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胸腔积液引流导管组件。
背景技术:
2.胸腔积液是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的一种常见临床症候。胸膜腔为脏层和壁层胸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正常人胸膜腔内有5-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内每天有500-1000ml的液体形成与吸收,任何原因导致胸膜腔内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即可产生胸腔积液。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漏出性胸腔积液和渗出性胸腔积液两类;
3.胸腔积液置管引流临床上两步法比较常用,两步法先根据超声术前定位的穿刺点,用ptc针穿刺至积液内,然后拔出针芯,看见液体流出,经过ptc针置入导丝,当导丝通过穿刺针尖进入胸腔积液内足够深度后,可以固定导丝,然后把ptc针拔出,用刀尖在皮肤的进针处切开一个小口,扩张管然后扩张,沿导丝注入一个猪尾导管,当所有的侧孔都在胸腔积液之后退出导丝,把引流管留在胸腔内,然后用皮肤的缝线把引流管固定,外接一个无菌引流袋。
4.为解决胸腔积液置管引流中使用到医疗用具较多,操作繁琐,效率低,我们提出了一种一体式胸腔积液引流导管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体式胸腔积液引流导管组件。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7.一种一体式胸腔积液引流导管组件,包括穿刺外管、插接于穿刺外管出液端的输导管以及设于输导管出液端的集液袋;
8.所述穿刺外管包括导管体,且导管体的穿刺端为圆锥端,所述导管体的内部插入有扩张刀片,且扩张刀片的刀头从圆锥端伸出。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扩张刀片为三棱边体,且扩张刀片外部三个棱槽内及扩张刀片的刀体端部均设有导丝,所述圆锥端外周开设有与导丝数量及位置相对应的槽体,所述导丝的一端从相对应的槽体中伸出翻折。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四个所述导丝的末端相互连接构成总导丝,且总导丝的外部贯穿有限位滑块,且限位滑块与内管内侧壁滑动配合。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导管体的外侧壁均布有防滑凸起。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输导管的一端设有连接头,所述导管体内部设有内管,且内管与导管体之间留有供连接头嵌入的环槽,所述输导管的外部设有流量调节阀。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集液袋的顶端设有缓冲筒,且缓冲筒外设有挂环,所述输导管从缓冲筒中贯穿伸入集液袋内,且输导管位于缓冲筒内的一段设为螺旋管。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集液袋的底端设有排液管,且排液管的外部嵌装有塞子。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扩张刀片完成扩张穿刺并保证导管体插入患者的胸腔位置后,拉动总导丝带动扩张刀片以及四个导丝抽出导管体后,见胸腔积液沿导管体流出后,将输导管前端连接的连接头对应插接在导管体,积液沿着输导管流入输导管连接的集液袋中,即完成整个胸腔积液置管引流操作,该导管组件的结构呈一体式设置,利于操作使用,过程繁琐性降低,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刺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2中a部的结构放大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限位滑块的立体图;
21.图中:1、穿刺外管;11、导管体;12、扩张刀片;13、导丝;14、限位滑块;15、内管;16、防滑凸起;2、输导管;3、集液袋;4、连接头;5、流量调节阀;6、缓冲筒;7、螺旋管;8、排液管;9、挂环;10、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参照说明书附图1-4,该实施例的一种一体式胸腔积液引流导管组件,整个装置为一次性无菌手术用品,包括穿刺外管1、插接于穿刺外管1出液端的输导管2以及设于输导管2出液端的集液袋3,所述穿刺外管1包括导管体11,且导管体11的穿刺端为圆锥端,所述导管体11的内部插入有扩张刀片12,且扩张刀片12的刀头从圆锥端伸出。
25.进一步的,扩张刀片12为三棱边体,且扩张刀片12外部三个棱槽内及扩张刀片12的刀体端部均设有导丝13,配合扩张刀片12扩张使用,可很好的稳定导管体11,所述圆锥端外周开设有与导丝13数量及位置相对应的槽体,所述导丝13的一端从相对应的槽体中伸出翻折,导丝13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可以很好的支撑导管体11使用,四个所述导丝13的末端相
互连接构成总导丝,且总导丝的外部贯穿有限位滑块14,且限位滑块14与内管15内侧壁滑动配合,通过拉动限位滑块14使之脱离内管15后可同时将扩张刀片12及各个导丝13一并抽出,此时,只留有导管体11留置在患者胸腔部位。
26.所述导管体11的外侧壁均布有防滑凸起16,防滑凸起16可有无菌医用硅胶制成,使得导管体11插入患者体内后,其外部与患者接触面间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27.所述输导管2的一端设有连接头4,所述导管体11内部设有内管15,且内管15与导管体11之间留有供连接头4嵌入的环槽,环槽与连接头4之间相过盈配合,可保证输导管2与导管体11的紧密连接,不易产生泄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所述输导管2的外部设有流量调节阀5,可控制胸腔积液的排放流量。
28.需要说明的是,该导管组件使用时,通过扩张刀片12完成扩张穿刺并保证导管体11插入患者的胸腔位置后,与此同时,扩张刀片12外部棱槽内的导丝13从从相对应的槽体中伸出翻折,导丝13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可以很好的支撑导管体11使用,使得导管体11的结构稳定,随后,由于四个所述导丝13的末端相互连接构成总导丝,且总导丝的外部贯穿有限位滑块14,拉动限位滑块14使之与内管15产生滑动后,总导丝拉动扩张刀片12以及四个导丝13抽出导管体11后,见胸腔积液沿导管体11流出后,将输导管2前端连接的连接头4对应插接在导管体11与内管15间形成的环槽内即可完成输导管2的连接,积液沿着输导管2流入输导管2连接的集液袋3中,即完成整个胸腔积液置管引流操作,该导管组件呈一体式设置,利于操作使用,过程繁琐性降低,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29.所述集液袋3的顶端设有缓冲筒6,且缓冲筒6外设有挂环9,通过挂环9可将集液袋3固定在架子上,方便集液袋3的稳定放置,所述输导管2从缓冲筒6中贯穿伸入集液袋3内,且输导管2位于缓冲筒6内的一段设为螺旋管7,当集液袋3出现倾翻时,集液袋3内部的积液从输导管2底端反流,由于输导管2位于缓冲筒6内的一段为螺旋管7,使得积液逆流的路径增加,积液不易逆流至导管体11内,提供医护人员较长的反应时间,实用性提高,所述集液袋3的底端设有排液管8,且排液管8的外部嵌装有塞子10,打开塞子10后,通过排液管8可将集液袋3内积累的积液排出,方便集液袋3在下次排液时的使用。
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