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多种所有制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及跨区域经营障碍被打破,岩土工程市场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岩土工程项目承接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实现,行业内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偏低,岩土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解决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机,以更优的业务模式、调整行业业务结构类型,实现行业的飞速发展。
3.现在一些混凝土搅拌装置存在着采用人工这种传统方式,即人力将混凝土的原料进行装料搅拌,而且人工进行上料和下料的劳动强度较大,使得工人难以长时间进行工作,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加工效率,同时传统的搅拌装置存在着搅拌结构的固定和单一性,使得混凝土搅拌不够均匀,容易产生结块的问题。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搅拌效果较好的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防护顶块和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有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一传动杆、固定杆和搅拌叶,所述主动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叶。
7.为了达到减少人力投入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防护顶块顶部的内侧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底部与主动轮的顶部固定连接。
8.为了达到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搅拌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主动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杆。
9.为了达到减少混凝土对搅拌叶阻力,避免固定杆变形断裂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搅拌叶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外侧与固定杆的内部固定连接。
10.为了达到避免杂物掉入搅拌箱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防护顶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固定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遮尘板,所述遮尘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
11.为了达到保持搅拌箱搅拌时密封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
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遮尘板的底部设置有搅拌箱,所述搅拌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块。
12.为了达到便于工作人员打开搅拌箱放出混凝土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插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13.为了达到便于抬高送料板,将送料板上的物料送入搅拌箱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优选的,所述搅拌箱远离插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送料板,所述送料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该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当需要使用装置时,工作人员通过将物料填入搅拌箱中,工作人员通过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分别带动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转动,第一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通过分别带动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转动,进而带动固定杆转动,固定杆带动搅拌叶转动,进而搅拌搅拌箱中的混凝土,当第一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转动时,第一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的外侧沿着固定环内壁的螺纹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解决了现有的采用人工这种传统方式,即人力将混凝土的原料进行装料搅拌,而且人工进行上料和下料的劳动强度较大,使得工人难以长时间进行工作,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加工效率,同时传统的搅拌装置存在着搅拌结构的固定和单一性,使得混凝土搅拌不够均匀,容易产生结块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后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机与搅拌机构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标号:1、防护顶块;2、电机;3、转动杆;4、搅拌机构;41、主动轮;42、第一从动轮;43、第一传动杆;44、固定杆;45、搅拌叶;6、凹槽;7、第一固定块;8、第二从动轮;9、第二传动杆;10、固定环;11、螺纹;12、遮尘板;13、支撑架;14、搅拌箱;15、插块;16、挡板;17、把手;18、第二固定块;19、送料板;20、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机与搅拌机构的结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防护顶块1。
2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搅拌机构4包括有主动轮41、第一从动
轮42、第一传动杆43、固定杆44和搅拌叶45,主动轮41的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一从动轮42,第一从动轮42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43,第一传动杆4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44,固定杆44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叶45。
24.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防护顶块1顶部的内侧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3,转动杆3的底部与主动轮41的顶部固定连接。
25.参考图1和图3所示,主动轮41的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二从动轮8,第二从动轮8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杆9。
26.参考图3和图4所示,搅拌叶45的一侧开设有凹槽6,搅拌叶4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7,第一固定块7的外侧与固定杆44的内部固定连接。
27.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防护顶块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0,固定环10的内壁设置有螺纹11,固定环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遮尘板12,遮尘板1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3
2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电机2,便于使用电力代替人力,避免了人力的浪费,电机2带动转动杆3转动,转动杆3带动主动轮41转动,主动轮41带动第一从动轮42转动,第一从动轮42带动第一传动杆43转动,第一传动杆43带动固定杆44移动,固定杆44带动搅拌叶45移动,进而完成搅拌,通过设置第二从动轮8,增强了混凝土的搅拌效果,通过在搅拌叶45的一侧开设凹槽6,减小混凝土对搅拌叶45之间的摩擦力和阻力,避免由于电机2转动过快,使得混凝土对搅拌叶45的阻力过大,导致固定杆44变形或断裂的情况,通过设置固定环10,使得第一从动轮42与第二从动轮8的外侧沿着固定环10内壁的螺纹11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杆43和第二传动杆9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29.参考图1所示,遮尘板12的底部设置有搅拌箱14,搅拌箱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块15。
30.参考图1所示,插块1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挡板16,挡板1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把手17。
31.参考图2所示,搅拌箱14远离插块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8,第二固定块1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送料板19,送料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20
3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遮尘板12,避免粉尘进入搅拌箱14的内部,降低混凝土的质量,通过设置插块15,便于工作人员对挡板16进行固定,并保持搅拌箱14在工作期间的密封性,避免在搅拌箱14工作时,混凝土外露的情况,通过设置气缸20,便于将落在送料板19的物料,送入搅拌箱14的内部进行搅拌。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4.当需要使用装置时,工作人员通过将物料填入搅拌箱14中,工作人员通过启动电机2,电机2带动转动杆3转动,转动杆3带动主动轮41转动,主动轮41分别带动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8转动,第一从动轮42与第二从动轮8通过分别带动第一传动杆43和第二传动杆9转动,通过设置第二从动轮8,增强了混凝土的搅拌效果,通过在搅拌叶45的一侧开设凹槽6,减小混凝土对搅拌叶45之间的摩擦力和阻力,避免由于电机2转动过快,使得混凝土对搅拌叶45的阻力过大,导致固定杆44变形或断裂的情况,通过设置固定环10,使得第一从动轮42与第二从动轮8的外侧沿着固定环10内壁的螺纹11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杆43和第二传动杆9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进而带动固定杆44转动,固定杆44带动搅拌叶45
转动,进而搅拌搅拌箱14中的混凝土,当第一从动轮42与第二从动轮8转动时,第一从动轮42与第二从动轮8的外侧沿着固定环10内壁的螺纹11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杆43和第二传动杆9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遮尘板12,避免粉尘进入搅拌箱14的内部,降低混凝土的质量,通过设置插块15,便于工作人员对挡板16进行固定,并保持搅拌箱14在工作期间的密封性,避免在搅拌箱14工作时,混凝土外露的情况,当送料板19上堆积过多物料时,通过设置气缸20,便于将落在送料板19的物料,送入搅拌箱14的内部进行搅拌,解决了现有的采用人工这种传统方式,即人力将混凝土的原料进行装料搅拌,而且人工进行上料和下料的劳动强度较大,使得工人难以长时间进行工作,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加工效率,同时传统的搅拌装置存在着搅拌结构的固定和单一性,使得混凝土搅拌不够均匀,容易产生结块的问题。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