布。
10.所述油管与顶板的连接以及与凹模具的连接均为可拆卸固定连接。
11.所述支撑杆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
12.所述支撑杆与底板之间的连接以及与顶板之间的连接均为焊接连接。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该成型加工装置用于将碳纤维胚料挤压为相应的形状,在成型后,能够将碳纤维零部件自动推出,这样方便使用将碳纤维零部件取出。
附图说明
1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20.底板1、支撑杆2、顶板21、驱动缸22、凸模具23、凹模具24、第一圆槽3、第一限位环31、第一活塞32、圆柱33、第一油槽34、第二圆槽4、第二限位环41、第二活塞42、顶块43、第二油槽44、油管45、升降板5。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2.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碳纤维零部件的成型加工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 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杆2,若干个支撑杆2上端固定连接有顶板21,顶板21上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缸22,驱动缸22的输出端向下贯穿顶板21并固定连接有凸模具23,底板1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凸模具23相匹配的凹模具24;
23.凹模具24的内侧下端开设有第一圆槽3,第一圆槽3的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 31,第一限位环31上侧设有与第一圆槽3密封滑动连接的第一活塞32,第一活塞32上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圆槽3相匹配的圆柱33,凹模具24左右两端均开设有与第一圆槽3下部相通的第一油槽34;
24.顶板21下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圆槽4,第二圆槽4内壁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 41,第二圆槽4内侧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42,第二活塞42下端设有贯穿第二限位环41 的顶块43,顶板21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同侧第二圆槽4相通的第二油槽44,两个第一油槽 34分别与两个第二油槽44之间连接有油管45,第一油槽34、第二油槽44和油管45均填充有液压油。
25.第一限位环31能够对第一活塞32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第一活塞32沉入第一圆槽3的槽底;第二限位环41能够对第二活塞4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活塞42脱离第二圆槽4;
26.圆柱33可采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制成,使圆柱33的重力能够大于所填充液压油的重力即可;
27.在初始状态下,驱动缸22的输出端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的凸模具23位于凹模具24的上方,且凸模具23的上端会抵接在顶板21的下端,此时两个顶块43被凸模具23挤压进第二圆槽4内,两个第二圆槽4内的液压油会被挤压一部分到第一圆槽3内,在液压油的作用下,第一活塞32和圆柱33会被顶起,使圆柱33上部伸入到凹模具24的模型腔内;
28.使用时,将碳纤维胚料放置在凹模具24的模型腔内,然后控制驱动缸22的输出端伸出,当凸模具23上端与两个顶块43解除抵接后,圆柱33和第一活塞32便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待第一活塞32抵接在第一限位环31的上端时,圆柱33的上端会与凹模具24 模型腔的底部保持平齐状态,在第一活塞3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圆槽3内的液压油
会通过第一油槽34、油管45和第二油槽44向第二圆槽4内挤压,此时第二活塞42和两个顶块 43便会在重力作用下以及在液压油的推动作用下伸出两个第二限位环41,当凸模具23向下运动并与凹模具24结合在一起时,碳纤维胚料便会在凹模具24和凸模具23的相互作用下被挤压成型为相应的形状,成型后,脱模时,控制驱动缸22的输出端收缩,使凸模具23向上运动,待凸模具23上端与顶板21抵接在一起时,两个顶块43会被凸模具23挤压进第二圆槽4内,两个第二圆槽4内的液压油会被挤压一部分到第二圆槽4内,在液压油的作用下,第一活塞32和圆柱33会被顶起,使圆柱33上部伸入到凹模具24的模型腔内,从而将成型的碳纤维零部件从模型腔内顶起出,这样就方便使用者将碳纤维零部件取出。
29.凸模具23上端固定连接有与若干个支撑杆2滑动连接的升降板5,升降板5上端与驱动缸2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升降板5与两个支撑杆2滑动连接能够提升凸模具23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
30.支撑杆2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支撑杆2呈矩形分布,四个支撑杆2呈矩形分布能够使顶板21被四个方向支撑。
31.油管45与顶板21的连接以及与凹模具24的连接均为可拆卸固定连接。
32.支撑杆2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这样的形状便于加工。
33.支撑杆2与底板1之间的连接以及与顶板21之间的连接均为焊接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稳定可靠,结实耐用。
34.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